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74|回覆: 2

[其他] 【逸周書】卷25文傳解詩解裁土利民積聚備荒開塞禁舍十重者王令行禁止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2-28 20:0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逸周書】卷25文傳解詩解裁土利民積聚備荒開塞禁舍十重者王令行禁止題文詩:
文王受命,及之九年,時維暮春,在鄗京召,
太子發曰:嗚呼我身,老矣語汝.我所保與,
我所守者,傳之子孫.吾厚德而,廣惠忠信,
而志愛也,人君之行.不為驕侈,不為泰靡,
不淫於美,括柱茅茨,為民愛費.山林非時,
不升斤斧,成草木長,川澤非時,不入網罟,
成魚鱉長.不鹿弭且,不卵以成,鳥獸之長,
畋漁以時,童不夭胎,馬不馳騖,土不失宜.
土可犯材,可蓄潤濕,不穀樹之,竹葦莞蒲,
礫石不穀,樹之葛木,以為絺綌,以為材用.
故凡土地,之間也者,勝任裁之,並為民利.
是故魚鱉,皆歸其泉,鳥歸其林,孤寡辛苦,
咸賴其生,以遂其材.工匠以為,其器百物,
以平其利,商賈以通,其貨且工,不失其務,
農不失時,是謂和德.土多民少,非其土也.
土少人多,非其人也.如此是故,土多發政,
以漕四方,四方流之.土少安帑,外務方輸.
夏箴有曰:中不容利,民乃外次.開望有曰:
土廣無守,其可襲伐;土狹無食,其可圍竭.
二禍之來,不稱之災.天有四殃,水旱饑荒,
其至無時,非務積聚,何以備之.夏箴又曰:
小人倘無,兼年之食,遇天飢妻,子非其有.
大夫倘無,兼年之食,若遇天飢,臣妾輿馬,
非其有也.戒之也哉!弗思弗行,至無日矣.
不明開塞,禁舍者其,如天下何.各修其學,
而尊其名,聖人制之.故諸橫生,盡以養從,
從生盡以,養一丈夫.無殺夭胎,無伐不材,
無墮四時.如此十年,有十年積,者其必王,
有五年之,積者必霸,無一年之,積者必亡.
生十殺一,者物十重,生一殺十,者物頓空.
十重者王,頓空者亡.兵強勝人,人強勝天,
能制其有,者則必能,制人之有.令行禁止,
王道之始.政出一人,之曰神明,二曰分光,
出三曰無,適異出四,曰無適與.無適與亡.
題解:文,指文王。傳,指篇中『傳之子孫』之『傳』。此記文王臨終前告太子發『所保所守』之事,主要講為官之道以及治國理財之法。
【原文】
文王受命之九年,時維暮春,在鄗召太子發曰:『嗚呼!我身老矣,吾語汝。我所保與我所守,傳之子孫。吾厚德而廣惠,忠信而志愛,人君之行。不為驕侈,不為泰靡,不淫於美,括柱茅茨,為民愛費。山林非時,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長,川澤非時,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不鹿弭不卵,以成鳥獸之長,畋漁以時,童不夭胎,馬不馳騖,土不失宜。土可犯材,可蓄潤濕,不穀樹之竹葦莞蒲,礫石不可谷,樹之葛木,以為絺綌,以為材用。
『故凡土地之間者,勝任裁之,並為民利。是魚鱉歸其泉,鳥歸其林,孤寡辛苦,咸賴其生,以遂其材。工匠以為其器,百物以平其利,商賈以通其貨。工不失其務,農不失其時,是謂和德。土多民少,非其土也。土少人多,非其人也。是故土多發政,以漕四方,四方流之。土少安帑,而外其務方輸。【夏箴】曰:中不容利,民乃外次。【開望】曰:土廣無守,可襲伐;土狹無食,可圍竭。二禍之來,不稱之災。天有四殃,水旱饑荒,其至無時,非務積聚,何以備之。【夏箴】曰:小人無兼年之食,遇天飢,妻子非其有也。大夫無兼年之食,遇天飢,臣妾輿馬非其有也。戒之哉!弗思弗行,至無日矣。
『不明開塞禁舍者,其如天下何。各修其學而尊其名,聖人制之。故諸橫生盡以養從,從生盡以養一丈夫。無殺夭胎,無伐不成材,無墮四時。如此者十年,有十年之積者王;有五年之積者霸,無一年之積者亡。生十殺一者,物十重,生一殺十者,物頓空。十重者王,頓空者亡。
『兵強勝人,人強勝天,能制其有者,則能制人之有。令行禁止,王始。出一曰神明,出二曰分光,出三曰無適異,出四曰無適與。無適與者亡。』

【譯文】
文王受命的第九年,時在暮春三月,文王在鎬京,告戒太子姬發說:『啊呀,我年紀老了。我告訴你我所保持與我所堅守的,你把它傳給子孫。
『吾厚德廣施,忠信慈愛,這是人君的行為。不做驕縱奢侈之事,不做過分浪費的事,不貪戀於華美,柱子刮皮不加雕飾,屋頂用茅草覆蓋,為百姓珍惜費用。
『山林不到季節不舉斧子,以成就草木的生長;河流湖泊不到;季節不下漁網,以成就魚鱉的生長;不吃鳥卵不吃幼獸,以成就鳥獸的生長。打獵有季節,不殺小羊,不殺懷胎的羊。牛犢不拉車,馬駒不驅趕奔跑。土地不失其所宜,萬物不失其本性,天下不失其時令。
『泥土可以作陶范,材木可以積蓄。低濕地不能種穀,就種上竹子、蘆葦、水蔥、香蒲;礫石地不能種穀,就種上葛藤與樹木。用以織葛布、為材用。所以凡是閒空的土地,聖人都治理它,全都為民眾謀利。因此,魚類都養在水裏,鳥獸歸入山林。孤寡困苦的人,都靠它為生。  
山林得以長成林木,工匠得以製成器物;百業得以均其利益,商賈得以流通貨物;百工不失掉職業,農夫不失掉農時,這叫做和德。
『土地多百姓少,土地就不是他的土地了。土地少百姓多百姓就不是他的百姓了。因此,土地多,就發佈政令以達四方,四方之人流入;土地少,就讓百姓安好家室到外地勞作,向四鄰輸入。【夏箴】裏說:'國內不能容納利益,百姓就到外地居住。」【開望】裏說:'土地寬廣無人防守的,可以襲擊討伐;土地狹小沒有糧食的,可以圍困待其枯竭。兩種禍患的發生,都是土地與百姓多少不相稱的災難。」

天有四種災禍:水災、旱災、飢年、荒年。災禍的到來沒有固定時間。如果不從事積蓄,用什麼來防備它?【夏箴】裏說:'平民百姓沒有夠吃兩年的糧,遇上饑荒,妻子兒女就不屬他所有了;大夫沒有夠吃兩年的糧,遇上饑荒,奴隸侍妾以及車馬就不屬他所有了。國家沒有夠吃兩年的糧,遇上饑荒,百姓就不屬它所有了。」警惕啊,不思考不實行,災禍臨頭就不遠了。
明白以上開放、關閉、禁止、施捨道理的人,他奪取天下就如演化一般的快;不明白開放、關閉、禁止、施捨道理的人,他失去天下也如演化一般的快。
『人人各自習其所學,而且看重自己的名分,聖人利用他們。所以萬物全都可以養育人,人人都得以奉養天子。
不殺懷胎母獸,不砍未成材的樹木。不錯過農事季節。像這樣下去十年,有十年積蓄的為王,有五年積蓄的稱霸,沒有一年積蓄的滅亡。生十個殺一個的,用物會堆積十層;生十個殺十個的,用物會頓時空虛。堆積十層的為王,頓時空虛的滅亡。
兵力強就戰勝別人,人心強能戰勝自然。能控制自己所有的就能控制別人所有,不能控制自己所有的別人就控制它。令行禁止,是為王的開端。出令專一叫神明,政出二臣叫分光,政令三出叫無適異,政令四出叫無所適從。臣民無所適從的必滅亡。』
風清雲談 發表於 2025-5-21 07:3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傳解】治國要義闡微

【逸周書·文傳解】所載文王訓太子發之辭,實為三代王道政治之精髓。其言雖簡,其義至深,今試為剖析其治國理政之要義。

一、生態倫理與可持續發展
文王所倡"山林非時不升斤斧""川澤非時不入網罟"之說,實為上古最完備之生態保護思想。【禮記·月令】"獺祭魚然後虞人入澤梁,豺祭獸然後田獵"之說與此同源。此非僅資源管理之術,實乃"參贊天地化育"之道的具體實踐。賈誼【新書·禮篇】云"取之有時,用之有節",正是對此理念的發揮。

二、土地政策與人口平衡
"土多民少非其土,土少人多非其人"之論,揭示人口與資源的動態平衡。【管子·牧民】"地辟舉則民留處"可相印證。文王提出"土多發政以漕四方,土少安帑外務方輸",實開後世"徙民實邊""均輸平準"政策之先河。此中深意,在使人力與地力相稱,正如【商君書·算地】所謂"民過地則國功寡而兵力少,地過民則山澤財物不為用"。

三、積貯備荒與危機管理
引【夏箴】"無兼年之食"之戒,直指國家儲備之要。【禮記·王制】"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與此一脈相承。文中"十年積者王,五年積者霸"的標準,與【管子·事語】"王者藏於民,霸者藏於大夫"形成互補。這種"廣積貯"思想,實為農耕文明應對"水旱饑荒"的智慧結晶。

四、節制用度與政治倫理
"括柱茅茨"的簡樸作風,與【尚書·五子之歌】"峻宇雕牆"之戒形成鮮明對比。其"不為泰靡"的主張,上承大禹"克勤於邦,克儉於家"(【尚書·大禹謨】)之訓,下啟墨子"節用"之說。這種政治倫理,本質是通過統治者的自我約束來實現"德惠下流"(【韓詩外傳】卷三)。

五、令行禁止與執政效能
篇末"十重者王"之論,暗合【孫子兵法·勢篇】"治眾如治寡"的管理智慧。"政出一人"非謂專制,實強調政令統一,與【荀子·致士】"權出一者強"相通。其"令行禁止"的標準,在【韓非子·難勢】中發展為"抱法處勢"的理論基礎。

要之,此篇濃縮了文王以"厚德廣惠"為本、以"開塞禁舍"為用的治國方略。其思想脈絡,既見【周易】"節以制度"(【節卦·彖傳】)的哲學底蘊,又具【周禮】"以九職任萬民"的制度雛形。讀此篇當與【孟子】"不違農時"章、【呂覽】"上農"諸篇互參,方能盡見先王"仁民愛物"之全體大用。

(全文798字)
道重さゆみ 發表於 2025-7-16 11:53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傳解】治國之道探微:生態倫理與王政根基芻議

【逸周書·文傳解】所載文王訓太子發之辭,實為周初治國理念之精髓。其言雖簡,然包孕宏富,於生態倫理、經濟調控、政治哲學諸端,皆具深意。今試析其要義如下:

一、生態節制與可持續發展
文王提出"山林非時不升斤斧"、"川澤非時不入網罟"之制,實為上古最完備之生態保護體系。其"三不"原則(不鹿弭、不卵、不夭胎)構成早期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之典範。考【孟子·梁惠王上】"不違農時"、【禮記·月令】"獺祭魚然後虞人入澤梁"諸說,皆可視為對此制度之繼承。尤值得注意的是"土可犯材可蓄"的辯證思維,既肯定自然資源之可利用性,更強調其蓄養之道,暗合【管子·八觀】"山林雖廣,草木雖美,禁發必有時"的治國智慧。

二、經濟調控的"積聚"哲學
篇中反覆申說"積聚"之義,實為農耕文明風險應對之要術。夏箴"無兼年之食"之戒,與【禮記·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之蓄"互為表裏。其將糧食儲備量化分級(十年積王、五年積霸),較【墨子·七患】"倉無備粟不可以待凶飢"更具可操作性。而"土多發政以漕四方,土少安帑外務方輸"的人口-土地平衡術,則體現了早期宏觀經濟調控思想,與【商君書·算地】"民勝其地者務開,地勝其民者事徠"形成跨學派呼應。

三、政治哲學的"十重"法則
"生十殺一者物十重,生一殺十者物頓空"之論,實為統治效能的數學表達。此說與【黃老帛書·經法】"取予有度"之說相通,皆主張治理須遵循客觀比例法則。"十重者王"的命題,將物質再生產效率直接關聯政權合法性,較【尚書·洪範】"五福"說更顯務實。其"令行禁止"四字,上承【易經·巽卦】"重巽以申命"之旨,下啟【韓非子·難勢】"抱法處勢"之說,構成法家思想之先聲。

四、制度設計的"開塞禁舍"要義
篇末"開塞禁舍"之論,實為制度哲學之精華。所謂"無適異出"、"無適與亡",與【荀子·王制】"分均則不偏"異曲同工,強調政令必須保持統一性。其"政出一人"說非獨裁之論,實指政策系統須有核心準則,觀【春秋繁露·天道無二】"一而不二者,天之行也"可知此義。這種制度設計思想,已蘊含"頂層設計"之雛形。

此文最可貴者,在其將生態倫理、經濟規律、政治法則熔於一爐,形成有機的治國體系。其說質樸無華而義理深遠,較諸子百家之說更見王道本真。今日觀之,其中蘊含的可持續發展思想、風險防控意識、制度效能原則,仍不失其現代啟示意義。學者若能參透此篇,則於三代治國之道,思過半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辛丑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七日卯時| 2025/7/31/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