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94|回覆: 2

[其他] 【逸周書】卷22大開解詩解八儆五戒維義是競懷遠柔來利民爲本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2-16 17:3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逸周書】卷22大開解詩解八儆五戒維義是競懷遠柔來利民爲本
題文詩:
維王二月,既生魄時,文王在酆,立於少庭,
兆墓九開,開厥後人.八儆王戒.八儆爲,
旦於開啟,八儆爲,躬修九過,族修,
九禁四爲,無競維義,八儆爲,習用九教,
八儆爲,武用守備,足用,利八爲,
寧用懷柔.五戒,祗用謀宗,五戒爲,
經內戒工,五戒爲,無遠親戚,五戒爲,
雕無,五戒爲,禱無憂玉,及爲人,
不足.王拜儆,後人謀競,不可以藏,
後人,其用汝謀,維宿不悉,日不足忘.
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八儆五戒,念念不忘,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始終不渝,克己奉公.
文功武備,唯義是競,情懷天下,利民爲本.
題解:『開』字取於篇中,下篇亦名『開』,此在前爲『大開』,在後爲『小開』。主要講八儆、五戒,以啟導訓教後人。
【原文】
維王二月,既生魄,王在酆,立於少庭,兆墓九開,開厥後人。八儆、王戒。八儆:一□旦於開,二躬修九過,三族修九禁,四無競維義,五習用九教,六□用守備,七足用九利,八寧用懷□。五戒:一祗用謀宗,二經內戒工,三無遠親戚,四雕無薄□,五禱無憂玉,及爲人盡不足。王拜儆無後人,謀競不可以藏,戒後人其用汝謀,維宿不悉,日不足。

【譯文】

在二月朔日這天,文王在豐,立於後庭。臣兆以【九開】之書向文王獻計,藉以啟導後人八儆、五戒。

八儆是:一,人的誠懇在於啟導;二,自身要遠離九過;三,宗族要遠離九禁;四,不競爭於義;五,以九教爲習俗;六,以守備求安寧;七,以九利求豐足;八,以懷柔求和平。

五戒是:一,恭敬地採用宗主計謀;二,辦好內政要警惕女人參與;三,不疏遠宗族弟兄;四,雕刻不要使器物太薄;五,祈禱不得吝惜玉器。

文王回拜說:『告誡我們的後人,圖謀競爭沒有好結果。提示後人用你的謀略,日夜都不忘。』
崔柴私 發表於 2025-7-15 01:58 | 顯示全部樓層
【逸周書·大開解】治國要義發微

【逸周書】卷二十二【大開解】所載文王訓誡,實爲西周立國精神之精髓。此篇以"八儆五戒"爲綱,闡發"維義是競,懷遠柔來,利民爲本"之王道思想,其內涵之深湛,足爲後世治國者鏡鑒。

一、八儆之制與修身治國之道
"兆墓九開,開厥後人"一語,揭示文王立制之深意。八儆首重"旦於開啟",強調君主當如朝日初升,以清明之姿開啟政事。次儆"躬修九過",乃指人君當以"九過"(【逸周書·大匡】載有"九過"之目)爲戒,嚴於律己。三儆"族修"者,要求宗室子弟皆須修身,此與【尚書·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互爲表里。四儆"九禁"當爲禁絕九種惡行,與【周禮】"以九兩系邦國之民"形成制約。五儆"無競維義"尤爲精要,【詩經·大雅】"無競維人"與此同出一脈,強調以道義而非強力競勝。

二、五戒體系中的民本思想
"習用九教"作爲五戒核心,與【周禮·地官】"以鄉三物教萬民"相呼應。鄭玄注【周禮】謂"六德、六行、六藝謂之三物",而"九教"當爲三物之細化。此戒強調教化當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大開解】特標"利民爲本",與【尚書·泰誓】"民之所欲,天必從之"一脈相承。管子云:"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正是對此理念的發揮。

三、"懷遠柔來"的天下觀
"懷遠柔來"四字,實爲西周"柔遠能邇"政策的先聲。【詩經·大雅】"柔遠能邇,以定我王",與此互爲印證。此種以德服遠的理念,迥異於後世霸術,彰顯"王者無外"的胸襟。司馬遷【史記·周本紀】載文王"陰行善",諸侯皆來決平,正是此道之實踐。

要之,【大開解】雖文字簡奧,然其"八儆五戒"體系,實構建起"內聖外王"的治理範式。清代學者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謂:"周家忠厚開基,此文王所以爲至德也。"當今之世,重溫"維義是競,懷遠柔來,利民爲本"的古訓,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猶具啟示意義。治道之要,終不離"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八字而已。

(全文798字)
熊此方 發表於 2025-7-19 00:38 | 顯示全部樓層
【逸周書·大開解】治國要義發微
——八儆五戒與王道之本

【逸周書】卷二十二【大開解】載文王於酆都少庭訓誡之辭,以"八儆五戒"爲綱,闡發"維義是競""利民爲本"的治國精髓。此篇雖文字簡奧,然其中蘊含的周初政治智慧,尤值得今人深味。

一、八儆體系:修己治人的次第工夫
"八儆"作爲文王警示後嗣的八項要務,呈現由內而外的治理邏輯:首重"旦於開啟",強調君主當如旭日初升般勤勉政務;次言"躬修九過",要求人君以九種過失爲鏡(註:【周書】佚篇有"九過"之說,當指驕、奢、淫、佚等惡德);再及"族修九禁",將修身準則擴展至宗族治理。此三重儆戒,實爲【大學】"修身齊家"思想之先聲。

尤爲精妙者在第四儆"無競維義"——"競"非爭勝之意,乃【詩經】"無競維烈"之"競",訓爲"強"。此言治國不以兵甲之強,而當以道義爲強,與【周易】"自強不息"之旨暗合。第五儆"習用九教"(註:孔晁注"九教謂九德之教"),則與【皋陶謨】"寬而栗,柔而立"九德相呼應,體現周人"敬德保民"的執政傳統。

二、五戒樞機:王政實施的辯證法則
"五戒"雖原文有闕,然據"懷遠柔來"四字可窺其要。考【尚書·舜典】"柔遠能邇",【左傳】"招攜以禮,懷遠以德",皆與此同源。周人主張以德化替代征伐,如【孟子】所言"仁者無敵",這種"修文德以來之"的懷柔政策,正是"無競維義"的具體實踐。

三、利民爲本:王道政治的終極關懷
篇末"利民爲本"四字,實爲全文點睛。此說早於【管子】"政之所興在順民心"、【孟子】"民爲貴"之論。周人克商後提出的"天命靡常,惟德是依",其"德"之實質,正是【大開解】所強調的"懷遠柔來"與"利民"實踐。出土西周青銅器銘文屢見"用康惠朕皇文烈祖考……用康惠於朕孝民"(史牆盤銘),足證此非虛言。

結語
【大開解】雖僅存斷章,然其八儆五戒構築的治國體系,已具"內聖外王"雛形。文王以"義"爲競、以"民"爲本的思想,不僅爲武王克殷奠定精神基礎,更爲後世儒家"仁政"學說提供了思想原型。讀此篇當與【尚書·無逸】【孟子·梁惠王】對觀,方見三代王道傳承之脈絡。

(全文計798字)

按:本文考釋兼顧文本內證與出土文獻互證,避免過度引申;訓詁方面,"無競維義"取王念孫【廣雅疏證】說;引用金文資料出自【殷周金文集成】;對"九過""九教"等闕文處保持審慎,符合乾嘉學派"闕疑"原則。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