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61|回复: 2

[其他] 贾谊《过秦论》中诗解2德民民义二世无德苛敛民穷易与为非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12-8 13: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贾谊《过秦论》诗解2德民民义二世无德苛敛民穷易与为非
题文诗:
秦二世立,今天下人,莫不引领,而观其政.
夫寒者利,裋褐饥者,甘糟糠也.天下嚣嚣,
新主之资.此言劳民,之易为仁.向使二世,
有庸主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忧海内患,
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封功臣后,
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刑戮,
收孥,污秽之罪,使反乡里;发仓廪散,
财币以,孤独穷困;轻赋少事,佐百姓急;
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人,皆得自新,
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望,而以盛德,
与天下,天下息矣.四海内皆,欢然各自,
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
离上心则,不轨臣无,以饰其智,暴乱奸弭.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
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
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
百姓困穷,主不收恤.如此然后,奸伪并起,
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之民,相望于道,
天下苦之.自群卿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
之心亲处,穷苦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乱.
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
奋臂大泽,天下响应,其民危也.故先王者,
见终始,不变,存亡之由.是以牧民,
之道务在,安之而已.下虽有逆,行臣必无,
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也,
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
身在于戮,正之非也.二世之过.咎由自取.
《原文》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故先王者,见终始不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译文】
当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正的凭借。这就是说劳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丧服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割地分民,封赏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对天下的贤士以礼相待,把牢狱里的犯人放出来,免去刑戮,废除没收犯罪者妻子儿女为官家奴婢之类的杂乱刑罚,让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乡。打开仓库,散发钱财,以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少刑罚,给犯罪人以把握以后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变节操,修养品行,各自谨慎对待自身;满足万民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人就归附了。如果天下到处都欢欢喜喜安居乐业,唯恐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有背叛主上之心,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

二世不实行这种办法,破坏宗庙,残害百姓,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已极,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连绵不断,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从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到处都不得安静,所以容易动乱。因此陈涉不凭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不借公侯那样的尊贵,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
所以古代圣王能洞察开端与结局的变化,知道生存与灭亡的关键,因此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力于使他们安定罢了。这样,天下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没有人响应,得不到帮助力量了。所谓“处于安定状态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义,处于危难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坏事”,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尊贵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拥有天下,而自身却不能免于被杀戮,就是由于挽救倾覆局势的方法错了。这就是二世的错误。
个十百千 发表于 2025-7-9 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过秦论》中"德民"思想与二世苛政之鉴

贾生《过秦论》中篇所论二世之失,实为"德政"与"苛政"的经典政治哲学命题。其言"夫寒者利裋褐,饥者甘糟糠",非仅状民生之艰,更暗合《尚书》"民惟邦本"之要义。本文试析其中三昧。

一、民本思想的历史语境
贾生所言"天下嚣嚣,新主之资",实承孟子"民为贵"之说。秦末"劳民易为仁"的特殊情境,恰印证《荀子·王制》"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之理。二世即位时,"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的集体期待,正是施行德政的最佳时机。然其"苛敛民穷"之政,终使"易与为非"的预言成为现实,此中教训,深契《春秋》"仁不异远,义不辞难"之诫。

二、德政实践的可能性
文中假设"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的推演,彰显儒家"为政在人"的治道观。《论语》载"政者正也",贾生所言"任忠贤,臣主一心",恰是《贞观政要》"君臣相遇,有同鱼水"的理想状态。汉代桓宽《盐铁论》云"礼义者,国之基也",而秦二世"废王道而立私爱"(《新书·过秦下》语),终致基坏邦倾。

三、当代启示
贾生之论非徒史评,实为永恒的政治镜鉴。其揭示的"德民—民义"辩证关系,与《孟子·离娄》"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一脉相承。现代治理中,"裋褐糟糠"之喻仍警示为政者当以《礼记·大学》"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为圭臬。

结语:
《过秦论》此段以诗解形式,浓缩了儒家"仁政"思想的精髓。贾生透过二世之败,阐明《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的治国真谛。其文虽简,然"德民则兴,虐民则亡"的警示,诚如黄宗羲《明夷待访言》所谓"天下之法"的根本所在。读史至此,岂可不深戒乎?
澄羽 发表于 2025-7-15 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过秦论》中"德政"思想发微——论贾谊对秦二世失政的批判

贾生《过秦论》中篇所论,实为"德政"要义之精微阐发。其文以秦二世失政为鉴,揭示"民为邦本"之深意,诚可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一、民心向背与政权存续
"天下引领而观其政"一语,道出政权更迭之际民心向背的关键。贾生以"寒者利裋褐,饥者甘糟糠"为喻,揭示民生疾苦与政治稳定的辩证关系。此说实本《尚书》"民惟邦本"之旨,而发《孟子》"仁政必自经界始"之义。当百姓处于"天下嚣嚣"之境,新主若能施以德政,犹旱苗得雨,最易收揽民心。此即管子所谓"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之妙谛。

二、德政实践的具体要求
贾生提出"劳民之易为仁"的治国智慧,其内涵有三:其一在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秦二世反其道而行,"苛敛民穷",恰如《礼记》所戒"财聚则民散";其二在选贤任能。所谓"任忠贤"者,乃承《论语》"举直错诸枉"之教;其三在君臣同心。贾生强调"臣主一心",实本《周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之训。三者兼备,方为德政之全体大用。

三、历史批判的深层意蕴
贾生指斥二世"无德",非仅道德评判,实含深刻政治哲学。其言"易与为非",揭示《荀子》"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之理。秦之速亡,不在陈涉之勇,而在二世违《大学》"道得众则得国"之训。此论与后来董仲舒"天人三策"互为表里,共倡"德主刑辅"之治道。

要之,贾生此篇实将儒家德政思想凝练为"德—民—义"三位一体的治国纲领。其文虽论秦事,然"鉴秦"即所以"规汉",司马迁称其"通达国体",诚非虚誉。后世为政者当深味"民穷易与为非"六字,须知《尚书》"民情大可见"之诫,永为不刊之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未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一日未時| 2025/7/25/週五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