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36|回覆: 3

[其他] 【晏子春秋】卷6內篇雜(下)詩解19景公以晏子衣食弊薄使田無宇致封邑晏子辭(有德益祿無德退祿)20田桓子疑晏子何以辭邑晏子答以君子之事也(節受寵長儉居處名廣)21景公欲更晏子宅晏子辭以近市得求諷公省刑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1-24 17:0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晏子春秋卷6內篇雜(下)詩解19景公以晏子衣食弊薄使田無宇致封邑晏子辭有德益祿無德退祿20田桓子疑晏子何以辭邑晏子答以君子之事也節受寵長儉居處名廣21景公欲更晏子宅晏子辭以近市得求諷公省刑
題文詩:晏子相齊,衣十升布,脫粟食,五卯之鹽,
苔菜而已.左右告公,公為封邑,使田無宇,
致台無鹽.晏子對曰:昔吾先君,太公受之,
營丘為地,五百,為世國長,自太公至,
於公之身,有數十公.苟能,君以取邑,
不至公身,趣齊,以求升土,不得容足,
而寓.嬰聞之臣,有德益祿,無德退祿,
是以惡有,不肖父為,不肖子為,封邑以敗,
其君政乎?遂不.景公賜,晏子,
晏子辭之.田桓子謂,曰君歡然,與子邑必,
不受以違,何也?晏子曰嬰,聞之節受,
於上者能,寵長於君;儉居處者,名廣於外.
長寵廣名,君子之事,庸能已乎?景公欲更,
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囂塵不可,
以居請更,諸爽塏者.晏子辭曰:之先人,
容焉臣不,足以嗣之,於臣侈矣;小人近市,
朝夕得求,小人之利,敢煩里旅!公笑曰:
子近,識貴賤乎?晏子對曰:既竊利之,
敢不識乎!又問:?是時也,
公繁於刑,有鬻踴者.故對曰踴,貴而屨賤.
公愀然,改容為是,省於刑罰.君子:
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齊侯省刑.
經有:君子如祉,亂庶遄已.是之謂乎!
【原文】
景公以晏子衣食弊薄使田無宇致封邑晏子辭第十九晏子相齊,衣十升之布,脫粟之食,五卯、苔菜而已。左右以告公,公為之封邑,使田無宇致台與無鹽。晏子對曰:『昔吾先君太公受之營丘,為地五百里,為世國長,自太公至於公之身,有數十公矣。苟能說其君以取邑,不至公之身,趣齊搏以求升土,不得容足而寓焉。嬰聞之,臣有德益祿,無德退祿,惡有不肖父為不肖子為封邑以敗其君之政者乎?』遂不受。19【譯文】
晏子在齊國為相,穿粗布衣,吃糙米飯,用鹽拌着苔菜下飯而已。左右的人將這件事告訴了景公,景公賜給他食邑,派田無宇將台邑和無鹽邑送給晏子。晏子回覆說:『從前我們的先君桓公受封於營丘,擁有方圓五百里的土地,成為大國之君,從太公到君王您,有幾十位國君了。如果能因為取悅國君而獲得封邑,不等到國君您這兒,到齊國搏取歡心(為)求取一塊土地的人都不能立足棲身了。我聽說,臣子有德義就增加俸祿,無德義便收回俸祿,哪有不肖之父為不肖之子求取封邑而敗壞他們國君的政治的呢?』於是就不接受。
【注釋】
(1)孫星衍云:「周禮醢人『茆菹』,鄭氏注云:『卯,水草。』杜子春『讀「茆」為「卯」』。元謂『茆,鳧葵也』。『苔』,即『菭』省字。周禮『箈菹』,鄭眾註:『箈,水中魚衣。』鄭氏註:『菹,箭萌。』說文:『箈,水衣。』『{笞心},竹萌也。』」◎洪頤烜云:「『五卵』,謂鹽也。禮記內則『桃諸梅諸卵鹽』,鄭註:『卵鹽,大鹽也。』正義以其鹽形似鳥卵,故云大鹽。卵鹽對散鹽言之,如今所謂顆鹽也。俗本改作『五卯』,非是。」◎蘇時學云:「案:『卵』字是也。孫本誤作『卯』,以『茆菹』為釋,殊牽強。」◎黃以周云:「元刻作『五卵』,凌本同。」◎蘇輿云:「『卯』,疑當從元刻作『卵』,水草無數可紀,似不得云『五』。」
【原文】
田桓子疑晏子何以辭邑晏子答以君子之事也第二十景公賜晏子邑,晏子辭。田桓子謂晏子曰:『君歡然與子邑,必不受以恨君1,何也?』晏子對曰:『嬰聞之,節受於上者,寵長於君;儉居處者,名廣於外。夫長寵廣名,君子之事也。嬰獨庸能已乎? 』20【譯文】
景公賜給晏子邑地,晏子辭謝。田桓子對晏子說:『國君高高興興地給你封邑,你一定不接受而使君王感到遺憾,為什麼呢?』晏子回答說:『我聽說,有節制地接受君王的賞賜,就能長期受到信任。生活節儉,就能使美名遠揚。長期受到信任,美名遠揚,這是君子的追求啊,我怎能不這樣做呢?』
【注釋】
(1)王念孫云:「案『恨』非『怨恨』之『恨』,乃『很』之借字也。『很』者,違也,君與之邑而必不受,是違君也。故曰『必不受以很君』。說文:『很,不聽從也。』吳語『今王將很天而伐齊』,韋注曰:『很,違也。』古多通用『恨』字。齊策『秦使魏冉致帝於齊,蘇代謂齊王曰:「今不聽,是恨秦也。」』『恨秦』,違秦也。新序雜事篇『嚴恭承命,不以身恨君』,亦謂違君也。漢書外戚傳:『李夫人病篤,上自臨候之,夫人蒙被謝曰:「妾久寢病,形貌毀壞,不可以見帝。」上欲見之,夫人遂轉鄉歔欷,而不復言。於是上不說而起。夫人姊妹讓之曰:「貴人獨不可一見上,屬託兄弟耶?何為恨上如此!」』亦謂違上也。此皆古人借『恨』為『很』之證。」◎則虞案:元刻本、活字本「以恨」二字互倒。綿眇閣本不誤。【原文】
景公欲更晏子宅晏子辭以近市得求諷公省刑第二十一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囂塵不可以居,請更諸爽塏者。』晏子辭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於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煩里旅!』公笑曰:『子近市,識貴賤乎?』對曰:『既竊利之,敢不識乎!』公曰:『 何貴何賤?』是時也,公繁於刑,有鬻踴者。故對曰:『踴貴而屨賤。』公愀然改容。公為是省於刑。君子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齊侯省刑。詩曰:'君子如祉,亂庶遄已。」其是之謂乎。』21【譯文】
齊景公想更換晏子住的房子,說:『先生的房子靠近集市,低洼狹窄、吵鬧並且塵土飛揚,不能住,請你換到乾爽而地勢高的地方吧。』晏子辭謝說:『我的先人在這裡居住,我不能繼承先人的偉業,這對我來說已經很奢侈了。而且我挨近集市,任何時候都能得到我想要的東西,對我很有好處,哪敢煩擾鄉里人呢?』景公笑着說:『先生離集市近,知道市場行情嗎?』回答說:『既然私下裡認為有利,怎敢不知道呢?』景公說:『什麼貴,什麼賤?』當時,景公刑法嚴苛,有專門賣假足的人。所以晏子回答說:『假足貴而鞋賤。』景公面有悲色,因此減輕刑罰。君子說:『仁人的話,帶來的利益是巨大的。晏子一句話,齊侯就減輕了刑罰。【詩】說:'君子來造福,禍亂快停止」,大概說的就是這件事。』
hahafugui 發表於 2025-6-3 12:53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卷六內篇雜下三章義疏
——論晏嬰之辭祿守儉與諷諫之道

一、辭祿之義:德祿相稱的為政準則
【景公以晏子衣食弊薄】章載晏嬰"衣十升之布,食脫粟之鹽",景公聞其清貧,欲增封台無鹽之邑。晏子以"有德益祿,無德退祿"為辭,此語實本【尚書·周官】"位不期驕,祿不期侈"之旨。春秋時卿大夫食邑制度下,晏子主張祿賜當與德行相配,暗合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論語·季氏】)的分配倫理。其"先君之制,肥利不及於民"的諫言,更揭示出先秦政治家"以民為本"的俸祿觀,與【管子·權修】"取於民有度"形成互文。

二、君子之道:節受寵而長儉的處世哲學
田桓子質疑晏子辭邑之舉,晏子答以"節受於上者寵長,儉居處者名廣",此中深意可溯至【周易·節卦】"甘節,吉"的處世智慧。晏嬰所謂"君子之事",實為"儉德之共"(【左傳·莊公二十四年】)的延伸:其一,物質儉約可避免"厚藏必失"(【老子】四十四章)的禍患;其二,守儉方能持守政治中立,所謂"寵祿不過其功"(【韓非子·難一】),正是對齊國田氏厚施買政的隱晦批判。其居陋巷而名顯諸侯,恰印證【中庸】"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的德性光輝。

三、近市之諫:宅第選擇的政治隱喻
景公欲更晏子宅,晏子以"近市得求"婉拒,表面言市井可察民生,實則暗藏諷諫機鋒。"踴貴屨賤"之對,直指齊國刑濫之弊,與【左傳·昭公三年】載其諫省刑事相呼應。這種"即物陳諫"的方式,上承【詩經】"維是褊心,是以為刺"的比興傳統,下啟【戰國策】譬喻諫說之術。晏子擇居不避喧囂,恰如孔子"里仁為美"(【論語·里仁】)的實踐,將日常生活空間轉化為政治倫理的展演場域。

結語:
三章連綴,可見晏嬰政治人格的三重維度:辭祿守制體現禮治精神,儉約自持彰顯德行修養,諷諫藝術展現政治智慧。其言行既符合【禮記·表記】"儉而信"的君子標準,又開創"談言微中"(【史記·滑稽列傳】)的諫諍範式。在田氏擅權的政治生態中,晏子以辭邑、守儉、近市為策略,既保全自身,又守持士大夫節操,堪稱"邦有道,危言危行"(【論語·憲問】)的典範。讀此三章,當與【孟子·離婁下】"晏子以其君顯"之評相參,方見先秦賢相"持祿之道"的精微大義。

(全文798字)
cl15816 發表於 2025-6-14 07:28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卷六內篇雜下三章析義
——論晏嬰之辭祿守儉與諷諫之道

一、辭祿之義:德位相配的為政準則
【景公以晏子衣食弊薄】章載晏嬰「衣十升之布,食脫粟之飯,五卯苔菜」的清儉之狀。當景公使田無宇加封台無鹽時,晏子以「有德益祿,無德退祿」為辭,此語實本【尚書】「位不期驕,祿不期侈」之旨。春秋世卿多貪祿位,如魯之三桓、晉之六卿,而晏子獨守「稱事受祿」之禮,其「德薄而祿厚」之喻,猶孔子「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之先聲。管子言「倉廩實而知禮節」,晏子則反向證之:為政者當以禮節慾,非以祿養侈。

二、君子之道:儉德與政治智慧的辯證
田桓子疑晏子辭邑為矯情,晏子答以「節受於上者寵長,儉居於處者名廣」,此中深意可參【周易·節卦】「甘節吉,安節亨」之象。晏子非拒富貴,乃深諳「儉德之共」的生存智慧。其「藏富而儉」的實踐,既合於【禮記】「富而有禮」之教,亦暗含黃老「持滿之道」。觀子產治鄭「伍之俸祿」,晏子之儉實為齊國「寬政」張本——以己之儉諷君之侈,較之叔向「憂德不憂貧」更顯事功精神。

三、近市之諫:空間政治學的諷喻藝術
景公欲更晏宅而晏子以「近市得求」為辭,表面言「朝夕得所求」之便,實則暗諷刑政苛繁。其「踴貴屨賤」之對,可比【詩經】「誰能烹魚,溉之釜鬵」的比興手法。晏子不直言刑酷,而以市場物價為喻,既全君臣之禮,又揭民生之艱。此種「婉而多諷」的諫言藝術,較之汲黯「面折庭爭」更契齊國「寬柔以教」的政風。司馬遷稱晏子「進思盡忠,退思補過」,於此可見。

結語
三章連讀,晏子形象漸豐:辭祿守「義」,儉居合「禮」,諷諫得「智」。其行事暗合【大學】「德者本也,財者末也」之訓,而「近市知政」的實踐智慧,尤見先秦士大夫「居廟堂則憂其民」的政治倫理。後世如諸葛亮「成都有桑八百株」,范仲淹「食不重肉」,皆可視為晏子精神的千年迴響。
付臥丈 發表於 2025-9-1 06:16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三章,乃見晏子之廉德與政道之深意。今試析之,以明古賢人之風範。

一、辭祿之義:德配其位,祿稱其德
景公見晏子『衣十升之布,食脫粟之飯,佐以苔菜五卵』,乃使田無宇致封台與無鹽。晏子辭而不受,其言曰:『昔吾先君太公受之營丘,為地五百里,為世國長。自太公至於公之身,有數十公矣。苟能說其君以取邑,不至公之身,趣齊搏以求升土,不得容足而寓焉。』此言受祿當以德,非以君之寵也。晏子深明『有德益祿,無德退祿』之理,其儉非為邀名,實以自律而衡政。君子守道,祿不足憂,德不足恥耳。

二、辭邑之由:節受於上,儉立於世
田桓子疑晏子何以辭邑,晏子答曰:『節受於上者,寵長於君;儉居於處者,名廣於外。』此言君子非惡富也,惡不得其道也。晏子以『宰藏之臣』自喻,謂布帛不盈於篋,豆肉不溢於俎,而君之賜若流水,若受之則是『筐篋之藏』於君前,而『委利生孽』。其辭邑非矯情,乃深明『利過則為敗』之理,以儉德為政之鏡鑒,使上下各安其分。

三、近市之智:居不求華,言以諷政
景公欲更晏子之宅,以其近市『囂塵不可以居』。晏子辭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於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此語表面言利,實則暗諷。後公問『何貴何賤』,晏子乘機以『屨賤而踴貴』對,令景公愀然改容,省刑而惠民。晏子之居近市,非徒為便,乃以市井為政之窗,察民情而諫君過。其辭宅之表,藏諷諫之實,可謂大智若愚。

結語
晏子三辭,非違君也,乃成君也;非厭富也,乃守道也。其衣食之薄,非不能厚,乃不敢逾德;其宅邸之陋,非不能華,乃不欲失察。觀晏子之行,可知古之君子:祿以德配,居以儉安,言以諷諫。其風範超越時代,於今世之治道,猶有明鏡之鑑。讀【晏子春秋】者,當思其節操之堅、謀國之忠,而非徒慕其辭令之巧也。

以上淺析,依【晏子春秋】文本而發,力求契合先秦儒道重德、節用、諷諫之精神,以彰晏子『賢相』之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