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83|回覆: 0

[其他] 【晏子春秋】卷4內篇問(下)詩解25叔向問傲世樂業能行道乎晏子對以狂惑也26叔向問人何若則榮晏子對以事君親忠孝27叔向問人何以則可保身晏子對以不要幸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1-18 22:3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晏子春秋】卷4內篇問(下)詩解25叔向問傲世樂業能行道乎晏子對以狂惑也26叔向問人何若則榮晏子對以事君親忠孝27叔向問人何以則可保身晏子對以不要幸題文詩:
叔向問乎,晏子曰進,不能事上,退不為家,
傲世樂業,枯槁為名,不疑所守,其可謂能,
行其道乎?晏子對曰:嬰聞古之,能行道者,
世可以正,則正不可,以正則曲.正也不失,
上下之倫;曲也不失,仁義之理.道用與世,
樂業不用,有所依歸.不以傲上,華世不以,
枯槁為名.道者故世,之所以治,身所以安.
今以不事,君上為道,以不顧家,為行而以,
枯槁為名,世行則亂,身行之危.且天與地,
上下有衰;明王始立,居國為制;政教措而,
民行有倫.今以不事,君上為道,反天地衰;
以不顧家,為行乃悖,先聖之道;以枯槁為,
名則世塞,政教之途.上有明主,可以為下;
遭亂世不,可以治亂.說若道謂,之惑也行,
若道謂狂.惑者狂者,木石之朴,道義未戴.
叔向又問,曰何若則,可謂榮矣?晏子對曰:
事親則孝,無悔往行,事君則忠,無悔往辭;
和於兄弟,信於朋友,不謟其過,不責而得;
言不相差,行不相反;在上治民,足以尊君,
在下蒞修,足以變人,身無所咎,行無所創:
可謂榮矣.叔向問曰:何以則可,謂保其身?
晏子對曰:詩經有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其不庶幾,自誇僥倖,
先其難而,後幸得之,時其所也,失之非其,
罪也可謂,保其身矣.君子真情,正道而行.
言行必義,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情懷天下.
【原文】

叔向問傲世樂業能行道乎晏子對以狂惑也第二十五

叔向問晏子曰:『進不能事上,退不能為家,傲世樂業,枯槁為名,不疑其所守者,可謂能行其道乎?』
晏子對曰:『嬰聞古之能行道者,世可以正則正,不可以正則曲。其正也,不失上下之倫;其曲也,不失仁義之理。道用,與世樂業;不用,有所依歸。不以傲上華世,不以枯槁為名。故道者,世之所以治,而身之所以安也。今以不事上為道,以不顧家為行,以枯槁為名,世行之則亂,身行之則危。且天之與地,而上下有衰矣;明王始立,而居國為制矣;政教錯,而民行有倫矣。今以不事上為道,反天地之衰矣;以不顧家為行,倍先聖之道矣;以枯槁為名,則世塞政教之途矣。有明上,可以為下;遭亂世,不可以治亂。說若道,謂之惑,行若道,謂之狂。惑者狂者,木石之朴也,而道義未戴焉。』
25【譯文】
叔向問晏子說:『進身不能為官事奉君主,退身不能維護好家庭,輕視世人,醉心於自己的理想,以棄世安貧為名節,不懷疑自己奉行的理想,可以稱為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嗎?』晏子回答說:『我聽說古代能實現自己理想的人,世道可以匡正就去匡正,不可以匡正就委曲求全。他們匡正世道,並不違背上下尊卑的次序。他們委曲求全時,不違背仁義的原則。道義施行時,與世人一同安居樂業,道義不施行時,就回歸依託於自身。不用輕視君主來譁眾取寵,不用安貧棄世為名節。所以,理想的實行就是國家能因其得到治理,自身因之而安處。
     現在以不事奉君主為理想,以不顧念家庭為高行,以棄世安貧為名節,施行於世會使國家混亂,施行於自身也會很危險。況且天對於地,有上下的差別。聖明的君主開始立國,處於君位頒佈法令制度,政治教化施行,百姓行為有了次序。現在以不事奉君主為理想,違反天地的等級差別;以不顧念家庭為高行,違背聖人之道;以棄世安貧為名節,那麼就堵塞了世間施行政治教化的途徑。有聖明的君主在位,不能夠出仕為官;逢遇亂世,不能夠治亂。觀點同此道的,叫做迷惑;行為與此相同的,叫做狂妄。迷惑與狂妄的人,都像未經雕琢的木石,道義並未實行。』
【原文】

叔向問人何若則榮晏子對以事君親忠孝第二十六

叔向問晏子曰:『何若則可謂榮矣?』

晏子對曰:『事親孝,無悔往行,事君忠,無悔往辭;和於兄弟,信於朋友,不謟過,不責得;言不相坐(1),行不相反;在上治民,足以尊君,在下蒞修,足以變人,身無所咎,行無所創:可謂榮矣。』
26【譯文】
26【譯文】
    叔向問晏子說:『怎樣就能稱做榮耀?』晏子回答說:『事奉雙親很孝順,沒有後悔的事;事奉君主很忠誠,沒有後悔的言論;與兄弟和睦友愛,與朋友講求信用。不掩飾過錯,不責取而得;說話不相爭訟,行為不相違背。在高位治理百姓,足以使君主得到尊崇;在下位修養自身,足以轉變他人。自身沒有過失,行為沒有損傷。這就可以稱做榮耀了。』
【注釋】
(1)劉師培補釋云:「『坐』,蓋『差』字之訛也。篆文『差』字作『() 』,故訛為『坐』。『言不相差』,即言不參差也,與『不貳』同,故與『行不相反』對文。」◎則虞案:劉說未審。左昭二十三年「使與邾大夫坐」,註:「訟曲直也。」「不相坐」,謂不相爭訟也。與下句「不相反」對,「反」,猶「畔」也。
【原文】
叔向問人何以則可保身晏子對以不要幸第二十七

叔向問晏子曰:『人何以則可謂保其身?』

晏子對曰:『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不庶幾,不要幸,先其難乎而後幸,得之時其所也,失之非其罪也,可謂保其身矣。』
27【譯文】
27【譯文】
    叔向問晏子說:『人怎麼樣才能稱做保全自身?』晏子回答說:『【詩】云:'聰明又有智慧,能夠保全自身。早晚都不懈怠,來事奉周天子。」不貪求、不心懷僥倖,開始比較艱難,然後福運來到。有所得是他做到了,有所失不是他的過錯,可以叫做保全自身。』
半日閒 發表於 2025-5-1 11:12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內篇問下三章義疏

叔向與晏嬰三問三答,實為春秋士大夫立身處世之要義。今就卷四第二十五至二十七章,析其微言大義如次:

一、狂惑非道:經世之辨
叔向首問"傲世樂業"可否謂行道,晏子直斥為"狂惑"。其辯有三層:古之行道者"正曲有度",正不失人倫,曲不違仁義;次言道用則與世偕行,不用則守道待時,絕非"枯槁為名"之標榜;終指"不事君上"實悖天地人倫(【禮記·樂記】"天尊地卑,君臣定矣"),亂政教之本。此論與孔子"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相發明,而更強調"曲不失理"的處世智慧。晏子所謂"狂惑",恰如【荀子·非十二子】批評"忍情性,綦谿利跂"之流,將"木石之朴"誤作道義。

二、榮顯之本:忠孝之實
叔向次問榮顯之道,晏子以"事親孝""事君忠"對答,構建"家國一體"的倫理體系。其說分三重境界:基礎在"無悔往行"的慎獨功夫(【中庸】"內省不疚");進於"不謟過、不責得"的中正之道(【易·艮】"敦艮之吉,以厚終也");終極於"尊君化民"的治平之效。此與【孝經】"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形成互文,尤重"行不相反"的誠明工夫。晏子特舉"身無咎""行無創",暗合【周易】"無咎者,善補過也"之義,可見榮顯非外飾,實為德性之自然發顯。

三、保身之要:明哲之度
末章論保身,晏子引【大雅·烝民】"既明且哲",其精義在"不要幸"三字。所謂"先難後幸",非謂消極避禍,實乃【尚書】"慎厥身修"的積極工夫。晏子區分"時得"與"非罪之失",前者如孔子"知天命"(【論語·為政】),後者若孟子"求之有道,得之有命"(【盡心上】)。其說超越楊朱"全性保真"的狹隘,上承【周易】"敬以直內,義以方外"的守身哲學。觀晏子"夙夜匪懈"之引,恰與【左傳】"居利思義,在約思純"形成呼應。

要而論之,三章遞進展現士人立身三維:首章破邪顯正,明處世之綱;次章立忠孝為體,示德業之基;末章言守身之要,通性命之微。晏子之學,實為孔孟之先聲,其"曲正有度"說開儒家權變思想之端,"忠孝榮身"論啟【孝經】倫理體系之緒,"明哲保身"義導源後世中庸之道。讀此三章,可知春秋君子之道,非徒尚氣節,更貴通權達變而守經達權。學者當於"不要幸"處見操守,於"無悔行"處見工夫,方得古人立言之深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