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565|回复: 2

[儒家文化] [论语心得] 2.10 君子的识人术:透过行为识别人的禀性及其内心欲望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延章 发表于 2022-11-18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语·为政》第十章: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现代汉语
本章用现代汉语怎么理解呢?
孔子说,“看他的行为用意,了解他的行为原由,考察他的内心所安,这样他的禀性就曝光了,还有哪里需要搜查的呢?还有哪里需要搜查的呢?”
论语新解·为政篇》先生说:“要观察他因何去做这一事,再观察他如何般去做,再观察他做此事时心情如何,安与不安。如此般观察,那人再向何处藏匿呀!那人再向何处藏匿呀!”
论语译注·为政篇》孔子说:“考查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观察他为达到一定目的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了解他的心情,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那么,这个人怎样隐藏得住呢?这个人怎样隐藏得住呢?”

理解思路
本章的理解要点有哪些?
一、人的禀性是人的行为所由;或者说,人的禀性,形成习性,而习性就是行为习惯,行为习惯则影响着人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特征。
二、君子修身养性,其禀性形成的行为习惯,叫德行,然后君子经过长期修养,内心与禀性是如一的,所以君子的内心,表现出来就是德行。
三、小人并不修身养性,因此禀性有善有恶,而且与内心也无法如一,所以小人的内心并不能直接表现出来。
四、本章主旨,是观察人的内心,以及是否与禀性如一。
五、君子的行为都是德行伊尹流放太甲大德似恶,如,如果他的禀性原由行为,与内心一致,可以确定这个人就是君子。
六、小人的行为也可以表现得像是德行,只要他用良善的禀性去处事就可以了,因为他内心是可以主导禀性的,但他内心,必定是恶的,而且与禀性并不如一。我们只要察觉他的内心所安,就能知道他的真实动机,也知道这个人的性质了。

中心思想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观察一个人,要辨析清楚他的行为用意,行为原由,和内心所安,这是看清看透一个人的根本方法。

思维启发
那么本章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首先,观察一个人,不能只看他表面在做什么,以及他表面的用意,要透过他的行为,观察他的禀性,挖掘他的内心主观目的。
其次,所谓修身养性,不止是通过行践磨炼禀性,形成德行,更重要的是通过禀性抑制内心欲望和主观意识。
最后,面对一些突发,或重大的事件,要学会沉静,观察对方的内心和禀性。

词语注释
所以,“以”字可以当“用”讲,也可以当“与”讲,如果解释为“用”,便和下句“所由”的意思重复,因此我把它解释为“与”。和《微子篇第十八》“而谁以易之”的“以”同义,有人说“以犹为也”,“视其所以”即大戴礼文王官人篇的“考其所为”,也通。
所由,“由”,“由此行”的意思,学而篇第一的“小大由之”,雍也篇第六的“行不由径”,泰伯篇第八的“民可使由之”的“由”都如此解。“所由”是指所从由的道路,因此我用方式方法来译述。
所安,“安”就是《阳货篇·第十七》孔子对宰予说的“女安,则为之”的“安”,一个人未尝不错做一两件坏事,如果因此而心不安,仍不失为好人,因之译文多说了几句。
人焉廋哉,焉,何处;廋,音搜sōu,隐藏,藏匿。这句话机械地翻译,便是:“这个人到哪里去隐藏呢?”史记魏世家述说李克的观人方法是“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虽较具体,却无此深刻。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董所 发表于 2025-7-14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为政》第十章君子观人三昧发微

《论语·为政》第十章所载孔子观人之道,实为儒家心性学说之精要。今试从经学诠释与义理分析两个维度,对此章作深入阐发。

一、经学诠释维度
"视其所以"之"以"字,当从郑玄注"用也"之说。皇侃《论语义疏》云:"观其用何心以行之",此解最得经义。朱子《论语集注》引申为"为善者为君子,为恶者为小人",乃宋儒道德判断之强化。至"观其所由",汉儒侧重行为途径之正当性,宋儒则强调动机之纯粹性,此乃汉宋学术分野之体现。

二、义理分析维度
此章实含三层观人法要:
1. 行为动机层(所以):《礼记·大学》云"诚于中,形于外",观人当先察其行事之初心。如管仲相齐,虽存召忽之怨,然其"所以"在安天下,故孔子许其仁。

2. 实践路径层(所由):《孟子·离娄》谓"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伊尹放太甲,看似僭越,然其所由在存商祀,故不失为圣贤之行。

3. 心性安顿层(所安):此乃观人之终极标准。《中庸》言"君子素其位而行",颜回箪瓢陋巷而不改其乐,正是心性安顿之典范。

三、现代启示
今人观人,常惑于表象:
1. 当辨行为与本质之关系。王阳明《传习录》云"知行合一",然今人多"知而不行",故须观其是否"即知即行"。

2. 当察恒定与权变之统一。君子"时中",如孔子于管仲、子产之评价,皆能超越表象而见本质。

3. 当重心性之真实安顿。程颐言"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欲人将已放之心收之",此正"所安"之真义。

结语:
此章观人之法,实为心性修养之镜鉴。张载《正蒙》云"心统性情",君子小人之辨,正在此"统"字功夫。今人若能以此三昧观人察己,则近于"知人则哲"之域矣。

(全文共798字)
梁姑 发表于 2025-7-23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视其所以"章辨微与当代启示

《论语·为政》第十章所载孔子识人之道,实为儒家心性论在实践层面的精妙运用。本章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三重递进之法,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人格考察体系。今试析其要义:

一、行为观察的三重维度
1. "视其所以"乃观其显性动机。郑玄注"以"为"用",指人行事之直接目的。如子路"闻斯行诸"之果断,显其急公好义之性。
2. "观其所由"是察其行为轨迹。朱子释"由"为"从",即考察其达成目的之手段。颜回"不迁怒,不贰过",正见其修养工夫之纯熟。
3. "察其所安"最为精微,指观其心灵归宿。程颐谓此当"观其气象",如闵子骞"言必有中"之从容,可见其心性之安顿。

二、心性统一的验证标准
儒家所谓"诚于中,形于外"(《大学》),正与此章相发明。君子之德如"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子张》),因其心性修养已达"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之境。而小人"色取仁而行违"(《颜渊》),恰是心行相悖之证。

三、当代识人术的启示
1. 时序观察法:当结合"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宪问》)的长期考察,避免"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的群体盲从。
2. 危机检验法:观人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子罕》)的困境,最能见其本真。
3. 自我反观法:此章亦是自省之镜,当以"吾日三省吾身"(《学而》)的态度反求诸己。

四、学术商榷之处
历代注家对"以"字释义确有分歧。王引之《经义述闻》主张"以"通"与",指交往对象。然综观《论语》体系,当以行为动机解更为贯通。如"视其所以"与"观过斯知仁矣"(《里仁》)实为同一观察方法的不同表述。

结语:此章所示,实为"知人论世"的认知方法论。在信息爆炸的当代,更当秉持"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的态度,透过现象观其本质,方不负圣贤垂训之深意。学者若能以此观人,更以此自观,则近于"知者不惑"(《子罕》)之境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