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31|回复: 0

[其他] 《晏子春秋》卷2内篇谏(下)诗解9景公猎休坐地晏子席而谏10景公猎逢蛇虎以为不祥晏子谏11景公为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11-9 19: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晏子春秋卷2内篇谏(下)诗解9景公猎休坐地晏子席而谏10景公猎逢蛇虎以为不祥晏子谏11景公为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
题文诗:景公猎休,坐地而食,晏子后至,灭葭而席.
公不:不席而,坐地二三,子莫席而,
子独搴草,而坐何也?晏子对曰:臣闻介胄,
不席,狱讼不席,尸坐堂上,不席三者,
忧也.故不敢以,忧侍坐也.景公曰诺.
席曰:大夫皆席,寡人亦席.坐不席地.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
而问之曰: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
殆谓不祥?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
有贤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
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今,
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
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也,曷为不祥!
景公为台,台成欲钟.晏子谏曰:君国者不,
乐民之哀;君不胜欲,既筑台矣,今复为钟,
是重敛民,民必哀矣.敛民之哀,而以为乐,
不祥非所,以君国者.公乃止之.知止利民,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真情之窟,能知所止.

  《原文》景公猎休坐地晏子席而谏第九景公猎休,坐地而食,晏子后至,左右灭葭而席。公不说,曰:“寡人不席而坐地,二三子莫席,而子独搴草而坐之,何也? ”晏子对曰:“臣闻介胄坐陈不席,狱讼不席,尸坐堂上不席,三者皆忧也。故不敢以忧侍坐。”公曰:“诺。”令人下席曰: “大夫皆席,寡人亦席矣。”
【译文】
景公打猎,休息,坐在地上吃饭。晏子后到,拔了些芦苇当作席子坐下。景公不高兴了,说:“我没用席子坐在地上,身边这几个人也没有谁坐席子,而您自己拔草坐在上面,为什么?”晏子回答说:“我听说,甲胄之士不坐席,有讼案在身的人不坐席,家里有丧事的不坐席。这三种人,都是怀有忧伤的人。所以,不敢以忧伤之人的礼节陪坐。”景公说:“好。”命令随从铺下席子,说:“大夫都坐席子,我也坐席子。”《原文》景公猎逢蛇虎以为不祥晏子谏第十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译文】
齐景公外出田猎,上山时见到了老虎,下到沼泽时,遇见了蛇。回去后,召见晏子问他说:“今天我出外田猎,上山就遇见了老虎,下泽就遇见了蛇,大概是所说的不吉利吧?”晏子回答说:“国家有三件不吉利的事,这件事不在其中。国有贤人而国君不知,是一不祥;知道而不任用,是二不祥;任用而不信任,是三不祥。所说的不祥,就是像这些事情。今天上山遇见老虎,而山是老虎的栖身之地;下泽遇见蛇,沼泽是蛇的藏身之所。到了老虎的栖身之地,蛇的藏身之所,见到它们,有什么不吉利的呢?”《原文》景公为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第十一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国者不乐民之哀。君不胜欲,既筑台矣,今复为钟,是重敛于民,民必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非所以君国者。”公乃止。
【译文】
景公建造高台,高台建成,又想铸造钟。晏子进谏说:“统治国家的人不以百姓的痛苦为欢乐。君王欲望无穷,已经筑造高台,今天又要造钟,这是加重百姓的赋税,百姓一定会很痛苦。加重百姓的赋税使他们悲苦,来换取自己的快乐,不吉利,不是作为国君之人该做的。”景公于是作罢。
是飞 发表于 2025-7-30 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晏子春秋》谏下三章义疏

《晏子春秋》卷二内篇谏下第九至十一章,载晏子三谏景公事,虽情节各异,然皆以"礼制匡君"为要义。兹分疏如次:

第九章"猎休坐地"章,实为礼制存废之大防。景公田猎休憩时径坐于地,晏子独"灭葭而席",非为矫饰,实存《礼记·曲礼》"君子式黄发,下卿位,入国不驰,入里必式"之深意。晏子对曰"介胄坐陈不席"者,正合《周礼·夏官》"大司马教坐作进退之节"的兵礼规范。其谏言"臣不敢以怠慢之礼事君",恰与《左传·昭公七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相呼应,彰显春秋时期"礼者为国本"的政治伦理。

第十章"逢蛇虎"章,晏子破"灾异说"之迷障。景公以遇蛇虎为不祥,晏子举"三不祥"正之,其"有贤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三端,实本《尚书·洪范》"五事"之说,将天人感应转化为政治伦理命题。此与《荀子·天论》"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的理性精神一脉相承,体现齐国士大夫阶层对巫祝文化的超越。

第十一章"为台为钟"章,直指"劳民伤财"之弊。晏子"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之谏,暗合《孟子·梁惠王》"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批判逻辑。其"敛民之哀而以为乐"的论断,更是《管子·牧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的具体实践。值得注意的是,晏子以"钟将不和"喻指社会矛盾,此即《礼记·乐记》"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的反向运用。

三章虽事异而理同,皆显现晏子"以礼谏君"的智慧。其谏言结构均循"指陈现象—揭示本质—引礼为据—归本仁政"的范式,与《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的儒家主张深度契合。而景公从谏如流的态度,亦反映春秋时期"士阶层"对君权的理性制约。晏子之谏,非徒为事君之术,实乃《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之微言大义的具体实践,足为后世谏臣范式。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辛丑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七日辰時| 2025/7/31/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