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16|回復: 2

[其他]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诗解13景公怒封人之祝不逊晏子谏14景公欲使楚巫致五帝以明德晏子谏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1-7 20:2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诗解13景公怒封人之祝不逊晏子谏14景公欲使楚巫致五帝以明德晏子谏
题文诗:
大旱,逾时景公,召群臣曰:天不雨久,
民有饥色;吾使人卜,祟在,高山广水.
寡人欲少,赋敛以祠,灵山可乎?群臣莫对.
晏子曰否!祠此无益.夫灵山固,以石为身,
草木为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彼,
独不欲雨?祠之无益.公曰不然,寡人欲祠,
河伯可乎?晏子曰否!河伯以水,为国,
鱼鳖为民,天久不雨,泉将下,百川,
将亡,民将灭彼,独不欲雨?祠之何益!
景公曰今,为之柰何?晏子曰君,诚避宫殿,
暴露,灵山河伯,共忧,幸而雨乎!
于是景公,出野,暴露三日,天果大雨,
民尽得种.公曰善哉!晏子之言,可无用乎!
其维有德.真情精诚,精诚所至,感天动地.
景公将观,于淄上与,晏子闲立.公喟叹曰:
呜呼使国,可长保而,传于子孙,岂不乐哉?
晏子对曰:婴闻明王,不徒立也,民不虚至.
今君以政,乱国以行,弃民久而,声欲保之,
不亦难乎!婴闻之能,长保国者,能终善也.
诸侯并立,能终善者,为长列士,并学能终,
善者为师.先君桓公,其方任贤,赞德之时,
亡国恃之,以存危国,仰以安故,民乐其政,
世高其德,行远征暴,劳者不疾,驱海内使,
朝天子而,诸侯不怨.当是时也,盛君之行,
不能进焉.及卒而衰,其怠于德,而并于乐,
身溺妇侍,谋因竖刁,民苦其政,世非其行,
故身死乎,胡宫不举,虫出不收.当是时也,
桀纣之卒,不能恶焉.经有:靡不有初,
鲜克有终.不能终善,不遂其君.今君临民,
若寇雠见,善若避热,乱政危贤,必逆于众,
肆欲于民,诛虐于下,恐及于身.婴之年老,
不能待于,君使矣君,行不能革,则持节,
以没世耳.善始善终,方得始终,始终真情.
【原文】
景公欲祠灵山河伯以祷雨晏子谏第十五齐大旱逾时,景公召群臣问曰:『天不雨久矣,民且有饥色。吾使人卜,云,祟在高山广水。寡人欲少赋敛以祠灵山,可乎?』群臣莫对。晏子进曰:『不可!祠此无益也。夫灵山固以石为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彼独不欲雨乎?祠之无益。 』公曰:『不然,吾欲祠河伯,可乎?』晏子曰:『不可!河伯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天久不雨,泉将下,百川竭,国将亡,民将灭矣,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景公曰:『今为之柰何?』晏子曰:『君诚避宫殿暴露,与灵山河伯共忧,其幸而雨乎!』于是景公出野居暴露,三日,天果大雨,民尽得种时。景公曰:『善哉!晏子之言,可无用乎!其维有德。』
【译文】
   齐国大旱,时问很长。景公召见群臣问道:『天很久不下雨了,百姓面有饥色。我让人占卜,说作祟的鬼神在高山大河之中。我想少征收些赋税来祭祀有灵验的山,可以吗?』群臣没有谁对答。晏子上前说:『不可以。祭祀灵山没有什么益处。那灵山本来是以岩石为身体,以草木作头发,上天久不下雨,头发会枯焦,身体会发烫,它难道不希望下雨吗?祭祀它没有好处。』景公说:『不这样,我打算祭祀河伯,可以吗?』晏子说:『不可以。河伯以水域作为自的国土,以鱼鳖作为自己的臣民,上天很久不下雨,泉水下降,河流枯干.国家将要失去,百姓将要灭绝,它难道不希望下雨吗?祭祀它没有什么益处。』景公说:『现在怎么办呢?』晏子说:『君王诚心诚意地离开宫殿,在野外露宿,同灵山河伯共抗患,大概侥幸能下雨。』因此,景公离官,露宿在郊野。过三天,天果然下大雨,百姓都得以栽种。景公说:『好啊,晏子的话真有用啊!他是一个有德行的人啊。』
【原文】景公贪长有国之乐晏子谏第十六景公将观于淄上,与晏子闲立。公喟然叹曰:『呜呼!使国可长保而传于子孙,岂不乐哉?』晏子对曰:『婴闻明王不徒立,百姓不虚至。今君以政乱国,以行弃民久矣,而声欲保之,不亦难乎!婴闻之,能长保国者,能终善者也。诸侯并立,能终善者为长;列士并学,能终善者为师。昔先君桓公,其方任贤而赞德之时,亡国恃以存,危国仰以安,是以民乐其政而世高其德,行远征暴,劳者不疾,驱海内使朝天子,而诸侯不怨。当是时,盛君之行不能进焉。及其卒而衰,怠于德而并于乐,身溺于妇侍而谋因竖刁,是以民苦其政,而世非其行,故身死乎胡宫而不举,虫出而不收。当是时也,桀纣之卒不能恶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能终善者,不遂其君。今君临民若寇雠,见善若避热,乱政而危贤,必逆于众,肆欲于民,而诛虐于下,恐及于身。婴之年老,不能待于君使矣,行不能革,则持节以没世耳。』
【译文】
齐景公在淄水岸观景,同晏子悠闲而立。景公感慨地叹息:『唉!假使可以长期拥有国家,传给子孙,岂不是乐事吗?』
  晏子回答说『我听说圣明之君并不是凭空确立了自己的地位,百姓也不是没有原因就来归顺。现在君王的政令使国家混乱,以邪僻的行为背弃百姓很久了,却声言要拥有它,不是太难了吗?我听说:能长久拥有国加的人,是能始终为仁政者。诸侯众多,能善始善终行仁政者为首领;众多学子一同学习,能善始善终专心学习的人才能成为老师。从前,先君桓公,当他任用贤良、称誉美德时.衰亡的国加依靠他而得以存在,陷于危难的国家仰仗他得以安定。所以,百姓拥护其政治,世人推崇他的德行。到远方征伐强暴,奔波辛苦的人并不怨恨。让诸侯去朝拜天子,诸侯也不怨恨。那个时候,有盛名的君王的情形也不能比他更好了。到了他晚年,怠惰于德行放纵享乐,身陷于妇人近侍的包围之中,与竖刁那样的人谋事。所以,百姓痛恨他的统治,世人抨击他的行为,所以死在胡宫中而没有举丧,尸虫都爬出来,也无人收尸。那个时候,桀、纣的死也不能比他更惨了。诗云:善始者多,善终者少。不能善始善终的人,不能完成其君王之业。现在君王与百姓仿佛仇人。看到好人像避热病一样躲开,混乱国政而危害贤良,一定会违背民众,大肆掠夺人民,残暴地杀戮百姓,恐怕灾祸要降于自身。我年纪大了,不能为君王效力命了,君王的行为不改变,我能坚守自己的节操死去了。』
江决 發表於 2025-6-9 23:23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谏上二章义疏:灾异之辩与德政之本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十三、十四章,载景公应对旱灾与楚巫两事,其文虽简,而深具政教大义。今就二章要旨,分疏如次。

一、旱灾之应:弭灾在德不在祀
第十三章记齐国大旱,景公欲赋敛祠灵山,晏子独陈"祠之无益"之论。其理路有三:
(1)天道观:山石为"天械",水土为"民天",旱灾实乃天地阴阳失序,非山川作祟。此说破当时"灾异谴告"之俗见,暗合《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之义。
(2)德政观:直指"君诚避宫殿暴露,与灵山河伯共忧",乃以人君修德应灾,较《左传》僖公二十一年"汤祷桑林"事更显理性精神。
(3)民本观:反对增赋求雨,强调"民有饥色"方为急务,与《管子·轻重》"王者以民为天"相呼应。晏子终使景公"出野暴露",三日得雨,正见《周易·系辞》"通天下之志"的感应之理。

二、楚巫之谏:神道设教之界限
第十四章载楚巫请致五帝以明景公之德,晏子力谏之事尤为深刻:
(1)神权批判:指斥楚巫"导君以邪",揭"五帝"乃上古圣王,非方术可召。此论直指战国巫风,与《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形成对照。
(2)为君之道:提出"明德"当"行仁政、省刑罚",将祭祀伦理转化为政治伦理,较《孟子·尽心》"修身以俟之"更具实践性。
(3)文化立场:齐地本有八神祭祀传统,晏子却坚持"天道远,人道迩"(《左传·昭公十八年》子产语),显示稷下学风对原始宗教的超越。

三、二章互鉴:晏子谏术之要义
此二事皆涉灾异祭祀,晏子谏言均以"德政—民本"为轴心:
• 破执之法:先顺君意("祠之可也"),后以理反诘("灵山固以石为身"),终导归正道,暗合《鬼谷子·反应》"欲张反敛"之术。
• 思想渊源:其说上承周公"以德配天"(《尚书·召诰》),下启荀子"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天论》)的理性精神,为先秦天人关系论重要环节。

结语
晏子二谏,表面言灾异祭祀,实则申明"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左传·僖公十年》)的大义。后世董仲舒虽言天人感应,亦强调"屈君而伸天"(《春秋繁露·玉杯》),可知晏子之谏,实为儒家"神道设教"划出理性边界。读此二章,当于祭祀仪文之外,见得"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尚书·大禹谟》)的真血脉。

(全文798字)
韩竺虫 發表於 2025-7-12 08:58 | 顯示全部樓層
《晏子春秋》谏上二章疏解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十三、十四章,载录晏婴谏君二事,皆见其"以道事君"之智。今试为疏解,以明其义。

第十三章记景公因封人祝祷不逊而怒,晏子进谏事。考其要义有三:一者,封人之祝"使君无得罪于民",实乃"逆耳忠言",暗合《尚书》"民惟邦本"之训;二者,晏子举"明德慎罚"为喻,谓"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此与《孔子家语》"药酒苦于口而利于病"之说相通;三者,指出"祝直言情则谤吾君",揭示古代祝官制度之流弊——祝史为避祸而文过,反失其"以言达诚"之本真。此章深得《左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之遗意。

第十四章载楚巫欲致五帝以明德,晏子力谏之事。其理路可分三层:首斥楚巫"巡国致帝"之说违礼,盖《礼记》明言"非其所祭而祭之,谓之淫祀";次揭"古之王者德厚足以安世"之理,暗引《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旨;终以"帝王之君,明神之主"破巫祝之妄,彰显周孔以来"敬鬼神而远之"的理性精神。晏子谓"君欲诛于祝史,修德而后可",尤见儒家"正德利用厚生"之要义。

二章虽事异而理同,皆显晏子谏君之术:其一,善用历史经验,如举"宋景公荧惑守心"典故(见《吕氏春秋》);其二,把握心理契机,于景公"祠灵山""致五帝"之妄念初萌时进言;其三,归本于德治,始终紧扣"德者,政之本也"(《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的核心主张。其言说艺术,实开后世《战国策》谏说之先河。

至若文本中"逾时景公""寡人欲少赋敛"等句,或有脱讹。清人孙星衍《晏子春秋音义》校"少赋敛"当为"省赋敛",王念孙《读书杂志》谓"高山广水"下疑脱"之神"字,皆可备一说。然纵有文字舛误,无损其思想光华。晏子之谏,非徒事君之智,实乃治国之道,足为后世镜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未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一日午時| 2025/7/25/週五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