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24|回覆: 2

[其他] 【貞觀政要】卷40慎終詩解4始儉終奢始恤終役捨本逐末始諫終杜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1-3 17:0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40慎終詩解4始儉終奢始恤終役捨本逐末始諫終杜
題文詩:
貞觀初君,無為無欲,清靜之化,遠被遐荒.
考之於今,其風漸墜,聽言則遠,超於上聖,
論事則未,逾於中主.何以言之?漢文晉武,
俱非上哲.漢文,千里之馬,晉武,
雉頭之裘.今則求駿,馬於萬里,市珍奇於,
域外取怪,於道路見,輕於戎狄,漸不克終,
此其一也.捨本逐末.昔子貢問,孔子理人,
曰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也.子貢:
何其畏哉?子曰不,以道導之,則吾仇也,
若何無畏?書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為人上者,奈何不敬?貞觀始,視人如傷,
恤其勤勞,愛民猶子,每存簡約,無所營為.
頃年以來,意在奢縱,忽忘卑儉,輕用人力,
乃雲無事,百姓驕逸,勞役易使.自古以來,
未有由民,逸樂而致,傾敗者也,何有逆畏,
,欲勞役哉?恐非興邦,至言豈安,
人之長算?此其漸不,克終二也.口惠不實.
貞觀初,損己利物,至於今日,縱慾勞人,
卑儉之跡,歲改驕侈,之情日異.雖憂人之,
言不絕口,而樂身事,實切於心.或時欲有,
所營慮人,致諫乃雲:若不為此,不便我身.
人臣之情,何可復爭?此直意在,杜諫者口,
豈曰擇善,而行者乎?此其漸不,克終三也.

【原文】

陛下貞觀之初,無為無欲,清靜之化,遠被遐荒。考之於今,其風漸墜,聽言則遠超於上聖,論事則未逾於中主。何以言之?漢文、晉武俱非上哲。漢文辭千里之馬①,晉武焚雉頭之裘②。今則求駿馬於萬里,市珍奇於域外,取怪於道路,見輕於戎狄,此其漸不克終一也。
【注釋】

①漢文辭千里之馬:漢文帝時,有人獻千里馬,文帝詔令將其退還,並發給路費。

②晉武焚雉頭之裘:晉武帝時,有人獻上雉頭裘,武帝認為是奇裝異服不可穿用,在大殿前將其燒掉。

【譯文】
陛下在貞觀初期,實行無為無欲、清靜祥和的政治教化政策,即使在邊遠的蠻荒之地,也受到了此風的感化。但如今看來,這種風氣正在慢慢消失,聽言語似乎比古代的君主高明多了,論事,則連一般平庸的君主都不如。為什麼這樣說呢?漢文帝、晉武帝都不是具有上哲之智的聖明之君,但漢文帝拒絕別人進獻的千里馬,晉武帝因為國家法典禁止奇裝異服,焚燒了大臣獻上的雉頭裘。而今天,陛下到千里之外去尋找駿馬,到異城去搜求奇珍異寶,這些行為都被老百姓和少數民族見怪和輕視。這是朝廷不能善終的表現之一。

【原文】

昔子貢問理人於孔子,孔子曰:『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子貢曰:『何其畏哉?』子曰:『不以道導之,則吾仇也,若何其無畏?』故【書】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為人上者,奈何不敬?陛下貞觀之始,視人如傷,恤其勤勞,愛民猶子,每存簡約,無所營為。頃年以來,意在奢縱,忽忘卑儉,輕用人力,乃云:『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自古以來,未有由百姓逸樂而致傾敗者也,何有逆畏其驕逸而故欲勞役者哉?恐非興邦之至言,豈安人之長算?此其漸不克終二也。
【譯文】
過去子貢向孔子請教如何管理百姓,孔子作了一個比喻,他說:『用朽爛的繩索駕馭六匹馬的車子,真讓人恐怖啊!』子貢問:『有什麼好恐懼的呢?』孔子說:『不用'道」來引導百姓,這是我所痛恨的,如果這樣治國,怎能無所畏懼呢?』所以【尚書】說:『百姓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國家才會安寧。』為君者怎麼可以不敬畏老百姓呢?陛下在貞觀初期,把老百姓當做飽嘗戰爭創痛的傷員,體恤他們的艱辛,愛民如子,凡事崇尚儉約,不營造宮室以免勞民傷財。然而近些年來,陛下開始放縱奢侈,忘記了謙遜節儉的美德,任意役使百姓,還說:『老百姓沒有事情就會懶惰放肆,有了勞役就容易驅使他們。』古往今來,從來沒有因為老百姓安樂悠閒而導致亡國的事例,豈有害怕他們放縱,而故意向他們施加勞役的道理呢?恐怕這不是國家長治久安的至理名言。這是朝廷不能善終的表現之二。

【原文】

陛下貞觀之初,損己以利物,至於今日,縱慾以勞人,卑儉之跡歲改,驕侈之情日異。雖憂人之言不絕於口,而樂身之事實切於心。或時欲有所營,慮人致諫,乃云:『若不為此,不便我身。』人臣之情,何可復爭?此直意在杜諫者之口,豈曰擇善而行者乎?此其漸不克終三也。
【譯文】
陛下在貞觀初期,損害自己的利益以滿足別人的需要。而如今,放縱自己的欲望以役使百姓,謙遜節儉的風氣一年年在消失,而驕縱奢侈的習慣在與日俱增。雖然牽掛老百姓的話語還不絕於口,但享樂之事也時時縈繞於心。有時候,陛下想營造宮室,又擔心有人提意見,就說:『如果不修宮殿,我的生活就會不方便。』根據君臣之誼,臣子怎麼可能再進諫呢?陛下此言意在杜絕意見,哪裡談得上是擇善而從呢?這是朝廷不能善終的表現之三。
清風 發表於 2025-7-19 11:33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四十〖慎終〗章所論"始儉終奢"之鑑,乃治國者不可不察之要義。魏徵此疏直指貞觀中期政風漸弛之象,以"無為無欲"與"清靜之化"對照當時"聽言遠聖,行事中主"之實況,其警策之意,誠可為千古明鏡。

一、漢文晉武之喻的深層意涵
魏徵舉漢文帝卻千里馬、晉武帝焚雉頭裘二事,非徒論帝王個人德行,實揭示"慎終如始"的治國樞機。漢文帝【卻馬詔】言"鸞旗在前,屬車在後,吉行五十里,朕乘千里馬獨先安之",此"不安"正是以天下為度量的政治自覺;而晉武帝雖能焚裘卻終釀八王之亂,恰證"一時克己易,終身守道難"。二者對比,凸顯"終始一貫"方為真治術。

二、貞觀政風嬗變的三重軌跡
1. 從"無為"到"有為"之變:初期"損己以利物",後期"縱慾以勞人",此消長關係正如【老子】"為者敗之,執者失之"之誡。
2. 納諫態度的位移:太宗嘗言"以銅為鏡",然魏徵指出"聽言則遠超上聖"的弔詭現象,揭示表面虛懷若谷與實質拒諫的悖論。
3. 價值本末的倒置:由"恤民力"轉向"興土木",恰應【尚書】"不矜細行,終累大德"之訓,此即"捨本逐末"的治理危機。

三、歷史鏡鑒的當代啟示
【韓非子·喻老】云"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貞觀中期出現的"漸墜"之象,本質是制度性懈怠的萌芽。魏徵以"中主"為喻,非貶抑太宗,乃警示"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的人性通病。今日觀之,其價值尤在三點:
1. 政策延續性需以價值穩定性為根基
2. 諫諍機制貴在"杜漸"而非"救焚"
3. "慎終"哲學實為動態平衡的治理智慧

【貞觀政要】此章之要,不在苛責帝王,而在確立"終始相濟"的政治倫理。魏徵之諫,猶黃鐘大呂,至今迴響:治國者當以"不失其初"為鏡,方能使"清靜之化"不至墜於地也。
九天雲中龍 發表於 2025-7-28 22:43 | 顯示全部樓層
【慎終】之鑑:論貞觀治道由儉入奢的歷史警示

【貞觀政要】卷四十〖慎終〗篇所載魏徵上疏,實為唐代政治思想之精髓。其文以「始儉終奢,始恤終役,捨本逐末,始諫終杜」十六字,直指貞觀中期以降政風之漸頹,今試析其要義如下:

一、無為而治與清靜之化的消長
貞觀初年,太宗以「無為無欲」為本,行黃老之術,輕徭薄賦,致「清靜之化,遠被遐荒」。此正合【老子】「我無為而民自化」之旨。然至貞觀十三年(639年),魏徵已察「其風漸墜」,此消長之變,恰印證【尚書·旅獒】「為山九仞,功虧一簣」之誡。

二、言與行的政治辯證法
魏徵直言太宗「聽言則遠超上聖,論事則未逾中主」,揭櫫帝王「知行合一」之難。漢文帝拒千里馬(【漢書·賈誼傳】)、晉武帝焚雉頭裘(【晉書·武帝紀】),二者雖非上哲,然能始終克己。反觀太宗晚年營建玉華宮、征高麗,恰成「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盪】)之註腳。

三、慎終如始的治國心法
「捨本逐末」之譏,實指太宗漸棄「以民為本」之初衷。貞觀初年「去奢省費,躬行節儉」(【貞觀政要·論儉約】),至中期則「求駿馬於萬里,市珍奇於域外」(魏徵【十漸疏】)。此變印證【韓非子·喻老】「聖人早從事」之誡——慎終之道,貴在防微杜漸。

四、納諫機制的政治生態學
「始諫終杜」尤具深意。貞觀初年「導人使諫」(【貞觀政要·論求諫】),至後期卻「漸惡直言」(同書【論納諫】)。魏徵以「舟水之喻」警示(【諫太宗十思疏】),實承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之統,揭示納諫機制實為政權存續之生態基礎。

結語:
【慎終】篇之價值,非僅在於記錄貞觀政風之變,更在構建「善始善終」的政治倫理學。司馬光【資治通鑑】評太宗「好大喜功,漸不克終」,恰與魏徵之諫形成歷史迴響。今人觀之,猶當深味「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老子】第六十四章)的千年箴言。

(全文798字)

注釋:
[1]「清靜之化」:語本【老子】「清靜為天下正」,指無為而治的教化。
[2]「中主」概念:出自【荀子·君道】,謂中等才德之君主,與魏徵「漢文晉武,俱非上哲」相呼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