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46|回復: 2

[其他] 【贞观政要】卷39灾祥诗解3君舟民水百年树人闻过即改从谏如流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1-3 12:3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贞观政要】卷39灾祥诗解3君舟民水百年树人闻过即改从谏如流题文诗:
贞观十一,年时大雨,谷水溢泛,冲洛城门,
入洛陽宫,平地五尺,毁十九所,宫寺所漂,
七百余家.谓侍臣曰:朕之不德,皇天降灾,
将由视听,弗明刑罚,失度遂使,陰陽舛谬,
雨水乖常.矜物罪己,载怀忧惕.朕又何情,
独甘滋味?可令尚食,断之肉料,进以蔬食.
文武百官,各上封事,极言得失.中书侍郎,
岑文本上,封事曰闻,开拨乱业,其功既难;
守已成基,其道不易;故君居安,思危所以,
定其业也;有始有卒,以崇其基.虽亿兆安,
方隅宁谧,既承丧乱,之后又接,凋弊之余,
户口减损,尚多田畴,垦僻犹少.覆焘恩著,
疮痍未复;德教风被,资产屡空.是以古人,
譬之种树,年祀绵远,枝叶扶疏;种之日浅,
根本未固,虽壅黑坟,暖以春日,一人摇之,
必致枯槁.今之百姓,颇类于此.常加含养,
日就滋息;暂有征役,随日凋耗;凋耗既甚,
人不聊生;人不聊生,怨气充塞;怨气充塞,
离叛心生.故帝舜曰:可爱非君,可畏非民.
孔安国曰:人以君为,命故可爱.君若失道,
人则叛之,故可畏也.仲尼有曰:君犹舟也,
人犹水也;水以载舟,亦以覆舟.故古哲王,
虽休勿休,日慎一日,良为此也.伏惟陛下,
览古今事,察安危机,上以社稷,为重下以,
亿兆在念.明选举慎,赏罚进贤,才退不肖.
闻过即改,从谏如流.为善在于,不疑出令,
期于必信,颐神养性,省游畋娱;云奢从俭,
减工役费.务静方内,不求僻土;载櫜弓矢,
不忘武备.凡此数者,虽为国之,恒道陛下,
之所常行.臣之愚昧,惟愿陛下,思而不怠,
则至道之,美与三皇,五帝比隆,亿载祚与,
天地长久.虽使桑穀,为妖龙蛇,作孽雉雊,
于鼎耳石,言于晋地,犹当转祸,为福变灾,
为祥更况,雨水之患,陰陽恒理,岂可谓之,
天谴而系,于圣心哉?古人有言:农夫劳而,
君子养焉,愚者言而,智者择焉.辄陈狂瞽,
伏待斧钺.太宗深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本立道生,情真义深.

【原文】
贞观十一年,大雨,谷水溢,冲洛城门,入洛陽宫,平地五尺,毁宫寺十九,所漂七百余家。太宗谓侍臣曰:『朕之不德,皇天降灾。将由视听弗明,刑罚失度,遂使陰陽舛谬①,雨水乖常。矜物罪己,载怀忧惕②。朕又何情独甘滋味?可令尚食断肉料,进蔬食。文武百官各上封事,极言得失。』中书侍郎岑文本上封事曰『:臣闻开拨乱之业,其功既难;守已成之基,其道不易。故居安思危,所以定其业也;有始有卒,所以崇其基也。今虽亿兆安,方隅宁谧,既承丧乱之后,又接凋弊之余,户口减损尚多,田畴垦辟犹少。覆焘之恩著矣,而疮痍未复;德教之风被矣,而资产屡空。是以古人譬之种树,年祀绵远,则枝叶扶疏;若种之日浅,根本未固,虽壅之以黑坟,暖之以春日,一人摇之,必致枯槁。今之百姓,颇类于此。常加含养,则日就滋息;暂有征役,则随日凋耗;凋耗既甚,则人不聊生;人不聊生,则怨气充塞;怨气充塞,则离叛之心生矣。故帝舜曰:『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孔安国曰:『人以君为命,故可爱。君失道,人叛之,故可畏。』仲尼曰:『君犹舟也,人犹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是以古之哲王虽休勿休,日慎一日者,良为此也。
【注释】
①舛(chuǎn)谬:错乱,错谬。
②惕:担心。
【译文】
贞观十一年,天降大雨。谷水河泛滥成灾,冲毁了洛陽城门,淹进洛陽宫,平地水深五尺,毁坏宫寺十九处,淹没民房七百多家。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是我没有德行,所以皇天才会降灾。大概是因为我视听不明、刑罚失当,才使陰陽错乱,雨水反常吧。现在是应该抚恤百姓,反省我自己的过失的时候了,我还有什么心情独自安享这些珍馐美味呢?传我令,停止供应肉类食品,只进蔬菜素食。另外,让文武百官都上书奏事,畅言政事得失。』不久,中书侍郎岑文本呈上了一篇奏疏:
我听说创业于乱世,是非常困难的;要守住已有的基业,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君王只有居安思危,才能巩固基业:要有始有终,才能将基业发扬光大。如今虽然已经天下太平,但大唐是在战乱中创业的,长期的战争使民生凋敝,百姓死伤无数,田地得到开垦的也很少。虽然贞观以来朝廷实施了很多仁政,但战争的创伤非一时半刻可以平复;如今朝廷的道德教化已遍及天下,但老百姓依然很贫困。古人把治国比喻为种树,培育的时间越长,树木越枝繁叶茂;如果培植的时间不够,根基不稳固,虽然为树添上肥沃的黑土,让春天和煦的陽光照耀它,但只要有人摇动树木,树木必然会折断并枯萎。
现在的老百姓,就像培植不久的树木。如果常常对百姓进行含养体恤,那么他们就会恢复元气;只要有劳役,他们就会气息奄奄;过多消耗民力,就会民不聊生;民不聊生,就会怨声载道;怨声载道恐怕就会产生背离叛乱之心。所以舜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孔安国说:『百姓把命运寄托在君王身上,所以君王可爱。君王治国无道,百姓就会反对他,所以百姓可畏。』孔子说:『君王像船,百姓像水。水可以使船浮起来,也可以使船沉没。』所以自古以来,君王在天下太平之后内心的忧患并没有消除,反而一日比一日更谨慎,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啊。

【原文】

伏惟陛下览古今之事,察安危之机,上以社稷为重,下以亿兆在念。明选举,慎赏罚,进贤才,退不肖。闻过即改,从谏如流。为善在于不疑,出令期于必信,颐神养性,省游畋之娱;云奢从俭,减工役之费。务静方内,而不求辟土;载櫜弓矢①,而不忘武备。凡此数者,虽为国之恒道,陛下之所常行。臣之愚昧,惟愿陛下思而不怠,则至道之美与三、五比隆②,亿载之祚与天地长久。虽使桑穀为妖③,龙蛇作孽,雉雊于鼎耳,石言于晋地④,犹当转祸为福,变灾为祥,况雨水之患,陰陽恒理,岂可谓天谴而系圣心哉?臣闻古人有言:『农夫劳而君子养焉,愚者言而智者择焉。』辄陈狂瞽,伏待斧钺⑤。

太宗深纳其言。
【注释】

①载櫜(ɡāo)弓矢:櫜,古代盛衣甲或弓箭之囊。载櫜弓矢指把弓箭收藏起来,引申为休战或议和。

②与三、五比隆:三、五,三皇五帝。意谓与三皇五帝比拟。

③桑穀为妖:传说中的凶兆。

④石言于晋地:传说中的凶兆。

⑤伏待斧钺(yuè):伏地而等待诛杀。

【译文】

希望陛下能通晓古今之事,体察政治的得失,上以国家为重,下以苍生为念,公正地选举官员,慎重地实施赏罚,提拔贤才,斥退庸人。清楚自己的过失并加以改正,从谏如流。用人不疑,言必有信。修养上,能无为无欲,修持心性,免去游宴畋猎的欢娱;去掉奢侈,一切从俭,节省大兴土木的费用。政治上,应崇尚清静,不要无休止地开疆拓土,应马放南山,刀槍入库,但也不可忘了军备的必要。以上几点,是治国应当坚持的原则,陛下自己也在身体力行。我不才,只希望陛下能持之以恒,使国家像三皇五帝时一样兴盛安定,万世流芳。即使出现桑穀那样的妖孽,有龙蛇兴妖作怪,鸡飞到鼎上鸣叫,晋地的石头会说话这样的怪事,也会转祸为福,化凶为吉,何况雨水这样的自然灾害,是陰陽变化的常事,怎么可以说是上天在谴责陛下,而让您如此不安呢?古人说:『农民劳动而君子抚养他们,愚昧的人发表议论,聪明的人择善而从。』臣妄自陈述肤浅之见,冒死进言。』

看了这篇奏疏,唐太宗认为非常有道理,就采纳了他的意见。
唐侏 發表於 2025-6-11 10:43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卷三十九"灾祥"章所载贞观十一年水患之事,实为唐代政治哲学之重要典范。太宗面对自然灾害所展现的"罪己"精神与岑文本"君舟民水"之谏,构成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灾异论"与"民本论"的经典表述,其内涵值得深入剖析。

一、灾异观与政治自省机制
太宗将水患归因于"视听弗明,刑罚失度",体现《尚书·洪范》"咎征"思想传统。其"断肉料,进蔬食"之举,非徒形式,实为《礼记·月令》"灾年修政"理念的具体实践。这种将自然现象与政治伦理相联系的思维模式,形成中国特有的"天人感应"政治哲学,为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自我修正机制。

二、民本思想的深化发展
岑文本引仲尼"君舟民水"之喻,源自《荀子·王制》,其谏言包含三层深意:
1. 民生养护论:"种树"之喻揭示战后经济恢复的长期性,强调《管子》"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的治国智慧。
2. 政治合法性论:援引舜帝"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之说,深化《孟子》"民贵君轻"思想,将民心向背作为政权存续的根本标准。
3. 危机预防论:"虽休勿休,日慎一日"的告诫,体现《周易》"安而不忘危"的忧患意识。

三、治国理政的辩证智慧
文本所陈"明选举、慎赏罚"等八项建议,实为贞观之治的核心经验:
1. 制度建构与道德修养并重:"进贤才"与"颐神养性"相辅相成。
2. 动态平衡的治理艺术:"载櫜弓矢"体现《司马法》"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辩证思维。
3. 常态与非常态的统一:将"恒道"与"变通"有机结合,展现儒家"经权"思想的政治实践。

结语:
此段记载浓缩了传统治国理政的精髓。太宗"闻过即改"的胸襟与岑文本"百年树人"的远见,共同构建了"贞观之治"的思想基础。其中蕴含的民本思想、危机意识与自我革新精神,对当代治理仍具启示意义。正如魏徵所言:"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这段君臣对话的价值,正在于其超越时空的政治智慧。
蔡去 發表於 2025-6-20 20:25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卷三十九"灾祥"章所载贞观十一年水患事,实为唐代政治哲学之重要标本。太宗以"君舟民水"之喻罪己修德,岑文本以"百年树人"之理论治国要道,二者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灾异—修省"的经典范式,其深意值得细究。

一、灾异观下的政治伦理自觉
太宗面对洛水泛滥致宫室损毁、民宅漂没之灾,首言"朕之不德",此非虚文谦辞,实乃董仲舒"灾异谴告"说的实践体现。《春秋繁露》云:"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太宗引咎自责,停膳减膳,正是以人君之"畏天"达成"恤民"之实。其"陰陽舛谬"之论,直承《汉书·五行志》"治宫室,饰台榭,内淫乱,犯亲戚,侮父兄,则稼穑不成"的天人感应逻辑,将自然灾害与政治得失建立道德联系,形成极具中国特色的政治问责机制。

二、岑文本治国三策的经学渊源
岑文本奏疏提出"守成不易"的命题,其"种树"之喻源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他将治国比作树木生长,强调政策延续性的重要,暗合《孟子》"勿夺农时"的仁政思想。其引孔安国释《尚书》"可爱非君,可畏非民",揭示出"君—民"关系的辩证性:君权神圣性(可爱)与民本制约性(可畏)构成张力,这与《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的经典表述一脉相承。

三、"闻过即改"的实践智慧
文本谏言"进贤才、退不肖"实本《尚书·咸有一德》"任官惟贤才";"云奢从俭"化用《老子》"去甚去奢";"载櫜弓矢"出自《诗经·时迈》。这种将诸子思想熔铸为治国方略的表述方式,典型体现了贞观朝"以儒为体,兼采百家"的政治智慧。尤其"虽休勿休"四字,浓缩《尚书·吕刑》"虽畏勿畏,虽休勿休"的勤政精神,成为唐代"慎终如始"政治文化的精炼表达。

结语:
此段记载展现的不仅是具体的救灾措施,更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灾异—修省—更化"的完整逻辑链。太宗以"罪己诏"形式完成君德自省,岑文本则系统阐释"守文之主"的为政之道,二者共同构成"贞观之治"的精神内核。其价值不在灾异说本身是否科学,而在于建立权力自我约束的伦理机制,这正是《贞观政要》历经千年仍具启示意义的根本所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