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21|回復: 2

[其他] 【贞观政要】卷37行幸诗解2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穷奢而亡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1-2 15:0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贞观政要】卷37行幸诗解2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穷奢而亡
题文诗: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魏徵等曰:隋炀帝承,
文帝余业,海内殷阜,若能常处,关中岂有,
倾败,不顾百姓,行幸无期,径往江都,
不纳董纯,崔象谏诤,身戮国灭,为天下笑.
帝祚长短,委以玄天,福善祸婬,亦由人事.
每思若欲,君臣长久,国无危败,君有违失,
臣须极言.闻卿规,谏纵不能,当时即从,
再三思审,择善而用.贞观十二,年东巡狩,
将入洛,次显仁宫,宫苑官司,多被责罚.
侍中魏徵,进言曰君,今幸洛州,为是旧征,
行处庶其,安定故欲,加恩故老.城郭之民,
未蒙德惠,官司苑监,多及罪辜,或以供奉,
之物不精,又以不为,献食此则,不思止足,
志在奢靡,既乖行幸,本心以副,百姓所望?
隋主先命,在下多作,献食不多,则有威罚.
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
此非载籍,所闻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
天命,陛下代之.当战栗栗,每事省约,
参踪前列,昭训子孙,奈何今日,欲在人下?
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不足,
万倍于此,亦不足也.太宗大惊,曰非公朕,
不闻此言.自今已后,无如此事.穷奢极侈,
不得不亡,左传有曰:知过能改,善莫大焉.
【原文】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魏徵等曰:『隋炀帝承文帝余业,海内殷阜,若能常处关中,岂有倾败?遂不顾百姓,行幸无期,径往江 都,不纳董纯、崔象①等谏诤,身戮国灭,为天下笑。虽复帝祚长短,委以玄天,而福善祸婬,亦由人事。朕每思之,若欲君臣长久,国无危败,君有违失,臣须极言。朕闻卿等规谏,纵不能当时即从,再三思审,必择善而用之。』
【注释】

①董纯、崔象:二人都是隋炀帝时的大臣。

【译文】
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魏徵等大臣说:『隋炀帝在继承隋文帝基业的时候,海内升平,如果他能长期住在关中,怎么可能遭致灭亡呢?可是后来他不顾百姓的疾苦,到各地去行幸巡游,没有归期。最后索性住在江 都,不听从董纯、崔象等大臣的忠言,最终不仅自己死于叛臣之手,也断送了江 山社稷,还留下笑柄让世人感叹评说。虽然帝运的长短,是天意决定的,但是祸福善恶,也在于人事。我每每想到这些,都认为若要国家太平,君臣相安无事,君主一旦有了过失,臣子就一定要直言不讳地指出来。我对你们提出的意见,虽然不能当时就采纳,但在我反复思考之后,必定会选择好的意见加以采纳。』

【原文】

贞观十二年,太宗东巡狩,将入洛,次于显仁宫,宫苑官司多被责罚。侍中魏徵进言曰:『陛下今幸洛州,为是旧征行处,庶其安定,故欲加恩故老。城郭之民未蒙德惠,官司苑监多及罪辜,或以供奉之物不精,又以不为献食。此则不思止足,志在奢靡,既乖行幸本心,何以副百姓所望?隋主先命在下多作献食,献食不多,则有威罚。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载籍所闻,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当战战栗栗,每事省约,参踪前列,昭训子孙,奈何今日欲在人之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万倍于此,亦不足也。』太宗大惊曰:『非公,朕不闻此言。自今已后,庶几无如此事。』
【译文】

贞观十二年,唐太宗东巡,即将进入洛陽,下榻在显仁宫,宫里的侍从因为侍候不周,受到很多责罚。对此,侍中魏徵向唐太宗进谏,说:『陛下如今到洛陽,是因为以前在战争期间这里遭到了祸殃,陛下希望这里获得安宁,所以对洛陽的百姓施以特别的恩惠。但事到如今,这里的百姓非但没得到眷顾,相反,显仁宫的侍从还受到了很多无辜的责罚。他们有的是因为进献的物品不精致,或者因为食物不甘美而受罚。这可能是因为陛下不知足,太奢侈造成的。这样做不仅违背了巡游的初衷,也辜负了老百姓的期望。过去,隋炀帝命令下人多多进献食物,只要食物不丰美,就要受到责罚。上面有什么样的喜好,下面必定会加倍效仿,这样下去,人就会变得贪得无厌,最后走向灭亡。这不只是史书所载,也是陛下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正因为隋炀帝昏庸无道,所以上天才委派你来代替他。陛下应当战战兢兢,凡事从俭,以前人的风范为楷模,来告诫子孙后代。如果陛下意足了,那么现在就能感到满意,反之,即使比现在好过千倍万倍,也不会感到满足的。』唐太宗听后大惊失色,说:『没有你,我绝不会听到这样的诤言。从今以后,再也不会有此类事情发生了。』
余出 發表於 2025-7-12 0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卷三十七「行幸」章解义——论君王嗜欲与社稷兴亡

《贞观政要》卷三十七「行幸」篇载贞观十三年太宗与魏徵论隋炀帝事,其文虽简,而义理深远。太宗曰:「隋炀帝承文帝余业,海内殷阜,若能常处关中,岂有倾败?」此一语道破「居安思危」之要。今试析其旨,以明「上之所好,下必有甚」之理。

一、炀帝之失:穷奢极欲,违逆天道
隋文帝积三十年之治,仓廪实而法令行,炀帝即位时「海内殷阜」,本可继文景之业。然其「不顾百姓,行幸无期」,三征高丽、开凿运河、营建东都,更「径往江都」以纵逸乐,终致「身戮国灭」。魏徵《隋书》评其「恃其富强,不虞后患」,恰如《尚书》「内作色荒,外作禽荒」之戒。吴兢录此于《政要》,正欲彰「君心一动,天下摇荡」之鉴。

二、太宗之悟:节制嗜欲,以民为本
太宗反问「岂有倾败」,实自警也。贞观初年,彼尝言:「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其行幸河东,命「不得烦民」;欲修洛阳宫,因张玄素谏而止。此皆践「上俭约则下丰足」之理。《礼记》云:「国奢则示之以俭。」太宗以炀帝为镜,深谙「君好豹裘,臣尽貂蝉」之链,故能抑私欲而存公义。

三、历史之鉴:上行下效,存亡系焉
「上之所好,下必有甚」一语,本出《孟子·滕文公》,而《贞观政要》引申之。炀帝好巡游,则宇文述辈竞献奇玩;太宗纳谏诤,故魏徵、王珪敢犯颜直谏。班固《汉书》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丈」,恰可喻此。帝王之欲,非独关己身,实系天下奢俭、百官廉贪。故《老子》曰:「我无欲而民自朴。」

结语:慎嗜欲者得天下
《贞观政要》此章,非徒记史,实阐「君德即国运」之大道。昔齐桓公好紫衣而一国皆紫,楚灵王好细腰而宫人多饿死。太宗明乎此,故能「竞为有限」,以「存百姓」为度;炀帝昧乎此,乃「穷奢而亡」。今之览史者,当思《韩非子》「祸难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之诫,方不负吴兢编撰之深心。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依《贞观政要》文本,参以《隋书》《孟子》等典,紧扣「君欲与治乱」主题,以史证经,以经释史,庶几合于「国學大師」之体。
一席事 發表於 2025-7-20 07:38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卷三十七「行幸」章解义——论人君好尚与治乱之机

《贞观政要》卷三十七载贞观十三年太宗与魏徵论隋炀帝事,其文虽简,而义理深远。太宗曰:「隋炀帝承文帝余业,海内殷阜,若能常处关中,岂有倾败?后遂不顾百姓,行幸无期,径往江都,不纳董纯、崔象谏诤,身戮国灭。」此段对话,实为帝王治国之镜鉴,今试析其要。

一、承业与守成之难
炀帝继文帝开皇之治,府库充盈,户口蕃息,本可垂拱而治。然其「不常处关中」一语,道破守成之要。关中乃隋唐根本,山河险固,民风淳朴。炀帝弃此而屡幸江都,非为巡狩,实纵私欲。司马光《资治通鉴》评其「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正与此呼应。人君居重驭轻,岂可轻离根本?太宗深谙此理,故终世以长安为基,此其所以成贞观之盛也。

二、君心与民瘼之关联
「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典出《孟子·滕文公》。炀帝「行幸无期」,非独劳民伤财,更使天下竞效奢靡。大业年间,龙舟南巡,舳舻千里,所过州县,竞献珍异。《隋书》载「百姓废业,屯集城堡,无以自给」,终致「穷奢而亡」。太宗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戒,故魏徵每以「居安思危」进谏,二者君臣相得,方免重蹈覆辙。

三、拒谏与覆亡之必然
董纯、崔象之谏,炀帝「不纳」而致「身戮国灭」,此非偶然。《荀子·臣道》云:「君有拒谏之愆,臣有尸位之罪。」炀帝末年,虞世基等逢迎其恶,堵塞言路,终使「君臣相蒙,祸至无日」(《贞观政要·论纳谏》)。反观太宗,虚怀若谷,容魏徵「犯颜直谏」,故能「以铜为镜,以古为镜,以人为镜」。两相对照,治乱之理昭然。

结语
《贞观政要》此章,非徒记史,实为「君道」之纲目。人君好尚,系乎天下兴亡;纳谏如流,方能长治久安。昔孔子赞《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吴兢撰此书,亦存此志。今读斯文,犹当惕然:凡居上位者,可不慎其所好乎?

(全文约780字)

注释
1. 「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语本《孟子·滕文公上》,谓上位者之偏好,下属必变本加厉逢迎。
2. 董纯、崔象:隋臣,《隋书》载二人谏炀帝止游幸,反遭诛贬。
3. 关中根本论:汉唐皆以关中为政治军事中心,张良谓「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