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72|回覆: 2

[其他] 【貞觀政要】卷31刑法詩解5居安思危以史爲鑒遠佞近賢罪己恕謙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0-28 14:3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31刑法詩解5居安思危以史爲鑒遠佞近賢罪己恕謙
題文詩
所代,實在有隋.隋氏亂亡,之源聖明,
之所臨照.以隋氏之,府藏譬今,日之資儲,
以隋氏之,甲兵況當,今之士馬,以隋氏之,
戶口校今,時之百姓,度長比大,曾何等級?
然隋氏以,富強喪敗,動之;我以貧窮,
而安寧由,靜之.靜之則安,動之則亂,
人皆知之,非隱難見,非微難察.然鮮,
平易之途,多遵覆車,之轍何哉?此皆在於,
安不思危,治不念亂,存不慮亡,之所致也.
昔隋氏之,未亂,謂必無亂;隋氏未亡,
謂必不亡,所以甲兵,屢動徭役,不息至於,
將受戮辱,竟未悟其,滅亡所由,可不哀哉!
鑒形美惡,必就止水;鑒國安危,取於亡國.
故詩:殷鑑不遠,在夏後世;伐柯伐柯,
其則不遠.臣願當今,之動靜也,必思隋氏,
以爲殷鑑,存亡治亂,可得而知.若能思其,
所以危則,安矣思其,所以亂則,治矣思所,
以亡則存.知存亡之,所在節嗜,欲以從人,
省游畋娛,息靡麗作,罷不急務,慎偏聽怒;
忠厚,便佞,杜悅耳之,邪說甘苦,
口之忠言;去易進人,賤難得貨,采堯舜之,
誹謗追禹,湯之罪己;惜十家產,順百姓心,
近取諸身,恕以待物,思勞謙以,受益,
自滿招損;有動,庶類以和,出言千里,
斯應超上,德於前載,樹風聲於,後昆此聖,
哲之宏觀,帝王大業,能事斯畢,在乎慎守.
守之則易,取之實難.能得,其所以難,
豈不能保,其所以易?其或保之,不固則由,
驕奢淫佚,動之.慎終如始,可不勉歟!
易曰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
是以身安,國家可保.誠哉斯言,其必深察,
伏惟陛下,欲善之志,不減昔時,聞過必改,
少虧曩日.若以當今,之無事行,疇昔恭儉,
盡善盡美,無得而稱.太宗深嘉,而納用之.
【原文】

且我之所代,實在有隋。隋氏亂亡之源,聖明之所臨照①。以隋氏之府藏譬今日之資儲,以隋氏之甲兵況當今之士馬,以隋氏之戶口校今時之百姓,度長比大,曾何等級?然隋氏以富強而喪敗,動之也;我以貧窮而安寧,靜之也。靜之則安,動之則亂,人皆知之,非隱而難見也,非微而難察也。然鮮蹈平易之途,多遵覆車之轍,何哉?在於安不思危,治不念亂、存不慮亡之所致也。昔隋氏之未亂,自謂必無亂;隋氏之未亡,自謂必不亡,所以甲兵屢動,徭役不息。至於將受戮辱,竟未悟其滅亡之所由也,可不哀哉!
【注釋】

①臨照:照耀到。這裡是親眼所見的意思。

【譯文】
我朝所取代的是隋朝,隋朝亂亡的根源,陛下都親眼看見了。拿隋朝的物資、兵甲、人口和現在的情況相比,成什麼比例?然而隋朝富強反而敗亡,原因就在於它好動,擾民不已;我朝貧窮反而安寧,原因在於務靜,無爲而治。靜則安,動則亂,這個道理人人皆知,並非細微深藏難以察見。然而卻很少有人踏上平易之路,更多的是重蹈覆轍,這是什麼原因呢?原因就在於安不思危,治不念亂,存不慮亡,所以才導致了這樣的結果。過去隋朝在未動亂之前,自以爲肯定不會動亂;在未滅亡之前,自以爲肯定不會滅亡。所以連年征戰,徭役不息,以至到了將要滅亡的時候,竟然尚未覺察出自己滅亡的原因,這豈不是十分可悲嗎?

【原文】

夫鑒形之美惡,必就於止水;鑒國之安危,必取於亡國。故【詩】曰:『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又曰:『伐柯伐柯,其則不遠。』臣願當今之動靜,必思隋氏以爲殷鑑,則存亡之治亂,可得而知。若能思其所以危,則安矣;思其所以亂,則治矣;思其所以亡,則存矣。知存亡之所在,節嗜欲以從人,省游畋之娛,息靡麗之作,罷不急之務,慎偏聽之怒;近忠厚,遠便佞,杜悅耳之邪說,甘苦口之忠言;去易進之人,賤難得之貨,采堯舜之誹謗,追禹湯之罪己;惜十家之產,順百姓之心,近取諸身,恕以待物,思勞謙以受益,不自滿以招損;有動則庶類以和,出言而千里斯應。超上德於前載,樹風聲於後昆,此聖哲之宏觀,而帝王之大業,能事斯畢,在乎慎守而已。
【譯文】
要觀察自己的美醜,必須面對平靜的水面;要鑑察國家的安危,必須吸取亡國的教訓。所以【詩經】上說:『殷朝可以引爲借鑑的例子並不遠,就在夏朝的末代皇帝。』又說:『拿著斧子砍樹枝做斧柄,斧柄就在眼前。』爲臣但願當今所採取的政策,一定要以隋朝爲借鑑。這樣,國家的存亡治亂就可以知道了。如果能夠思考其危亡的原因,那麼就可以大治了;如果能夠思考其滅亡的原因,那麼就可以生存了。望陛下弄清存亡的關鍵,聽從規勸,節制嗜欲,省卻遊獵之樂,停止豪華的建造,取消不急之務,謹防偏聽之怒;親近忠良,遠離奸邪,杜絕悅耳的邪說,採納苦口的忠言。斥退投機取巧的人,鄙視難得之物,像堯、舜那樣鼓勵臣民進諫,像禹、湯那樣凡事歸罪於自己,愛惜點滴的財物,順和百姓之心,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堅持勵精圖治以求受益,謹防驕傲自滿以免招損。這樣做事就會得到眾人的臣服,說話就會一呼百應,道德超越前人,風範垂於後世。這就是聖哲的宏圖,帝王的大業,能成就宏偉事業,就在於慎守。

【原文】

夫守之則易,取之實難。既能得其所以難,豈不能保其所以易?其或保之不固,則驕奢淫佚動之也。慎終如始,可不勉歟!【易】曰:『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誠哉斯言,不可以不深察也。伏惟陛下欲善之志,不減於昔時,聞過必改,少虧於曩日。若以當今之無事,行疇昔之恭儉,則盡善盡美矣,固無得而稱焉。太宗深嘉而納用。
【譯文】
守帝王之業容易,創帝王之業艱難。既然得到了艱難的,難道還保不住容易的?如果有人保不牢固,那就是驕奢淫逸的緣故。慎終如始,怎能不時刻自我勉勵呢!【易經】上說:『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這樣,自身平安,國家也就可以保住了。』這話很對,不可不去深刻理解。想來陛下向善之志不減當年,而聞過必改的精神卻有點不如往日。如果在今天平安無事的情況下,還像過去那樣謙恭節儉,那就盡善盡美了,必將會受到人們的讚頌。

太宗皇帝對魏徵的意見大爲讚賞並予以採納。
盧岐 發表於 2025-6-28 00:36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三十一【刑法】篇所載唐太宗君臣論治之要,實爲千古帝王龜鑑。今觀"居安思危以史爲鑒"一節,尤見貞觀政治之精髓。其文雖簡,意蘊深遠,試爲析論如次:

一、以隋爲鑒的辯證思維
太宗言"我朝所代,實在有隋",此語非徒陳述事實,實含深刻歷史自覺。其比較隋唐府庫、甲兵、戶口之差異,非爲誇耀當世富庶,乃揭示"盛衰之理":隋煬帝"負其富強之資,思逞無厭之欲"(【隋書·煬帝紀】),終致"率土分崩"。貞觀群臣每以"亡隋之轍"爲戒,如魏徵【十漸疏】云:"昔在有隋,統一寰宇,甲兵強盛,三十餘年,風行萬里,威動殊俗,一旦舉而棄之,盡爲他人之有。"此正與文本互證。

二、居安思危的治國智慧
"居安思危"四字,實爲貞觀政治核心精神。【貞觀政要·君道】載太宗語:"夫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其比較隋唐國力,非爲自滿,恰爲警惕。馬周曾言:"但如貞觀之初,則天下幸甚。"(【貞觀政要·奢縱】)可見貞觀之治的持續,正在於始終保持"危懼"意識。宋代呂祖謙評曰:"太宗治效,本於一念憂勤。"(【歷代制度詳說】)

三、遠佞近賢的用人之道
文本雖未明言,然"遠佞近賢"實爲貞觀善政關鍵。太宗嘗謂:"爲官擇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則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則小人競進矣。"(【貞觀政要·擇官】)觀其用房玄齡、杜如晦爲相,魏徵爲諫議大夫,皆見其知人善任。王夫之【讀通鑑論】云:"貞觀之盛,群材蟻附。"正指此也。

四、罪己恕謙的君德修養
"罪己恕謙"乃太宗特殊政治智慧。【貞觀政要·悔過】載其言:"人君有過,如日月之蝕,人皆見之。"其頒【罪己詔】不諱過失,納諫如流更顯胸襟。司馬光贊曰:"太宗之虛己求諫,可謂至矣。"(【稽古錄】)此種"反己"功夫,實爲儒家"內聖外王"之具體實踐。

結語:
此段文字雖簡,實含貞觀之治三大要義:歷史意識、憂患精神、道德自覺。昔錢穆先生論貞觀政治:"一面是極高極遠理想,一面是極精極密工夫。"(【國史大綱】)今人讀此,當思治道根本不在制度文爲,而在主政者之歷史自覺與道德擔當。貞觀君臣"以古爲鑒"的思維方式,尤值得當代治國者深思。
不歸 發表於 2025-7-21 03:48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三十一刑法篇第五段疏解:居安思危之道與明君之鑑

【貞觀政要】所載唐太宗君臣論治之言,實爲千古帝王學之圭臬。今觀卷三十一刑法篇第五段,太宗以隋亡爲鏡,申誡"居安思危"之要義,其言深切著明,足爲後世法。

一、以史爲鑒:隋亡教訓之核心
太宗開篇即言:"我朝所代,實在有隋",直指唐承隋祚而立,隋之覆轍猶在目前。隋煬帝恃其富庶("府藏")、強兵("甲兵")、戶口繁盛,而窮兵黷武、奢靡無度,終致"亂亡"。太宗以隋之物資、兵馬、人口與當下對比,非爲誇耀唐初國力,實欲凸顯"盛衰之理"——國家存亡不在物力多寡,而在君心能否持守憂患意識。此即【周易】"安而不忘危"之精義,亦合【尚書】"與治同道罔不興,與亂同事罔不亡"之訓。

二、遠佞近賢:政治清明的關鍵
文中雖未直言用人,然"聖明臨照"一語已暗含君道。隋之敗,始於煬帝遠賢臣(如高熲、賀若弼之誅)、親佞幸(如宇文述、裴蘊之寵),太宗反其道而行,任房杜、魏徵等直臣,故能成貞觀之治。此即【論語】"舉直錯諸枉"之實踐,亦【荀子】"明主好要,暗主好詳"之印證。後世帝王若欲免於覆轍,首在辨君子小人,使"讒慝之口無由而進"。

三、罪己恕謙:君德修養的至高境界
篇末"罪己恕謙"四字,尤見太宗之聖明。古之聖王如商湯"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成王"予其懲而毖後患",皆以自省爲治國之本。太宗屢下罪己詔(如蝗災自責、納諫改過),正合【道德經】"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之旨。至若"恕謙"之道,則是以寬仁化刑獄(如死刑五覆奏)、以謙卑納諫諍(如"以人爲鏡"之喻),此乃"刑期於無刑"的王道精神。

結語:貞觀法意的現代啟示
今日讀此篇,非徒考史,更當思其現實意義。治國者當知:物質豐沛不足恃,唯常懷"朽索馭六馬"之惕厲;制度設計雖要,終需以君德爲根本。太宗云:"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讀者若能由此段文字體悟"慎終如始"之理,則庶幾不負古人垂誡之深心。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依經學註疏傳統,融通【周易】【尚書】【論語】等經典互證,力求學術性與可讀性兼具。謹守"述而不作"之旨,凡立論皆本於原文義理,未敢妄加臆斷。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