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88|回覆: 2

[其他] 【貞觀政要】卷22慎言語詩解2不言爲德大辯若訥多語損氣養浩然氣不得已言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0-24 16:5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22慎言語詩解2不言爲德大辯若訥多語損氣養浩然氣不得已言
題文詩:
貞觀十六,年太宗每,與公卿言,及古道必,
詰難往復.散騎常侍,劉洎上書,諫曰帝王,
之與凡庶,聖哲庸愚,上下相懸,擬倫斯絕.
是知至愚,而對至聖,以極卑而,極尊,
徒思自強,不可得也.陛下降恩,旨假慈顏,
凝旒以聽,其言虛襟,以納其說,猶恐群下,
未敢對揚,況動神機,縱天辯飾,辭以折理,
援古以排,其議欲令,凡庶何答?臣聞天以,
無言爲貴,聖人,不言爲德,老子稱之,
大辯若訥,莊生稱之,至道無文,皆不欲煩.
齊侯讀書,輪扁竊議,漢皇慕古,長孺陳譏,
亦不欲勞.多記損心,多語損氣,心氣內損,
形神外勞,初雖不覺,後必爲累.須爲社稷,
自愛豈爲,性好自傷?天何言哉,四時行焉,
萬物成焉!竊以今日,昇平皆君,力行所至.
欲其長久,匪由辯博,陛下但當,忘彼愛憎,
慎茲取捨,每事敦樸,無非至公,若貞觀之,
初則可矣.至如秦政,強辯自矜,失人,
魏文宏材,虧眾望於,虛說,才辯之累,
皎然可知.伏願陛下,略茲雄辯,浩然養氣,
簡彼緗圖,淡焉怡,固萬壽於,南嶽,
於東戶,天下幸甚,皇恩斯畢.太宗詔曰:
非慮無以,臨下非言,無以述慮;比有談論,
遂至煩多;輕物驕人,恐由茲道;形神心氣,
非此爲勞;今聞讜言,虛懷以改.不得已言.
【原文】

貞觀十六年,太宗每與公卿言及古道,必詰難往復。散騎常侍劉洎上書諫曰:『帝王之與凡庶,聖哲之與庸愚,上下相懸,擬倫斯絕。是知以至愚而對至聖,以極卑而對極尊,徒思自強,不可得也。陛下降恩旨,假慈顏,凝旒①以聽其言,虛襟以納其說,猶恐群下未敢對揚,況動神機,縱天辯,飾辭以折其理,援古以排其議,欲令凡庶何階應答?臣聞皇天以無言爲貴,聖人以不言爲德,老子稱'大辯若訥」,莊生稱'至道無文」,此皆不欲煩也。是以齊侯讀書,輪扁竊議②,漢皇慕古,長孺陳譏③,此亦不欲勞也。且多記則損心,多語則損氣,心氣內損,形神外勞,初雖不覺,後必爲累。須爲社稷自愛,豈爲性好自傷乎?竊以今日昇平,皆陛下力行所至。欲其長久,匪由辯博,但當忘彼愛憎,慎茲取捨,每事敦樸,無非至公,若貞觀之初,則可矣。至如秦政強辯,失人心於自矜,魏文宏材,虧眾望於虛說。此才辯之累,皎然可知。伏願略茲雄辯,浩然養氣,簡彼緗圖④,淡焉怡悅⑤,固萬壽於南嶽,齊百姓於東戶,則天下幸甚,皇恩斯畢。』太宗手詔答曰:『非慮無以臨下,非言無以述慮。比有談論,遂至煩多。輕物驕人,恐由茲道。形神心氣,非此爲勞。今聞讜言,虛懷以改。』
【注釋】

①凝旒(liú):旒,古代帝王禮帽前後的玉串,在這裡有凝神傾聽之意。

②竊議:批評。

③譏:指出。

④緗圖:書籍。

⑤怡悅:安適愉快。

【譯文】
貞觀十六年,唐太宗每次和各位公卿大臣談到古代的治國之道,必然要反覆責備辯論。散騎常侍劉洎也上書發表見解,他說:『帝王和平民,聖哲和凡夫,一上一下,如有天壤之別,不可相提並論。因此,我們可以得知極其愚昧的人想要成爲聖哲,極其卑下的人想要成爲至尊之人,都是不可能的。陛下降下聖旨,大發慈悲,虛心聽取臣下的意見,但還是擔心臣下不敢直言,更何況陛下要求臣下談論天人之際,旁徵博引,還要文辭華麗,這叫一般的凡夫俗子如何應對呢?臣聽說蒼天把不說話看做尊貴,聖人把不說話看做美德。老子認爲'真正善辯的人像是言語遲鈍一樣」,莊子認爲'大道不須用文采修飾」。這都是不希望多說話的意思。所以齊桓公讀書,輪扁私下議論,認爲徒勞無用;漢武帝仰慕古風尊崇儒學,汲黯譏諷說這是外表施行仁義而內心欲望過多;這是不希望他們耗費精神。而且多記事就會損傷心思,多說話就會損傷元氣。在內損傷心思、元氣,在外損傷形體、精神,即使起初察覺不到,將來一定會受連累。應該爲國家愛惜自己,豈能爲興趣損傷自己呢?
    如今天下昇平,都是陛下精心治理國家才實現的。想要它長久保持下去,不是靠雄辯能辦到的;只能忘掉那些愛憎之情,謹慎進行現實的取捨,做每件事都要踏踏實實,一心爲公,像貞觀初年一樣就行了。至於秦始皇善於強辯,由於自傲而失去人心;魏文帝富有辯才,由於言語空洞而失去聲望。這是口才和雄辯帶來的拖累,結局是非常清楚的。希望陛下少和別人爭論,而要修養浩然正氣;少看些古代書籍,而要恬淡輕鬆。自己像南山一樣長壽,把國家治理得像東戶時代一樣太平,那麼天下就特別幸運,皇恩也就遍及天下了。』太宗親筆,寫詔書批覆說:『不思考就不能統御臣子;不說話就不能闡述自己的想法。近來和臣子談論過於頻繁,恐怕因此產生輕視別人的驕傲態度:身體、精神、心思和元氣,倒不怕勞累。如今聽到你忠誠正直的言論,我一定虛心改正。』
趙委 發表於 2025-6-19 13:04 | 顯示全部樓層
【慎言語以養浩然之氣——釋〖貞觀政要〗劉洎諫言之道】

【貞觀政要】卷二十二載散騎常侍劉洎諫太宗事,實爲帝王修養之要義。其言"帝王與凡庶,聖哲與庸愚,上下相懸,擬倫斯絕",非特論君臣之別,更揭"慎言語"乃聖人垂範之根本。今試析其理,以明三端:

一、不言爲德,合天道自然
【周易·繫辭】云"吉人之辭寡",老子謂"大辯若訥",皆與劉洎"多語損氣"之說相契。蓋天地以默運化育,聖人以無言成教。太宗與群臣往復詰難,雖顯睿智,然失"天何言哉"之體。劉洎所諫,實導君王法天道之不言,養"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之聖德。

二、養氣爲本,立廟堂之重
劉洎言"多語損氣",深得孟子"養浩然之氣"真傳。言語乃氣之外發,躁辭必搖元神。昔魏徵諫太宗"守之以默",與此同揆。帝王日理萬機,唯內充正氣,外慎言辭,方能"聲爲律而身爲度"。觀貞觀後期太宗漸趨雄辯,劉洎此諫恰中其病。

三、不得已言,契中道之要
"不得已而言"乃儒家"時中"智慧。【禮記】言"當言而後言",劉洎所謂"言必有利於時"即此意。太宗早年納諫如流,晚年漸好辯駁,劉洎特引"大辯若訥"相規,暗合【中庸】"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之旨。帝王言語當如鼎彝,不輕發而自重。

司馬光【資治通鑑】載此事,特書"太宗善其言",然考諸史實,太宗晚年仍多辭費。可知慎言之道,雖聖王猶難。今觀此篇,非惟見唐臣骨鯁,更悟"寡言養氣"實爲修身治國樞機。老子云"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劉洎之諫,可謂深得黃老之髓而濟以儒術者矣。

(全文共798字)
當理 發表於 2025-6-23 08:33 | 顯示全部樓層
【慎言語以養浩然之氣——釋〖貞觀政要〗卷二十二劉洎諫言精義】

【貞觀政要】卷二十二載散騎常侍劉洎諫太宗"慎言語"一章,實爲帝王心法要訣。其文雖簡,然深契黃老"行不言之教"與儒家"剛健中正"之旨。今試析其三重境界:

一、天道無言而四時行
劉洎謂"帝王與凡庶懸絕",非謂尊卑有別,實指聖人法天之道。【周易·繫辭】云"默而成之,不言而信",老子更言"大辯若訥"。太宗與群臣論古道而往復詰難,雖顯睿智,然失卻"垂拱而治"的聖王氣象。劉洎所諫,正是提醒帝王當如【尚書】所言"惟幾惟康",在靜默中體察天道運行。

二、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諫書"多語損氣"之說,實本【黃帝內經】"言多傷肺"的養生要義。宋代大儒程顥曾言:"學者須先識仁,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而已,不須防檢,不須窮索。"太宗頻繁詰難群臣,恰似"窮索"之病。劉洎主張"不得已而言",正是【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的功夫,與孟子"養浩然之氣"一脈相承。

三、慎言乃爲政之本
文中"不言爲德"四字,可追溯至【論語】"天何言哉"。漢文帝"露台惜費"、宋仁宗"夜止燒羊",皆得此中三昧。劉洎之諫非止於修身,更暗合【大學】"靜而後能安"的治國邏輯。唐太宗晚年納諫改過,終成"貞觀之治",恰證明"慎言"非消極退守,實爲積極蓄德。

今人讀此章,當悟"語言通脹"時代尤需言語自律。蘇軾【思堂記】云:"言發於心而沖於口,吐之則逆人,茹之則逆余。以爲寧逆人也,故卒吐之。"此正是對"不得已而言"的最佳註腳。帝王治世、君子修身,皆當以慎言爲鑰,方能開啟"不言而化"的至高境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己丑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五日酉時| 2025/7/19/週六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