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15|回覆: 2

[其他] 【貞觀政要】卷17誠信詩解4偃革興文布德施惠魏徵諫功勤行五常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0-21 14:1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17誠信詩解4偃革興文布德施惠魏徵諫功勤行五常
題文詩:
太宗嘗謂,長孫無忌,等曰,即位之初,
有上書者,非一或言,人主必須,威權獨任,
不任群下;言朕,耀兵振武,懾服四夷;
惟魏徵勸,偃革興文,布德施惠,中國既安,
遠人自服;朕從此語,天下大寧,絕域君長,
皆來朝貢,九夷重譯,相望於道;凡此等事,
皆魏徵力;任用,豈不得人?征拜謝曰:
陛下聖德,自天留心,政術實以,庸短承受,
不暇豈有,益於聖明?貞觀十七,太宗,
謂侍臣曰:論語有:去食存信;孔子曰民,
無信不立.昔項羽也,既入咸陽,已制天下,
向能力行,仁信誰能,與之奪耶?房玄齡曰:
仁義禮智,信謂五常,廢一不可;能勤行之,
甚有裨益;殷紂王,狎侮五常,武王奪之;
項氏,無信,高祖所奪,誠如聖旨.
五常有情,有情有義,情真義深,誠信為本,
真情常在,善始善終;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聖人誠明,至誠至明,不學自誠;君子明誠,
尊道貴德,誠感動天,生命不息,精誠不止.

【原文】

太宗嘗謂長孫無忌等曰:『朕即位之初,有上書者非一,或言人主必須威權獨任,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懾服四夷。惟有魏徵勸朕'偃革興文,布德施惠,中國既安,遠人自服」。朕從此語,天下大寧,絕域君長,皆來朝貢,九夷①重譯,相望於道。凡此等事,皆魏徵之力也。朕任用豈不得人?』征拜謝曰:『陛下聖德自天,留心政術。實以庸短,承受不暇,豈有益於聖明?』
【注釋】

①九夷:各個少數民族。

【譯文】
唐太宗對長孫無忌等大臣說:『我剛剛即位的時候,有許多人上書建議,他們有的要我獨攬大權,不要重用臣下;有的要我加強兵力,以使四方少數民族威懾臣服。只有魏徵勸我'減少武功,提倡文治,廣施道德仁義,他說只要中原安定了,遠方異族自然會臣服」。我聽從了他的建議,終於使天下贏得了太平,邊遠地區異族的首領都前來朝貢,各個少數民族派人前來源源不斷。這一切都是魏徵的功勞。我難道不是用人有道嗎?』魏徵拜謝說:『這是因為陛下聖德,用心政務所致,我才疏學淺,承受聖意尚且力不從心,怎麼會對您有這麼大的幫助呢?』

【原文】

貞觀十七年,太宗謂侍臣曰:『【傳】稱'去食存信」,孔子曰:'民無信不立。」昔項羽既入咸陽,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誰奪耶?』房玄齡對曰:『仁、義、禮、智、信,謂之五常,廢一不可。能勤行之,甚有裨益。殷紂狎侮五常,武王奪之;項氏以無信為漢高祖所奪,誠如聖旨。』
【譯文】
    貞觀十七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論語】上說:'寧可不要糧食也要保持百姓對國家的信任」,孔子說:'百姓不信任國家,便不能立國。」從前,楚霸王項羽攻入咸陽,已經控制了天下,如果他能夠努力推行仁政,那麼誰能和他爭奪天下呢?』房玄齡回答說:『仁、義、禮、智、信,稱為五常,廢棄任何一項都不行,如果能夠認真推行這五常,對國家是大有益處的。殷紂王違反五常,被周武王滅掉,項羽因為無信,被漢高祖奪了天下。陛下之言極是。』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25-6-24 22:05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十七誠信篇闡微——論偃革興文與五常之治

【貞觀政要】所載太宗與長孫無忌之對答,實為帝王治國之圭臬。太宗初即位時,群臣獻策或主『威權獨任』,或倡『耀兵振武』,然魏徵獨諫以『偃革興文,布德施惠』,終成貞觀之治。此段文字雖簡,卻深蘊儒法交融之理,今試析其要。

一、 『威權獨任』之辨
上書者言『人主必須威權獨任』,此乃法家『勢治』之說。韓非云:『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韓非子·人主】)然太宗未取其術,反納魏徵『布德施惠』之諫,蓋因儒家以『德位相配』為政本。【論語】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太宗深諳『獨任威權』雖可懾眾,然非長治久安之道,故轉以誠信化天下。

二、 『偃革興文』與王霸之辯
『耀兵振武』之說,乃春秋霸術餘緒。魏徵諫言『偃革興文』,直指儒家『王道』內核。【孟子】區分『以力假仁』與『以德行仁』,太宗擇後者而行之,遂有『四夷自服』之效。貞觀年間,突厥、高昌等部歸附,非因兵戈之威,實由德化之誠。此即【尚書】『協和萬邦』之現實踐履,亦印證【禮記】『柔遠人則四方歸之』之理。

三、 『勤行五常』之政道實踐
魏徵所倡『五常』(仁、義、禮、智、信),非僅個人修養,更為治國綱維。太宗以『仁』恤民,如均田制、輕徭薄賦;以『義』制律,【貞觀律】刪繁就簡;以『禮』定序,修【五禮】以正君臣;以『智』納諫,開諫路如『三鏡』之喻;以『信』安邦,如與突厥『渭水之盟』後不毀約。此五者相輔相成,遂使『誠信』由個人德行升華為國家制度。

結語:貞觀治術的現代啟示
貞觀之治的成功,在於太宗能超越『威權』『兵武』之狹隘,以五常為體、德政為用。今人觀之,猶可悟得:治國者當以誠信為基,文武並用而非偏廢,德法兼施而非對立。魏徵之諫,非獨為唐初而發,實為萬世開太平之藥石。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依國學範式,引經據典而不失簡潔,既析文本又貫通義理,符合『專業文風』之要求。
李鳳山 發表於 2025-7-24 04:08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十七誠信篇闡微——論魏徵諫君與五常之道

【貞觀政要】所載太宗與長孫無忌之對答,實為帝王治國之要樞。太宗初登大寶,群臣獻策或主『威權獨任』,或倡『耀兵振武』,然魏徵獨以『偃革興文,布德施惠』為諫,此誠深契聖王之道。今試析其義理,以明誠信與五常之關聯。

一、偃武修文:由霸道入王道
太宗所言『耀兵懾服四夷』之議,乃秦漢以降霸道餘緒。魏徵諫以『偃革興文』,實導君由力服轉向德化。【論語】云『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此儒家『以德服人』之核心。貞觀之治能成『天可汗』之盛,非恃兵戈,而在禮樂教化,使四夷慕華而自附。

二、布德施惠:誠信為政之本
『布德施惠』非徒行小惠,乃以誠信為基。【尚書】言『民無信不立』,魏徵之諫暗合此理。太宗罷遼東之役、減賦恤民,皆以『言出必行』取信於民。貞觀年間『米斗三錢』之治世,正源於君民互信,如【管子】所云『倉廩實而知禮節』。

三、勤行五常:魏徵諫言之深意
魏徵所謂『功勤行五常』,直指仁、義、禮、智、信之實踐。太宗納諫如流,以『仁』待臣民;立法公允,以『義』制事;尊禮崇儒,以『禮』立序;明察得失,以『智』決斷;賞罰不欺,以『信』立威。五常貫通政事,方成『君臣相得』之典範。

結語:貞觀治道之現代啟示
貞觀之治非偶然,乃太宗以誠信踐五常、以文德代兵威之果。今人讀此篇,當悟治國之道在『去詐守朴』,為政者若能以魏徵之諫為鏡,勤修德政,則何愁天下不歸心?【貞觀政要】之價值,正在其為後世立一『明君賢臣共治』之圭臬也。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依【貞觀政要】原文脈絡,融通儒家經典,闡發魏徵諫言與五常之關聯,文風力求簡古,義理務求明晰,以合『國學大師』之身份。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