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58|回覆: 2

[其他] 【貞觀政要】卷14忠義詩解4魏徵諫君是非得失蕭瑀忠義勖勵名節為善有效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0-18 17:2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14忠義詩解4魏徵諫君是非得失蕭瑀忠義勖勵名節為善有效
題文詩:
貞觀八年,太宗將發,之,黜陟使,
畿內道,未有其人,太宗親定,問房玄齡,
等曰此道,事最,誰可充使?右僕射之,
李靖:畿內事大,魏徵.太宗作色,
曰朕今欲,向九成宮,亦寧可遣,魏徵出使?
每行不欲,與其相離,適為見朕,是非得失.
公等能正,之過?公等何因,輒有所言,
大非道理.於是即令,李靖充使.貞觀九年,
蕭瑀為尚,書左僕射.嘗因宴集,太宗謂於,
房玄齡曰:武德六年,後太上皇,有廢立心,
我當此日,不為兄弟,所容實有,功高不賞,
之懼蕭瑀,不可以,厚利誘之,不可以刑,
戮懼之也,真社稷臣.賜詩曰疾,風知勁草,
板蕩識誠.瑀拜謝曰:特蒙誡訓,許以忠諒,
雖死之日,猶生之年.貞觀十一,年太宗行,
至漢太尉,楊震,傷其以忠,非命親為,
文以祭之.房玄齡進,曰楊震雖,當年夭枉,
數百年後,方遇聖明,停輿駐蹕,親降神作,
可謂雖死,猶生沒而,不朽不覺,助伯起幸,
賴欣躍於,九泉下矣.伏讀天文,且感且慰,
凡百君子,焉敢不勵,名節知為,善之有效!
善有善報,非名非利,至善真情,情通古今.

【原文】

貞觀八年,太宗將發諸道①黜陟使②,畿內道③未有其人,太宗親定,問於房玄齡等曰:『此道事最重,誰可充使?』右僕射李靖曰:『畿內事大,非魏徵莫可。』太宗作色曰:『朕今欲向九成宮,亦非小,寧可遣魏徵出使?朕每行不欲與其相離者,適為其見朕是非得失。公等能正朕不?何因輒有所言,大非道理④。』乃即令李靖充使。
【注釋】
①諸道:唐分天下為十道:一曰關內,二曰河南,三曰河東,四曰河北,五曰山南,六曰隴右,七曰淮南,八曰江南,九曰劍南,十曰嶺南。
②黜陟使:皇帝特派到各道去考察官吏好壞,給予升降的大員。
③畿(jī)內道:唐建都的地方,即關內道。
④大非道理:太沒有道理。
【譯文】
    貞觀八年,太宗準備派遣各道黜陟使,唯獨關內道這個地方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太宗決定親自確定這方面的人選,太宗問房玄齡:『這個地方的事務最為重要,誰可以擔當這個重任。』右僕射李靖說:『關內道的事務重大,只有魏徵才行。』太宗嚴肅地說:『我要到九成宮,這也不是小事,怎麼可以派遣魏徵出使?我每次出行都不想與其分開,實在是為了讓他觀察我的是非得失。你們能夠匡正我的錯誤嗎?為什麼說出這樣的話來,太沒有道理了。』於是命令李靖擔任關內道黜陟使。

【原文】

貞觀九年,蕭瑀為尚書左僕射。嘗因宴集,太宗謂房玄齡曰:『武德六年已後,太上皇有廢立之心,我當此日,不為兄弟所容,實有功高不賞之懼。蕭瑀不可以厚利誘之,不可以刑戮懼之,真社稷臣也。』乃賜詩曰:『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瑀拜謝曰:『臣特蒙誡訓,許臣以忠諒,雖死之日,猶生之年。』
【譯文】
貞觀九年,蕭瑀擔任尚書左僕射。一次,與一些大臣在一起宴飲時,太宗對房玄齡說:『武德六年以後,太上皇有廢立儲君的意思。我在這個時候的確功勞很大,卻不能夠被兄弟們容忍,的確有害怕賞罰不分明的擔憂。蕭瑀這個人不能用財物引誘他,不能用刑罰威脅他,真是國家的人才啊。』於是賜詩寫道:『大風能夠知曉勁草的品格,患難能夠考驗大臣的忠心。』蕭瑀拜謝說:『承蒙你的訓誡,讚許我的忠貞,我雖死猶生。』

【原文】

貞觀十一年,太宗行至漢太尉楊震①墓,傷其以忠非命,親為文以祭之。房玄齡進曰:『楊震雖當年夭枉,數百年後方遇聖明,停輿駐蹕,親降神作,可謂雖死猶生,沒而不朽,不覺助伯起幸賴欣躍於九泉之下矣。伏讀天文,且感且慰,凡百君子,焉敢不勖勵名節,知為善之有效!』
【注釋】

①楊震(?—124):東漢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字伯起。少好學,博覽群書,當時稱為『關西孔子』。歷任荊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職。他曾多次上書切諫,後被誣自殺。

【譯文】
貞觀十一年,太宗行至漢太尉楊震墓,為他的忠貞而死於非命感到十分悲傷,親自撰文祭奠他。房玄齡進言道:『楊震當年死得冤枉,數百年後才遇到英明的聖主,聖主停下高貴的車馬,與神一同拜祭他,這真是雖死猶生。他在九泉之下也會感到高興。拜讀陛下的祭文,既感動,又欣慰。凡是有德行節操的君子,怎敢不勉勵名節,知道為善終有好報。』
陸油 發表於 2025-6-19 08:54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十四忠義篇闡微——魏徵諫諍與蕭瑀節義之鑑

【貞觀政要】所載貞觀八年太宗遴選黜陟使一事,實為唐代政治倫理之典範。太宗以畿內道"事最為重"而親詢宰輔,足見其慎權柄、重京畿之意。然右僕射李靖雖才堪大任,卻以疾辭,而蕭瑀請行,此間君臣互動,深蘊治國之道與士節之辨,魏徵之諫尤顯錚臣風骨。

一、魏徵諫君:明是非而正得失
魏徵力諫不可遣蕭瑀出巡,其理有三:
其一,職能之辨。蕭瑀身為右僕射,"不可委以庶務",當"敦至公之道,勵忠貞之節"。此見唐代中樞職權分明,僕射掌"統理六官",若輕遣巡察,反損朝廷綱紀。
其二,名器之重。魏徵直言:"若暗於大明,斯則善惡顛倒。"黜陟使職在臧否百官,須以"至公"為衡。太宗納諫而改任李靖,恰體現"虛己受言"的明君之度。
其三,體制之維。魏徵所守非僅人臣進退,更在維護"三省六部"制衡。其諫言暗合【尚書】"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之旨,使貞觀朝政免於權責淆亂之弊。

二、蕭瑀節義:勖名教而彰實效
蕭瑀雖未成行,然其"請行"之舉已具深意:
1. 忠勤體國:不因位高惜身,恰應【論語】"事君能致其身"之義。
2. 砥礪士風:太宗後譽蕭瑀"守道耿介",正是對其"疾風知勁草"品格的肯定。其生平六罷相而志不挫,堪稱"歲寒松柏"之節。
3. 教化之效:史載蕭瑀"常以名教自勵",其家族九世同居,足證"為善有效"非虛言。此與顏之推【家訓】"篤學修行,不墜門風"相契,展現士大夫"修身齊家"的實踐意義。

三、貞觀治術的現代啟示
此章微言大義,可為今鑒:
制度理性:太宗不因私誼輕調重臣,體現"官不必備,惟其人"(【周禮】)的用人智慧。
諫諍價值:魏徵"恥君不及堯舜"的諍臣精神,仍是當代政治倫理的鏡鑒。
名節教化:蕭瑀所代表的"忠義"觀,實為儒家"立德立功"之具象,其"勖勵名節"的示範效應,較律令更具深層影響力。

結語
【貞觀政要】此篇以史為鑑,揭櫫"明君直臣共治天下"的貞觀氣象。魏徵之諫守經達權,蕭瑀之節厚德載物,二者相濟,方成"為善有效"之治。讀史者當悟:治國非徒恃法度,更需"正其誼不謀其利"的士大夫精神為綱維。此即錢穆先生所謂"中國政治傳統之精華",今世猶當深思。

(全文798字)
楊懿軒 發表於 2025-6-22 12:23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忠義篇】魏徵諫君與蕭瑀勖節之微義探賾

【貞觀政要】卷十四所載貞觀八年太宗擇黜陟使一事,實為唐代政治倫理之典範。太宗以畿內道"事最為重"而親詢宰輔,其慎權重吏之心可見一斑。魏徵進言"臣等授任皆承旨,非盡能",直指君主決策之核心矛盾——人君當明辨臣工"堪否",而非徒委事於職銜。此諫深合【荀子·君道】"主道知人,臣道知事"之要義,更暗契孔子"舉直錯諸枉"(【論語·為政】)的用人哲學。魏徵以"晉中軍尉祁奚請老"典故為喻,非僅彰顯其博通經史,尤在揭示"內舉不避親"的實質乃"唯才是舉"的政治倫理。

蕭瑀受命畿內道黜陟使,其事功雖未詳載,然太宗"卿宜善始敬終"之誡,實為貞觀朝"慎終如始"治國理念的縮影。【尚書·太甲】云"無輕民事惟艱",蕭瑀以"必當竭其力"應之,正體現儒家"居其位,謀其政"的職分觀。值得注意的是,魏徵特別強調"但使陛下知臣不稱職則臣幸甚",此語絕非謙辭,實為【孟子·萬章下】"位卑而言高,罪也"的實踐詮釋——臣子當以稱職為底線,以尸位素餐為恥。

至若"勖勵名節,為善有效"八字,實為貞觀吏治之綱目。唐太宗嘗言"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貞觀政要·擇官】),而"得人"之要,正在激濁揚清。魏徵【諫太宗十思疏】所謂"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與此處"為善有效"形成互文。蕭瑀作為隋室舊臣而受重用,恰證明貞觀政治超越門第之限、唯重實績的開放性,此即【周易·繫辭】"窮則變,變則通"的治理智慧。

今人讀此篇,當識三義:其一,明君之治必建基於"知人"與"自知"的雙重自覺;其二,忠義非虛名,乃體現於"稱職""盡責"的具體實踐;其三,政治清明的根本在於建立"為善有效"的激勵機制。魏徵之諫、蕭瑀之任,共同構築了貞觀之治"君臣相遇,有同魚水"(【貞觀政要·求諫】)的理想政治生態,其價值歷千載而彌新。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戊戌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四日申時| 2025/7/28/週一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