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18|回覆: 2

[其他] 【貞觀政要】卷14忠義詩解1馮立受恩不逃其難姚思廉義不懼兵刃以明大節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0-18 17:1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14忠義詩解1馮立受恩不逃其難姚思廉義不懼兵刃以明大節題文詩:
馮立者也,武德年中,爲東宮率,甚被親遇,
於隱太子.太子之死,左右多逃,馮立嘆曰:
豈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難哉!於是率兵,
犯玄武門,苦戰乃殺,屯營將軍,敬君弘謂,
其徒曰微,以報太子.遂解兵遁,於野俄而,
來請其罪,太宗數之,曰汝昨者,出兵來戰,
殺傷吾兵,將何逃死?立飲泣而,對曰馮立,
出身事主,期之效命,當戰之日,無所顧憚.
因歔欷而,悲不自勝,太宗慰勉,授左屯衛,
中郎將也.立謂所親,曰逢莫大,之恩幸而,
獲免終當,以死奉答.未幾突厥,至便橋率,
數百騎與,虜戰咸陽,殺獲甚眾,所向披靡,
太宗聞而,嘉嘆之也.貞觀元年,唐太宗嘗,
從容言及,隋亡之事,慨然嘆曰:姚思廉也,
不懼兵刃,以明大節,求諸古人,亦何以加!
思廉時在,洛陽因寄,帛三百段,並遺其書,
曰想卿之,忠節之風,故有斯贈.初大業末,
思廉時爲,隋代王侑,侍讀義旗,克京城時,
代王府僚,多駭散惟,思廉侍王,不離其側.
兵士欲將,升殿思廉,厲聲謂曰:唐舉義兵,
本匡王室,卿等不宜,無禮於王!眾服其言,
於是稍卻,布列階下.高祖乃至,聞而義之,
許扶代王,侑至順陽,閣下思廉,泣拜而去.
見者嘆曰:忠烈之士,仁者有勇,此之謂乎!
【原文】
馮立,武德中爲東宮率①,甚被隱太子親遇②。太子之死也,左右多逃散,立嘆曰:『豈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難!』於是率兵犯玄武門,苦戰,殺屯營將軍敬君弘,謂其徒曰:『微以報太子矣。』遂解兵遁於野③。俄而來請罪,太宗數之曰:『汝昨者出兵來戰,大殺傷吾兵,將何以逃死?』立飲泣而對曰:『立出身事主,期之效命,當戰之日,無所顧憚④。』因歔欷悲不自勝,太宗慰勉之,授左屯衛中郎將。立謂所親曰:『逢莫大之恩幸而獲免,終當以死奉答。』未幾,突厥至便橋,率數百騎與虜戰於咸陽,殺獲甚眾,所向皆披靡,太宗聞而嘉嘆之。時有齊王元吉府左車騎謝叔方率府兵與立合軍拒戰,及殺敬君弘、中郎將呂衡,王師不振,秦府護軍尉尉遲敬德乃持元吉首以示之,叔方下馬號泣,拜辭而遁。明日出首,太宗曰:『義士也。』命釋之,授右翊衛郎將。
【注釋】
①東宮率:唐制,在東宮掌兵仗宿衛的官職。②親遇:親近敬重。
③遁於野:逃往鄉野。④顧憚:顧忌害怕。
【譯文】
馮立,唐武德年間東宮統帥,深受太子李建成的厚待,太子死後,他以前的隨從有很多都逃走了,馮立感嘆道:哪有在太子活著的時候受他的恩惠,太子死了各自逃走避難的道理?於是率兵在玄武門與秦王李世民的軍隊苦戰,殺死屯營將軍敬君弘,然後對手下隨從說:『只有以這些微不足道的事來報答太子了。』然後解散軍隊躲藏起來,第二天,馮立面見太宗李世民請罪,太宗對他說:『你昨天帶兵來和我的軍隊戰鬥,使我的軍隊受到嚴重的損失,你如何能夠逃過這項死罪?』馮立哭著回答:『我馮立生來侍奉太子,希望能夠爲他賣命,所以當時戰鬥的時候,我沒有顧忌太多。』說完悲痛不已,太宗好言安慰他,並封他爲左屯衛中郎將,馮立對他的親信說:『遇到這樣大的罪過卻免於一死,我一定要以死報答聖上。』不多久,突厥攻打便橋,馮立率一百餘名騎兵與突厥兵大戰於咸陽,殺死突厥兵許多人,所到之處無人能敵,太宗聽說後大加讚嘆。當時,齊王李元吉府上左車騎謝叔方率府兵與馮立一同作戰,等敬君弘、中郎將呂衡被殺,士氣低沉,秦王府護軍軍尉尉遲恭殺死李元吉並拿著李元吉的人頭讓謝叔方看,謝叔方下馬大哭,離開了軍隊逃走了,第二天便自首了,太宗說:『謝叔方真是仁義。』命令左右釋放謝叔方,並封他爲右翊衛郎將。

【原文】

貞觀元年,太宗嘗從容言及隋亡之事,慨然嘆曰:『姚思廉不懼兵刃,以明大節,求諸古人,亦何以加也!』思廉時在洛陽,因寄物三百段,並遺其書曰:『想卿忠節之風,故有斯贈。』初,大業末,思廉爲隋代王侑①侍讀,及義旗克京城時,代王府僚多駭散,惟思廉侍王,不離其側。兵士將升殿,思廉厲聲謂曰:『唐公②舉義兵,本匡王室,卿等不宜無禮於王!』眾服其言,於是稍卻,布列階下。須臾,高祖至,聞而義之,許其扶代王侑至順陽下,思廉泣拜而去。見者咸嘆曰:『忠烈之士,仁者有勇,此之謂乎!』

【注釋】

①代王侑:隋元德太子之子,煬帝十三年南巡,以侑留守長安,李淵攻克長安,立侑爲帝。

②唐公:唐高祖起初的封號。

【譯文】
貞觀元年,太宗曾經談論到隋朝滅亡的事情,感慨地說:『姚思廉不顧及生命危亡,用來表明臣子應有的節操,即使拿古人與他相比,也沒有人能超過他。』當時姚思廉正在洛陽,太宗寄給他三百段絲帛,並寫了一封信:『想著你忠孝大節的風骨,因此有這些饋贈。』隋朝末年,姚思廉擔任隋代王侑的侍讀,到義軍攻克京城時,代王府的許多幕僚都逃散了。只有姚思廉侍奉代王,不離左右。兵士要到殿上捉拿代王,思廉嚴厲地叫道:『唐公舉義兵,本意在於匡復王室,你等在代王面前不得無禮!』眾人敬服他的言行,稍稍退卻後排列在殿堂的台階下。沒過多久,高祖來了,聽了別人的講述後認爲他很忠義,允許他扶代王侑到順陽閣,思廉哭泣著拜謝而去。看到這事的人都感嘆地說:『真是忠義剛烈的人啊!人們說仁義的人有勇氣,不就是說他嗎?』
葉住秒 發表於 2025-7-20 19:48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忠義篇】詮解

馮立事略見微知著,實爲貞觀朝臣氣節之典範。武德年間爲東宮率時,隱太子以國士待之,及玄武門之變,左右皆作鳥獸散,獨馮立慨然曰:"受恩不報,非人臣之義。"此語實本【禮記·檀弓】"謀人之軍師,敗則死之"的古訓。其率部苦戰玄武門,非爲逆抗天威,實乃盡人臣本分。太宗明察其志,雖暫責其傷損王師,終嘉其"效命無所顧憚"之誠,此正合【論語】"使臣以禮,事君以忠"的君臣相得之道。馮立後於便橋之戰奮勇殺敵,恰印證【孝經】"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的經義。

姚思廉護主一節尤顯風骨。隋祚將傾之際,代王府僚屬皆散,唯思廉獨守幼主,厲聲呵斥亂兵之語,暗合【春秋】"大夫無私交"之義。其"唐舉義兵本匡王室"之論,深得【孟子】"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的精髓。高祖聞而義之,太宗追贈帛書,皆因思廉之行徑,實現了【荀子·臣道】"逆命而利君謂之忠"的境界。觀其泣拜代王而去的風儀,正是【儀禮】"大夫去國,逾竟爲壇位,鄉國而哭"的活現。

按【貞觀政要】此二例,可窺太宗馭臣之道的三重境界:其一,明察臣節之本,不因一時敵對而掩其忠義;其二,善養氣節之士,馮立授職、謝叔方釋罪,皆顯王者器量;其三,以史爲鑒旌表忠烈,贈思廉帛書即【尚書】"彰善癉惡"之遺意。魏徵在【群書治要】中曾言:"人主所貴,唯在知人",太宗於此可謂深得其味。馮立報恩不避死,思廉護主不懼刃,皆證【禮記】"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的士大夫風骨,此貞觀之治所以爲後世稱頌者也。
許舍昀 發表於 2025-7-28 05:28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忠義篇】詮解

馮立、姚思廉二事,實爲貞觀朝臣節義之典範。其行止非徒逞血氣之勇,乃深契"忠孝節義"之微旨。馮立犯玄武門而全故主之義,姚思廉護代王而彰臣道之極,二者殊途同歸,共成唐代忠義之精神譜系。

馮立之爲東宮率也,"受恩不逃其難"一語,實發【禮記·檀弓】"謀人之軍師,敗則死之"之義。其苦戰玄武門,非不知天命已歸太宗,特以"食其食者不避其難"(【穀梁傳·僖公十年】)爲念。及見太宗請罪,飲泣陳情"出身事主,期之效命",此正【忠經】所謂"臨難毋苟免"之實踐。太宗不惟赦之,更授左屯衛中郎將,恰合【論語】"寬則得眾"之聖訓。其後馮立與突厥戰於咸陽,"所向披靡"非爲邀功,實踐其"以死奉答"之諾,此即【孟子】"捨生取義"之註腳。

姚思廉之事尤見儒臣風骨。當隋室板蕩之際,代王府僚皆散,獨思廉厲聲斥兵:"唐舉義兵,本匡王室",此語深得【春秋】"尊王攘夷"之旨。其"不懼兵刃以明大節",非匹夫之勇,乃【周易】"致命遂志"之智勇。高祖聞而義之,許扶代王至順陽閣下,恰如【尚書】"崇德報功"之體現。太宗贈帛三百段,非惟旌表故臣,實爲天下立"忠節之風"的范型。

二子之行,一武一文,同歸忠義。馮立之勇在"受恩必報",姚思廉之節在"臨危不奪",皆本於【孝經】"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之訓。太宗處置尤見聖明:於馮立則"赦過宥罪"(【尚書·大禹謨】),於思廉則"嘉善而矜不能"(【論語·子張】),此正【貞觀政要】揭示"明君賢臣"相得益彰之深意。

今觀貞觀之治,非獨賴律令制度,實繫於道德教化。馮、姚二人"義不逃責"的精神,正是唐代"以禮制心,以義勵行"治國方略的縮影。太宗雲"求諸古人,亦何以加",誠哉斯言!此二子者,可謂上繼比干、夷齊之遺風,下啟顏真卿、段秀實之節概,構成中華忠義文化的重要鏈環。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