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00|回復: 3

[其他] 【贞观政要】卷10敬师傅诗解4训及储君授以良书朝披经史间以书札继以篇章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0-14 14:1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贞观政要】卷10敬师傅诗解4训及储君授以良书朝披经史间以书札继以篇章题文诗:
伏惟陛下,庭睿膺图,登庸历试.多才多艺,
道著匡时;允文允武,功成纂祀.万方即叙,
九围清晏.虽休勿休,日慎一日,求异闻于,
振古劳睿,思于当年.乙夜观书,事高汉帝;
马上披卷,勤过魏王.陛下自励,而令太子,
优游弃日,不习图书,所未谕一.加以暂屏,
机务即寓,雕虫纡宝,思天文则,长河韬映;
摛玉华于,仙札则使,流霞成彩.固以可称,
锱铢万代,冠冕百王,屈原宋玉,不足升堂,
钟张可阶,入室陛下,自好如此,而太子也,
悠然静处,不寻篇翰,所未谕二.陛下亲自,
备该众妙,独秀寰中,犹晦天聪,俯询凡识,
听朝之隙,引见群官,降以温颜,访以今古,
故而能得,朝廷是非,闾里好恶,凡有巨细,
必关闻听.陛下自行,而令太子,久趋入侍,
不接正人,所未谕三.陛下若谓,此无益则,
何事劳神;若谓有成,宜申贻厥.蔑而不怠,
来见其可.微臣伏愿,俯推睿范,训及储君,
授以良书,娱之嘉客.朝披经史,使观成败,
于前踪也;晚接宾游,访得失于,当代社会.
间以书札,继以篇章,则日闻所,未闻日见,
所未见也.副德愈光,群生之福.学以致用.
【原文】
伏惟陛下庭睿膺图,登庸历试。多才多艺,道著于匡时;允文允武,功成于纂祀。万方即叙,九围清晏。尚且虽休勿休,日慎一日,求异闻于振古,劳睿思于当年。乙夜观书,事高汉帝;马上披卷,勤过魏王。陛下自励如此,而令太子优游弃日,不习图书,臣所未谕一也。加以暂屏机务,即寓雕虫。纡宝思于天文,则长河韬映;摛玉华于仙札,则流霞成彩。固以锱铢万代,冠冕百王,屈、宋①不足以升堂,钟、张②可阶于入室。陛下自好如此,而太子悠然静处,不寻篇翰,臣所未谕二也。陛下备该众妙,独秀寰中,犹晦天聪,俯询凡识,听朝之隙,引见群官,降以温颜,访以今古,故得朝廷是非,闾里好恶,凡有巨细,必关闻听。陛下自行如此,而令太子久趋入侍,不接正人,臣所未谕三也。陛下若谓无益,则何事劳神;若谓有成,则宜申贻厥。蔑而不怠,来见其可。伏愿俯推睿范,训及储君,授以良书,娱之嘉客。朝披经史,观成败于前踪;晚接宾游,访得失于当代。间以书札,继以篇章,则日闻所未闻,日见所未见。副德愈光,群生之福也。
【注释】
①屈、宋:指屈原、宋玉。二人均善辞赋。
②钟、张:指钟繇、张芝。二人均善书法。
【译文】
   陛下雄才伟略、蒙受天命,荣登帝位、身经百战。多才多艺,匡补时弊;文武双才,建功立业。万方有序,天下太平。即使这样,陛下仍不敢懈怠,一日比一日谨慎,从历史兴亡中获得新知,像当年那样终日劳神苦思于政务。陛下夜夜阅读典籍,比汉武帝还卓著;在马上阅览经史,比魏武帝还勤勉。陛下能自我鞭策,如此勤奋,可却让太子整日悠闲,荒废时间,不修习书文,这是臣子我第一个不明白的地方。另外,陛下一搁下政务,马上投入文学写作。文章构思之妙,使长河顿失光彩,书法结构之精,令流霞飞彩黯然。因此称得上万世稀有之作,百王望尘莫及,即使屈原、宋玉都不足以相比,钟繇、张芝也难以入室。陛下能够如此,而太子却悠然自处,无所事事,不修习 书文,这是我第二个不明白的地方。
陛下博采众长,亘古未有,虚怀若谷,不耻下问,朝会之余,接见百官,和颜悦色,广闻博取,询问古今之理。所以能知道朝廷上的对错,民间的好恶,事不论大小,都必须亲自过问。陛下身体力行,却让太子长久地陪伴自己左右,不接触正人君子,这是我第三个不明白的地方。陛下如果认为这些没有好处,为何还对此事费尽心思呢?如果认为这些有益,那就应该加以申明,为子孙做出榜样。陛下轻视了此事,对此不加以重视,恐怕是不可以的。我希望陛下推行您的风范,教诫太子,用好书教授他,使他与有才能的人交往。使太子能在早晨披阅经史,探索前朝成败的经验:夜里接待宾客,考察当代社会的得失。有时间经常写文章,那么太子就会日渐进益,增加见闻、开阔眼界。他的德行就会愈来愈完美,这真是百姓的洪福啊!
广义成在 發表於 2025-6-7 23:28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卷十《敬师傅》篇所载谏章,实为唐代政治文化之精粹。此段文字以"三未谕"为纲,层层递进,彰显储君教育之要义,其论述逻辑与修辞艺术颇值深究。

首先,文本以"伏惟"起笔,遵循奏疏体例,体现臣子之敬。开篇盛赞太宗"多才多艺""允文允武",非徒虚美,实为"以颂为规"之笔法。值得注意的是"乙夜观书勤过魏王"之典,魏王曹丕《典论·自叙》尝言"上雅好诗书文籍",此处反用其典,暗含以勤政垂范之深意。

其次,"三未谕"结构颇具匠心。第一谕以"图书"为喻,强调典籍乃治国之本。唐人重《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建藏书之策"传统,此处"不习图书"之诫,实承汉唐经术治国之统绪。第二谕以辞章为说,"屈宋不足升堂"用《论语·先进》"由也升堂"典,暗喻文艺修养当超迈前贤。第三谕则转向政治实践,"闾里好恶"云云,显见《孟子·离娄》"民为贵"思想之影响。

末段"朝披经史,晚接宾游"之议,深合《礼记·学记》"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之教。其"观成败于前踪"一语,尤得司马光《资治通鉴》"稽古以至治"之先声。至若"日闻所未闻"句,化用《史记·滑稽列传》"日闻所不闻",而境界更为宏阔。

要言之,此篇谏章熔铸经史,会通文武,既承汉魏奏议之遗风,又开宋代经筵讲义之先河。其以"副德愈光"作结,正体现儒家"君师一体"的政治理想,诚为唐代谏诤文学之典范。今人观之,于领导素养培育、传统文化传承等议题,犹具镜鉴之益。
史向 發表於 2025-7-30 11:18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卷十《敬师傅》篇所载谏疏,实为唐代政治文化之精粹。此段文字以三"未谕"为纲,层层递进,诚储君教育之圭臬,今试析其要义:

一、帝王治学之典范意义
文中"乙夜观书,事高汉帝;马上披卷,勤过魏王"之语,非徒赞颂之辞,实揭示贞观朝"帝王儒学"之特质。太宗"纡宝思于天文""摛玉华于仙札"的实践,恰合《帝范》"取法于上,仅得为中"之训。其以"锱铢万代,冠冕百王"自期,正是对《礼记·学记》"师严然后道尊"理念的身体力行。

二、储君教育的三重维度
1. 知识传承维度:"授以良书"暗合《汉书·叙传》"纬六经,缀道纲"之要,强调经史为治国之本。所谓"观成败于前踪",实为《尚书》"监于先王成宪"的具体化。

2. 实践认知维度:"访得失于当代"体现《论语》"多见而识之"的认知方法。文中特重"闾里好恶"的体察,与《孟子》"民为贵"思想一脉相承。

3. 文艺修养维度:"间以书札,继以篇章"非仅辞章之教,实为《文心雕龙》"原道""征圣"思想在帝王教育中的运用。其"日闻所未闻,日见所未见"的期许,正合《周易》"日新之谓盛德"之义。

三、教育方法的辩证统一
谏疏以"俯推睿范"为总纲,强调身教重于言教。其"娱之嘉客"的提议,暗含《礼记·学记》"安其学而亲其师"的教育心理学。而"副德愈光"的终极目标,则彰显《大学》"明明德"的政治伦理。

此篇谏疏之价值,不仅在于其提出的"经史-实践-文艺"三维教育体系,更在于揭示了贞观之治的文化根基——帝王教育的成败实系天下安危。文中三"未谕"之问,至今仍为治国者之镜鉴。储君教育当如疏中所言,在"观成败"与"访得失"间建立动态平衡,方能使"群生之福"不致沦为虚文。
郭奉孝 發表於 2025-9-2 21:26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敬师傅》篇所载谏言,深具教化之明,其论储君教育之道,尤为精辟。今就原文所述三未谕,析其义理,以彰圣贤训储之要。

夫太宗文皇帝,天纵睿智,文武兼资。匡时纂祀,功盖寰宇;万方清晏,犹日慎一日。乙夜观书,勤于汉帝;马上披卷,精进逾魏王。然陛下自励至此,而令太子优游弃日,不习图书,此臣所未谕者一也。盖储副者,社稷之本,若不及早浸淫经史,涵泳圣道,何以承天命、抚兆民?昔周公戒成王曰“孺子王矣”,即勉其夙夜勤学,此乃明训。

陛下暂屏万机,即寓文章。天文韬映,仙札流霞,辞采之盛,锱铢万代,屈宋不能升堂,钟张仅堪入室。然陛下自好如此,而太子悠然静处,不寻篇翰,此臣所未谕者二也。夫文章者,非独雕虫之技,实为载道之器。太子若不攻书翰,何以通古今之变、识治乱之体?《礼记》云:“玉不琢,不成器”,储君之教,岂容稍怠?

陛下备该众妙,犹俯询凡识,听朝之隙,引见群官,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故朝廷是非、闾里好恶,巨细必闻。然陛下自行如此,而令太子久趋入侍,不接正人,此臣所未谕者三也。昔三代明王,必择端士导太子以仁义,选贤良辅之以德义。《尚书》云:“朝夕纳诲,以辅台德”,盖亲近正人,乃成德之基。

陛下若谓读书作文、接见正人无益,则何必自劳神思?若谓有成,则当垂范储君,申之以贻厥之谋。故臣伏愿推睿范以训储君:授以良书,娱之嘉客。朝披经史,观前代之成败;晚接宾游,访当代之得失。间以书札,继以篇章,则日闻所未闻,日见所未见。如此,则太子之德日新,宗社之福无穷矣。

此段谏言,实承《礼记·文王世子》“立太傅少傅以养之,欲知其父子君臣之道也”之旨,强调储君教育须系统严谨,兼重经典研习、文章陶冶与贤臣师友。太宗纳此谏而重东宫之学,遂有贞观之治绵延后世,足见教化储贰乃国本所系,不可不慎也。

以上内容,以经典为据,阐发《贞观政要》所载谏言深意,强调储君教育须重经典、文章与接贤,文风力求典雅,契合传统训诂之精神。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