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22|回覆: 2

[其他] 【貞觀政要】卷10敬師傅詩解3太子宗祧是系善惡興亡斯在不勤於始將悔於終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0-13 18:5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10敬師傅詩解3太子宗祧是系善惡興亡斯在不勤於始將悔於終題文詩:
貞觀十八,年高宗初,立為太子,尚未尊賢,
重道太宗,嘗令太子,居寢殿側,不往東宮.
散騎常侍,劉洎疏曰:臣聞郊迎,四方孟侯,
所以成德,齒學三讓,元良由是,作貞斯皆,
屈其主祀,之尊申下,交義故得,芻言咸薦,
睿問旁通,不出軒庭,坐知天壤,率由茲道,
永固鴻基.至若生乎,深宮之中,長乎婦人,
之手又未,曾識憂懼,無曉風雅.太子雖復,
神機不測,天縱生知,開物成務,終由外獎.
匪夫崇詖,干籥聽茲,謠頌何以,辨章庶類,
甄核彝倫?歷考聖賢,咸資琢玉.是故周儲,
上哲師望,而加裕也;漢嗣深仁,引園綺等,
賢而昭德.原夫太子,宗祧是系,善惡之際,
興亡斯在,不勤於始,將悔於終.如此是以,
晁錯上書,令通政術,賈誼獻策,務知禮教.
竊惟太子,玉裕挺生,金聲夙振,明允篤誠,
之美孝友,仁義之方,挺自天姿,非勞審諭,
固以華夷,仰德翔泳,希風然則,寢門視膳,
已表三朝,藝宮論道,宜弘四術.其雖富於,
春秋飭躬,有漸實恐,歲月易往,墮業興譏,
取適晏安,言從此始,臣以愚短,幸參侍從,
思廣儲明,暫願聞徹,不敢曲陳,故事切以,
聖德言之.至教之道,至道至情,真情始終,
善始善終,始終不渝,業精於勤,而荒於嬉.
【原文】
貞觀十八年,高宗①初立為皇太子,尚未尊賢重道,太宗又嘗令太子居寢殿之側,絕不往東宮。散騎常侍劉洎上疏曰:
臣聞郊迎四方,孟侯②所以成德,齒學三讓,元良③由是作貞。斯皆屈主祀之尊,申下交 之義。故得芻言咸薦,睿問旁通,不出軒庭,坐知天壤,率由茲道,永固鴻基者焉。至若生乎深宮之中,長乎婦人之手,未曾識憂懼,無由曉風雅。雖復神機不測,天縱生知,而開物成務,終由外獎。匪夫崇詖干籥,聽茲謠頌,何以辨章庶類,甄核彝倫?歷考聖賢,咸資琢玉。是故周儲上哲,師望、而加裕;漢嗣深仁,引園、綺而昭德。原夫太子,宗祧是系,善惡之際,興亡斯在,不勤於始,將悔於終。是以晁錯上書,令通政術,賈誼獻策,務知禮教。竊惟皇太子玉裕挺生,金聲夙振,明允篤誠之美,孝友仁義之方,皆挺自天姿,非勞審諭,固以華夷仰德,翔泳希風矣。然則寢門視膳,已表於三朝,藝宮論道,宜弘於四術。雖富於春秋,飭躬有漸,實恐歲月易往,墮業興譏,取適晏安,言從此始,臣以愚短,幸參侍從,思廣儲明,暫願聞徹,不敢曲陳故事,切請以聖德言之。
【注釋】
①高宗:名治(628 — 683),唐太宗之子,長孫皇后所生,貞觀十七年四月被立為太子,貞觀二十三年繼位。
②孟侯:即世子。③元良:太子的代稱。
【譯文】
貞觀十八年,高宗剛被立為太子時,還不尊賢重道,太宗又曾經命令太子居住在自己寢宮的旁邊,並且不准太子住到東宮去。散騎常侍劉洎上疏說:
我聽說太子要多方學習 ,才能成就德名;通過學習懂得禮義『三讓』的法則,國家就能享受太平。歷代皇子都不怕降低自己的身份,推行廣泛的大義。所以,不管是粗淺的言論,還是睿智的學問,只要是有益的,就要學習,以求觸類旁通。雖然足不出戶,卻能知道天下大事。只有這種辦法,才可以使國家大業,得以鞏固。對於從小生長在皇宮中的太子,他一直在侍女的身邊長大,從未經歷過憂患恐懼,也不懂得雅正之道。即使生性聰明,然而要成就大業,終需別人幫助。如果不重視詩書禮樂的教化,那他憑什麼去辨別世理人倫?
歷代成就聖王的過程,就像雕琢玉器一樣。周成王崇尚賢明,以太公、召公為師,美德得以保全;惠帝仁義,引園、綺裏奇等四位賢人讓他的威德顯揚。太子維繫着國家和宗廟的興亡,國家的命運與他的善惡息息相關。如果一開始就不勤於世事,最終必定後悔。所以晁錯上書,是為了要求太子通曉治國方略;賈誼進獻策論,是想讓太子辨明禮敬,教化天下。我認為,皇太子天資聰明、德性仁和,具備明察篤厚誠信文美、忠孝仁義之德,這些來自他的天性,而不是通過受教育得來的,國家的江山社稷都須仰仗其德行加以鞏固。太子在陛下身邊侍奉寢食,在朝中已做出了表率,他在談論藝術時體現出的聰明才智,也應在詩書禮樂方面加以弘揚。太子雖然年輕氣盛,有充分的時間修養性情,但我實在擔心隨着歲月的流逝,他荒廢了學業,引起譏謗,安逸之風從此開始。我見識短小,有幸侍奉太子,想要使太子思慮開闊,使其在不久的將來聞名四方。我不敢故意陳述舊事,只是希望以陛下的聖明為例來作為說明。
嚴刑厘 發表於 2025-6-9 07:12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十〖敬師傅〗詩解三:論太子教育之道

貞觀十八年,高宗初立為太子,然太宗令其居寢殿之側,未遵東宮舊制。散騎常侍劉洎上疏諫言,其辭懇切,深明儲君教育之要。今析其義,以彰聖賢育才之道。

一、儲君之教,系乎興亡
劉洎引古制為據,言太子需『郊迎四方』『齒學三讓』,以屈尊下交,廣納眾智。蓋儲君之德,非獨天縱,必資外獎。若深宮長養,不諳憂懼,雖生知神睿,終難通庶務、辨彝倫。故周之成王師尚父而裕德,漢之惠帝禮園綺而昭仁,皆以琢玉成器。太子系宗廟社稷之重,始之不勤,終必貽悔,此晁錯、賈誼所以力陳政術禮教之由。

二、天姿雖美,需弘四術
劉洎贊高宗『玉裕挺生,金聲夙振』,仁孝天授,華夷仰風。然『寢門視膳』僅表晨昏之禮,『藝宮論道』當弘詩書禮樂之教。太子春秋方富,修身漸進,然歲月易逝,晏安易溺,稍懈則業墮譏興。故需勤習六藝,咨諏善道,使明允篤誠之美,益彰於天下。

三、至教在情,始終如一
聖人之教,貴乎真情。太子既承天眷,更需以勤勉守業,以慎終如始之心,成不刊之鴻基。劉洎所言『不勤於始,將悔於終』,誠為至理。昔【尚書】云『業廣惟勤』,【禮記】稱『教學為先』,皆與貞觀君臣之謀暗合。

結語
太宗納諫,終令太子習政東宮,足見貞觀盛世之興,非惟兵戈之利,實由君臣勠力、重教慎始所致。今讀斯文,猶見其謀國深遠。後之鑑者,當知儲副之教,乃國本所系,不可輕忽。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依【貞觀政要】原文,闡發劉洎諫疏精義,結合周漢典故,強調太子教育需內外兼資、始終勤勉。文風力求簡古,以合『國學大師』之體。
思斌 發表於 2025-7-23 01:12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十敬師傅詩解三:論太子教育之道

【貞觀政要】卷十載貞觀十八年事,時高宗初立為太子,太宗令其居寢殿側,未循東宮舊制。散騎常侍劉洎上疏諫言,其文義深遠,直指儲君教育之要。今析其旨,以明聖賢之道。

一、儲君之教,系乎興亡
劉洎開篇引古制,言『郊迎四方,孟侯所以成德;齒學三讓,元良由是作貞』,強調太子需屈尊下交,廣納眾智,方能『不出軒庭,坐知天壤』。此乃【禮記】『師保疑丞』之遺意,亦合【周易】『君子以朋友講習』之訓。然若太子『生乎深宮,長於婦手』,不識憂懼,不通風雅,縱天資穎悟,終需外輔以成器。故周之成王師尚父而治,漢之惠帝禮園綺而顯德,皆印證『琢玉成器』之理。

二、勤始慎終,業廣惟勤
疏文言『太子宗祧是系,善惡興亡斯在』,直指儲君德行關乎國本。晁錯、賈誼之諫,皆務令太子通政術、知禮教,蓋因『不勤於始,將悔於終』。劉洎雖贊高宗『玉裕挺生,金聲夙振』,然更憂『歲月易往,墮業興譏』,暗合【尚書】『業廣惟勤,功崇惟志』之誡。太宗令太子近居,本出慈愛,然疏於禮教規範,反易滋晏安之弊。故劉洎力陳『藝宮論道,宜弘四術』,主張以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為教,使太子漸習 治國之體。

三、至情至道,始終如一
劉洎之諫,非僅言制度,更申『至教之道,本乎至情』。太子教育需『善始善終,始終不渝』,以真情貫之,方能避免『荒於嬉』之患。其引古喻今,既肯定太宗舐犢之心,亦點明『情』需以『禮』節之,方合聖王之道。末句『業精於勤而荒於嬉』,化用韓愈【進學解】,雖為後世之語,然其理早存於先秦典謨,可謂古今一轍。

結語
劉洎此疏,以『琢玉成器』為綱,申明太子教育當重師友、勤學問、防微杜漸。太宗納諫,遂令太子歸東宮,復禮制之正。可見貞觀之治,非獨賴君明,亦因臣直。今人觀之,猶可鑑儲教之重、慎始之義,誠如【詩】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惟始終如一,方成令德。

(全文約780字)

註:本文依【貞觀政要】原文義理展開,結合儒家經典詮釋劉洎諫言,力求文風簡古,不失學術嚴謹。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癸巳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九日申時| 2025/7/23/週三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