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13|回復: 2

[其他] 【贞观政要】卷10敬师傅诗解2左右皆贤长仁益德王珪严教师尊取则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10-13 18:4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贞观政要】卷10敬师傅诗解2左右皆贤长仁益德王珪严教师尊取则题文诗:
贞观八年,唐太宗谓,于侍臣曰:上智之人,
自无所染,但中智之,人无恒从,教而变况,
太子师保,古难其选.成王幼小,周召公为,
保傅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
使为圣君.秦胡亥用,赵高作傅,教以刑法,
及其嗣位,诛其功臣,杀其亲族,酷暴不已,
旋踵而亡.知人善恶,诚由近习.朕今乃为,
太子诸王,精选师傅,令其式瞻,礼度有所,
裨益公等,可访正直,忠信者各,举三两人.
贞观十一,年以礼部,尚书王珪,兼魏王师.
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古来帝子,
生于深宫,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
相踵少能,自济我今,严教子弟,欲得安全;
珪我久使,甚知刚直,志存忠孝,选为子师.
卿宜语泰: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
不得懈息.王珪亦以,师道自处,时议善之.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司徒长孙,无忌司空,
房玄龄曰:三师以德,道人者也;若师体卑,
太子无所,取则者也.于是诏令,撰太子接,
三师仪注.太子也欲,出殿门迎,先拜三师,
三师答拜,门让三师.每三师坐,太子乃坐.
与三师书,前名惶恐,后又名书,惶恐再拜.
【原文】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上智之人,自无所染,但中智之人无恒,从教而变,况太子师保①,古难其选。成王幼小,周、召为保傅。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秦之胡亥,用赵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酷暴不已,旋踵而亡。故知人之善恶,诚由近习。朕今为太子、诸王精选师傅,令其式瞻礼度,有所裨益。公等可访正直忠信者,各举三两人。』
【注释】
①师保:古代辅导天子和太子、诸侯子弟的官员,有太师、太保、太傅等,统称为师保或保傅。
【译文】
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上等智能的圣人,当然不会沾染恶习 ,但中等智能的人不稳定,他们的性情会随着教育而变化,况且太子的师傅,在古代就很难挑选。周成王即位时年纪幼小,周公、召公做他的太保太傅,左右都是贤人,每天他都能听到有益的教诲,这足以增长他的仁义道德,使他成为圣君。秦二世胡亥,用赵高做师傅,赵高教他刑法,胡亥继位后,就诛戮功臣,屠杀 亲族,残酷暴虐到了极点,结果秦国很快就灭亡了。由此可知人的善恶确实受身边人的影响。我如今要给太子、诸王精心挑选师傅,让他们耳濡目染礼仪法度,对自身的修养有所补益。诸位大臣,你们可求访正直忠信的人,各自推荐三两个人作为候选。』
【原文】
贞观十一年,以礼部尚书王珪兼为魏王师。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古来帝子,生于深宫,及其成人 ,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①,少能自济。我今严教子弟,欲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驱使,甚知刚直,志存忠孝,选为子师。卿宜语泰: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息。』珪亦以师道②自处,时议善之也。
【注释】
①倾覆相踵:即相继败亡。②师道:为师之道。
【译文】
    贞观十一年,太宗任命礼部尚书王珪兼任魏王的老师。唐太宗对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说:『自古以来的帝王之子,生长于深宫之中,等到他们长大成人 ,没有一个不是骄奢婬逸的,因此相继灭亡,很少有能够自救的。我现在严格教育子弟,希望他们都能够保全自己。王珪是我长期任用的人,我非常了解他刚直的个性,他心存忠孝,因此选择他来担任皇子的老师。你应该告诉魏王李泰:每次见到王珪,就如同见到我一样,应该倍加尊敬,不能懈怠。』王珪也用为师之道来要求自己,得到了当时的好评。
【原文】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曰:『三师以德道人者也。若师体卑,太子无所取则。』于是诏令撰太子接三师仪注①。太子出殿门迎,先拜三师,三师答拜,每门让三师。三师坐,太子乃坐。与三师书,前名惶恐②,后名惶恐再拜。
【注释】
①仪注:礼仪制度。②惶恐:意为恐惧不安,是一种谦词。
【译文】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说:『三师是以德行来教导太子的人。如果三师的身份卑下,太子就没有学习的榜样。』于是下诏,让人编撰太子接待三师的礼仪制度,太子要走出殿门迎接师父,先礼拜三师,然后三师答拜,每当过门时要让三师在前。三师坐下后,太子才能坐。写给三师的书信,前边称『惶恐』,后边再写上『惶恐再拜』。
邋遢欧米茄 發表於 2025-5-30 05:38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卷十“敬师傅”章义疏:论储君教育之要义与师道尊严

太宗贞观八年与侍臣论太子师保之选,其言曰:“上智不染,中智无常,教而化之。”此语实为帝王教育之枢要。盖储君之德,系乎国本,而师保之任,尤重选贤。昔周成王以幼冲嗣位,赖周公、召公为傅,左右皆贤,日闻正道,故能成“刑措不用”之治;秦胡亥以赵高为师,习刑名刻薄之术,终致宗庙倾覆。二者得失,昭然若揭,足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理。

太宗深谙此道,故为太子、诸王精选师傅,命侍臣举“正直忠信”者。至贞观十一年,以礼部尚书王珪兼魏王师,更嘱房玄龄传谕魏王泰:“见珪如见朕,必加崇敬。”王珪亦以师道自处,严而不苛,时论称善。此非独见太宗慎择师资之诚,更显其以“尊师”为“重道”之体现。盖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若其身不尊,则道不显;太子若不敬师,则学不笃。故贞观十七年,太宗诏定《太子接三师仪注》,命太子出殿迎拜、坐让致书,皆以“惶恐”为辞,极尽礼敬之节。此制非徒虚文,实欲使储君知“师严然后道尊”之义,以成“见贤思齐”之德。

析其要义,可得三端:
一曰 “师贤则德成”。成王之圣,缘于周、召之贤;胡亥之暴,肇于赵高之佞。故太宗曰“人之善恶,由乎近习”,诚为的论。
二曰 “尊师即重道”。王珪为魏王师,太宗令子“如见朕面”,又定三师礼仪,皆欲使储君知师道之尊,以克骄矜之性。
三曰 “严教为慈爱”。太宗谓“严教子弟,欲其安全”,盖深宫骄逸,易致覆亡,唯严师导以礼法,方能保其远祸。

昔马融授经,绛帐高悬;程门立雪,敬学至诚。可知教育之效,首在师道尊严。贞观之治,非惟武功文治,亦在于此“慎选师资、隆礼重傅”之深意。后世帝王若欲效法贞观,当先明“尊师取则”四字,否则徒慕其表,未得其髓矣。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以《贞观政要》文本为基,结合史实阐发太宗教育思想,强调“师道”与“储君养成”之关系。行文力求简古,引据与议论相参,合乎“国学大师”专业文风。
jsj9bczf 發表於 2025-6-3 04:33 | 顯示全部樓層
《贞观政要》卷十〈敬师傅〉析义——论师道与储君教化

太宗贞观八年,尝谓侍臣曰:「上智不染,中智无常。」此言深契教化之本。盖人性有上中下三品,上智如尧舜,生而知之;下愚虽教无益;惟中人之资,习染成性,故师保之选,实关国本。昔周成王幼冲,周公、召公为傅,左右皆贤,日闻圣训,故能成「刑措不用」之治;秦胡亥以赵高为师,习刑名刻薄之术,终致族灭。二者兴亡之鉴,岂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明验乎?

太宗深谙此理,故慎选东宫师傅,命群臣举「正直忠信」者。至贞观十一年,以礼部尚书王珪兼魏王师,尤见其择师之严。王珪性刚直,太宗敕魏王泰曰:「见珪如见朕,不得懈怠。」此非仅重师道,实欲以臣之忠鲠,砥砺宗室之德。王珪亦以师道自持,时论称善,足见君臣共崇师严之效。

贞观十七年,太宗更定「太子接三师仪注」,命太子出迎先拜、坐必后起、书启称「惶恐再拜」。其制虽繁,然意在「尊师以重道」。盖三师以德导人,若其身不尊,则太子无所取法。故《礼记》云:「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太宗之制,实承周汉遗风,使储君知「隆师亲友」之义,以成「正位凝命」之基。

结语
观贞观之治,其盛不在制度之密,而在教化之醇。太宗以「严选师傅」为教本,以「礼尊师道」为政先,故能成「左右皆贤」之局。后世若欲效法贞观,当知「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此千古不易之训也。

(全文约780字)

注:本文以《贞观政要》文本为基,结合《礼记》《尚书》等经典,阐发「师道与治国」之关联。文风力求简古,引据典章,以合「国学大师」之身份。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未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一日午時| 2025/7/25/週五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