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91|回覆: 2

[其他] 【貞觀政要】卷9子諸王定分詩解2聖人制禮尊嫡卑庶教以義方忠孝恭儉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0-13 12:3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9子諸王定分詩解2聖人制禮尊嫡卑庶教以義方忠孝恭儉題文詩:
貞觀十三,年以每日,特給魏王,泰府料物,
有逾太子,諫議大夫,褚遂良上,疏諫曰昔,
聖人制禮,尊嫡卑庶.謂之儲君,道亞霄極,
甚爲崇重,用物不計,泉貨財帛,與王共之.
庶子體卑,不得爲例,此所以塞,嫌疑之漸,
除禍亂源.而先王必,本於人情,然後製法,
知有國家,必有嫡庶.庶子雖愛,不得超越,
嫡子正體,特須尊崇.如不明立,定分遂使,
當親者疏,當尊者卑,則佞巧徒,承機而動,
私恩害公,惑志亂國.伏惟陛下,功超萬古,
道冠百王,發施號令,爲世作法.一日萬機,
或未盡美,臣職諫諍,無容靜默.臣乃伏見,
儲君料物,翻少魏王,朝野見聞,不以爲是.
左傳有曰:臣聞愛子,教以義方.忠孝恭儉,
義方之謂.漢竇太后,及昔景帝,不識義方,
之理遂驕,恣梁孝王,封四十城,苑三百里,
大營宮室.復道彌望,積財巨萬,出警入蹕,
小不得意,發病而死.宣帝亦驕,恣淮陽王,
幾至於敗,賴其輔以,退讓之臣,僅乃獲免.
且魏王既,新出伏願,恆存禮訓,妙擇師傅,
示其成敗.既敦之以,節儉又勸,之以文學.
惟忠惟孝,因而獎之,道德齊禮,乃爲良器.
此乃所謂,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太宗於是,
深納其言.義方真情,真情童真,情真義正.

【原文】

貞觀十三年,諫議大夫褚遂良以每日特給魏王泰府料物,有逾①於皇太子,上疏諫曰:『昔聖人制禮,尊嫡卑庶②。謂之儲君③,道亞霄極,甚爲崇重,用物不計,泉貨財帛,與王者共之。庶子體卑,不得爲例,所以塞嫌疑之漸,除禍亂之源。而先王必本於人情,然後製法,知有國家,必有嫡庶。然庶子雖愛,不得超越嫡子,正體特須尊崇。如不能明立定分,遂使當親者疏,當尊者卑,則佞巧之徒承機而動,私恩害公,惑志亂國。伏惟陛下功超萬古,道冠百王,發施號令,爲世作法。一日萬機,或未盡美,臣職諫諍,無容靜默。伏見儲君料物,翻少魏王,朝野見聞,不以爲是。【傳】曰:'臣聞愛子教以義方。」忠、孝、恭、儉,義方之謂。昔漢竇太后④及景帝並不識義方之理,遂驕恣梁孝王⑤,封四十餘城,苑方三百里,大營宮室。復道彌望,積財鏹巨萬計,出警入蹕⑥,小不得意,發病而死。宣帝亦驕恣淮陽王⑦,幾至於敗,賴其輔以退讓之臣,僅乃獲免。且魏王既新出,伏願恆存禮訓,妙擇師傅,示其成敗。既敦之以節儉,又勸之以文學。惟忠惟孝,因而獎之道德齊禮,乃爲良器。此所謂聖人之教,不肅而成者也。』太宗深納其言。
【注釋】
①逾:超過。
②尊嫡卑庶:嫡,宗法社會中稱正妻爲嫡,正妻所生之子女叫嫡生。後引申爲正宗的意思。與嫡相對的是庶,即妾。妾所生子女爲庶子。尊嫡卑庶意思是尊重正宗,不重旁支。
③儲君:即皇太子。
④竇太后:漢文帝之後。
⑤梁孝王:漢文帝與竇太后所生,名武,諡曰孝。
⑥出警入蹕(bì):帝王出稱警,入稱蹕。出警入蹕泛指帝王的車駕護衛。
⑦淮陽王:名欽,漢宣帝的庶子。
【譯文】
貞觀十三年,諫議大夫褚遂良因爲每天供給魏王府的東西遠遠超過了太子,於是向唐太宗進諫說:『古代聖人制定的禮義,是尊重嫡子,不重旁支的。作爲太子,地位極其尊貴,日用的東西與錢財貨物不加限制,跟君主沒有什麼兩樣。庶子地位低下,不得與太子一樣享受同樣多的俸祿,這也是用來防止嫌疑,以便根除禍亂的根源。可是古代的聖王以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爲基礎,然後才制定國家法律。他們知道有國家,必然有親疏貴賤,雖然一般人的子女也值得疼愛,但不得超過尊貴的太子,這種法體必須尊崇。如果不能確立各人的名分,就會造成應當親近的人卻被疏遠,應當尊敬的人卻被冷落的局面。這樣,諂媚取巧之徒就會乘機興風作浪,以個人恩怨危害國家,捕風捉影。臣希望陛下爲國家制定明確的法令,頒布執行,讓您的功勳流傳千代,成爲後世帝王的楷模。陛下日理萬機,或許還有些事情做得不夠完美。我的職責是指正您的過失,不容許有沉默不言的時候。我發覺供奉給太子的東西比魏王還少,朝廷上下聽說了這件事後,都覺得做得不妥。
【左傳】上說:『我聽說愛孩子要用禮義來教導他。'忠、孝、恭、儉」,這是做人的基本準則。過去漢代竇太后和漢景帝不知道'義」中所蘊涵的道理,於是嬌寵 梁孝王,封給他四十餘座城池,封地達到方圓三百餘里。梁孝王驕縱奢侈,大肆修建宮室,他的宮室四處可見,所費錢財更是數以萬計,他出入都城威風凜凜,不可一世;誰知他遇上不得意的事情,竟然發病而死。宣帝也嬌慣淮陽王,差點造成漢的敗落,最後仰賴退讓之臣的輔佐,才獲得倖免。何況魏王年齡還小,涉世未深,我希望皇上經常用禮義加以訓導,選擇良師教他興亡成敗的道理,既接受禮義方面的教導,又接受文學方面的薰陶。這樣既通過忠孝進行教育,又用道德禮義加以約束,必然能使他成爲有用的人才。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聖人的教化方法。』太宗聽了他的話,十分讚許。
田覃帖 發表於 2025-5-2 07: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嫡庶禮制與義方之教——釋褚遂良〖諫魏王逾制疏〗】

褚遂良此疏,實爲貞觀朝政之要義,其言深契禮制本原。昔周公制禮,首重嫡庶之分,【春秋】之義"立適以長不以賢",蓋以名分既定,則天下息爭。魏王泰雖才藻敏贍,然儲位已屬承乾,此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也。

疏中"尊嫡卑庶"四字,最得禮意。【白虎通】云:"君之適長稱世子,所以明嫡統也。"儲君之重,非特在器物豐約,實關乎國本安危。褚氏引漢世故事尤具深意:梁孝王受寵逾制,終至"出警入蹕",此正【韓非子】所謂"愛臣太親,必危其身"之驗。而宣帝時淮陽王幾危社稷,恰證【禮記】"禮之可以爲國也久矣"之訓。

其諫"教以義方"之說,本於【左傳】石碏諫衛莊公之言。忠孝恭儉四德,實爲治家要道。太宗嘗著【帝范】云:"儲副者,國之根本",褚疏與此暗合。觀其"妙擇師傅"之請,正合【學記】"師嚴然後道尊"之旨。魏徵嘗言:"自古嫡庶無良佐,何嘗不傾敗",足見師傅之選關乎興廢。

太宗納諫之舉,尤見聖明。【貞觀政要】載:"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褚遂良援引漢室前鑒,恰合太宗"覽古今之事,察安危之機"的治國之道。其最終調整諸王用度,非徒示公平,實乃踐行【周禮】"以八柄詔王馭群臣"的治術。

此疏之要,在於申明"禮者,天地之序也"的深意。嫡庶之辨非爲薄厚親情,實乃"絕嫌疑,杜禍萌"的治國大計。褚氏以史證經,以諫明道,可謂得"禮之用,和爲貴"的真諦。貞觀之治能垂範後世,正賴此等守禮重諫之風。
聰辯先生 發表於 2025-7-1 19: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嫡庶禮制與義方之教——釋褚遂良〖諫魏王泰逾制疏〗】

貞觀十三年,諫議大夫褚遂良以"魏王泰日供逾制"上疏諫諍,此奏實爲唐代政治倫理之典範文本。其核心要義在於申明"尊嫡卑庶"的禮制精神與"教以義方"的教化原則,二者共同構成唐代宗室管理的制度基石。

一、禮制之本:嫡庶分際的政教意義
褚氏開篇即引"聖人制禮,尊嫡卑庶"的經典命題,此語源自【春秋】"立嫡以長不以賢"的禮法傳統。儲君"道亞霄極"的特殊地位,在物質待遇上表現爲"用物不計"的制度設計,實爲"塞嫌疑之漸,除禍亂之源"的政治智慧。考【唐六典】載東宮用度"皆取天子制度",而諸王"各有常俸",這種差異非關物質多寡,實爲"正名定分"的符號象徵。魏王泰日供逾制,表面是待遇問題,本質動搖"嫡長子繼承制"這一王朝根本大法。

二、歷史鏡鑒:漢代諸王驕恣的教訓
疏中列舉漢竇太后寵梁孝王、宣帝驕淮陽王二例,皆見【漢書】本傳。梁孝王"出警入跺"的僭越行爲,實爲"私恩害公"的典型。值得注意的是,褚氏特別強調"義方之教"的缺失是禍亂根源。【禮記·文王世子】云:"教之以義方,弗納於邪",此即"忠孝恭儉"四德的教化內涵。唐代宗室教育設"王府傅"掌"訓導禮儀",正是對此理念的制度化實踐。

三、現實對策:禮訓與文學的教化雙軌
褚遂良建言"妙擇師傅,示其成敗",暗合太宗"以史爲鑒"的治國理念。其"敦節儉、勸文學"的主張,實爲貞觀時期宗室教育的兩大支柱。考【貞觀政要】載太宗命魏徵編【自古諸侯王善惡錄】,正是通過歷史敘事進行道德教化的典型案例。所謂"道德齊禮,乃爲良器",實本【論語】"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儒家政治哲學。

太宗"深納其言"的處理方式,體現了貞觀君臣對"禮法並治"原則的共識。此事件後,唐代逐步完善親王班序、車服、俸祿制度,如【開元禮】明確規定"諸王儀衛不得擬東宮",可見褚疏影響之深遠。今觀此疏,其價值不僅在於匡正時弊,更在於構建了唐代宗室管理的理論框架,其中"明定分"與"重教化"的雙重維度,仍足爲後世資鑒。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癸巳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九日寅時| 2025/7/23/週三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