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47|回覆: 2

[其他] 【貞觀政要】卷8封建詩解1賞當其勞無功自退私親非有大功不封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0-12 16:1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8封建詩解1賞當其勞無功自退私親非有大功不封
題文詩:
貞觀元年,封中書令,房玄齡也,為邗國公,
兵部尚書,杜如晦也,為蔡國公,吏部尚書,
長孫無忌,為齊國公,第一等,食邑實封,
一千三戶.從父.淮安王李,神通上言:
義旗初起,臣兵先至,今玄齡等,刀筆之人,
功居第一,臣竊不服.太宗:國家大事,
惟賞與罰,賞當其勞,無功自退;罰當其罪,
為惡者懼.知賞罰不,可輕行今,計勛行賞,
玄齡等有,籌謀帷幄,畫定社稷,之功所以,
漢之蕭何,雖無汗馬,指蹤推轂,功居第一.
叔父於國,至親誠無,愛惜但以,不可緣私,
濫與勛臣,賞矣.諸功臣,自相謂曰:
以至公,賞不私親,吾屬何可,妄訴主上.
高祖,舉宗正籍,弟侄再從,三從孩童,
已上封王,者數十人.至是太宗,謂群臣曰:
自兩漢,已降惟封,子及兄弟,其疏遠者,
非有大功,如漢賈澤,不得受封.封王,
多給力役,乃至勞苦,萬姓以養,己之親屬.
於是宗室,先封郡王,間無功者,降為縣公.
【原文】
貞觀元年,封中書令①房玄齡為邗國公,兵部尚書②杜如晦為蔡國公,吏部尚書長孫無忌為齊國公,並為第一等,食邑實封一千三百戶。皇從父③淮安王神通上言:『義旗④初起,臣率兵先至,今玄齡等刀筆之人,功居第一,臣竊不服。』太宗曰:『國家大事,惟賞與罰,賞當其勞,無功者自退;罰當其罪,為惡者咸懼。則知賞罰不可輕行也。今計勛行賞,玄齡等有籌謀帷幄、畫定社稷之功,所以漢之蕭何,雖無汗馬⑤,指蹤推轂⑥,故得功居第一。叔父於國至親,誠無愛惜,但以不可緣私濫與勛臣同賞矣。』由是諸功臣自相謂曰:『陛下以至公,賞不私其親,吾屬何可妄訴⑦。』初,高祖舉宗正籍,弟侄、再從、三從孩童已上封王者數十人。至是,太宗謂群臣曰:『自兩漢已降,惟封子及兄弟,其疏遠者,非有大功,如漢之賈、澤⑧,並不得受封。若一切封王,多給力役,乃至勞苦萬姓,以養己之親屬。』於是宗室先封郡王其間無功者,皆降為縣公。
【注釋】
①中書令:官名。在唐代,中書令地位很高,居其他二省(門下、尚書)長官之首。因此,沒有特殊資望者不授此官,實際上任宰相者多僅授以中書或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②兵部尚書:官名。唐代確定六部之名為吏、戶、禮、兵、刑、工,由六部尚書分掌政務。
③從父:父親的兄弟,即伯父、叔父。
④義旗:隋大業十三年五月,高祖起兵太原,六月,傳檄稱義師,故稱『義旗』。
⑤汗馬:喻征戰的勞苦,因稱戰功為汗馬之勞。
⑥指蹤推轂:即運籌謀劃,協助決策。
⑦妄訴:胡說亂道。
⑧漢之賈、澤:指漢高祖從兄弟劉賈,從祖昆弟劉澤。劉賈曾被封為荊王,劉澤被封為燕王,並為將軍有功。
【譯文】
貞觀元年,唐太宗封中書令房玄齡為邗國公,兵部尚書杜如晦為蔡國公,吏部尚書長孫無忌為齊國公,官品都列為一等,享受一千三百戶的俸祿。太宗的堂叔淮安王李神通上奏道:『在太原初舉義旗時,我便帶兵首先趕來響應,現在房玄齡這些舞文弄墨的人,卻功居第一等,我私下不服。』太宗說:『國家大事,只在賞罰。所賞的人和他的功勞相當,無功的人自然退避不爭;所罰的人和他的惡行相當,做壞事時人們才會感到畏懼。可知賞罰不能輕率施行。如今論功行賞,房玄齡等有運籌帷幄、安撫社稷的功勳,就像漢代的蕭何一樣,雖沒有汗馬戰功,但能制定策略、推薦賢能,所以應該功居第一。叔父是國家至親,要封賞我當然無所吝惜,但不能因為親私關係就隨意與功勳大臣同樣封賞!』因此功臣們相互之間說:『陛下秉公封賞,不偏袒親眷,我們怎麼可以胡亂申訴猜疑呢?』當初,高祖把同宗子弟和三代之內的旁系弟侄分封為王的有幾十人。太宗對臣下們說:『從兩漢以來,只封子和兄弟,宗室中疏遠的,除非有大功如漢代的劉賈、劉澤那樣,否則一律不得受封。如果所有的宗室都封王,就會勞苦萬民。』於是把郡王宗室中沒有功勞的都降封為縣公。
羅卜花舞雨 發表於 2025-6-25 18:56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封建篇】賞功封爵之道發微

貞觀元年,太宗初定功臣爵賞,以房玄齡為邗國公,杜如晦為蔡國公,長孫無忌為齊國公,列第一等,實封千三百戶。此段記載雖簡,實蘊封建制度之精義,可析為三重維度:

一、功績本位:量能授爵的理性精神
太宗封爵首重"賞當其勞"原則。房玄齡"夙夜盡心,惟欲一物失所"(【貞觀政要·任賢】),杜如晦"剖斷如流,深協時務",皆以佐命之功獲封。此制承【尚書·舜典】"明試以功,車服以庸"之旨,較漢初"非劉氏不王"的宗親原則,更近周代"選建明德"的本義。值得注意的是,同列一等之長孫無忌雖屬外戚,然其"善避嫌疑,應對敏速"(【舊唐書】卷六十五),玄武門之變有定策之功,非純以姻親得爵。

二、制度約束:防範私恩的政治智慧
"私親非有大功不封"的禁令,實為矯正魏晉以來門閥政治之弊。觀貞觀十一年太宗欲封諸子為世襲刺史,遭長孫無忌等聯名反對,終罷其議(【資治通鑑】卷一九五),可見此原則已成朝野共識。這種"以制限情"的思維,與【荀子·君道】"
不恤親疏,不恤貴賤,唯誠能之求"的尚賢思想一脈相承。

三、動態平衡:爵祿制度的調節機制
"無功者自退"的淘汰機制,暗合【孟子·離婁】"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的流動觀。貞觀十二年,太宗命高士廉撰【氏族志】,以當朝冠冕取代舊門第(【新唐書】卷九十五),正是此理念的實踐。這種動態調節,既不同於漢代"世襲罔替"的固化模式,亦有別於武則天時期"務收人心,不問賢愚"(【通典】卷十九)的濫封。

要言之,貞觀封建制度之精妙,在於構建了"功績—制度—流動"的三維體系。其以周制為體,以漢弊為鑑,以現實功業為準繩,實現了"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孟子·公孫丑】)的理想政治格局。今人觀之,猶見其制度設計中的理性光芒。
古箏 發表於 2025-7-25 06:33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封建篇】賞功封爵之道發微

貞觀元年,太宗初定功臣爵賞,以房玄齡為邗國公,杜如晦為蔡國公,長孫無忌為齊國公,列第一等,實封千三百戶。此段記載雖簡,實蘊貞觀政治之精義,其封建制度之設計,尤見太宗治國之深謀。

考【政要】此篇要旨,在於"賞當其勞,無功者自退"二語。太宗嘗言:"朕授官必擇才行,若才德不逮,縱至親不假。"觀其封爵之制,房、杜皆以運籌帷幄之功受上賞,長孫無忌雖屬外戚,然亦以佐命元勛得封,正合"私親非有大功不封"之原則。此與漢高祖白馬之盟"非有功不得侯"遙相呼應,可見明君治國,必以功績為衡器。

細究封建之制,實含三層深意:其一為"酬功",以爵祿勵天下忠勤;其二為"制衡",使功臣與皇權相維;其三為"示範",樹"勞大者祿厚"之公義。太宗封爵時特重"實封",削減虛銜,使受封者"食實邑而知實責",較之隋代濫封,尤見務實精神。

長孫無忌之封尤具深意。按【舊唐書】載,無忌固辭曰:"臣以外戚位三公,恐天下謂陛下私。"太宗卻以"擇善而用"為由堅持。此舉既守"非功不封"底線,又顯"內舉不避親"之明,恰合【禮記】"爵人於朝,與眾共之"之義。後高宗時,無忌終以顧命大臣輔政,證太宗知人之明。

然封建之制,貴在持衡。貞觀十一年,太宗誡諸王曰:"朕觀前代撥亂創業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但朕年十八便舉兵,二十四定天下,二十九升為天子,此則武勝於古也。"此語暗含警醒:少年得志者易驕,故需以制度約束。其封建政策既酬開國元勛,又設世襲遞減之法,使"功臣子孫,迭居微職",可謂深得"功不唐捐"而"爵不世及"之要義。

今觀貞觀封建,其制度設計有三重智慧:以爵祿為器而不以爵祿為餌,以親賢為用而不以親賢為私,以封建為制而不以封建為弊。此中分寸拿捏,正是太宗政治藝術之精髓。後世司馬光評"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觀此封建一事,誠非虛譽。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丁酉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三日巳時| 2025/7/27/週日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