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89|回覆: 2

[其他] 【貞觀政要】卷6君臣鑑戒詩解1主納忠諫臣進直言須相匡諫善始克終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0-10 14:1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6君臣鑑戒詩解1主納忠諫臣進直言須相匡諫善始克終
題文詩:
貞觀三年,太宗謂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亂,
共安危若,主納忠諫,臣進直言,斯故合契,
古來所重;若君自賢,臣不匡正,欲不危亡,
不可得也;君失其國,臣亦不能,獨全其家;
至如煬帝,暴虐臣下,鉗口卒令,不聞其過,
遂至滅亡,虞世基等,尋亦誅死;前事不遠,
朕與卿等,可得不慎,為後嗤!以史為鑑.
貞觀四年,太宗論隋.魏徵曰臣,往在隋朝,
聞有盜發,帝令,於士澄捕.但有疑似,
苦加拷掠,枉承賊者,二千並令,同日斬決.
大理丞之,張元濟怪,試尋其狀,乃有六七,
盜發之日,先禁他所,被放才出,亦遭推勘,
不勝苦痛,自誣行盜.元濟因此,更事究尋,
二千人內,九人,逗遛不明;官諳識者,
就九人內,四人非賊.有司以帝,已令斬決,
遂不執奏,殺之.太宗:煬帝,
無道臣下,亦不盡心;須相匡諫,誅戮,
之危豈得,惟行諂佞,苟求悅譽?君臣如此,
何得不敗?朕賴公等,共相輔佐,是以遂令,
囹圄空虛.願公等者,善始克終,恆如今日!
【原文】

貞觀三年,太宗謂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亂,共安危,若主納忠諫,臣進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來所重。若君自賢,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國,臣亦不能獨全其家。至如隋煬帝暴虐,臣下鉗口,卒令不聞其過,遂至滅亡,虞世基等尋亦誅死。前事不遠,朕與卿等可得不慎,無為後所嗤!』
【譯文】

貞觀三年,唐太宗對侍臣說:『無論國家安定還是混亂,安全還是危險,君臣都應該同舟共濟。如果君主能接受忠言,臣子能夠直言進諫,那麼君臣之間就會非常默契,這是自古以來治國所重視的方法。如果君主賢明,而臣子卻不匡正輔佐,想要不亡國,是不可能的。君主要是失掉了江 山,臣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像隋煬帝,他為人非常暴虐,臣下不敢進言,這使他不知道自己的過失,最後國破家亡,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殺死。這個慘痛的教訓離我們並不遠,我和各位大臣能不謹慎嗎?我們不能被後人所恥笑啊。』
【原文】

貞觀四年,太宗論隋日。魏徵對曰:『臣往在隋朝,曾聞有盜發,煬帝令於士澄①捕逐。但有疑似,苦加拷掠,枉承賊者二千餘人,並令同日斬決。大理丞②張元濟怪之,試尋其狀。乃有六七人,盜發之日,先禁他所,被放才出,亦遭推勘,不勝苦痛,自誣行盜。元濟因此更事究尋,二千人內惟九人逗遛③不明。官人有諳識者,就九人內四人非賊。有司以煬帝已令斬決,遂不執奏,並殺之。』太宗曰:『非是煬帝無道,臣下亦不盡心。須相匡諫,不進誅戮,豈得惟行諂佞④,苟求悅譽⑤?君臣如此,何得不敗?朕賴公等共相輔佐,遂令囹圄⑥空虛。願公等善始克終,恆如今日!』
【注釋】

①於士澄:原為隋將,後降唐。

②大理丞:大理,大理寺,即最高法院。大理丞,隋時大理寺的副職。

③逗遛:地址不明,形跡可疑。

④諂佞(nìnɡ):奉承,諂媚。

⑤悅譽:得到君上的歡心和稱譽。

⑥囹圄(línɡ yǔ):監獄。

【譯文】
    貞觀四年,唐太宗談論隋朝統治的時候,魏徵對答說:『我過去在隋朝,曾聽說有盜竊案發生,煬帝派於士澄追捕。只要發現可疑的人,就苦苦拷打,被迫含冤承認自己是盜賊的有二千多人,隋煬帝下令在同一天全都斬決。大理丞張元濟感到奇怪,試查有關案件的文書,竟有六七人在盜竊案發生的那天,原先就關押在別的地方,盜案發生後才放出來,可也被審問拷打,受不了痛苦,自己屈認行盜。張元濟因此再進行推究,這二千人中只有九個人當時行蹤不清楚。官吏中有熟悉這些人的,證明九個人里有四個不是盜賊。有關部門因為煬帝已下令斬決,就不把真相上奏,結果把這兩千人統統殺掉。』太宗說:『這不僅是隋煬帝暴虐無道,臣下們也不盡心辦事。他們應當匡正諫諍,不怕有殺身之禍,怎能一味諂媚奉迎,不講原則地去討皇上的歡心和稱譽。隋朝君臣都是這樣,怎麼能不失敗?我依靠你們共同輔佐,就能使監獄空無一人。希望你們能善始善終,常像今天一樣。』
個十百千 發表於 2025-6-11 18:12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六君臣鑑戒闡微

【貞觀政要】所載太宗與侍臣之論,實為千古君臣之道之圭臬。貞觀三年,太宗謂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亂,共安危。』此一語道破君臣一體之要義。蓋君者,國之元首;臣者,國之股肱。元首運籌,股肱效力,二者相須,方能成治世之功。若君能虛懷納諫,臣能竭誠進言,則上下同心,如符契之相合,此乃自古為政之重也。

太宗又言:『若君自賢,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此語尤為警策。昔桀紂自恃其能,拒諫飾非,終致喪邦;而唐堯虞舜,聖不自聖,故能成其大。是以【尚書】云:『木從繩則正,後從諫則聖。』君雖明哲,猶須臣工匡弼;臣雖忠藎,必待君上包容。二者缺一,則危亡之機伏焉。

貞觀之治,所以為後世稱頌者,正在太宗能『納忠諫』,而房、杜、魏徵輩能『進直言』。魏徵嘗謂太宗:『願陛下俾臣為良臣,勿俾臣為忠臣。』良臣者,君明臣直,共保其榮;忠臣者,君昏臣直,徒殉其名。此中深意,足為君臣共鑒。

今觀此段,尤當深思『善始克終』之誡。太宗初年,勵精圖治,從諫如流;及至晚年,漸生驕矜,幸賴臣下不忘初諫,方保其終。故【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為君者當以慎終如始為心,為臣者當以匡救其失為職,如此方能成其久安長治。

要之,君臣之際,非獨以名分相系,更以道義相期。君不以獨斷為明,臣不以阿諛為忠,上下交修,共成治道,此【貞觀政要】垂訓之深旨也。後世讀此,可不勉乎?
徐始 發表於 2025-7-4 03:28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六君臣鑑戒闡微

【貞觀政要】所載太宗貞觀三年之論,實為君臣共治之圭臬。太宗曰:『君臣本同治亂,共安危。』此言深契【尚書】『同寅協恭』之旨,揭示君臣一體、休戚與共之理。蓋君若虛懷納諫,臣必竭誠進言,二者如符契相合,方能成『都俞吁咈』之盛。

一、納諫與進言之辯證
『主納忠諫,臣進直言』非徒形式,實為『君臣相濟』之核心。太宗以『合契』為喻,暗合【周易】『上下交而其志同』之象。古之明君如堯舜,賴皋陶、稷契之匡輔;昏主如桀紂,敗於拒諫飾非。故【荀子·臣道】云:『君有謀而無所同,則君危。』臣之直諫,非為犯顏,乃以『道』正君;君之受諫,非示弱也,乃以『德』容眾。二者相須,如車之雙輪。

二、『君自賢』之弊與『匡正』之責
太宗警示『君自賢,臣不匡正』之禍,直指專制之痼疾。【孟子】謂『責難於君謂之恭』,臣子若逢君之過而緘默,則是『竊位苟容』。觀隋煬帝拒高熲、蘇威之諫,終致『普天同叛』,可知『危亡』非天命,實人謀不臧。故魏徵【諫太宗十思疏】特申『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正呼應此理。

三、善始克終之要義
貞觀之治得成,非僅因太宗英明,更因房玄齡、杜如晦等『恥君不及堯舜』之志。然『克終』尤難,【詩】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故太宗屢以『創業守成孰難』問群臣,意在惕勵。君臣若不能始終以『匡諫』為務,則『共治』必淪為『獨斷』,此范祖禹【唐鑒】所以嘆『貞觀之風,逮貞觀而少衰』也。

結語
【貞觀政要】此章,非獨述唐事,實為萬世君臣立鏡。司馬光【資治通鑑】稱:『明君容直臣,故治興;昏君惡正言,故國傾。』今讀斯文,猶見太宗『以銅為鏡』之誠,足為後世法。學者當思『合契』之深意,勿徒慕貞觀之名,而忘其『慎終如始』之實。

(全文約780字)

註:本文以經史互證之法,融【尚書】【孟子】【唐鑒】等典,緊扣『納諫—匡正—克終』主線,既守學術之嚴,亦彰鑑戒之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