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80|回覆: 2

[其他] 【貞觀政要】卷3任賢詩解1房玄齡報知遇之恩盡心公正但求諸己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9-30 16:5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貞觀政要】卷3任賢詩解1房玄齡報知遇之恩盡心公正但求諸己
題文詩:
房玄齡,齊臨淄人.初仕隋朝,為隰城尉.
坐事除名,徙上郡.太宗徇地,之於渭北,
玄齡杖策,謁於軍門.太宗一見,便如舊識,
署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玄齡,遇知己遂,
罄竭心力.是時賊寇,每平眾人,競求金寶,
玄齡獨,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謀臣,
猛將與之,潛相申結,各致死力.累授秦王,
記室,兼陝東道,大行台之,考功郎中.
玄齡在秦,府十餘年,恆典管記.隱太子,
巢刺王以,杜如晦,玄齡,太宗親禮,
惡之,譖之高祖,由是杜,並遭驅斥.
及隱太子,將有變也,太宗,玄齡如晦,
衣道服,潛引謀議.事平太宗,入春宮,
擢拜太子,左庶子也.貞觀元年,遷中書令.
三年拜尚,書左僕射,監修國史,封梁國公,
實封一千,三百戶既,總任百司,虔恭夙夜,
盡心竭節,一物.聞人有善,若己有之.
明達吏事,飾以文學,審定法令,意在寬平.
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己長格物,隨能收敘,
無隔疏賤.論者稱其,為良相焉.十三年加,
太子少師.玄齡自以,一居端揆,五年,
頻抗表辭,位詔不許.十六年乃,進拜司空,
仍總朝政,依舊監修,國史玄齡,以年老請,
致仕太宗,遣使謂曰:國家久相,任使一朝,
忽無良相,如失兩手;公若筋力,不衰;
自知衰謝,當更奏聞.玄齡遂止.太宗又嘗,
追思王業,艱難佐命,之匡弼乃,作威鳳賦,
以自喻也,因賜玄齡,由此可,稱類如此.
【原文】
    房玄齡①,齊州臨淄②人也。初仕隋,為隰城③尉。坐事④,除名徙上郡。太宗徇地渭北,玄齡杖策謁於軍門。太宗一見,便如舊識,署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⑤。玄齡既遇知己,遂罄竭心力。是時,賊寇每平,眾人競求金寶,玄齡獨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謀臣猛將,與之潛相申結⑥,各致死力。累授秦王府記室⑦,兼陝東道大行台考功郎中⑧。玄齡在秦府⑨十餘年,恆典管記。隱太子、巢刺王以玄齡及杜如晦為太宗所親禮,甚惡之,譖⑩之高祖,由是與如晦並遭驅斥。及隱太子將有變也,太宗召玄齡、如晦,令衣道士服,潛引入謀議。及事平,太宗入春宮,擢拜太子左庶子。
貞觀元年,遷中書令。三年,拜尚書左僕射,監修國史,封梁國公,實封一千三百戶。既總任百司,虔恭夙夜,盡心竭節,不欲一物失所。聞人有善,若己有之。明達吏事,飾以文學,審定法令,意在寬平。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己長格物,隨能收敘,無隔疏賤。論者稱為良相焉。十三年,加太子少師。玄齡自以一居端揆十有五年,頻抗表辭位,優詔不許。十六年,進拜司空,仍總朝政,依舊監修國史。玄齡復以年老請致仕,太宗遣使謂曰:『國家久相任使,一朝忽無良相,如失兩手。公若筋力不衰,無煩此讓。自知衰謝,當更奏聞。』玄齡遂止。太宗又嘗追思王業之艱難,佐命之匡弼,乃作【威鳳賦】以自喻,因賜玄齡,其見稱類如此。
【注釋】
①房玄齡(579 — 648):名喬,字玄齡。與杜如晦、魏徵等同為唐太宗的重要助手。
②齊州臨淄:即今山東淄博市。
③隰(xí)城:在今山西省西部,呂梁山南段,黃河支流昕水上游。
④坐事:因犯律令而獲罪。
⑤記室參軍:官名。唐制,掌軍府表啟書疏之職。⑥潛相申結:暗中交結。
⑦記室:古代官名。【後漢書·百官志一】:『記室令史,主上表章,報書記。』按東漢官制,太尉署官有記室令史,太守、都尉署官有記室史。後世諸王、三公及大將軍幕府也設置記室參軍。
⑧考功郎中:唐制,掌管百官功過善惡的官職。
⑨秦府:即秦王府。太宗即位前封為秦王。
⑩譖(zèn):無中生有地說人壞話。
端揆(kuí):指宰相。因宰相居百官之首,故稱端揆。
匡弼:輔佐的意思。
【譯文】
房玄齡,山東臨淄人。在隋朝為官時擔任隰城的縣尉。後來因為一件事情被革去官職,派遣到上郡為官。一次,唐太宗到陝西巡遊,房玄齡聽說後就到軍營門口拜會。唐太宗對他一見如故,任命他為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房玄齡蒙受知遇之恩,決心湧泉相報。當時,每次打了勝仗,大家都忙着各處搜集財寶,只有房玄齡首先收攏人才,將富有謀略和驍勇善戰的人安置在他的幕府中,私下與他們結為朋友,共同為李世民效力。他多次擔任秦王府記室,兼任陝東道大行台考功郎中。房玄齡在秦王府十幾年,都擔任記室一職。當時的太子和巢刺王因為房玄齡和杜如晦深得李世民的重用,心懷嫉恨,就在唐高祖面前惡語中傷,於是房玄齡和杜如晦遭到了打擊排斥。後來太子發動叛亂,李世民秘密召見房玄齡和杜如晦,讓他們穿上道士的衣服,派人暗中將他們帶入內宮商議對策。叛亂平定之後,李世民成為東宮太子,就請房玄齡擔任太子左庶子。
貞觀初年,李世民提升他為中書令。貞觀三年,又封他為尚書左僕射。同時,命他撰寫國史,封為梁國公,食邑一千三百戶。房玄齡為官兢兢業業,負責百官的任命,責任重大,常常夜以繼日地工作,不在政務上出現半點閃失。他待人寬厚,胸襟寬闊,看見別人比自己出色,也從不嫉妒。他富有才識,撰寫的國史文采出眾,審定的法令寬容公平。他在德行方面也為人稱道,對人從不求全責備,不以自己的標準去苛求別人,不分親疏貴賤,一視同仁,因此被眾人讚譽為良相。貞觀十三年,他又被尊為太子少師。房玄齡擔任宰相之職共有十五年,其間,他多次上書辭官,唐太宗都未允許。貞觀十六年,他又被封為司空,仍然總管朝政,著述國史。不久,房玄齡又以年老為由,提出辭官,唐太宗派使者回覆一封信,上面寫道:『你擔任丞相這麼多年了,很多大事我都能夠放心地交 給你處理,假如沒有了你這個良相,我就像失去了雙臂一樣力單勢薄。如果你的精力允許,就不要解甲歸田。如果有一天你真的感到力不從心了,再上奏告訴我也不遲。』看過這封言辭懇切的信,房玄齡終於打消了辭官的念頭。後來,唐太宗回顧艱難創業的歲月,良臣輔佐自己所立下的卓越功勳,不禁感慨萬千,寫下【威風賦】賜給房玄齡,由此可見他們君臣之間深厚的情誼。
高裏永 發表於 2025-5-22 17:43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三任賢篇所載房玄齡事略,實為君臣際遇之典範,今試析其要義如下:

一、知遇之緣起
房玄齡初仕隋為隰城尉,坐事除名徙上郡,恰逢太宗徇地渭北。其"杖策謁於軍門"之舉,非徒求生路,實懷經緯之才待明主。太宗"一見如舊識",足見二者有"風雲感會"之契。此段史筆暗合【周易】"雲從龍,風從虎"之意,揭示賢臣遇聖主乃天命人事相協之理。

二、報恩之範式
玄齡受任行軍記室參軍後,"既遇知己,罄竭心力",此正體現【論語】"士為知己者死"之義。其報恩非拘於私誼,乃通過"公正為國"實現,恰如【荀子·臣道】所言"內足使以一民,外足使以距難"。貞觀年間"台閣規模,皆二人所定"的記載,尤見其將個人感恩升華為制度建構的智慧。

三、修身之要義
"聞人有善,若己有之"八字,深得【孟子】"樂取於人以為善"之旨。其"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己長格物"的用人之道,更暗合【尚書】"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的聖賢心法。這種"但求諸己"的修養功夫,正是貞觀能臣群體的共同精神底色。

四、當代之鏡鑒
房氏故事啟示有三:其一,人才選拔當如太宗"見其眉宇便識英異";其二,幹部任用需效玄齡"隨方報恩"而存公心;其三,為政修養宜守"聞善則拜"的謙德。昔歐陽修【新唐書】贊其"不以己長望人,取人不求備",此語尤值今人深思。

要之,此段文本雖簡,卻蘊含"君臣相遇""才德相濟""公私相彰"三重深意。房玄齡形象之塑造,非獨為表彰個人,實為樹立"貞觀精神"之人格標本。讀史者當於此等處着眼,方得古人立言之微旨。
熊出沒了 發表於 2025-7-20 22:33 | 顯示全部樓層
【貞觀政要】卷三任賢篇房玄齡事略詮解

【貞觀政要】所載房玄齡事,實為君臣際遇之典範,亦見貞觀吏治之精神。玄齡以隋末貶謫之身,杖策謁太宗於渭北軍門,一見如故,遂委以記室參軍之職。此段史筆,當從三端闡發其義:

一、知遇之道,在器識相契
玄齡初仕隋為隰城尉,坐事除名而徙上郡,可謂仕途蹇滯。然太宗不拘常格,"一見便如舊識",非徒賞其文牘之才,實因玄齡"聞人有善,若己有之"(【舊唐書】本傳)的器度,與太宗"為官擇人,唯才是與"(【貞觀政要·擇官】)之旨暗合。唐代史臣特書"杖策謁軍門"五字,正見其主動求遇之志,非尋常被動徵辟可比。

二、報恩之義,在盡瘁事公
文中"遇知己遂盡心"六字,乃全篇樞要。玄齡後總領百司二十載,"夜則操筆臨案,晝則廷爭面折"(【大唐新語】),然其"盡心"非阿諛順旨,而是以"公正"為綱。如貞觀初議封建,玄齡據理反對;太宗欲伐高麗,亦屢諫止。此即"但求諸己"之真諦——盡忠非為私恩,乃以天下為己任。

三、任賢之要,在君臣共勉
太宗嘗言:"玄齡處事,千裏猶對面。"(【隋唐嘉話】)此非獨贊其勤勉,更彰明"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互動關係。觀玄齡病篤時,太宗鑿苑牆以通問疾之路;及卒,廢朝三日。這種超越功利的情感聯結,恰是貞觀之治中"任賢"思想的深層內核——賢才之效,必植根於君臣互信的土壤。

結語
房玄齡事看似個人際遇,實為貞觀政治文化的縮影。其"杖策謁主"的主動性、"盡心公正"的職業倫理、"但求諸己"的道德自律,共同構成了唐代賢能政治的三大支柱。吳兢將此置於【任賢】篇首,正是以個案揭示治道根本:盛世之基,不在制度條文之密,而在人與人心之誠。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