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64|回復: 2

[墨家] 【墨子】卷37鲁问诗解3忠臣谏上匡邪尚同观其志功非以其好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2-9-27 14:1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墨子】卷37鲁问诗解3忠臣谏上匡邪尚同观其志功非以其好
题文诗;
鲁君嬖人,人,为之诔文,,
而用之.墨子闻曰:诔者,死人之志;
用之,犹以来首,服也.鲁陽文君,
谓墨子曰:有语我以,忠臣者令,之俯则俯,
令仰则仰,处则,呼则应可,谓忠臣乎?
子墨子曰:令俯则俯,令仰则仰,是似;
处则,呼则,是似响也;君将何得,
响哉?若以翟之,所谓忠臣,上有过则,
微之以谏;己有善则,访之上而,无敢以告;
外匡其邪,而入其善;尚同而无,下比是以,
美善在上,怨雠在下;安乐在上,忧戚在臣.
此翟所谓,忠臣者也.鲁君谓曰:我有二子,
一人好学,一人好分,人财孰以,为太子可?
子墨子曰:未可知也;或所为赏,与为是也;
钓者之恭,非为鱼赐;饵鼠以虫,非爱之也;
吾愿主君,合其志功,而观.至观观情,
观其真情,非以其好.鲁人有因,子墨子而,
其子者,其子战死,父让墨子.子墨子曰:
子欲吾之,教子之子,今学成矣,战而死而,
子愠,犹欲粜籴,雠则愠也.岂不费哉!

【原文】3鲁君之嬖人死,鲁为之诔,鲁因说而用之(8)。子墨子闻之曰:『诔者,道死人之志也。今因说而用之,是犹以来首从服也。』(9)鲁陽文君谓子墨子曰:『有语我以忠臣者,令之俯则俯,令之仰则仰,处则静,呼则应,可谓忠臣乎?』子墨子曰:『令之俯则俯,令之仰则仰,是似景也(10);处则静,呼则应,是似响也。君将何得于景与响哉?若以翟之所谓忠臣者,上有过,则微之以谏(11);己有善,则访之上,而无敢以告。外匡其邪,而入其善。尚同而无下比,是以美善在上,而怨雠在下;安乐在上,而忧戚在臣。此翟之所谓忠臣者也。』鲁君谓子墨子曰:『我有二子,一人者好学,一人者好分人财,孰以为太子而可?』子墨子曰:『未可知也。或所为赏与为是也。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吾愿主君之合其志功而观焉。』鲁人有因子墨子而学其子者(12),其子战而死,其父让子墨子(13)。子墨子曰:『子欲学子之子,今学成矣,战而死,而子愠,而犹欲粜籴,雠则愠也。岂不费哉(14)!』
注释(8)这二句当作:『鲁人为之诔,鲁君因说而用之。』说:通『悦』。诔: 追述死者功德的祭文。(9)来:即氂,牦牛。( 就像用狸(野猫)驾车,比喻不胜任。)(10)景:通『影』。(11)微:伺察。(12)学:读作『敩』,教的意思。(13)让:责备。(14)费:为『悖』之借字。
【译文】
鲁国国君的爱妾死了,鲁国人阿谀国君,为她写了诔文,鲁国国君看了很高兴,就采用了。墨子听到这件事,说:『诔文,说明死人的心志。现在因为高兴采用了它,这就象用牦牛的头来做衣服一样。』
鲁陽文君对墨子说:『有人把'忠臣」的样子告诉我:叫他低下头就低下头,叫他抬起来就抬起来;日常居住很平静,呼叫他才答应,这可以叫做忠臣吗?』墨子答道:『叫他低下头就低下头,叫他抬起来就抬起来,这好象影子;日常居住很平常,呼叫他才答应,这就好象回声,你将从象影子和回声那样的臣子那里得到什么呢?我所说的忠臣却象这样:国君有过错,则伺察机会加以劝谏;自己有好的见解,则上告国君,不敢告诉别人。匡正国君的偏邪,使他纳入正道,崇尚同一,不在下面结党营私。因此,美善存在于上级,怨仇存在于下面,安乐归于国君,忧戚归于臣下。这才是我所说的忠臣。』
    鲁国国君对墨子说:『我有两个儿子,一个爱好学习,一个喜欢将财物分给人家,谁可以作为太子?』墨子答道:『这还不能知道。二子也许是为着赏赐和名誉而这样做的。钓鱼人躬着身子,并不是对鱼表示恭敬;用虫子作为捕鼠的诱饵,并不是喜爱老鼠。我希望主君把他们的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进行观察。』
鲁国有一人因与墨子有关系,而使墨子教学他的儿子。他儿子战死了,父亲就责备墨子。墨子说:『你要让我教你的儿子,现在学成了,因战而死,你却怨恨我;这就象卖出买进粮食,粮食卖出去了却怨恨一样,难道不荒谬吗!』
邓帛 發表於 2025-7-13 12:12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鲁问》第三段"忠臣谏上匡邪尚同"章阐发微义

(一)文本大义
此章载鲁君因嬖臣之诔文悦而用之,墨子以"来首从服"为喻,揭示"志功相悖"之理。案《说文》:"诔,谥也",本为累列死者德行之作,鲁人作诔乃礼之常,然鲁君"因悦用之",则失尚贤本旨。墨子曰"诔者道死人之志",正指《周礼·春官》"大丧作谥诔"的礼制本义。

(二)墨家要义发微
1. 志功之辨:墨子提出"观其志功"的评判标准。"志"指行为动机,"功"指实际效用。鲁君以个人好恶("悦")取士,恰如《尚贤中》所斥"亲戚则使之,无故富贵则使之",违背"有能则举之"原则。

2. 忠臣之道:文中"匡邪"即《非儒》"匡其邪而入其善"的缩写。墨家忠臣观强调"上有过则谏之"(《鲁问》前章),与儒家"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孝经》)形成互补。

3. 尚同真谛:此事例反证"上同而不下比"(《尚同上》)的重要性。君主若以私好取士,则破坏"选天下之贤可者"的政制基础。

(三)"来首从服"喻解
此喻历来注家争议,孙诒让《墨子间诂》释为"以貍首之服从马"。考《仪礼·既夕礼》"荐马缨三就",古人葬仪确有以马匹殉葬之俗。墨子意在讽刺:鲁君取士如以貍首(不祥之物)配马,徒重形式而违本质。

(四)当代启示
此章揭示的"动机-效果"统一论,对现代组织管理具有镜鉴意义。领导者若以个人偏好取代绩效标准,即犯"以貍首从服"之误。墨家"志功观"实为最早的人才评估体系,其"尚贤使能"思想至今犹存价值。

结语:本章虽仅四十三字,却浓缩墨家"尚贤""尚同""非命"三大要义。鲁君之失不在用嬖臣,而在"因悦用之"的决策逻辑,此正墨子所疾"赏不当贤,罚不当暴"(《尚同中》)之典型案例。读此当思《修身》篇言:"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领导者近小人而远贤才,其政必衰。
邹至 發表於 2025-7-13 20:43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鲁问》第三则"忠臣谏上"章诠解

《鲁问》此章以"诔文事件"为引,揭示"志功为辩"的深层义理。鲁君因嬖人之死而悦其诔文,进而擢用作者,墨子以"来首从服"为喻,直指"以情害理"之弊。此章虽仅四十三字,却蕴含墨家"尚同""尚贤"之精义,当逐层剖析。

一、诔文本义与政治异化
墨子谓"诔者道死人之志",此乃文体本质。《周礼·春官》郑玄注:"诔,累也,累列生时行迹。"诔文本为追述死者德行之哀祭文体,鲁人作诔乃履行礼制。然鲁君"因悦而用之",将情感好恶凌驾于用人准则之上,使哀祭之文异化为仕进之阶。此恰如《尚贤中》所斥"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暴露出"赏不当贤"的治理乱象。

二、"来首从服"的隐喻深意
"来首"(狸首)为古礼射仪乐章,《礼记·射义》载:"诸侯以《狸首》为节"。墨子取譬此典,暗喻鲁君行为犹如闻乐章而强令众人改易服制,其荒谬性在于混淆礼乐教化与职官选拔的界限。此喻与《非儒下》"击之则鸣,弗击不鸣"的譬喻同构,皆揭示"名实相悖"的治理危机。

三、志功之辩的治道准则
墨家主张"合其志功而观焉"(《鲁问》),此事件中诔文作者之"志"在尽礼,鲁君所"功"在私好,二者严重背离。《耕柱》篇载墨子言"足以迁行"者方为真知,此处鲁君恰成反面例证。真正的忠臣当如《亲士》篇所言"君必有弗弗之臣",以"尚同"原则匡正君过,而非曲意逢迎。

四、当代治理的镜鉴价值
此章对现代行政伦理尤具启示:其一,制度理性当优先于个人情感,此即《法仪》篇"不党父兄"之义;其二,人才选拔需"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尚贤中》),非以文辞取士。北宋王安石变法时"一道德以同俗"的偏失,正可与此章互鉴。

结语:
墨子此章以微见著,通过诔文事件揭示"名实相怨"的治理困境。其核心在于坚守"志功合一"的实践理性,这与儒家"正名"思想形成互补。清代学者毕沅注此章云"喻用人之不可不审",诚为的论。读《墨子》者,当于此等细微处见其经世大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