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05|回覆: 2

[墨家] 【墨子】卷8尚賢(上)詩解2選賢任能高爵重祿任事斷令唯才是舉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9-1 14:4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墨子】卷8尚賢(上)詩解2選賢任能高爵重祿任事斷令唯才是舉
題文詩:
故古聖王,之爲政也,列德尚賢.雖在農與,
工肆之人,有能則舉.高予之爵,重予之祿,
任之以事,斷予之令.亦即是:爵位不高,
則民弗敬;蓄祿不厚,則民不信;政令不斷,
則民不畏.舉三者而,授之賢者,非爲賢賜,
欲其事成.故當是時,以德就列,以官服事,
以勞殿賞,量功分祿.官無常貴,民無終賤.
有能則舉,無能則下.公義,辟私怨此,
若言之謂.故古者,堯舉舜於,服澤之陽,
授之政事,而天下平.禹舉益於,陰方之中,
授之政事,而九州成.湯舉伊尹,於庖廚中,
授之政事,而其謀得.文王舉,閎夭泰顛,
於罝罔中,授之政事,而西土服.故當是時,
雖在厚祿,尊位之臣,莫不敬懼,戒慎;
雖在農與,工肆之人,莫不競勸,而尚.
士者所以,輔相承嗣.故得,則謀不困,
體不勞,名立功成,得以,而惡不生,
則由得士.是故墨子,言曰得意,賢士;
不得意時,賢士.尚欲祖述,堯舜禹湯,
之道將不,可不尚賢.夫尚賢者,政之本也.
【原文】
故古者聖王之爲政,列德而尚賢。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則民弗敬;蓄祿不厚,則民不信;政令不斷,則民不畏。舉三者授之賢者,非爲賢賜也,欲其事之成。故當是時,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勞殿賞(5),量功而分祿。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舉公義,辟私怨,此若言之謂也。故古者堯舉舜於服澤之陽,授之政,天下平。禹舉益於陰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湯舉伊尹於庖廚之中,授之政,其謀得。文王舉閎夭、泰顛於罝罔之中(6),授之政,西土服。故當是時,雖在於厚祿尊位之臣,莫不敬懼而施(7);雖在農與工肆之人,莫不競勸而尚意8。故士者,所以爲輔相承嗣也。故得士則謀不困,體不勞,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惡不生(9),則由得士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得意,賢士不可不舉;不得意,賢士不可不舉。尚欲祖述堯舜禹湯之道,將不可以不尚賢。夫尚賢者,政之本也。』
注釋
(5)殿:定。(6)罝(jǖ居):捕獸的網。(7)施:上疑脫『不』字。(8)(意:疑爲『德』字的訛誤)(9)章:通『彰』。
文】
    所以古時聖王爲政,任德尊賢,即使是從事農業或手工、經商的人,有能力的就選拔他,給他高爵,給他厚祿,給他任務,給他權力。即是說,如果爵位不高,民眾對他就不會敬重;俸祿不厚,民眾對他就不信任;如果權力不大,民眾對他就不畏懼。拿這三種東西給賢人,並不是對賢人予以賞賜,而是要把事情辦成。所以在這時,根據德行任官,根據官職授權,根據功勞定賞。衡量各人功勞而分予祿位,所以做官的不會永遠富貴,而民眾不會永遠貧賤。有能力的就舉用他,沒有能力的就罷黜他。舉公義,避私怨,說的即這個意思。

     所以古時堯把舜從服澤之陽拔舉出來,授予他政事,結果天下大治;禹把益從陰方之中拔舉出來,授予他政事,結果天下統一;湯把伊尹從庖廚之中拔舉出來,授予他政事,結果計謀得行;文王把閎夭、泰顛從狩獵者中拔舉出來,授予他政事,結果西土大服。在這些時候,即使處在厚祿尊位的大臣,沒有誰不敬懼並且戒惕的,即使處在農業與手工、經商地位的,沒有不爭相勉勵而崇尚道德的。(意:疑爲『德』字的訛誤)。所以賢士是用來作爲輔佐和接替的人選的。因此,得到了士,計謀就不會睏乏,身體也不會勞苦,名立而功成,美的更加彰著,惡的不會產生。這都是因爲得到賢士。所以墨子說道:『得意之時不可不舉用賢士,不得意之時也不可不舉用賢士。如果想繼承堯舜禹湯的大道,就不可不尚賢。尚賢是政治的根本所在。』
天子尖尖 發表於 2025-5-21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尚賢(上)】詮解:論選賢任能之政道要義

【墨子·尚賢】上篇第二章所言『選賢任能,高爵重祿,任事斷令』,實爲墨家政治思想之核心。此章以古聖王之政爲范,闡發『唯才是舉』之要義,其理路可析爲三層:

一、尚賢爲政之本
『列德尚賢』乃聖王爲政之綱。墨子破周世『親親尊尊』之舊制,直言舉才當『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此論直指世卿世祿之弊,主張打破階級壁壘。農工之民若有實才,亦當授以高位,此與儒家『舉逸民』之說迥異,更具社會變革意味。墨家以『德能』爲唯一標準,體現了『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平等觀。

二、爵祿事權三位一體
『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四句,構成墨家人才激勵之完整體系:
1. 爵以尊其位:破除虛名,使賢者獲社會認同;
2. 祿以實其養:厚祿非爲私利,乃使賢者無生計之憂,全心爲公(【尚賢中】言『賴其力者生』可互參);
3. 事以驗其能:授以實務,避免『坐而論道』;
4. 令以專其權:賦予決斷之權,體現『使能以治之』的實效原則。
此四者缺一不可,若『爵位不高,則民不敬』,終致政令不行。

三、唯才是舉的實踐智慧
墨子之『才』,非僅指治術,更含『兼愛』『節用』等墨家價值觀。其舉賢標準有三重深意:
1. 反形式主義:不重門第儀容,唯察『言行之效』(【尚賢下】言『聽其言,跡其行』);
2. 動態考核:『斷予之令』隱含試用機制,與【尚同】篇『上同而下比』相呼應;
3. 功利導向:賢能之效終須體現於『國家之富,刑政之治』(【尚賢上】首章),此乃墨家『三表法』在政治中的運用。

結語
墨家尚賢之說,實爲戰國平民階層參政之理論先聲。其『高爵重祿』非爲私恩,乃建構『以德就列』的制度保障。今人觀之,猶可見破除形式化考核、強化權責匹配等現代管理思想之雛形。然須辨明:墨子之『才』必合於『興天下之利』,此與法家『唯功是視』迥異,讀者當察其兼愛之本。
盧色凸 發表於 2025-7-1 21:12 | 顯示全部樓層
【墨子·尚賢(上)】詮解:論選賢任能之道

【墨子·尚賢(上)】第二章所言『選賢任能,高爵重祿,任事斷令,唯才是舉』,實爲墨家政治思想之核心。墨子主張『列德尚賢』,強調治國之要在於破除世襲貴賤之藩籬,以德能爲標準擢拔人才,此說於先秦諸子中獨樹一幟,尤與儒家『親親尊尊』之禮制形成鮮明對比。

一、尚賢之根本:破除階級桎梏
墨子直言:『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此語直指周代世卿世祿之弊,主張凡有德能者,無論出身賤役(農、工、商),皆可躋身廟堂。此論實爲對封建等級之革命性批判。墨子以禹、湯、文王爲例,稱其『舉賤民而爲天子』,揭示上古聖王皆以賢能取士,而非拘於血統。此與【尚書·說命】『惟治亂在庶官』遙相呼應,然墨家更激進,直指『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社會流動性原則。

二、擢賢之三要:爵、祿、權並重
『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四句,系統構建墨家用人機制:
1. 爵以尊賢:爵位非虛名,乃賦予賢者政治地位,使其『列德』而教化百姓。
2. 祿以養廉:厚祿非私惠,旨在使賢者無生計之憂,專心爲公,此即【墨子·尚同】所謂『祿足以代其耕』。
3. 權以行能:『斷予之令』尤爲關鍵,授予決斷之權,方能破除『位卑言輕』之困。三者缺一不可,否則如韓非所譏『爵祿薄而勸禁毀』。

三、唯才是舉的實踐困境
墨子雖倡言『唯才是舉』,然戰國時列國多用其術而罕行其道。如秦國軍功爵制雖破世襲,卻以首級計功,流於功利;六國『養士』之風亦多權宜之計。後世王安石變法『不拘一格降人才』,亦受墨家啟發,然終困於既得利益之阻。此反證墨子理想之超前性——真正的尚賢需以制度性保障(如『尚同』體系)爲前提,非徒口號而已。

結語:墨家尚賢的現代迴響
墨家之『尚賢』非僅用人策略,實爲一種平等主義政治倫理。其『農與工肆之人皆可舉』的思想,暗合現代『機會平等』理念;而『爵祿權』三位一體之說,亦爲今之『責權利對等』管理原則的先聲。然墨學之失,在於過重實用而輕禮樂教化,此荀子所譏『蔽於用而不知文』者。讀【尚賢】篇,當取其破階立賢之膽識,而補以人文涵養,方爲治國之全道。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依墨家文本,參以【韓非子·顯學】【荀子·非十二子】等批判視角,力求既彰墨學精義,亦揭其局限,以成一家之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