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89|回復: 2

[道学研究] 刘向【说苑】卷14至公诗解11孔子听狱遍听于师善为吏者树德非怨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2-7-25 15: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刘向说苑卷14至公诗解11孔子听狱遍听于师树德
题文诗:
孔子,,听狱进,众议师,
敦敦然,皆立然后,君子进曰:某子以为,
何若某子,以为云云;又曰某子,以为何若,
某子云.辩矣然后,子曰當從,某子幾是.
君子几当,从某子云,以君子知,岂必待某,
子云后知,所以断狱?君子敬让,文辞有可,
与人共之,君子断狱,不独有也.君子至听,
至听遍听,听之于众.子羔为政,人足.
卫君臣乱,子羔,郭门门闭,刖者守门,
曰彼有缺!子羔:君子不踰.曰彼有窦.
子羔:君子不遂.曰此有室.子羔,
追者罢矣.子羔将去,谓刖者曰:吾不亏损,
主之法令,亲刖子足,吾在难中,此乃子之,
报怨时也,何故逃我?刖者:断足我罪,
无可奈何;君之治臣,倾侧法令,先后以法,
欲免于法,知之;狱决罪定,临当论刑,
愀然不乐,见于颜色,臣又知之;君岂私臣?
天生仁人,之心固然.此臣之所,以脱君也.
孔子闻曰:善为吏者,树德不善,为吏树怨.
公行之,子羔之谓.真法法情,合于情理.
【原文】  孔子为鲁司寇,听狱必师断,敦敦然皆立,然后君子进曰:『某子以为何若,某子以为云云。』又曰:『某子以为何若,某子曰云云。』辩矣。然后君子几当从某子云云乎,以君子之知,岂必待某子之云云,然后知所以断狱哉?君子之敬让也,文辞有可与人共之者,君子不独有也。【注释】出自【孔子家语】第十:
原文:孔子為魯司寇,斷獄訟皆進眾議者而問之,曰:「子以為奚若?某以為何若?」皆曰云云如是,然後夫子曰:「當從某子幾是.」(近也重獄事故與眾議之)
【注解】
獄訟---yù sòng 狱讼(1).讼事;讼案。(2).诉讼。(3).指诉讼者。 郑玄 注:"争罪曰狱,争财曰讼。" 贾公彦 疏:"狱讼相对,故狱为争罪,讼为争财。若狱讼不相对,则争财亦为狱,此为其出处。奚---xī 文言疑问代词,相当于『胡』、『何』:幾---几(jī)1、苗头;预兆。2、政务。通"机"。或问为政有几。--【法言·先知】。注:"要也。"表示非常接近,相当于"几乎"、"差不多"。【形】1、会意。从戌。戌,兵守也。2、细微,隐微。几,微也,殆也。--【说文】
(注1)断狱讼:断,判决,判罪。狱讼,诉讼的事情或案件。【周礼·地官·大司徒】:『凡万民之不服教而有狱讼者,与有地治者听而断之,其附于刑者归于士。』郑玄注:『争罪曰狱,争财曰讼。』贾公彦疏:『狱讼相对,故狱为争罪,讼为争财。若狱讼不相对,则争财亦为狱。』此记载又见【说苑·至公】。

(注2)几是:王肃注:『近也。重狱事,故与众议之。』
【译文】
   孔子做鲁国司寇的时候,处理审判每一件案件和官司都要召集有关的人员来谈话,一一问询他们,说:『你认为应该怎么办?别人还有什么意见?』让大家都提出方案和意见,然后孔夫子说:『(通过分析比较)应该按照某某的意见比较恰当。』(这体现了孔子慎刑的思想,从『仁』的精神出发,将民主的东西引进诉讼,做出正确的判断。)
【原文】
  子羔为卫政,刖人之足。卫之君臣乱,子羔走郭门,郭门闭,刖者守门,曰:『于彼有缺!』子羔曰:『君子不踰。』曰:『于彼有窦。』子羔曰:『君子不遂。』曰:『于此有室。』子羔入,追者罢。子羔将去,谓刖者曰:『吾不能亏损主之法令而亲刖子之足,吾在难中,此乃子之报怨时也,何故逃我?』刖者曰:『断足固我罪也,无可奈何。君之治臣也,倾侧法令,先后臣以法,欲臣之免于法也,臣知之。狱决罪定,临当论刑,君愀然不乐,见于颜色,臣又知之。君岂私臣哉?天生仁人之心,其固然也。此臣之所以脱君也。』 孔子闻之,曰:『善为吏者树德,不善为吏者树怨。公行之也,其子羔之谓欤?』
【译文】
子羔当政于卫国时,曾将一个人处以刖刑,砍断其脚。后来,卫国君臣内乱,子羔往外城逃走,此时外城门已经关闭,而那个曾被他砍断脚的人在那里守门。刖者对子羔说:『那边有个缺口。』子羔说:『有道君子不跳墙而逃跑。』刖者又说:『那边有个洞。』子羔说:『有道君子不钻洞而逃跑。』刖者又说:『这边有个房间。』子羔这才进去。追赶他的人因为没有看见子羔,也就停止了追赶。子羔将要离开之际对刖者说:『我曾经因为不能破坏君主的法令而亲自砍断了你的脚,如今我处于危难之中,这是你报复我的大好机会,为什么你要助我逃走呢?』刖者说:『断脚是我罪有应得,没有办法的。在处治我时,依据法令反复斟酌,想要使我免于刑罚,我是知道的。当狱吏定了我的罪并要处罚之时,您的脸色变得忧愁无比,我也是知道的。难道是您对我特别好吗?不是,而是因为你天生仁慈之心,自然而然流露出这样的感情。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助你逃跑的原因。』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情之后说:『善于为官吏的人,树立其恩德,不善于为官吏的人,则是树立仇敌,公正办事,恐怕就是说的子羔所为吧!』

覃希松 發表於 2025-7-19 15:58 | 顯示全部樓層
《说苑·至公》孔子听狱之道发微

刘向《说苑·至公》所载孔子听狱事,实为儒家刑政思想之精义所在。其文虽简,然"遍听于师"四字,已尽显圣贤治狱之要道。今试析其义理如次:

一、听狱之制:群议独断的司法智慧
孔子为鲁司寇时,"听狱必进众议师断",此乃"明慎用刑"之具体实践。《周礼·秋官》有"三刺之法",与孔子"敦敦然皆立然后进言"之制相表里。其程序之严谨,体现在先使众人各抒己见,所谓"某子以为何若"者,即广纳群议也;而后"子曰当从某子几是",则显主官决断之责。此种"兼听独断"模式,既防专断之弊,又免议而不决之患,实为后世"合议制"之雏形。

二、树德非怨:司法者的德性修养
"善为吏者树德非怨"一语,道出儒家司法伦理之核心。《尚书·吕刑》云"惟良折狱",孔子更将司法活动升华为道德实践。其听狱时必待众人"敦敦然"而立,非徒形式之恭,实乃培养司法者"敬慎"之德。盖"树德"者,非独施恩于民,更在建立司法公信;"非怨"者,非仅平息纷争,尤在化民成俗。此种德性司法的传统,与法家"以刑去刑"之说迥异其趣。

三、经权之辨:从"几是"看儒家衡平艺术
孔子最终裁决曰"当从某子几是",此"几是"二字最堪玩味。《易传》云"几者动之微",孔子取"几近于是"而非绝对肯定,既体现对众议的尊重,又保持主官裁量空间。这种"执两用中"的智慧,与《春秋》决狱"原心定罪"的传统一脉相承,彰显儒家在司法活动中兼顾"经"(原则)与"权"(变通)的辩证思维。

要之,此段文字虽短,然已包蕴儒家司法思想的三大要义:制度上强调集思广益,伦理上注重德化育人,方法上追求中庸之道。今日观之,其中"程序正义先于实体判决"的理念,"司法者当为道德表率"的要求,以及"法律裁量须存仁恕之心"的精神,犹足为当代司法改革之明鉴。学者若能由文字而入义理,自可窥见圣贤治狱之精微,非徒考据文辞而已也。
汤勺 發表於 2025-7-20 09:03 | 顯示全部樓層
《说苑·至公》孔子听狱之道发微

刘向《说苑·至公》所载孔子听狱事,实为儒家刑政思想之精要体现。其文虽简,然"遍听于师""树德非怨"二义,已足见圣门治狱之深旨。今试为析论如次:

一、听狱之制:集议辨断的司法程序
孔子为鲁司寇时,"听狱必进众议师断",此非独尊师重道之仪,实乃"明慎用刑"之制度设计。《周礼·秋官》有"三刺之法",凡断大狱,必讯群臣、群吏、万民,孔子之法殆本于此。其"敦敦然皆立"之仪,既显刑狱之庄重,亦见集思广益之诚。尤可注意者,乃"某子以为何若"的辩论程序,此与《尚书·洪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相通,实为后世"合议制"之雏形。

二、决狱之旨:君子之辩与几微之断
"辩矣然后子曰当从某子几是"一语,最见圣人心法。"辩"非徒逞口舌,乃《周易·系辞》"辩物正言"之义,必使情理两尽;"几是"之"几",尤合《易传》"知几其神"之智,谓于众说中察其最契天理人情者。此与《孔子家语》"片言可以折狱"说相表里,盖非独断而能兼听,非专擅而能择善。

三、为吏之本:树德去怨的刑政伦理
"善为吏者树德非怨"实为全章枢要。树德者,《论语》"道之以德"之谓;非怨者,《大学》"民之所好好之"之践。孔子听狱必待"君子进言",正示刑狱非徒惩恶,实乃教化之延伸。汉代董仲舒《春秋决狱》"原心定罪"之说,程朱理学"狱贵得情"之论,皆可溯源于此。

要之,此章虽仅八十三言,已涵摄儒家司法思想三大要义:制度上重众议、方法上尚明辨、宗旨上崇仁德。昔司马迁赞孔子"至圣",观其听狱之道,"必也使其无讼"的仁心与"如得其情则哀矜勿喜"的慎刑,诚可谓"至公"之典范。今之司刑政者,若能体此"树德非怨"之旨,则庶几近于《尚书》"惟良折狱"之境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丙申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二日卯時| 2025/7/26/週六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