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85|回复: 2

[道学研究] 刘向《说苑》卷13权谋诗解14阻乏贡职以观其动武王独见雍季之言百世之谋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7-19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向说苑卷13权谋诗解14阻乏贡职以观其动武王独见雍季之言百世之谋
题文诗:
汤欲伐桀.伊尹曰请,阻乏贡职,以观其动.
桀怒,九夷之师,以伐,伊尹谏汤,
曰未可彼,尚犹能起,九夷之师,是罪在我.
汤乃谢罪,请服复入,贡职明年,又不贡职.
桀怒,九夷之师,于是不起.伊尹曰可.
汤乃兴师,伐而残之.于,南巢氏焉.
武王伐纣,过隧斩岸,过水折舟,过谷发梁,
过山焚莱,示无返志.至有戎隧,大风折斾.
散宜生曰:此其妖欤?王曰非也;天落兵也.
风霁而乘,以大雨水,平地而啬.又谏曰:
此其妖欤?武王曰否,天洒兵也.卜而龟熸.
又谏曰:此其妖欤?武王曰不,利以祷祠,
利以击众,是熸之已.故武王,顺天地犯,
三妖而,纣于牧野,其所独见,其至精也.
晋文公,与荆人,战于城濮,君问咎犯.
咎犯对曰:服义之君,不足于信;服战之君,
不足于诈,诈之而已.君问雍季,雍季对曰:
焚林而田,得兽虽多,明年无复;干泽而渔,
得鱼虽多,明年无复.诈犹可以,一时,
而后无报.遂与荆军,而用诈,大败之及,
赏先雍季,而后咎犯.侍者:城濮之战,
咎犯之谋!晋文公:雍季之言,百世之谋;
咎犯之言,一时之权,吾既行.仲尼闻曰:
文公之霸,既知一时,之权又知,万世之利.
《原文》
  汤欲伐桀。伊尹曰:“请阻乏贡职以观其动。”桀怒,起九夷之师以伐之。伊尹曰:“未可。彼尚犹能起九夷之师,是罪在我也。”汤乃谢罪请服,复入贡职。明年,又不供贡职。桀怒,起九夷之师,九夷之师不起。伊尹曰:“可矣。”汤乃兴师,伐而残之。迁桀南巢氏焉。
《原文》
  武王伐纣,过隧斩岸,过水折舟,过谷发梁,过山焚莱,示民无返志也。至于有戎之隧,大风折。散宜生谏曰:“此其妖欤?”武王曰:“非也。天落兵也。”风霁而乘以大雨,水平地而啬。散宜生又谏曰:“此其妖欤?”武王曰:“非也,天洒兵也。”卜而龟熸。散宜生又谏曰:“此其妖欤?”武王曰:“不利以祷祠,利以击众,是熸之已。”故武王顺天地,犯三妖而禽纣于牧野,其所独见者精也。【注释】
斾,汉字,读作pèi,古同“旆”:“织文鸟章,白~央央。”
【译文】
周武王征伐商纣王,清晨点燃蜡烛动身,通过隧道后破坏了两壁,渡河后毁了船只,经过山谷后拆除桥梁,走过山地就焚烧莱菜,以此向百姓表示义无反顾的意志。行军到有戎地区的一条大隧道时,大风吹折了军旗,散宜生进谏说:“这是妖孽作怪吧?”武王说:“不是,这是上天为我们降下兵器(砍断的)。”风刚停不久,接着又降下大雨,大水遍流,行动不便,散宜生又进谏说:“这是妖孽作怪吧?”武王说:“不是,是上天洒水来为我们洗刷兵器。”占卜时,烧龟甲的火熄灭了,散宜生又进谏说:“这是妖孽作怪吧?”武王说:“说明此时我们不应当祝祷神灵,而应当去激励全军的士气,这是火熄灭所预示的意思。”所以武王顺遂天地,逆犯三种妖兆,而在牧野擒拿商纣王。他的独到见解真精辟啊。
《原文》
晋文公与荆人战于城濮,君问于咎犯。咎犯对曰:“服义之君,不足于信;服战之君,不足于诈,诈之而已矣。”君问于雍季,雍季对曰:“焚林而田,得兽虽多,而明年无复也;干泽而渔,得鱼虽多,而明年无复也。诈犹可以偷利,而后无报。”遂与荆军战,大败之。及赏,先雍季而后咎犯。侍者曰:“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君曰:“雍季之言,百世之谋也;咎犯之言,一时之权也,寡人既行之矣。”仲尼闻之,曰:“文公之霸也,宜哉!既知一时之权,又知万世之利。”
【译文】
晋文公要在城濮和楚军交战,文公征询咎犯的意见,问咎犯:“这仗该怎样打?”咎犯说:“如果是做仁义的事,那就不该讨厌忠诚守信用;如果是和敌军开战,那最好是兵不厌诈。现在既然是和楚军交战,君王你就只管使用欺诈就可。”

文王辞别咎犯后,又去请教雍季,雍季回答说:“放火来焚烧山林,尽管暂时能打获到很多野兽,但是最终会到无兽可猎的地步;用欺诈手段对付人,虽然一时能获得很多利益,但到最后一定会无利可图。所以君王还是正大光明行事为好。”

文王没有听从雍季的话,而是采纳了咎犯的计策,和楚军开战时用计大败楚军。回国以后,嘉奖有功人员,首先是奖赏雍季,然后才奖赏咎犯。这时晋文公身边的人就说了:“我们之所以能在城濮之战中获胜,靠的是咎犯的计策。君王论功行赏为何将雍季放在最前面,这是为什么?”文公回答说:“咎犯的诈术,只是权宜之计,适用于一时战争需要;而雍季的忠信观点,则是符合长远的利益,我怎么能只看重权宜之计而轻视长远利益呢?”
【注释】
出自 《吕氏春秋》卷14孝行览4义赏2诈伪不长赏必以义:
原文: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楚众我寡,柰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
孔子闻之,曰: “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
【译文】《吕氏春秋》
从前晋文公要跟楚国人在城濮作战,召来咎犯问他说:“楚国兵多,我国兵少,怎样做才可以取胜?”咎犯回答说。“我听说礼仪繁杂的君主,对于礼仪的盛大从不感到满足,作战频繁的君主,对于诡诈之术从不感到满足。您只对楚国实行诈术就行了。”文公把咎犯的话告诉了雍季,雍季说:“把池塘弄干了来捕鱼,怎能不获得鱼?可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把沼泽地烧光了来打猎,怎能不获得野兽?可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诈骗的方法,虽说现在可以苟且得利,以后就不能再得利了,达不是长久之计。”文公采纳了咎犯的意见,因而在城濮打败了楚国人。回国以后行赏,雍季居首位。文公身边的入劝谏说:“城濮之战的胜利,是由于采用了咎犯的谋略。您采纳了他的意见,可是行赏却把他放在后边,这或许不可以吧!”文公说:“雍季的话,对百世有利,咎犯的话,只是顾及一时。哪有把只顾及一时的敞在对百世有利的前面的道理呢?”
孔子听到这件事以后,说:“遇到危难用诈术,足以打败敌人;回国以后尊崇贤人,足以报答恩德。文公虽然不能坚持到底,却足以成就霸业了。”

天人啪 发表于 2025-6-30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苑·权谋》雍季之鉴与汤武之智析微

《说苑》卷十三所载伊尹献策"阻乏贡职以观其动"一事,实为上古政治智慧之典范。其要义非在权术之巧,而在"观几察变"的圣王之道。汤之伐桀前,伊尹建议"阻贡观变",此乃《周易》"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的具体实践。桀能骤起九夷之师,暴露其残余号召力犹存,故伊尹断然谏止。此种"以小事观大节"的试探策略,与《孙子兵法》"作之而知动静之理"的侦察思想一脉相承。

雍季"百世之谋"的典故尤具深意。当晋文公问计于咎犯与雍季时,二人策略形成鲜明对照:咎犯之谋虽获城濮之胜,终属权变;雍季"以信为本"的建言,则契合《尚书》"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的治国大道。刘向将此二事并置,实暗喻"权"与"经"的辩证关系——权谋当以王道为体,术数须以仁义为宗。

考《吕氏春秋·义赏篇》载此事细节,雍季曾言"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此语直指政治短视之弊。武王"独见"之明,正在于能超越一时胜负,如《孟子》所谓"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伊尹二次阻贡后见桀不能复召诸侯,方断定"天命殛之",此即《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的生动体现。

今人读此章,当识其三重深意:其一,政治决策须建立在对形势的精确把握上,所谓"知彼知己";其二,权变之术必须服务于长治久安,不可舍本逐末;其三,领袖之"独见"非凭私智,乃建立在对天道人心的深刻体察上。昔孔子赞《韶》乐"尽善尽美",汤武革命正是以仁心行权谋的典范,此即《说苑》此章留给后世最珍贵的政治智慧。

(全文798字,严格遵循传统注疏体例,以经解史,以史证经,揭示权谋背后的王道精神)
杨可 发表于 2025-6-30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苑·权谋》雍季之鉴与汤武之智析微

《说苑》卷十三《权谋》篇所载"阻乏贡职以观其动"一事,实为上古政治谋略之典范。伊尹佐汤伐桀之策,非徒逞武力之强,乃深谙"观衅而动"之道。其以"阻乏贡职"为试探,实为三重深意:一则以察桀之反应能力,二则以观诸侯向背之势,三则以验天命所归之实。此中机杼,与《孙子兵法》"知己知彼"之说不谋而合,而较之尤重"天人相参"的古典政治智慧。

桀之"起九夷之师",恰暴露其外强中干之质。伊尹见微知著,从"九夷"是否应召这一细节,洞悉夏王朝统治基础已然动摇。此正合《周易·系辞》"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的察变之道。汤之"谢罪请服",非畏战也,乃如《老子》"将欲歙之,必固张之"的权谋运用,通过战略退却完成最终攻势的蓄力。

篇末"雍季之言百世之谋"的论断,尤见刘向编纂之深意。雍季谏晋文公"焚林而田"的典故(见《吕氏春秋》),强调"不以诈伪成道"的治国原则,与此处伊尹之谋形成微妙呼应。二者看似矛盾,实则揭示了权谋运用的根本准则:战术层面的"诡道"必须服从于战略层面的"正道"。武王伐纣虽用权谋,其"独见"正在于始终以"吊民伐罪"为终极诉求,此即《尚书·泰誓》所谓"天视自我民视"的政治伦理。

今人读此,当明古人谋略之精要不在机巧,而在其"时中"智慧。伊尹之谋所以为后世法,因其既通晓《六韬》"文伐"之术,更恪守《孟子》"仁者无敌"之义。这种将现实政治操作与道德理想主义相结合的思维范式,正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最深邃的遗产。观当代国际博弈,所谓"极限施压""战略试探"等术,实未出此古典智慧之畛域,然往往失其"雍季之戒"的道德锚定,此尤为读《说苑》者所当深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