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89|回复: 3

[古文观止] 刘向《说苑》卷11善说诗解3选贤法平民寿使民以时民富敬则民贵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7-8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题文诗:
齐宣王出,猎于社山,社山父老,十三相与,
劳王王曰:父老苦矣!谓左右赐,父老不租,
父老皆拜,闾丘先生,不拜王曰:以为少耶?
谓左右复,赐父老无,徭役父老,皆拜闾丘,
不拜王曰:拜者乃去,不拜者前.曰吾今观,
父老幸而,劳之故赐,之田不租,父老皆拜,
先生不拜,寡人以为,少故赐无,徭役父老,
皆拜先生,又独不拜,寡人乃得,无有过乎?
闾丘对曰:惟闻大王,来游所以,为劳大王,
望得寿富,贵于大王.宣王曰天,杀生有时,
非吾所与,无寿先生;仓廪虽实,以备灾害,
无富先生;大官无缺,小官卑贱,无贵先生.
闾丘对曰:此非人臣,所敢望也,愿大王选,
良富家子,有修行者,以为官吏,平其法度,
如此臣稍,可得寿焉;春秋冬夏,振之以时,
无扰百姓,如是臣可,稍得以富;愿王出令,
少者敬长,长者敬老,如是臣可,稍得以贵;
今王幸赐,臣田不租,然则仓廪,将空虚也;
赐无徭役,然则官府,无所使焉,此固非臣,
所敢望也.齐王曰善,愿请为相.治国有常,
选贤任能,使民以时,尊老爱幼,真情民贵.
齐宣王出猎于社山,社山父老十三人相与劳王,王曰:“父老苦矣!”谓左右赐父老田不租,父老皆拜,闾丘先生不拜。王曰:“父老以为少耶?”谓左右复赐父老无徭役,父老皆拜,闾丘先生又不拜。王曰:“拜者去,不拜者前。”曰:“寡人今观父老幸而劳之,故赐父老田不租,父老皆拜,先生独不拜,寡人自以为少,故赐父老无徭役,父老皆拜,先生又独不拜,寡人得无有过乎?”闾丘先生对曰:“惟闻大王来游,所以为劳大王,望得寿于大王,望得富于大王,望得贵于大王。”
译文齐宣王在社山狩猎,社山村民共十三人前往拜见齐宣王。齐宣王说:乡亲们辛苦了。告诉随从减免村民田租。村民们都拜谢齐宣王,惟独闾丘先生不拜谢。齐宣王说:乡亲们觉得赏赐得少了吧?于是吩咐随从减免村民徭役。村民们都拜谢齐宣王,惟独闾丘先生又不拜谢。齐宣王说:拜谢过的村民退下,不拜谢的那位请上前来。
齐宣王说:我觉得乡亲们辛苦,所以赏赐减免田租。乡亲们纷纷拜谢,惟独先生您不拜谢。我以为赏赐得少了,于是赏赐减免村民徭役。乡亲们纷纷拜谢,惟独先生您又不拜谢。难道说我这么做不对吗?闾丘先生答到:听说陛下来游玩,特地来拜见您。希望陛下赏赐我们寿命、财富、地位。
王曰:“天杀生有时,非寡人所得与也,无以寿先生;仓廪虽实,以备灾害,无以富先生;大官无缺,小官卑贱,无以贵先生。”闾丘先生对曰:“此非人臣所敢望也。愿大王选良富家子,有修行者以为吏,平其法度,如此臣少可以得寿焉;春秋冬夏,振之以时,无烦扰百姓,如是臣可少得以富焉;愿大王出令,令少者敬长,长者敬老,如是臣可少得以贵焉;今大王幸赐臣田不租,然则仓廪将虚也。赐臣无徭役,然则官府无使焉,此固非人臣之所敢望也。”齐王曰:“善。愿请先生为相。”
译文齐宣王:生命是上天注定的,不是我能左右的,所以不能给先生寿命。仓库虽然饱满,但都是用来防备灾害的,也不能给先生。大的职位没有空缺,小的职位太卑微,所以地位也不能给先生。闾丘先生回答到:这些不是我们做臣民的所敢要的。希望陛下选择好人家出身的,有修养的人去做官,积累功德,于是我们就稍微得到了长寿。
一年四季,即使发放补贴,不骚扰百姓,这样我们就得到了财富。希望陛下下令,让小辈的人尊敬长辈,年轻的人尊敬年迈的人,于是我们就稍微得到了地位。今天陛下赏赐我们减免田租,那么仓库将要空虚。赏赐我们不服徭役,那么官府将不能行使职责,这当然不是我们做臣民的想要的。
齐宣王说:太对了。我要让先生您做宰相。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无音之境 发表于 2025-3-31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苑》善说章闾丘先生谏齐王论

《说苑》载齐宣王猎于社山,赐父老田租徭役之免,而闾丘先生独不拜,此中深意,实为治国要道。先生所陈三事,乃王道之本也。

其一曰"选良富家子有修行者为吏"。此语直指吏治根本。管子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选官首重德行,次论才学。先生所谓"平其法度",即《尚书》"无偏无党"之义。吏治清则民气顺,民气顺则阴阳和,阴阳和则人寿延,此"可得寿"之真谛。

其二曰"振之以时"。盖《孟子》言"不违农时",孔子曰"使民以时",皆与先生"春秋冬夏振之以时"之说相通。农桑不失其时,则仓廪实;徭役不夺其力,则衣食足。此"可得富"之要术。

其三曰"少者敬长,长者敬老"。此乃礼制之本,《孝经》云"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商鞅虽强秦而废礼义,终致速亡;周室以礼乐维邦,享祚八百。尊卑有序则教化行,教化行则贵贱明,此"可得贵"之大道。

先生之智,在于见王政之体要。免租役虽惠一时,终非长久之计;立制度、明教化,方为治国之纲。宣王悟而欲拜相,诚明君也。今观此篇,可知圣王之道,不在小惠,而在大经。选贤任能,使民以时,教民以礼,三者备而后王道成,此《说苑》示人之微旨也。
肖负收巳 发表于 2025-4-7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苑·善说》闾丘先生谏齐王章解

《说苑》载齐宣王社山之事,实为治国要道之缩影。闾丘先生三不拜而进言,非倨傲也,乃深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之理。其言"选良富家子有修行者以为官吏,平其法度",直指吏治根本,与《尚书》"建官惟贤"之旨暗合。

考其要义有三:
一曰选贤任能。先生所求非一时恩赏,乃"良吏"之治。此与《论语》"举直错诸枉"相通。王者赐田免役,不过小惠;而选贤与能,方为长治久安之道。管子云:"授有德则国安",正此之谓。

二曰使民以时。"春秋冬夏振之以时"之说,本于《孟子》"不违农时"之教。《月令》载先王制度,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皆顺天时。先生所谏,实为农耕文明治国精髓。

三曰礼法并重。"少者敬长,长者敬老"乃礼序根基,与《孝经》"教民亲爱莫善于孝"相表里。而"平其法度"则承《周礼》"刑平国用中典"之义。二者相济,方成治道。

细究宣王初赐,不免"惠而不知为政"之嫌。《孟子》尝言:"徒善不足以为政",王始以财帛徭役为赐,终悟先生之明,遂有"请为相"之举。此中转折,足见为政者当超越小惠,务求根本。

今观此章,犹见治道真谛:民之寿在吏治清明,民之富在农时不夺,民之贵在礼教昌明。刘向录此,非独记齐事,实为万世立镜。后世读之,当思"善政不如善教"之深意,明"王道本乎人情"之要义。
郭味盅 发表于 2025-5-7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苑》闾丘说齐王论治道要义考释

《说苑·善说》所载闾丘先生谏齐宣王事,实为战国时期"民本思想"之典型体现。本文试从三个维度剖析其深层意涵:

一、赏赐政策之局限性
齐宣王所施"田不租""无徭役"之策,乃典型临时性恩惠。《周礼·地官》载"以土均平政",强调赋税制度需有常法。闾丘不拜,实指人君当"建长久之基,非行小惠"(《管子·权修》)。汉代桓宽《盐铁论》评"王者行仁政必自经界始",正与此呼应。

二、治国三要之系统阐述
闾丘所陈"寿、富、贵"三望,实为治国纲领:
1. 选贤任能:"选良富家子有修行者"体现儒家"选贤与能"思想。《论语·为政》"举直错诸枉"与此同源,强调官吏选拔当重德才。
2. 平法度时:其"平其法度""振之以时"说,暗合《孟子·梁惠王》"不违农时"之论。汉代晁错《论贵粟疏》言"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可为此注脚。
3. 礼教兴行:"少者敬长"之请,源自《孝经》"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此与《礼记·王制》"养耆老以致孝"制度设计一脉相承。

三、对话文体之深层意蕴
此段采用典型"问答体",通过三问三答展现:
1. 王问(施政之表)→闾丘对(治本之道)
2. 物质赏赐→制度建设
3. 临时措施→长治久安
此种结构暗合《荀子·王制》"王者之法,等赋正事"的层次递进。唐代杜佑《通典·食货典》引此故事,特重其"示王者当务本"的训诫意义。

要而论之,此篇对话实为战国儒者托古言志之作。其价值在于:
1. 将孔孟"仁政"思想具象化为可操作政策
2. 确立"制度性善治"优于"临时性恩赐"的施政原则
3. 构建"寿-富-贵"三位一体的治国评价体系

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引此篇言"王道之始",可谓的评。今日观之,其中"使民以时""选贤任能"等思想,仍不失为镜鉴治道之要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