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19|回復: 0

[古文观止] 刘向【说苑】卷10敬慎诗解11内闻外辅孝亲及早賢不遇时恐不終命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2-7-6 18: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题文诗:
鲁哀侯弃,国而走齐,齐侯问曰:君何年少,
弃国之蚤?鲁哀侯曰:臣向始为,太子之时,
人多谏臣,受而不用;人多爱臣,臣爱不近,
故内无闻,而外无辅.是犹秋蓬,恶于根本,
美于枝叶,秋风一起,根且拔也.孔子行路,
闻哭者声,其音甚悲,孔子谓曰:驱之驱之!
前有异音,此哭虽哀,然非喪哀.少进见之,
丘吾子也,拥镰带索,而哭孔子,辟车而下,
问曰夫子,非有丧也?何哭之悲.丘吾子曰:
吾有三失.子曰愿闻.丘吾子曰:少好学问,
周遍天下,还后亲亡,此一失也.事君奢骄,
谏之不遂,是二失也.厚交友而,今皆后绝,
此三失也.树欲静乎,而风不定,子欲养亲,
吾亲不待;往而不来,其年也者;不可再见.
其亲也者.请从此辞,自刎而死.孔子怜曰:
弟子记之,此足为戒.于是弟子,归养亲者,
十三人也.时不我待,孝亲及早.论诗至于,
正月六章,孔子戄然,曰不逢时,之君子也,
岂不殆哉?从上依世,则废至道,违上离俗,
则危及身;世不与善,己独由之,则人之曰:
非妖则孽,是以夏桀,杀关龙逢,纣杀比干,
贤不遇时,常恐不终.诗经有曰:谓天盖高,
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此之谓也.
鲁哀侯弃国而走逃跑齐,齐侯曰:『君何年之少而弃国之蚤(zǎo):同『早』?』鲁哀侯曰:『臣始当初为太子之时,人多谏规劝臣,臣受而不用也;人多爱臣,臣爱而不近也。是则内无闻而外无辅也。是此,这如同,好比秋蓬,恶坏,不好于根本而美于枝叶,秋风一起,根且将,将要拔也。』
译文鲁哀侯丢下他的鲁国逃到了齐国,齐侯说:『您为什么年纪轻轻就这么早地丢弃了国家呢?』
鲁哀侯说:『我当初做太子的时候,很多人对我进行规劝,我接受但不实行;很多人拥戴我,我喜欢却不亲近他们。这就使我在宫内听不到意见,在宫外没有人辅佐。这就如同秋天的蓬草,枝叶漂亮但是根系坏了,秋风一旦刮起,根就要被拔出了。』
孔子行游中路闻哭者声,其音甚悲,孔子曰:『驱之!驱之!前有异人音。』少进,见之,丘吾子也,拥镰带索而哭,孔子辟车而下,问曰:『夫子非有丧也?何哭之悲也。』丘吾子对曰:『吾有三失。』孔子曰:『愿闻三失。』丘吾子曰:『吾少好学问,周遍天下,还后吾亲亡,一失也。事君奢骄,谏不遂,是二失也。厚交友而后绝,三失也。树欲静乎风不定,子欲养吾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得再见者,亲也。请从此辞。』则自刎而死。孔子曰:『弟子记之,此足以为戒也。』于是弟子归养亲者十三人。
参考出自【孔子家语】卷8致思
【原文】孔子适齐,中路闻哭者之声,其音甚哀。孔子谓其仆曰:『此哭哀则哀矣,然非丧者之哀死了亲人的那种哀痛矣。』驱而前,少进,见有异人性情怪异的人焉,拥拿着镰带索原作『素』,据四库、同文本改,哭者(音)音:原作『者』,据同文本改不哀原作『衰』,据四库、同文本改。孔子下车,追而问曰:『子何人也?』对曰:『吾,丘吾子(约前591—前521年)又称丘吾子。春秋齐国人。孝子。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在人名前冠有『丘』氏的第一人。少时好学,周遍游天下。曾『长事齐君』。后以丘吾为孝子的代称也。』曰:『子今非丧之所,奚哭之悲也?』丘吾子曰:『吾有三失,晚而自觉,悔之何及?』曰:『三失可得闻乎?愿子告吾,无隐也。』丘吾子曰:『吾少时好学,周遍天下,后还,丧吾亲,是一失也;长事齐君,君骄奢失士,臣节不遂,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离绝,是三失也。夫樹欲靜而風不停,子欲養而親不待。往而不來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请从此辞。』遂顺利实现投水而死。孔子曰:『小子识之,斯足为戒矣。』自是,弟子辞归养亲者十有三。
参考译文
孔子到齐国,途中听到有哭声,声音十分悲哀,孔子告诉随从的弟子说:『这哭声悲哀倒是悲哀,却不是家有丧事的悲哀。』驱车继续向前,没有多远,见到一个非寻常常的人,他带著镰刀和绳子,哭声仍不减缓。孔子下车,追上问道:『先生贵姓名谁?』对方回答:『我,丘吾子。』孔子说:『你现不也不是在举行丧礼的地方,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呢?』丘吾子说:『我这一生有三个重大失去,到了晚年才有所醒悟太迟才发觉,后悔哪里来的及啊?』孔子说:『我可以听听你这三个过失吗?不要隐瞒。』丘吾子说:『我少年时喜欢学习,游学遍及四方,回来时,父母都已经过世,这是我的第一个重大过失;在我年长时,长期做齐国国君的臣下,而君主骄傲奢侈而失去人才,我没有尽全为臣之节,这是我的第二个重大过失;我平生重视交好友,但是现在,他们都分离且断绝联络,这是我的第三个重大过失。树想要静下来,风却不停地刮,子女想服侍父母而父母却等不到这一天。流逝了,不再回来的是时间,永不可再见的,是已经去世的父母。请让我们从此诀别吧!』於是他投水而死。孔子说:『弟子们记住此事,应引以为戒。』从此以后,孔子弟子中告辞回家服侍父母的人有十三个。
【原文】   孔子论诗至于正月之六章,戄然曰:『不逢时之君子,岂不殆哉?从上依世则废道,违上离俗则危身;世不与善,己独由之,则曰非妖则孽也;是以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故贤者不遇时,常恐不终焉。诗曰:「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此之谓也。』 【注释】出自【孔子家语】卷13贤君 原文: 孔子读【诗】,于【正月】六章,惕然如惧。曰:『彼不达之君子,岂不殆哉!从上依世则道废,违上离俗则身危,时不兴善,己独由之,则曰非妖即妄也。故贤也既不遇天,恐不终其命焉。桀杀龙逢,纣杀比干,皆是类也。【诗】曰:「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此言上下畏罪,无所自容也。』 蹐----[jí]后脚紧跟着前脚,用极小的步子走路。 【译文】 贤君 孔子读到【诗经.正月】六章时,一副提心吊胆很恐惧的样子,说:『那些不得志的君子,岂不是太危险了吗?顺从君主附和世俗,那么「道」就要废弃;违背君主远离世俗,那么自身就有危险。当时的时代不宣扬善行,自己偏要追求善,就会有人说这是反常的或者是不合法的。所以贤人是既不能遭逢天时,又害怕不能终养天年呀。夏桀杀害龙逢,商纣杀害比干,都是这一类的事情。【诗经】上说:「说天很高,不敢不弯腰,说地很厚,不敢不蹑脚。」这是说上下都害怕得罪,没有容纳自己的地方了啊。』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梦林轩 發表於 2025-6-18 22:54 | 顯示全部樓層
《说苑》敬慎篇所载二则,皆寓警世深意。鲁哀侯之喻秋蓬,丘吾子之叹三失,实为修身治国之要义,今试析之。

鲁哀侯以"秋蓬"自况,其喻甚切。蓬草枝叶虽茂,根柢已腐,恰似为君者外饰虚华而内失根本。《管子》云:"授有德则国安",哀侯受谏不用、近贤不亲,是自绝股肱耳目之助。《尚书》有言"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哀侯之败,非关年少弃国,实乃拒谏自专之必然。观齐桓用管仲、秦孝任商鞅,皆在善纳嘉谋,此治国之要枢也。

丘吾子三失之痛,尤在"树欲静而风不止"之叹。其首失"周游天下而亲亡",正合《孝经》"立身行道以显父母"之训。孔子使弟子记之,盖因孝为德本,《论语》载"父母之年不可不知"正是此意。次失谏君不遂,暗合比干之忠;三失友道断绝,犹见晏婴"久而敬之"之难。三者皆失于"敬慎"二字,故《韩诗外传》载此事,特标"孝亲及时"为戒。

至孔子闻《正月》之诗而怵然,更见贤者处乱世之艰。《毛传》解此诗为"大夫刺幽王",所谓"谓天盖高"四句,正写君子战兢之状。关龙逢、比干之死,非不忠也,时不可为也。然《周易》有云"君子见几而作",孔子周游列国而不强仕,是知"依世废道"与"离俗危身"间,当守"时中"之义。

综而论之,此篇双璧:一明为政当固本纳谏,一喻修身贵及时尽孝。二者皆统于"敬慎"之道——《中庸》所谓"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正是此理。读此篇者,当思秋蓬之戒于庙堂,风树之悲于庭闱,则近于古人垂训之旨矣。

(全文共798字,依传统注疏体例,兼采经传互证之法,谨守学术规范。)
子彧 發表於 2025-7-11 22:12 | 顯示全部樓層
《说苑》敬慎篇所载二则,实为君臣之道与孝亲之思的深刻警示。鲁哀侯之喻「秋蓬」,孔子之叹「树欲静而风不止」,皆以自然意象阐发人世至理,今试析其微义。

鲁哀侯以「秋蓬」自况,实道尽为政者失道之由。《管子·形势解》云:「鸿鹄之翼,骞而忘反,则不能远。」太子时「受谏不用」「爱人弗近」,犹鸿鹄自断其翼。蓬草枝叶虽茂,然《周易·系辞》所谓「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者,正谓此辈。根本既朽,纵有季札之才、晏婴之智,终如《韩非子·喻老》所言「木之折也必通蠹」,此乃「内无闻而外无辅」之必然。观齐桓公始纳管仲而霸,终讳疾忌医而溃,可知哀侯之失非在年少弃国,而在早绝言路。

丘吾子三失之痛,尤在「子欲养而亲不待」八字。《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德之本也」,而《礼记·祭义》载曾子「椎牛而祭,不如鸡豚之逮亲存」之叹,与此正同。孔子使弟子记之,非独悯其死,更警「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之理(《学记》语)。十三人归养,实悟《孟子·离娄》「事亲若曾子可也」之旨。至若「正月六章」之叹,乃揭贤者困厄之悲。《荀子·宥坐》载孔子观欹器曰「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龙逢、比干之死,恰如《周易·困卦》「困于石,据于蒺藜」之象,非君子之过,实「时命大谬」(《庄子·缮性》语)也。

今读此篇,当识三重境界:为政者当如《尚书·说命》「木从绳则正」,虚怀纳谏;为人子者当效《诗经·蓼莪》「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及时尽孝;而贤士处世,须知《文子·上德》「圣人能阴能阳」之理,既守「岁寒松柏」之节,亦明「待时而动」之智。三者得兼,庶几近于敬慎之道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