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76|回覆: 0

[古文觀止] 劉向【說苑】卷9正諫詩解12白龍魚服忠言逆耳而利於行不拒眾言

[複製連結]
+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7-4 15: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題文詩:
吳王昔欲,從民飲酒,伍子胥諫,曰不可也,
昔白龍下,清冷之淵,而化為魚,漁者豫且,
射中其目,白龍於是,上訴天帝,天帝問曰:
當是之時,安置爾形?白龍對曰:下清冷淵,
而化為魚.帝曰魚固,人之所射;若是然則,
豫且何罪?夫白龍也,天帝貴畜;豫且宋國,
之賤臣也;白龍不化,豫且不射;今棄萬乘,
位從布衣,士飲酒恐,有豫且患.吳王乃止.
孔子有曰:良藥苦口,而利於病;忠言逆耳,
而利於行.故武王也,諤諤而昌,紂桀也以,
唯唯而亡,君無諤諤,之臣父無,諤諤之子,
兄無諤諤,之弟夫無,諤諤之婦,士無諤諤,
之友其亡,可立而待.故是乃曰:君之有失,
臣諫得之;父之有失,子諍得之;兄之有失,
弟諫得之;夫之有失,婦諍得之;士之有失,
友諫得之.是以故無,亡國破家,悖父亂子,
放兄棄弟,狂夫淫婦,絕交敗友.晏子復於,
齊景公曰:朝居嚴乎?曰朝居嚴,則曷害於,
國家也哉?晏子對曰:在朝居嚴,則下無言,
下無言則,上無聞矣;下無言則,謂之喑也,
上無聞則,謂之聾也;即聾且喑,則非害治,
國家如何?且合菽粟,之微以滿,倉廩況合,
疏縷之緯,以成幃幕,太山之高,非一石也,
累卑後高.治天下者,非用一士,之言而治,
眾言固有,受而不用,惡有拒而,不入者哉?
吳王欲從民飲酒,伍子胥諫曰:『不可。昔白龍下清冷之淵,化為魚,漁者豫且射中其目,白龍上訴天帝,天帝曰:「當是之時,若安置而形?」白龍對曰:「我下清冷之淵化為魚。」天帝曰:「魚固人之所射也;若是,豫且何罪?」夫白龍,天帝貴畜也;豫且,宋國賤臣也。白龍不化,豫且不射;今棄萬乘之位而從布衣之士飲酒,臣恐其有豫且之患矣。』王乃止。
注釋白龍魚服:魚服:穿起魚的外衣。白龍化為魚在淵中游。比喻帝王或大官吏隱藏身份,改裝出行。
譯文吳王想要跟百姓一起飲酒,伍子胥勸諫說:『不能這樣。從前白龍從天上下到清泠池,變成魚,被漁夫豫且射中了它的眼睛。自龍向天帝告狀,天帝問:「當時,你是怎麼處置自己身形的?」白龍回答說:「我下到清泠池中,變成了魚。」天帝說。「魚本來就是人們所要射的,像這樣,豫且有什麼罪過?」那白龍是天帝豢養的珍貴動物,豫且是宋國身份低賤酶奴隸,白龍不變成魚,豫且就不敢射它。現在君王放棄國君的地位,而跟平民百姓一起飲酒,我擔心將會有白龍被豫且射中一樣的禍患了。』吳王這才放棄了這樣的想法。
孔子曰:『良藥苦於口,利於病;忠言逆於耳,利於行。故武王諤諤而昌,紂嘿嘿而亡,君無諤諤之臣,父無諤諤之子,兄無諤諤之弟,夫無諤諤之婦,士無諤諤之友;其亡可立而待。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夫失之,婦得之;士失之,友得之。」故無亡國破家,悖父亂子,放兄棄弟,狂夫淫婦,絕交敗友。』
注釋源自【孔子家語】卷15六本
孔子曰:『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湯武以諤諤直言進諫的樣子而昌,桀紂以唯唯恭敬順從的應答聲而亡。君無爭通"諍",直言勸諫臣,父無爭子,兄無爭弟,士無爭友,無其過者,未之有也。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是以國無危亡之兆,家無悖亂之惡,父子兄弟無失,而交友無絕也。』
譯文孔子說:『良藥吃起來口苦但對疾病有好處,忠貞的話聽起來不舒服但對事業有好處。商湯和周武王因為能聽取進諫的直言而使國家昌盛,夏桀和商紂因為只聽隨聲附和的話而國破身亡。國君沒有直言敢諫的大臣,父親沒有直言敢勸的兒子,兄長沒有直言敢勸的弟弟,士人沒有直言敢勸的朋友,要想不犯錯誤是不可能的。所以說:「國君有失誤,臣子來補救;父親有失誤,兒子來補救;哥哥有失誤,弟弟來補救;自己有失誤,朋友來補救。」這樣,國家就沒有滅亡的危險,家庭就沒有悖逆的壞事,父子兄弟之間不會失和,朋友也不會斷絕來往了。』
晏子復告訴,問於景公曰:『朝居嚴乎?』公曰:『朝居嚴,則曷害於國家哉?』晏子對曰:『朝居嚴,則下無言,下無言,則上無聞矣。下無言則謂之喑,上無聞則謂之聾;聾喑則非害治國家如何也?且合菽粟之微以滿倉廩,合疏縷之緯以成幃幕,太山之高,非一石也,累卑然後高也。夫治天下者,非用一士之言也,固有受而不用,惡有距同『拒』而不入者哉?』
注釋出自晏子春秋中內諫篇下第十七篇
譯文晏子問齊景公說:『居於朝廷之上,對下威嚴嗎?』景公說:『居於朝廷之上對下威嚴,那對治理國家又有什麼妨礙呢?』晏子回答說:『居於朝廷之上對下威嚴,那麼臣下就不說話了,臣下不說話,那麼君王就什麼也聽不到了。在下位的不說話,就叫做啞巴,在上位的什麼都聽不到,就叫做聾子。上聾下啞,那麼不是妨害治理國家又是什麼呢?況且把微小的豆類、米類積累起來,能裝滿糧倉;把稀疏的緯線合織在一起,能織成寬廣的帷幕。高大的太山,不是靠一塊石頭,把低小的東西積累起來,然後才高大起來。治理天下,不是用一個有才能的人的話(所能奏效的),(別人的進言)當然有聽了而不採用的,哪裏有拒絕而不許別人說的呢?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董所 發表於 2025-7-25 18:28 | 顯示全部樓層
【白龍魚服與納諫之道發微】
——論【說苑·正諫】中權力自律與言路疏通

【說苑·正諫】所載"白龍魚服"之喻,實為古典政治哲學中權力自律與納諫智慧的凝練表達。劉向通過伍子胥之諫言,揭示權力主體僭越本分所蘊含的治理危機,其深層意蘊值得抉發。

一、權力異化與身份自覺
白龍化魚遭射之喻,直指權力者脫離制度約束的危險性。【周易·乾卦】言"飛龍在天",強調君位當守其正;而白龍降淵為魚,恰似君主棄萬乘之尊效布衣之行,此即【韓非子·二柄】所謂"去好去惡,群臣見素"之反例。天帝"魚固人之所射"的判詞,實為對權力本質的警示:位與器相配,形與名相副,此乃黃老"刑名之術"的核心要義。吳王從民飲酒之念,本質上是對權力倫理的消解,伍子胥之諫正是以"正名"思想匡正君道。

二、逆耳之言與治理生態
孔子"良藥苦口"之論,與晏子"聾喑之喻"形成互文。武王因諤諤而昌,桀紂以唯唯而亡,此中辯證關係可溯至【尚書·說命】"惟木從繩則正,後從諫則聖"。晏子對齊景公"朝居嚴則下無言"的批評,尤具深意。【管子·君臣】云"上明下審,上下同德",若朝廷唯威儀是尚,則如【荀子·解蔽】所言"周而成,泄而敗",堵塞言路終致信息繭房。所謂"合菽粟以滿倉廩"、"累卑後高"之喻,正是對【孟子·離婁】"集思廣益"說的形象詮釋。

三、諍諫體系的倫理維度
文本構建的"五倫諍諫"體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實為儒家"正己正人"思想的制度性表達。【孝經·諫諍章】"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與此呼應。值得注意的是,將"婦諫夫"納入體系,較之【儀禮】"婦順"之說更具進步性,此或為漢代陰陽和合觀念影響所致。這種全維度監督機制,恰是避免"亡國破家"的預防性設計。

要之,【說苑】此章以寓言為表、治道為裏,既承【詩經】"如彼築室於道謀"的慎權傳統,又開後世"兼聽則明"的治理智慧。白龍魚服之戒,非僅勸喻君主微行之慎,更是對權力本質的哲學反思——真正的統治合法性,正在於對規約的敬畏與對逆言的包容。此中深意,於今之社會治理猶具鏡鑒價值。

(全文798字)
國學萌 發表於 2025-7-27 23:58 | 顯示全部樓層
【白龍魚服與納諫之道發微】

【說苑】所載"白龍魚服"之喻,實為君道臣術之精妙詮解。伍子胥諫吳王事,以天帝詰問白龍"若安置而形"為樞機,揭示"位"與"形"的深刻辯證——白龍失其真形則罹豫且之矢,人君隳其威儀必陷危殆之境。此中要義,非止於表層"微服私訪"之戒,更在闡發"君臣位分"乃維繫綱常之基。天帝"魚固人之所射"的判詞,實暗合【周易】"列貴賤者存乎位"之旨,白龍自降神格而求魚樂,恰如【孟子】所謂"君不君"之危。

孔子"良藥苦口"之論,將諫諍之道提升至家國存亡的高度。【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言"夫良藥苦於口,而智者勸而飲之",正與此呼應。武王以"諤諤"致昌,桀紂以"唯唯"速亡的對比,實本【尚書·泰誓】"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之遺訓。晏子對齊景公"朝居嚴則下無言"的警示,更揭示"聾喑政治"的致命性——"合菽粟之微以滿倉廩"的譬喻,深得【管子·形勢】"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的治理智慧。

細究文本,可見三重遞進:其一,個體層面強調"形神相守",白龍化魚則喪其神異;其二,君臣層面主張"和而不同",晏子所謂"眾言固有受而不用"暗合【論語】"君子和而不同";其三,治理層面追求"累卑成高",如太山非一石所築,此即【荀子·勸學】"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之政術。劉向編此章於"正諫"之卷,實有深意——將"白龍魚服"的象徵與"諤諤之臣"的價值綰合,構成完整的政治哲學鏈環。

今人讀此,當悟三重現代啟示:領導者須持守本分而忌身份混淆,納諫機制貴在保持言路通暢,集體決策重在兼聽包容。古訓"惡有拒而不入者哉",正是對封閉性思維的永恆警醒。白龍之失在忘其所以,豫且之得在守其本分,二者相遇的悲劇,恰為權力任性者敲響警鐘。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