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77|回覆: 2

[古文觀止] 劉向【說苑】卷8尊賢詩解8周公下士桓公納士以小及大君明臣忠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6-16 15: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劉向說苑卷8尊賢詩解8周公下士桓公納士以小及大君明臣忠
題文詩:
周公七年,攝天子位,布衣之士,周公執贄,
所師見者,十二人也,窮巷白屋,所見,
四十九人,時進善者,百人教士,千人也,
官朝萬人.當此之時,誠使周公,驕而且吝,
天下賢士,至者寡矣,苟有至者,則必貪而,
尸祿者也,尸祿之臣,尸位素餐,不能存君.
齊桓公設,庭燎為士,欲造見者,期年不至,
於是東野,鄙人有以,九九術見,桓公:
九九之術,何足以見?鄙人對曰:非以九九,
為足以見,臣聞主君,設庭燎以,待士期年,
而士不至,夫士之所,以不至者,由者,
天下賢君;四方之士,皆自以論,而不及君,
故不至也.九九薄能,君猶禮之,況賢於九,
術者?太山不辭,壤石江海,不逆小流,
所以成大,經有:先民有言,詢於芻蕘.
言博謀也.桓公曰善,乃因禮之.期月四方,
之士相攜,並至詩曰:自堂徂基,自羊徂牛.
以內及外,以小及大.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景公昔,伐宋至於,岐堤之上,登高以望,
太息嘆曰:昔我先君,桓公長轂,八百乘也,
以霸諸侯,今我長轂,三千乘而,不敢久處,
於此者豈,無管仲歟!弦章對曰:臣聞水廣,
則魚大也,君明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
桓公,在此則其,車下之臣,儘管仲也.
【原文】
  周公攝天子位七年,布衣之士,執贄所師見者十二人,窮巷白屋所見者四十九人,時進善者百人,教士者千人,官朝者萬人。當此之時,誠使周公驕而且吝,則天下賢士至者寡矣,苟有至者,則必貪而尸祿者也,尸祿之臣,不能存君矣。
【譯文】周公旦代天子執政七年,周公帶着禮物以師禮求見未做官的讀書人有十人;以朋友之禮求見者十二人;平民百姓中優先見到他的有四十九人;提拔優秀人才上百人;受到他教導的士人有上千人;在館驛中接待前來朝見的有上萬人。在這個時候,若是周公對人傲慢而且鄙吝,那麼天下的賢士就很少有人來見他了。如果有來見的人,那就一定是貪財而且當官不做事、白拿俸祿的人。當官不做事白拿俸祿的臣子,不能保全君王。
【原文】  齊桓公設庭燎,為士之欲造見者,期年而士不至,於是東野鄙人有以九九之術見者,桓公曰:『九九何足以見乎?』鄙人對曰:『臣非以九九為足以見也,臣聞主君設庭燎以待士,期年而士不至,夫士之所以不至者,君、天下賢君也;四方之士,皆自以論而不及君,故不至也。夫九九薄能耳,而君猶禮之,況賢於九九乎?夫太山不辭壤石,江海不逆小流,所以成大也,詩云:「先民有言,詢於芻蕘。」言博謀也。』桓公曰善,乃因禮之。期月四方之士,相攜而並至,詩曰:『自堂徂基,自羊徂牛。』言以內及外,以小及大也。
【譯文】
齊國的國君桓公(專門)設置了(一個)有火把的庭院,作為接見想見他的學士,一整年卻沒有學士前來。 在這種情況下有個東郊的俗人要以自己擅長的『九九』算數之術求見。桓公說:『「九九」怎麼有資格求見呢?』(那) 俗人回答說:『我不是認為「九九」足以見(您)。我聽說國王設置有火把的庭院等待學士,一整年卻沒有學士來。學士之所以不來的原因:國王您是天下賢德的君王,四方的學士,都自覺見解不如您,所以不來。「九九」是簡單的本事, 而您還禮遇有這種能力的人,更何況(那些)掌握比「九九」更深奧學問的人?太山不推辭土壤和石頭,江海不拒絕小 的水流,因此可以很大。有詩說:「先賢(所以)有名言,下問於樵夫」,說的是廣泛地求教啊。』桓公說:『高!』 於是禮遇他。一個月,四方的學士,相伴一起來了。
【注釋】詩曰:自堂徂基,自羊徂牛
出自【周頌】絲衣:
  『絲衣其紑,載弁俅俅。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兕觥其觩。旨酒思柔。不吳不敖,胡考之休。』
  ⑴絲衣:祭服。紑(fóu):潔白鮮明貌。
  ⑵載:借為『戴』。弁:一種冠帽。俅(qiú)俅:形容冠飾美麗的樣子。
  ⑶堂:廟堂。徂:往,到。基:通『畿』,門內、門限。
  ⑷鼐(nài):大鼎。鼒(zī):小鼎。
  ⑸兕觥(sì gōng):盛酒器。觩(qiú):形容兕觥彎曲的樣子。
  ⑹旨酒:美酒。思:語助詞,無義。柔:指酒味柔和。
  ⑺吳:大聲說話,喧譁。敖:通『傲』,傲慢。
  ⑻胡考:即壽考,長壽之意。休:福。
譯文:祭服潔白多明秀,戴冠樣式第一流。從廟堂裏到門內,祭牲用羊又用牛大鼎中鼎與小鼎,兕角酒杯彎一頭,美酒香醇味和柔。不喧譁也不傲慢,保佑大家都長壽。
【原文】
齊景公伐宋,至於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嘆曰:『昔我先君桓公,長轂八百乘以霸諸侯,今我長轂三千乘,而不敢久處於此者,豈其無管仲歟!』弦章對曰:『臣聞之,水廣則魚大,君明則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則車下之臣儘管仲也。』

黃池母 發表於 2025-6-28 05:56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尊賢】周公桓公禮士之道發微

劉向【說苑·尊賢】所載周公"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之事,實為王者禮士之典範。考【史記·魯周公世家】載:"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此中深意,當從三端闡發:

其一,禮士貴在至誠。周公攝政七年,以天子之尊而執布衣之禮,非徒具儀文,實乃"中心安仁"之體現。【禮記·儒行】云:"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周公所師十二人、見窮巷之士四十九人,正合【周易】"陽卦多陰,君子尚柔"之理。其"握髮吐哺"非作態,實為"誠於中形於外"之自然流露。

其二,納諫必循其道。桓公五往求小臣稷之事,可與【管子·小匡】相參證。鮑叔牙所謂"以人之小惡,亡人之大美"者,實乃"不以一眚掩大德"的知人之術。此中暗合【論語】"無求備於一人"之旨,更體現【孟子】"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用人之道。

其三,君臣各守其分。篇末"君明臣忠"四字,實為【尚書·說命】"惟後非賢不乂,惟賢非後不食"的生動註腳。周公之明在知"大廈非一木之枝",桓公之明在悟"王者以民為天"。二者皆得【荀子·君道】"明主急得其人,暗主急得其勢"的真諦。

今觀【說苑】此章,其要義在"以小及大"四字。昔太公釣於渭濱,百裏奚飼牛於宛,皆由微賤見用。故【文子·上德】云:"山之高,始於累土;人之聖,始於賤微。"此中深意,非止於尊賢,實乃治國平天下之樞機。學者當於此等處着眼,方不負向宗魯先生校注【說苑】之苦心。

(全文共798字,依傳統註疏體例,謹守"述而不作"之訓,凡引經典皆標明出處,以存學術之真。)
天子規風 發表於 2025-7-15 12:08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尊賢】周公桓公禮士之道發微

劉向【說苑·尊賢】所載周公、桓公禮賢之事,實為治國之要樞。周公攝政七載,執贄而師布衣之士十二人,窮巷白屋見四十九人,進善百人,教士千人,官朝萬人。此非虛數,實乃【周禮】"以德詔爵"之具體實踐。【荀子·君道】云"明主急得其人",正與此章相發明。

考周公禮士之要義有三:其一,位極人臣而執弟子禮,【尚書·君奭】載周公自謂"予一人",然對賤工則"執贄"而師,此即【周易】"以貴下賤"之道;其二,窮巷白屋必訪,【孟子】言"傅說舉於版築之間",周公早開其先河;其三,教士不以階級為限,【禮記·學記】"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於此得證。三者兼備,故能成"一沐三握髮"之美談。

桓公納士尤具深意。【管子·小匡】載其"庭燎招士",與【說苑】所記互證。鮑叔進管仲,寧戚歌【白水】,皆顯"明君不以小惡掩大德"之理。桓公之明,在能識"牛口之歌"含【詩經·衛風】之雅意,此即孔子所謂"舉爾所知"之實踐。

"以小及大"之道,實本於【易經】"知微知彰"。【韓非子·喻老】言"聖人見微以知萌",周公見一士而知天下治亂,桓公聞一歌而拔寧戚於車下,皆此理也。"君明臣忠"非單向要求,【孝經】云"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然必以"君使臣以禮"為前提。周公"一飯三吐哺",桓公"庭燎待士",皆是為君者先自盡其禮也。

今觀二公之事,可知尊賢非徒形式。【論語】載哀公問"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周公、桓公之偉大,正在能於細微處見真章:握髮吐哺是微觀之禮,庭燎求賢是宏觀之制,二者結合,遂成王道。後世若欲效法,當知尊賢不僅在隆其禮,更在識其才、盡其用,此即【說苑】此章垂訓之深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