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34|回复: 0

[道学研究] 《潜夫论》卷11忠贵诗解2五代天工兼济天下德不称任必有余殃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3-18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潜夫论》卷11忠贵诗解2五代天工兼济天下德不称任必有余殃
题文诗:
五代之臣,以道事君,以仁抚世,泽及草木,
兼利外内,普天率土,莫不被德,其所安全,
真天工也.福祚流衍,本枝百世.季世之臣,
不思顺天,时主是谀,谓破敌者,但以为忠,
多杀为贤.白起蒙恬,秦以为功,天以为贼.
息夫董贤,主以为忠,天以为盗.此等之俦,
虽见贵于,时君然上,不顺天心,不得,
民意故卒,泣血号咷,以辱终也.经有:
德薄位尊,智小谋大,力少任重,鲜不及矣.
是故德不,称其任也,其祸必酷;能不称位,
其殃必大.且窃位人,天夺其鉴,神惑其心.
是故贫贱,之时虽有,鉴明之资,仁义之志,
一旦富贵,背亲捐旧,丧其本心.皆疏骨肉,
而亲便,知友,而厚狗马.财货满于,
仆妾禄赐,尽于猾奴.宁见朽贯,千万不忍,
赐人一钱;积粟,腐仓不忍,贷人一斗.
人多骄肆,负债不偿,骨肉怨望,于家细民,
谤讟于道.前人以败,后争袭之,诚可伤也.

《原文》
五代之臣,以道事君〔1〕,以仁抚世,泽及草木〔2〕,兼利外内,普天率土〔3〕,莫不被德〔4〕,其所安全,真天工也。是以福祚流衍〔5〕,本枝百世〔6〕。季世之臣〔7〕,不思顺天,而时主是谀,谓破敌者为忠,多杀者为贤。白起、蒙恬〔8〕,秦以为功,天以为贼。息夫、董贤〔9〕,主以为忠,天以为盗。此等之俦,虽见贵于时君,然上不顺天心,下不得民意〔10〕,故卒泣血号咷,以辱终也〔11〕。易曰:“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12〕。”是故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注释】
〔1〕论语。
〔2〕汉书严助传淮南王上书云:“恩至禽兽,泽及草木。”
〔3〕后汉书班彪后固传明堂诗:“普天率土,各以其职。”章怀注:‘诗小雅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普”亦“溥”也。’
〔4〕汉书礼乐志:‘董仲舒云:“德化被四海。”’
〔5〕汉书叙传王命论云:“福祚流于子孙。”
〔6〕诗文王。“枝”今作“支”。庄六年左传引诗与此同。
〔7〕昭三年左传:‘晏子曰:“此季世也。”’
〔8〕并见史记。
〔9〕并见汉书。(董贤(前22年-前1年),字圣卿,冯翊云阳(今陕西泾阳西北)人,御史董恭之子,汉哀帝刘欣宠臣。)
〔10〕汉书元后传:‘王章云:“上顺天心,下安百姓。”’王莽传云:“承顺天心,快百姓意。”
〔11〕易屯上六:“泣血涟如。”旅上九:“旅人先笑后号咷。”淮南子缪称训云:‘小人在上位,如寝关曝纩,不得须臾宁,故易曰:“乘马班如,泣血涟如。”言小人处非其位,不可长也。’
〔12〕易系辞下传。“少”今本作“小”,唐石经作“少”。按晋书山涛传云:“德薄位高,力少任重。”后汉书朱冯虞郑周列传赞章怀注引易同。荀子儒效篇:“能小而事大,辟之是犹力之少而任重也。”亦用易语。钱宫詹大昕云:‘三国志王修传注引魏略:“力少任重。”汉书王莽传:“自知德薄位尊,力少任大。”今本“少”作“小”,惟北宋景佑本是“少”字。’○铎按:经义述闻二王念孙曰:‘“少”与“小”形声皆相似,又涉上句“知小”而误耳。今本作“力小”,乃后人依俗本改之。集解引虞注尚未改。又潜夫论及群书治要、颜师古汉书叙传注引易并作“力少而任重”。明涂祯本盐铁论毁学篇:“故德薄而位高,力少而任重”,即本系辞传文,张之象本复改“少”为“小”。’
《原文》
且夫窃位之人〔1〕,天夺其鉴〔2〕,神惑其心。是故贫贱之时,虽有鉴明之资〔3〕,仁义之志,一旦富贵,则背亲捐〔4〕旧,丧其本心〔5〕。皆疏骨肉而亲便辟〔6〕,薄知友而厚狗马〔7〕。财货满于仆妾〔8〕,禄赐尽于猾奴〔9〕。宁见朽贯千万,而不忍赐人一钱;宁积粟腐仓,而不忍贷人一斗〔10〕。人多骄肆,〔11〕负债不偿〔12〕,骨肉怨望于家〔13〕,细民谤讟于道〔14〕。前人以败,后争袭之,诚可伤也。【注释】
〔1〕注见贤难篇。
〔2〕僖二年左传云:“是天夺之鉴,而益其疾也。”○铎按:晋语二作“天夺其鉴”。“其”犹“之”也。荀子君道篇:“然而求卿相辅佐,则独不若是其公也。”韩诗外传二“其”作“之”,是“其”与“之”同也。他例详经传释词卷五、卷九。
〔3〕王先生云:‘“鉴明”当依本传作“明察”,鉴、察形近而讹。’继培按:“鉴”盖“贤”之误,汉书五行志云:“人君有贤明之材,畏天威命。”王褒传云:“世必有圣知之君,而后有贤明之臣。”
〔4〕“捐”旧作“损”,据传改。
〔5〕孟子云:“此之谓失其本心。”
〔6〕史记伍子胥传云:“疏骨肉之亲。”“辟”读为“嬖”。汉书佞幸传赞云:“咎在亲便嬖。”(“辟”通“嬖”,指以阿谀逢迎得到君主宠爱的近臣。)
〔7〕盐铁论散不足篇云:“百姓或短褐不完,而犬马衣文绣。”说苑正谏篇:‘咎犯曰:“民有饥色,而马有粟秩。”’
〔8〕史记孟尝君传云:“仆妾余粱肉,而士不厌糟糠。”
〔9〕汉书贡禹传云:“禄赐愈多,家日以益富。”一切经音义一引三苍云:“猾,黠恶也。”史记货殖传云:“桀黠奴,人之所患也。”
〔10〕史记平准书云:“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而不可食。”高祖纪云:“实不持一钱。”田敬仲世家云:“田常复修厘子之政,以大斗出货,以小斗收。”御览八百四十“一斗”作“一升”。按此文即墨子尚同上篇所云;“腐●余财,不以相分。”
〔11〕管子霸言篇云;“富而骄肆者复贫。”
〔12〕说文云:“偿,还也。”“债”本书多作“责”,责、债古今字。○铎按:汉书宣元六王传淮阳宪王传:“舅张博言负责数百万,愿王为偿。”师古注:“责,谓假贷人财物未偿者也。”汉时骄贵多假贷于民,其实勒索也。事亦见三式、断讼篇。
〔13〕毛诗角弓序云:“骨肉相怨。”郑玄诗笺云:“骨肉之亲相疏远,则以亲亲之望,易以生怨。”按怨、望同义,史记陈余传:‘余怒曰:“不意君之望臣深也。”’索隐云:“望,怨责也。”○铎按:说文:“●,责望也。”书传通以“望”为之。汉书文三王传梁孝王传:“上由此怨望于梁王。”景十三王传江都易王传:“建恐诛,与其后祝诅上,语怨望。”陈汤传:“海内怨望。”“怨望”二字平列。
〔14〕晏子春秋谏下云:“不顾细民。”昭元年左传云:“民无谤讟。”○铎按;宣十二年左传注;“讟,谤也。”“谤讟”亦二字平列。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蓬恰恰 发表于 2025-7-24 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潜夫论·忠贵》篇阐发"德位相称"之要义,诚为治世圭臬。今就"五代天工"与"德不称任"二章句,略陈管见。

一、天工之臣的圣王气象
文中所言"五代之臣",实指尧舜禹汤文武之佐命贤臣。其"以道事君"非徒尽人臣之节,更在"以仁抚世"的兼济胸怀。考《尚书·皋陶谟》"允迪厥德"之训,可知上古贤臣皆以天道为纲,草木泽被、外内兼利正是《周易》"厚德载物"的具体呈现。此种"普天率土莫不被德"的治理境界,非仅政治技艺,实为"与天地合其德"(《周易·乾文言》)的圣王气象,故谓之"天工"。

二、德位相称的因果律则
"德不称任,必有余殃"八字,实为贯穿三代兴衰的微言大义。《周易·系辞下》"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正可互训。管子所言"授有德则国安"(《管子·牧民》),与文中"福祚流衍,本枝百世"形成鲜明对照。季世之臣"时主是谀"的乱象,恰是《荀子·臣道》所斥"偷合苟容"之态,其以"破敌为忠"的功利之见,背离了《论语》"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的德性根本。

三、历史镜鉴的当代启示
王符于东汉季年特标"忠贵"之义,实有深意存焉。观两汉外戚宦官之祸,皆因"德不称任"而起。班固《汉书·佞幸传赞》"哀平之际,祸速上头"的慨叹,正可佐证"余殃"之验。今日读此篇,尤当深思《孟子·离娄上》"惟仁者宜在高位"的警示,盖位愈高则德愈不可阙,此千古不易之理也。

要之,王符此篇非仅论人臣之道,实为治国者立镜。天工之臣的"兼济天下",与季世之臣的"谀主为忠",构成德政与苛政的永恒对照。读者当于此中体认"德者本也"(《礼记·大学》)的深意,方不负先贤垂诫之苦心。
邱眉 发表于 2025-7-31 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潜夫论·忠贵》篇"德不称任"思想发微

王符《潜夫论·忠贵》篇所论"五代之臣以道事君"一节,实为汉代经学政治伦理之精要。其言"天工"与"余殃"之辨,深契《尚书·皋陶谟》"天工人其代之"之旨,更与《周易·系辞》"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相表里。今试析其要义三端:

一、天工思想的本源与流变
所谓"五代之臣以道事君",当指尧舜三代之治。《尚书·尧典》载"克明俊德,以亲九族",正是"泽及草木,兼利外内"之典范。王符将"天工"定义为"普天率土莫不被德",实本于《周礼》"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的宇宙论政治观。汉代今文家言"天人相副",董仲舒《春秋繁露》谓"德侔天地者称皇帝",皆可与此互证。

二、德位相配的伦理准则
"德不称任,必有余殃"八字,乃全篇枢要。此说承《荀子·正论》"德必称位,位必称禄"而来,而更具警示意味。《左传·隐公三年》石碏谏卫庄公"宠而不教,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即为此理先声。王符特举"季世之臣"为戒,暗讽东汉中叶外戚宦官"时主是谀"之弊,与仲长统《昌言》"权移外戚之家,宠被近习之竖"可相参看。

三、兼济天下的实践维度
"兼利外内"之说,实本《墨子·兼爱》而融以儒术。《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王符更强调"安全真天工"的积极作为。其"本枝百世"之喻,出《诗经·大雅·文王》"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将个人德行与家族兴衰、国运隆替相联系,体现汉代"家国同构"的政治思维。

要之,此段文字虽简,却贯通经子。王符以"天工"为体,以"兼济"为用,以"德位相称"为衡准,构建起完整的士大夫政治伦理体系。今日观之,其警示"余殃"的忧患意识,犹不失为针砭时弊之良箴。学者当于此体会汉儒"通经致用"之微意,而非徒作古典文辞观也。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