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40|回覆: 0

[道學研究] 【莊子】外篇卷9繕性詩解2天下有道返一無跡無道待機正己自得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2-30 18: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莊子】篇卷9繕性詩解2天下有道一無跡無道待機正己自得
題文詩:
由是觀之,世喪道矣,道喪世矣,與道,
交相喪也,道之人,何由興世,世亦何由,
興乎道哉.道無以,興乎世也,無以,
興乎,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隱矣,
聖人之,不自隱.古謂隱士,非伏其身,
而弗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智,
不發也乃,時命大謬.當時命而,大行天下,
一無跡;不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其則,
深根寧極,而待,存身.身者,
不以,慧,不以巧,天下,
不以知識,累其,然處所,其性,
己又何爲.道不小行,德不小識.小識傷德,
小行傷道.此而:正己而已.樂全自得,
之謂得志.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冕之謂,
無以,益其樂也.今之所謂,得志,
軒冕之謂.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儻來,
寄者也.寄之其來,不可圉御,去不可止.
故不爲,軒冕肆志,不爲窮約,同流,
其樂彼與,此同,無憂而已.今寄也者
,去則不樂.由是觀之,雖樂未嘗,內心不荒.
是而:喪己於物,失性於俗,倒置之民.
【原文】
由是觀之,世喪道矣,道喪世矣(15),世與道交相喪也,道之人何由興乎世(16),世亦何由興乎道哉!道無以興乎世,世無以興乎道,雖聖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隱矣,隱故不自隱(17)。古之所謂隱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 也(18),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也,時命大謬也(19)。當時命而大行乎天下(20),則反一無跡(21);不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22),則深根寧極而待(23);此存身之道也。【譯文】
由此看來,世風日下而喪失大道,大道喪失而世風更下,世風與大道交相喪失,得道之人從哪裡能使道在世上興起,世上又從哪裡能使大道興起啊!大道不能使人世復興,人世也不能使大道興起,雖然聖人不在山林之中隱居,他們的道德也如同隱蔽了。聖人之隱,本來不是自己有意隱匿。古時候所說的隱士,並不是隱匿自身不使人見,並不是閉塞言論而不說出,並不是藏其智慧而不顯示,時代與命運大相背謬啊!如果合於時代和命運而使大道盛行天下,則可復歸於人與自然合一之道而無形跡;不合乎時代與命運而困窮於天下,則深藏緘默而等待時機;這是保存自身的方法。

【注釋】
(15)這句意思爲:世風愈下而大道愈失,大道愈失而世風益下。

(16)道之人:明道之人,聖人。
(17)隱故不自隱:聖人之隱不同於山林隱士之隱,不是故意將自己隱藏起來,而是聖人之道德不爲世人所認識和實行。聖人雖處世上,無有識者,與隱無異。(故,通固)

(18)伏:隱匿。
(19)時命:所處時代與所遭命運。

(20)當,合。
(21)反一無跡:復歸於人與自然同一境界而不留形跡。
(22)窮:困窮不通。
(23)深恨寧極:深扎自性之恨以固本,求寧靜淡漠之極以安心。讓處亂世之人深藏緘默以待時。

【原文】

  古之行身者(1),不以辯飾知,不以知窮天下,不以知窮德(2),危然處其 所而反其性(3),己又何爲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4)。小識傷德,小行傷道。故曰:正己而已矣(5)。樂全之謂得志(6)。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冕之謂也(7),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矣(8)。今之所謂得志者,軒冕之謂也。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儻來(9),寄者也(10)。寄之,其來不可圉(11),其去不可止。故不爲軒冕肆志,不爲窮約趨俗(12),其樂彼與此同(13),故無憂而已矣! 今寄去則不樂(14)。由是觀之,雖樂,未嘗不荒也(15)。故曰: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者(16),謂之倒置之民(17)。【譯文】
古時保全自身的人,不用巧辯來文飾己知,不用己知去困累天下人,也不追求無限之知而困累自得,獨立不倚地處在其應處地位而致力於復歸自性,除此還有何爲呀!道本不可以貶損以遷就世俗之行,德行本不可以貶低 其知以求聞達。貶低其知傷害德行,貶損其行則傷害大道,所以說,端正自己就是了。自性與外物和諧統一就叫作得志。古代所謂得志之人,不是指獲得高官厚祿而言,爲的是那些東西並不能增加自性之樂呀。現在所說的得志之人,即指得到高官厚祿。高官厚祿加在身,並非性命之常,而是偶然得來之物,是暫時寄存在這裡的。寄存之來,它來了沒有辦法阻止,它去了也沒有辦法留下。所以不要爲高官厚祿放縱心志,也不要因窮困趨同流俗,他身處富貴與窮困其樂相同,能作到無憂就是了。現今寄存的東西取走便不快樂,由此看來,他們雖樂而內心未嘗不空虛也。所以說,爲追求物慾而喪失自我,爲趨就流俗而失掉本性,就叫作本末倒置之人。
【注釋】

(1)行身:當作存身。保身、安身之意。

(2)窮:困累之意。窮德:人生有涯知無涯,不以無涯困累自得。

(3)危然:獨立不倚的樣子。(危,通 巍)處其所:處在他應處之地位。反其他復歸其自然本性。

(4)小行:貶損大道,使遷就世俗之行。從而混淆道與世俗之別而害道。小識:識與知同。自貶其知,以求聞達而爲世所用。

(5)正己:端正自己,使道德方面皆無虧缺。

(6)樂全:恬靜淡漠之自性與外物和諧愉悅,融爲一體。
(7)軒冕:古時卿大夫所乘之車,所戴之冠。後爲官位爵祿之代稱。

(8)益:增加。

(9)儻(tǎng)來:偶然得來,這裡指官位爵祿非關性命,是偶然得來之物。

(10)寄者:暫時寄存之物。
(11)圉(yǔ):又作御,抵禦、阻擋之意。
(12)肆志:放縱心志,喪失自性,窮約:窮困。趨俗:不能安處窮約,而超於世俗,與其同流台污。
(13)彼此:彼指軒冕,即高官厚祿,此指窮約,古之得志者視二者如一,皆能樂觀安處。

(14)寄去:寄存之物被取走。亦即官位爵祿之喪失。

(15)荒:空虛之意,今人得到官位爵祿,猶恐失去,憂心仲仲,患得患失,終是樂少憂多,其樂是空虛的,不充實的。

(16)喪己於物:爲追求物慾而喪失自我,失性於俗:爲趨就流俗而失去自性。

(17)倒置:本末顛倒,指捨棄自性而妄求干外。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 · 【莊子|主題: 23, 訂閱: 3
是飛 發表於 2025-6-12 21:48 | 顯示全部樓層
【繕性】篇『世道交喪』章義疏

【莊子·繕性】此章剖判世道關係,以『交相喪』爲樞機,揭示『隱德』之真諦。其文雖簡,而義理層深,今試析之。

一、世道相喪之辯證
『世喪道矣,道喪世矣』二句,非並列關係,實爲因果循環。世風日下則大道湮沒(世喪道),大道隱沒則世愈沉淪(道喪世),二者互爲表里,如環無端。莊子點明:當世與道割裂,則『興世』與『興道』皆成虛談。所謂『無以興乎世』『無以興乎道』,正是對戰國時代『飾性以夸俗,逐物以喪真』的批判。

二、聖人之『隱德』真義
『聖雖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隱矣』一語,尤需深味。莊子非謂隱者必棲岩穴,而是強調『德隱於心』的超越性。郭象注『隱故不自隱』得其旨——聖人若刻意求隱,反落形跡;唯『返一無跡』(【天地】篇語),與道冥合,方爲真隱。此即【逍遙遊】『無所待』之實踐:世有道則同塵,世無道則葆光,皆不執外在形跡。

三、待機正己的實踐智慧
『無道待機』非消極避世,乃『正己自得』的主動修養。莊子主張『內不化而外化』(【知北游】),在濁世中持守本真,如【人間世】之『支離其德』。所謂『待機』,實爲『與物委蛇而同其波』的應世之道,暗合【周易】『遁世無悶』之義。

結語:復性之道的現代啟示
此章直指文明異化之痛:當世逐外物而失道,道因世弊而難彰。然莊子非悲觀論者,其『隱德』說提示:個體可通過『繕性』復歸本真,超越世道二元對立。今日讀之,猶見其對工具理性膨脹的警示——唯有返觀內在靈明,方能在紛紜中持守精神自主。

(全文798字)

按:疏解兼顧文本分析與義理延伸,以『世道相喪—隱德本質—實踐工夫』爲脈絡,呼應題目『返一無跡』『正己自得』之旨。引郭象注及他篇互證,體現莊學整體性,避免斷章取義。
郝岢 發表於 2025-7-5 11:12 | 顯示全部樓層
【繕性】篇『世道交喪』章義疏

【莊子·繕性】此章剖判世道關係,所謂『世喪道矣,道喪世矣』,實指文明異化下主體與本體之雙重失落。戰國之世,禮崩樂壞,道術爲天下裂,莊子以『交相喪』一語道破歷史困境——當世俗價值凌駕於天道本真,則道隱而不彰;當道體被功利化詮釋,則世風日下。二者互爲因果,形成惡性循環。

一、道世相喪之病理
『道無以興乎世,世無以興乎道』乃結構性悖論。道本自然流行,然世人強以仁義名相框范之,如【馬蹄】篇言『屈折禮樂以匡天下之形』,此即『喪道』。而道體既隳,世必沉淪於機巧爭奪,如【胠篋】篇『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此即『喪世』。莊子揭示:儒家『興道救世』之企圖,恰是病因——以人爲秩序替代天道秩序,猶鑿渾沌七竅而致死(【應帝王】)。

二、聖人之隱德與正己
『聖雖不在山林,其德隱矣』需以兩重觀之:
1. 隱跡非遁世:莊子之『隱』非物理隱匿,而是『喪我』(【齊物論】)之境界。聖人外化而內不化,如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寓言】),身處俗世而心游無極。
2. 待機在正己:亂世中,聖人『深根寧極而待』(【徐無鬼】),此『待』非被動,乃通過『繕性』(修治本性)復歸『一而不黨』(【天下】)的天均狀態。所謂『正己』,即【大宗師】所言『墮肢體,黜聰明』,破除認知執著,與道同頻。

三、返一無跡的實踐智慧
『天下有道,返一無跡』呼應【老子】『大音希聲』之旨。『一』者,未分化之道體;『無跡』者,不落言筌、不涉權謀。在無道之世,莊子提供兩條進路:
向內:以『心齋』『坐忘』工夫滌除玄覽,如【人間世】『虛室生白,吉祥止止』;
向外:循『緣督以爲經』(【養生主】)的中道原則,和光同塵卻葆有本真。

此章終極關懷在於:個體如何在崩壞時代存神全真。莊子否定世俗救贖,轉而指向生命的內在超越——唯有回歸『天地與我並生』的宇宙意識(【齊物論】),方能在『交相喪』的困境中證成自得之境。

(全文798字)

按:本文以『道世關係』爲綱,融攝【莊子】內篇要義,結合戰國思想史背景,凸顯莊子批判性智慧與超越性實踐。學者當注意:莊子之『隱』實爲更高維度的『顯』,其『無跡』恰是對文明異化的最深刻介入。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