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39|回復: 2

[道学研究] 【庄子】内篇卷6大宗师诗解9至仁非仁以道为师泽及万世不以为仁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12-10 14: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庄子】内篇卷6大宗师诗解9至仁非仁以道为师泽及万世不以为仁

题文诗:
意而子也,见许由曰:尧何资汝?意而子曰:

尧谓我必,躬服仁义,明言是非.许由曰尔,

奚来为轵?夫尧既已,仁义黥汝,而又劓汝,

以是非矣,汝将何以,游夫遥荡,姿睢转徙,

之途乎哉?意而子曰:虽然吾愿,游于其藩.

由曰不然,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

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意而子曰:

夫无庄也,之失其美,据梁者也,之失其力,

黄帝之忘,其知皆在,炉捶间耳.庸讵知夫,

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补我劓使,我乘成以,

随先生邪?许由曰噫,未可知也,我但为汝,

言其大略:道吾师乎,吾师乎道,泽及万世,

不以为仁,长于上古,不以为老,覆载天地,

刻雕众形,不以为巧,此所游已.至道至仁,

无为无形,自然而然,道无不有,真情遍在,

通古达今,通无化有,至仁非仁,仁不得已.
  
  【原文】

  意而子见许由①。许由曰:『尧何以资汝②?』意而子曰:『尧谓我:「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③」。』许由曰:『而奚来为轵④?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⑤,而劓汝以是非矣⑥,汝将何以游夫遥荡姿睢转徙之塗乎⑦?』意而子曰:『虽然,吾愿游于其藩⑧。』

  许由曰:『不然。夫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⑨,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⑩。』意而子曰:『夫无庄之失其美(11),据梁之失其力(12),黄帝之亡其知(13),皆在炉捶之间耳(14)。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15),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16)?』

  许由曰:『噫!未可知也。我为汝言其大略。吾师乎(17)!吾师乎!泽及万世而不为仁(18),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所游已。』


  【译文】

意而子拜访许由。许由说:『尧把什么东西给予了你?』意而子说:『尧对我说:「你一定得亲身实践仁义并明白无误地阐明是非」』。许由说:『你怎么还要来我这里呢?尧已经用「仁义」在你的额上刻下了印记,又用「是非」割下了你的鼻子,你将凭借什么游处于逍遥放荡、纵任不拘、辗转变化的道途呢?』意而子说:『虽然这样,我还是希望能游处于如此的境域。』
    许由说:『不对。有眼无珠的盲人没法跟他观赏佼好的眉目和容颜,瞎子没法跟他赏鉴礼服上各种不同颜色的花纹。』意而子说:『无庄不再打扮忘掉自己的美丽,据梁不再逞强忘掉自己的勇力,黄帝闻「道」之后忘掉自己的智慧,他们都因为经过了「道」的冶炼和锻打。怎么知道那造物者不会养息我受黥刑的伤痕和补全我受劓刑所残缺的鼻子,使我得以保全托载精神的身躯而跟随先生呢?』
许由说:『唉!这可是不可能知道的。我还是给你说个大概吧。「道」是我伟大的宗师啊!我伟大的宗师啊!把万物碎成粉末不是为了某种道义,把恩泽施于万世不是出于仁义,长于上古不算老,回天载地、雕创众物之形也不算技巧。这就进入「道」的境界了。』
【庄子内篇】憨山释德清注:

上言了无生死,乃造道之极,要在顿悟。下言世人必欲学道,须将仁义、恭矜、智能、夙习之事,一切屏绝,乃可入道。

意而子見許由,許由曰:『堯何以資汝(何以教汝)?』意而子曰『堯謂我:汝必躬服(行也)仁義而明言是非。』許由曰:『而奚來為軹(奚,何。軹,助语辞。言又何为来耶?意谓女已被尧教坏了也)?夫堯既黥(拔其须,则毁其面貌)汝以仁義(言以仁义伪行坏了本来面目),而劓(割其鼻也)汝以是非矣。汝將何以游夫遙蕩(逍遥之境)恣睢(纵横也)轉徙(变化)之塗乎(言汝已被尧以仁义是非,坏了汝本来面目,而拘于仁义是非之场;又何能游于逍遥大道之乡乎)?』意而子曰:『雖然,吾愿游其蕃(言虽不能入大道之奥,亦愿游其蕃篱)。』許由曰:『不然。夫盲者無以與乎眉目顏色之好,瞽者無以與乎青黃黼黻之觀(言汝心既盲瞽,难以与大道也)。』意而子曰:『夫無莊(古之美貌者)之失其美,據梁(古之有力者)之失其力,黃帝之忘其知(言至人之善救,能使人人失其平昔之所自有),皆在鑪锤之間耳(言上三人顿失其固有,是在夫子之陶铸之中耳)。庸詎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補我劓,使我乘成以隨先生耶(言我今日幸得见先生,岂非造物者补我之缺失,乘其浑全之大道,以随先生耶)?』許由曰:『噫!未可知也(言汝虽有志,未知何如也)。我為汝言其大略(不敢尽其底蕴,试为汝言其大略):吾師乎!吾師乎(吾师乃大宗师也,非尧可比)!齏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言尧谆谆以仁义为仁义,以爱养万物以为功。吾大宗师则齑粉万物而不以为义,纵泽及万世而不以为仁。以大仁不仁,大义不义,即老子「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之意),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言未有天地,先有此道),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巧(言大道生天生地、化育万物而无心,故不有其巧)。此所游已(言整物已下,乃吾师之所游者,如此而已)!』

此一节,言欲学大道,必须屏绝有心要为仁义、恭矜、智能之事,方可超玄入妙,而逍遥乎大道之乡。盖仁义、智能,乃功名之资,世俗之所尚,实为大道之障碍故耳。


  【注释】

  ①意而子:虚拟的人名。

  ②资:给予。

  ③躬服:亲身实践,身体力行。

  ④而:你。轵(zhǐ):同『只』,句末语气词用法。

  ⑤黥(qíng):古代的一种刑法,用刀在受刑人的额上刺刻,而后以墨涂之。

  ⑥劓(yì):古代的一种刑法,割去了受刑人的鼻子。

  ⑦遥荡:逍遥放荡。恣睢:放任不拘。转徙:辗转变化。塗:通作『途』,道路的意思。

  ⑧藩:篱笆,这里喻指受到一定约束的境域。

  ⑨与:赞许、赏鉴。下句同此解。

  ⑩瞽(gǔ):瞎眼。一般地说,『盲者』、『瞽者』都指瞎子,细分之,『盲』指有眼无珠,『瞽』指眼瞎而无视力。黼(fǔ)黻(fú):古代礼服上绣制的花纹。

  (11)无庄:虚构的古代美人之名,寓含不装饰的意思。传说她闻道之后不再装饰而自忘其美。

  (12)据梁:虚构的古代勇夫之名,寓含强梁之意。

  (13)亡:丢失,忘却。

  (14)炉捶:冶炼锻打,这里喻指得到『道』的薰陶而回归本真。

  (15)息:养息。

  (16)乘:载。成:备。『乘成』的意思就是,托载精神的身躯不再残缺。

  (17)师:这里实指『道』。

  (18)泽:恩泽。
子彧 發表於 2025-7-30 07: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至仁非仁之道——庄子大宗师篇义疏》

庄周之学,以破执为宗,此段对话实为解构儒家仁义观之枢机。许由与意而子之对答,非止二人之辩,乃道术与仁义之辨也。

首当辨明"黥劓"之喻。许由谓尧"黥汝以仁义,劓汝以是非",此非毁仁也,乃警醒世人执着名相之弊。仁义本为德目,然一旦固化为教条,则如刑人之黥劓,使人失其天然。《齐物论》云"道隐于小成",正谓此也。郭象注曰:"由外入者,假学以成性",可谓得其三昧。

次当参详"炉捶"之旨。意而子举无庄失美、据梁失力、黄帝亡知三事,实指修道者必经"损之又损"之功。成玄英疏解"炉捶"为"造化洪炉",甚是。此即《知北游》"为道者日损"之实践,通过自我解构以复归本真。

许由终以"吾师乎"三叹作结,尤当深味。其言道体"泽及万世而不为仁",正合《老子》"上德不德"之旨。王弼注《老》云"仁不得谓之德",恰可与此互参。道之生化万物,本乎自然,非有意为仁;若自诩仁德,则落第二义矣。

至若"乘成以随"之说,实含双重玄义:一者谓乘造化之完整(成),二者暗指六十四卦之《既济》(乘成)。此即《周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终极境界。船山先生《庄子解》谓:"乘其成形而不为形累",可谓洞见。

要之,此段对话实为庄子修道论之浓缩:破仁义之执→经炉捶之功→达乘成之境→归大宗之师。学者当离文字相,直探其"不得已"之真情,方契"至仁无亲"之真谛。
邓姻 發表於 2025-7-31 17: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至仁非仁之道——庄子大宗师篇义理发微》

《大宗师》此章以许由与意而子之对答,剖判仁义之局限,彰显至道之无极。其文虽简,而义理层叠,今试为诸君析之。

一、仁义之桎梏如刑戮
尧以"躬服仁义,明言是非"授意而子,许由直斥此为"黥汝以仁义,劓汝以是非"。庄子以刑喻教,其意深远:仁义是非虽为世俗所尚,然其强加于人,犹若刀斧加身,使人失其自然之性。黥劓之刑不可逆,而仁义是非之束缚,尤甚于肉体之伤。此与《应帝王》"浑沌凿窍"之喻同出一辙,皆言人为造作反害天真。

二、超越藩篱之可能
意而子虽受仁义是非之困,仍求"游于其藩"。许由以盲者不辨颜色、瞽者不观黼黻为喻,谓受刑之人难体大道。然意而子举无庄失美、据梁失力、黄帝亡知三例,揭示"炉捶之间"(造化陶铸)可使旧伤弥合。此段机锋暗藏转语:世俗之桎梏虽深,然造物者之妙用,正能"息我黥而补我劓"。郭象注"乘成以随"云:"成者,自然之全也",即谓返归性命之本然。

三、至道之师超越仁巧
许由终以"吾师乎"三叹阐发至道境界:"泽及万世而不为仁"破功利之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超时间局限,"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泯技艺之迹。此即《老子》"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之庄学演绎。王弼曾言"仁不能兼仁",而庄子更进一层:至仁者,正因其"不以为仁",故能周行不殆。

结语
此章由破而立,先斥世俗仁义之拘,次示超越之可能,终归至道之无极。庄子所谓"游",非逃世也,乃"乘天地之正"的绝对自由。读此篇者,当知至仁非刻意为之,实为道体自然流行——如四时之行、百物之生,皆"不得已"而然。此即"大宗师"之真谛。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