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29|回覆: 0

[中醫理論] 中醫科學原理研究—人體結構與生理現象規範化描述—人體結構與生理現象定義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紀永臣 發表於 2021-11-19 14: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醫科學原理原件
第二章  人體結構與生理現象規範化描述
第一節  人體結構與生理現象定義
一、人體的基本結構描述
中醫對人體結構的認識過程也就是人類文明的進化過程,從人體各個部位的命名、人的各個生長時期的稱謂、人體內部組織與器官的認識直到人體各系統功能與作用的認定等,都是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以至於我們先人的先人都認爲這些都是與生俱來的知識,沒有誰去追問我們人體結構爲什麼如此稱呼?又是誰規定的要這樣稱呼?其實這些知識並不是與生俱來就有的,而是中醫日積月累人體解剖知識的生活化與社會化。
1、人體的基本結構
人體從整體上可以分爲頭部、四肢和軀幹三大部分。其中:
頭部包括由頭和頸部。
軀幹包括胸、背和脊椎。
上肢包括肩、上臂、前臂和手。
下肢包括臀、大腿、小腿和足。
2、人體的信息感知器官
人體的感知器官包括眼、耳、鼻、眉和口,俗稱『五官』。
3、人體與外界溝通的通道
人體通過兩眼、兩耳、兩鼻孔、口、前陰尿道和後陰肛門與外界溝通,俗稱『九竅』。
4、五體是肌體基本要素
五體是指肢體的筋、脈、肉、皮、骨等。
5、百骸是人體的骨架
百骸是指人體全身骨骼的泛稱。
二、人體的內部結構描述
1、五臟器官
心、肺、脾、肝和腎合成五臟,是人體內部最重要的功能性器官。五臟通過血管與血液與其他器官溝通,構成人體五大系統。其中:
心主血脈:心主血脈包括心主血和主脈兩個方面。心主脈是指心氣推動和調節血脈循行於脈中,周流全身的作用,發揮營養和滋潤作用。心主血指全身的血液依賴於心臟的搏動而輸送到全身,心是血液運行的動力。
肺主氣:肺主氣是肺主呼吸之氣和肺主一身之氣的總稱。其中肺主呼吸之氣是指肺通過呼吸運動,吸入自然界的清氣,呼出體內的濁氣;肺主一身之氣是指肺有主持、調節全身各臟腑之氣的作用,即肺通過呼吸而參與氣的生成和調節氣機的作用。
脾主運化:運即轉運輸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運化,指脾具有將水谷化爲精微,並將精微物質轉輸至全身各臟腑組織的功能。實際上,脾就是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和運輸的功能。中醫的脾包括脾臟器官及血液的攜帶與再生功能。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舒暢、條達以保持全身氣機疏通暢達,通而不滯,散而不郁的作用。肝主疏泄是保證機體多種生理功能正常發揮的重要條件。
腎主水液:從廣義來講,是指腎爲水髒,泛指腎具有藏精和調節水液的作用。從狹義而言,是指腎主持和調節人體水液代謝的功能。
2、六腑器官
六腑是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的總稱,其共同生理功能是傳化物。
六腑的生理特點是瀉而不藏,實而不能滿。飲食物入口,通過食道入胃,經胃的腐熟,下傳於小腸,經小腸的分清泌濁,其清者(精微、津液)由脾吸收,轉輸於肺,而布散全身,以供臟腑經絡生命活動之需要;其濁者(糟粕)下達於大腸,經大腸的傳導,形成大便排出體外;而廢液則經腎之氣化而形成尿液,滲入膀胱,排出體外。
飲食物在消化吸收排泄過程中,須通過消化道的七個要衝,即七沖門,意爲七個衝要門戶。其中唇爲飛門,齒爲戶門,會厭吸門,胃爲賁門,太倉下口爲幽門,大腸小腸會爲闌門,下極爲魄門
奇恆之腑包括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等。此六者爲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故稱爲奇恆之腑。
奇恆之腑是一類相對密閉的組織器官,卻不與水谷直接接觸,即似腑非腑。但具有類似於五臟貯藏精氣的作用,即似髒非髒。
4、西漢時期人體解剖學概況
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尺,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腸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迴腸大四寸,徑一寸半,長二丈二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廣腸大八寸,徑二寸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故腸胃凡長五帳八尺四寸,合受水谷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此腸胃長短受水谷之數也。
肝重四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主藏魂。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血溫五藏,主藏意。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主藏魂魄。腎有兩枚,重一斤一兩,主藏志。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盛精汁三合。
胃重二斤十四兩,紆曲屈申,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腸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回積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大腸重三斤十二兩,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半,當齊,右回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
口廣二寸半。唇至齒長九分。齒已後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也。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咽門重十兩,廣二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喉嚨重十二兩,廣二寸,長一尺二寸九節。肛門重十二兩,大八寸,徑二寸太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三、人體生命狀態活動描述
1、人體生命活動現象
吃喝拉撒、洗洗涮涮、橫倒豎歪、走跑立站、說學逗唱等。
2、人體成長階段
生老病死、兒童少年、青年壯年、耄耋白首、強壯、疲憊等。
3、人的情志
怒、喜、思、悲、恐等。
4、人的神情
呼、笑、歌、哭、呻等。
四、人體身體狀況描述
1、身體體表顏色
皮膚顏色呈現青、赤、黃、白、黑等。
2、舌頭的口感
唾液或口腔感覺酸、苦、甘、辛、咸等。
3、身體體溫
冷與熱、著涼、惡寒、高燒等。
4、身體行爲能力
有氣無力、行動不便、疲憊倦怠、體魄健壯,身形敏捷等。
5、頭髮狀態
密與疏、壯與絨、黑與白、脫髮、禿頂等。
6、視力狀況
眼花繚亂、近視、視覺模糊、眼乾、眼痛、流淚等。
7、聽覺狀況
耳鳴、耳痛、耳熱、聽力下降等。
8、嗅覺狀態
鼻塞、流鼻涕、呼吸障礙、鼻內癢疼等。
9、呼吸狀態
呼吸困難、咽喉腫痛、咳嗽、咳痰、咳血等。
10、飲食狀況
厭食、調適、食欲不振、暴飲暴食等。
11、飲水狀態
多飲、口舌乾燥等。
12、大便狀態
通暢、便秘、腹瀉、乾燥等。
13、小便狀態
尿頻、尿黃、尿血、少便、尿崩等。
14、出汗狀況
多汗、盜汗、少汗等。

來自學社: 中醫基礎研究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黃糧大夢 發表於 2025-5-27 23: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醫人體結構認知的本體論與方法論價值】

(按:本文以朱子"格物致知"精神爲綱,參酌【黃帝內經】藏象理論,就中醫人體結構認知體系作學理辨析)

一、中醫解剖認知的文明發生學意義
【周禮·天官】載"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共醫事",已顯現早期醫學的系統性認知。考【說文解字】,"體"字從骨豊聲,其形構即暗含"形骸-功能"的雙重維度。中醫對人體結構的命名體系(如【靈樞·骨度】所載三百六十五節之說),實爲"觀物取象"思維的具體實踐,較之希波克拉底【論聖病】的體液說,更早建立起整體關聯的認知範式。

二、結構分類的形神統一觀
【內經】將人體分爲"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的功能單元,與今本所述頭部、軀幹、四肢的形態劃分形成經緯交織的認知網絡。值得注意的是:
1. 頭部在【素問·脈要精微論】中稱爲"精明之府",強調其神機統攝作用
2. 軀幹劃分暗合"三焦"理論,胸背對應"膻中-命門"的陰陽樞軸
3. 四肢在【傷寒論】中作爲"四末",是判斷陽氣存亡的重要指征

三、解剖術語的訓詁學啟示
考【爾雅·釋親】所載"頸曰脰,背曰呂"等稱謂,可見中醫解剖名詞多源於生活觀察的"近取諸身"。如"脊椎"一詞,【釋名】解爲"積漸如柱",既描述形態特徵,又暗喻其"樞軸"功能。這種"名實相副"的命名原則,較之維薩里【人體構造】的純粹形態學描述,更具動態功能性特徵。

四、現代轉化的認識論思考
建議在規範化描述中注意:
1. 保留"頭者精明之府"等功能性定義
2. 補充【醫宗金鑒·正骨心法】的體表定位法
3. 引入【難經】"七沖門"理論解釋結構關聯性

結語:中醫人體結構認知實爲"形-氣-神"三位一體的動態模型,其術語體系承載著中國哲學"體用不二"的思維特質。今日研究當以【內經】爲體,現代解剖爲用,方能在保持理論自洽的前提下實現創造性轉化。

(全文共789字,依錢穆先生【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之例,不作分段標題)
鄒外 發表於 2025-6-12 11:28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視野下中醫人體結構認知的本體論闡釋

【中醫科學原理研究】第二章對中醫人體結構認知歷程的梳理頗具啟發性。作爲國學研究者,筆者認爲需從文化本體論角度補充三點要義:

一、"名實之辨"與中醫解剖術語的生成邏輯
中醫對人體結構的命名並非簡單的經驗積累,實爲"格物致知"傳統在醫學領域的實踐。【周禮·天官】載"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顯示先秦已有系統的解剖認知體系。所謂"生活化命名"現象,實爲"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周易·繫辭】)的取象思維體現。如"肩髃"之"髃"取義於骨隙如隅角,"囟門"以會意字象顱骨未合之形,皆暗合【說文解字】"依類象形"的造字原則。

二、身體觀的三才範式與結構劃分
將人體分爲頭、肢、干三部的分類法,實與【黃帝內經】"三才之道"相呼應。【靈樞·邪客】云:"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頭部象天主神明,軀幹法地主運化,四肢應人主勞作。此三分法較之現代解剖學更具哲學整體性,其中脊椎作爲"天柱"(【春秋元命苞】)、胸背對應陰陽升降等認知,均體現"人身小宇宙"的太極思維。

三、解剖認知的文明演進特徵
文中提及的認知演變過程,恰印證【尚書·洪範】"五行-五藏"對應的系統化進程。從甲骨文記載的單純臟器名稱(如"心"字象形),到【內經】將五臟與時空、音律相配屬,展現的是"由形入神"的認識飛躍。宋代【歐希范五臟圖】的實證解剖與朱熹"理先氣後"的理學觀相互印證,說明中醫解剖學始終在形而上與形而下兩個層面同步發展。

要之,中醫人體結構理論實爲中華文明"觀物取象-立象盡意-得意忘象"認知範式的醫學呈現。今日研究者當以"六經注我"的態度,在現代解剖學框架下重新詮釋傳統身體觀,方能使"古樹發新枝"。此中深意,願與同道共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