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53|回覆: 1

[兵家] 【孫子兵法】卷11九地篇1因地制宜合利而動不利而止兵貴神速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1-18 15:3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孫子兵法】卷11九地1因地制宜合利而動不利而止兵貴神速
題文詩:
孫子:用兵法有,散地輕地,爭地交地,
衢地重地,圮地圍地,有死地也.諸侯者,
自戰其地,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
為輕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為爭地.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為交地.諸侯之地,
三屬也者,先至而得,天下之眾,為衢地.
地深,背城邑多,為重地.山林險阻,
沮澤,難行之道,為圮地.所由入隘,
從歸者迂,彼寡可擊,吾之眾者,為圍地.
疾戰則存,不疾戰亡,為死地.是故散地,
則無,輕地無止,爭地無攻,交地無絕,
衢地合交,重地則掠,圮地則行,圍地則謀,
死地則戰.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
相及,敵之眾寡,相恃,敵之貴賤,
相救,敵之上下,扶,卒離不集,
兵合不齊.合利而動,不利而止.問敵眾,
整而將來,待之若何?曰先奪其,所愛則聽.
兵情主速,乘人不及,由不虞道,攻所不戒.
第十一篇 九地【原文】

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諸侯自戰其地者,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為輕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諸侯之地三屬(1),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2),爭地則無攻(3),交地則無絕(4),衢地則合交(5),重地則掠(6),圮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7)。所謂古之善用兵者(8),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眾寡不相恃(9),貴賤不相救(10),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敢問:『敵眾整而將來,待之若何?』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11)。』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12),攻其所不戒也。
【譯文】
孫子說:按照用兵的一般規律,戰場的地形種類有『散地』『輕地』『爭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圍地』『死地』九種。諸侯在自己領地內作戰的戰地,叫作『散地』;進入敵境不遠的戰地,叫作『輕地』;我軍先佔領於我有利,敵軍先佔領於敵有利的戰地,叫作『爭地』;我軍可以前往,敵軍也可以前來的戰地,叫作『交地』;與多國毗鄰,誰先到就可以獲得諸侯列國援助的戰地,叫作『衢地』;深入敵國腹地,背靠敵人眾多城邑的戰地,叫作『重地』;山高水險、林木森嚴、池沼錯綜,難於通行的戰地,叫作『圮地』;行進的道路狹窄,退兵的道路迂遠,敵軍能以少擊眾的戰地,叫作『圍地』;奮起速戰就能生存,不奮起速戰就會全軍覆滅的戰地,叫作『死地』。因此,處於散地不宜作戰,處於輕地不宜停留,處於爭地不要勉強強攻,處於交地要保證隊伍能相互策應而不被截斷,進入衢地應該主動結交諸侯,深入重地要掠取軍需物資,遇到圮地則必須要迅速通過,陷入圍地就要設計脫險,置於死地就要力戰求生。
     古代善於指揮作戰的人,能使敵軍首尾不能相互策應,主力部隊與非主力部隊不能相互依靠,官兵之間不能相互救援,軍中上下級之間不能互相統屬,士卒潰散而不能集合,即使集合也無法展開統一行動。於我有利就戰,於我不利就不戰。或許有人會問:『如果敵軍眾多且又陣勢嚴整前來進攻,該如何應付呢?』答案是:『先奪取敵人所必救的要害之處,這樣敵人就不得不聽任我們的擺佈了。』用兵作戰的原則貴在神速,要乘敵人措手不及的時機,從敵人意想不到的道路,攻擊敵人防備虛懈的地方。
【注釋】

(1)三屬:屬(zhǔ),連接。指敵我和其他諸侯國連接的地區。

(2)無止:止,停留。不要停留。

(3)爭地則無攻:雙方必爭的要害地區,應先敵佔領,若敵人已先佔領,則不宜強攻。

(4)交地則無絕:絕,斷絕。在『交地』要注意軍隊部署能互相策應以確保聯繫,不可斷絕,以防敵人截擊。

(5)衢地則合交:在『衢地』要同相鄰諸侯國加強外交活動,結交諸侯。

(6)重地則掠:軍隊進入『重地』要征掠敵國的糧秣,保障自己部隊的供給。

(7)死地則戰:處於『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的『死地』,就應激勵士卒殊死戰鬥,死中求生。

(8)古之善用兵者:漢簡【孫子兵法】此句為:『所謂古善戰者。』

(9)眾寡不相恃:使敵軍的主力和小部隊之間不能互相依靠和協同作戰。

(10)貴賤不相救:使敵軍的官兵之間不能相救應。貴賤,古時指地位高貴和地位低微的人,這時指將官與士卒。

(11)先奪其所愛則聽矣:愛,指敵人最關注、最重視的地方。指首先攻取敵人所必救的要害之處,敵人就會被迫聽任我的擺佈了。

(12)由不虞之道:虞,預料。這句是說,要走敵人預料不到的道路。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鄒角旭 發表於 2025-6-6 10:23 | 顯示全部樓層
【九地篇】兵形勢理析微

【孫子兵法·九地篇】開宗明義提出"九地"概念,實為古代軍事地理學的系統分類。所謂"散地、輕地、爭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圍地、死地"九者,非僅地形之辨,更蘊含深刻的戰略哲學。今就篇首要義,析其三重辯證關係。

一、地緣與心理的辯證統一
"散地"者,諸侯自戰其境之謂。孫子特指"士卒易散"的心理特徵,蓋因本土作戰,士卒懷家易潰。此論揭示軍事地理學中"空間歸屬感"對士氣的決定性影響。而"輕地"入人之境不深者,既無險要可恃,又無縱深可退,恰如【司馬法】所言"進退維谷",反映地理縱深與心理安全的正相關關係。

二、利害與行動的動態平衡
"合利而動,不利而止"八字,實為全篇行動綱領。此語非謂消極避戰,乃強調"因利制權"的主動選擇。銀雀山漢簡【孫子】佚文載"地有所不爭",正可互證。九地分類本質是利害評估體系:衢地關乎戰略通道,爭地涉及要害樞紐,皆需以"五事七計"權衡得失。王皙注"非利不赴"即此意。

三、速度與形勢的轉化之機
"兵貴神速"在九地語境中別有深意。張預注"疾則乘機,遲則生變",道出速度與形勢的辯證關係。尤其在"重地"(深入敵境)與"死地"(速戰求生)中,速度既是戰術要求,更是轉化地緣劣勢的關鍵。【吳子·治兵】"疾行如風"之說,可視為對孫武理論的補充發展。

九地分類體系超越簡單地形學,構建"地理-心理-戰略"三維模型。其核心在於把握"地者,兵之助"(【地形篇】)的深層邏輯,既反對地理決定論,又否定脫離環境的盲目行動。現代戰略家若解此中三昧,則知所謂"信息化戰爭"時代,地理要素仍以新的形態影響着戰爭規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