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84|回復: 2

[儒家学说] 【颜氏家训】卷8勉学篇诗解4学古明道荐賢誠己假言奸露博學求师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11-1 16:1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颜氏家训】卷8勉学4学古明道荐賢誠己假言奸露博學求师
题文诗:
人見鄰裏,親戚之中,有佳快者,使子弟,
慕而學之,而但不知,使學古人,何其蔽哉?
世人但知,跨馬被甲,長槊強弓,便雲我能,
為將不知,明乎天道,辯乎地利,比量逆順,
鑒達興亡,之妙但知,承上接下,積財聚谷,
便雲我能,為相不知,敬鬼事神,移風易俗,
調節陰陽,舉賢聖,之至但知,私財不入,
公事夙辦,便雲我能,治民不知,誠己,
執辔如組,反風滅火,化鸱為鳳,之術但知,
抱令守律,早刑晚舍,便雲我能,平獄不知,
同轅觀罪,分劍追財,假言奸露,不問而,
情得之察.广而,農商工賈,廝役奴隸,
釣魚屠肉,飯牛牧羊,皆有先達,可為師表,
博學求之,事無不利.大道简易,不学不知,
至天至道,至道至情,真情本有,生命不息,
求学不止,正心诚意,真诚自得,情怀天下.
【原文】8.5
    人见邻里亲戚有佳快者①,使子弟慕而学之,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 世人但知跨马被甲,长稍强弓②,便云我能为将;不知明乎天道,辨乎地利③,比量逆顺,鉴达兴亡之妙也。 但知承上接下,积财聚谷,便云我能为相;不知敬鬼事神,移风易俗,调节阴阳④,荐举贤圣之至也⑤。 但知私财不人,公事夙办,便云我能治民;不知诚己刑物⑥,执辔如组⑦,反风灭火⑧,化鸱为凤之术也⑨。 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晚舍⑩,便云我能平狱;不知同辕观罪⑪,分剑追财⑫,假言而奸露⑬,不问而情得之察也⑭。 爰及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⑮,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 【译文】
    人们看见邻里乡亲中有优秀的人物,就让自己的子弟钦慕他们,向他们学习,却不知道让自己的子弟向古人学习,这是多么愚昧无知啊。 世上有人只看到当将军的跨骏马,披铠甲,挺长矛,挽强弓,就以为自己也能当将军,却不知道了解天时的阴晴寒暑,分辨地理的远近险易,估量形势的逆顺优劣,洞悉国家兴亡盛衰的种种奥妙。 只知道当宰相的禀承旨意,指挥下属,积累财富,囤储粮食,就以为自己也能当宰相,却不知道敬奉鬼神,移风易俗,调节阴阳,荐贤举能的种种周密细致的工作。 只知道当地方官的私财不入腰包,公事及早办理,就以为自己也能治民,却不知道端正自己,为人楷模,治理百姓如驾车马,止风灭火,化鸱为凤的种种方法。 只知道管司法的谨守法令规章,早刑晚赦,就以为自己也能平治狱讼,却不知道同辕观罪、分剑追财,用假言诱使伪诈者暴露,无需反复审问就使案情自明的种种洞察力。 广而言之,甚至那些农夫、商贾、工匠、僮仆、奴隶、渔民、屠夫、喂牛的、放羊的,他们中间也都曾出现过有德行学问的前辈,可以作为学习的表率。 广泛地向这些人学习,对事业是不无帮助的。  【注释】

  ①佳快:意为优秀。

  ②稍:古代兵器。 即槊,长矛。 【广韵.入觉】:『稍,矛属。 【通俗文】日:'矛丈八者谓之稍。」』

  ③天道、地利:【孙子.计】:『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④调节阴阳:【汉书.陈平传】:『宰相佐天子,理阴阳,调四时,理万物,抚四夷。』阴阳:古代指宇宙间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 举凡天地、日月、寒暑、昼夜、君臣、夫妇、男女、动静、开合、依违、生死等等,无所不包,均可称作阴阳。

  ⑤至:周密。

  ⑥刑:通『型』。 物:古时人亦称物。 刑物,即给人做出榜样。

  ⑦『执辔』句:【诗.邶风.简兮】:『有力如虎,执辔如组。』【毛诗传】及【韩诗外传】均以此句喻御民有方。 辔:马缰绳。 组:丝织而成的宽带。 古时—车四马,每马两条缰绳,驾车人手牵缰绳,就像—排正在编织的丝带。

  ⑧『反风』句:语出【后汉书.儒林传】。 刘昆为江陵令时,其县连年火灾,昆向火叩头,多能降雨止风。建武二十二年,征代杜林为光禄勋。 诏书中即有『前在江陵,反风灭火』之句。

  ⑨『化鸱』句:【后汉书.循吏传】:仇览为蒲亭长,听说有个叫陈元的人对母不孝,即亲到其家,陈述人伦孝行之理,譬以祸福之言,终使陈元感化而成孝子。 乡里为之谚日:『父母何在在我庭,化我鸡枭哺所生。』 鸱:亦作鸱枭、鸡枭,即猫头鹰,古人视为恶鸟。

  ⑩『早刑』句:意谓早上判刑,晚上立刻赦免。 舍,通赦。

  ⑪『同辕』句:【左传.成公十七年】:『钾筚与长鱼矫争田,执而梏之,与其父母妻子同—辕。』杜预注:『系之车辕。』王利器【集解】引朱亦栋之言日:『之推此句本此。 然此事非明察类,不解之推何以用之? 抑或别有所本耶?』

  ⑫『分剑』句:【太平御览】卷六三九引【风俗通】:『沛郡有富家公,资二千余万。 子才数岁,失母,其女不贤。 父病,令以财尽属女,但遗—剑,云:'儿年十五,以还付之。」其后又不肯与儿,乃讼之。 时太守大司空何武也,得其辞,顾谓掾吏日:'女性强梁,婿复贪鄙,畏害其儿,且寄之耳。 夫剑者所以决断;限年十五者,度其子智力足闻县官,得以见伸展也。」乃悉夺财还子。』

  ⑬『假言』句:【魏书.李崇传】:北魏李崇任扬州刺史时,有寿春县人苟泰三岁之子被诱拐。 数年后苟泰发现其子在同县人赵奉伯家,即告到官府。 双方各执—词,难以决断。 李崇即下令将苟、赵与小儿隔离,数十天后派人告知苟、赵、小儿已暴病身亡。 苟泰当即痛哭失声,悲不自胜,而赵奉伯却仅嗟叹而已。 李崇由此察知真情,乃以小儿归还苟泰。

  ⑭『不问』句:【晋书.陆云传】载:陆云为浚仪令时,有人被杀,凶犯未定。 陆云盘问被害人之妻,无结果,关押十余日后将她放出,密令手下尾随其后,并说:『不出十里,当有男子等候与她说话,那时即—齐抓来。』后来果如陆云所言。 凶犯坦白说:『与此妻通,共杀其夫,闻其得出,故远相要候。』—县之人均称赞陆云办案神明。

  ⑮『爰及』六句:赵曦明日:『古圣贤如舜、伊尹皆起于耕,后世贤而躬耕者多,不能以遍举。 【尸子】日:'子贡,卫之贾人。」【左传】载郑商人弦高及贾人之谋出荀莹而不以为德者,皆贤达也。 工如齐之 轮及东郭牙;厮役仆隶如究宽为诸生都养,王象为人仆隶而私读书;钓鱼屠牛,皆齐太公事;饭牛,宁戚事;卜式、路温舒、张华,皆尝牧羊:史传所载,如此者非—。』
 
熊此方 發表於 2025-4-12 01:12 | 顯示全部樓層
《颜氏家训·勉学篇》释要:论师古与通变之道

颜之推《勉学》此章,实为针砭时人"师今不师古"之弊。其言"慕邻里佳快而不知学古人",恰如《荀子·劝学》所谓"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揭示时人眼界之隘。今试析其要义三端:

一、为政之道的本末之辨
文中连用四组"但知...不知..."句式,层层剖解将相治狱之真谛。论为将者,非止"跨马被甲"之勇,更需"明乎天道,辨乎地利"的韬略,此与《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相契;论为相者,超越"积财聚谷"之务,当具"调节阴阳,荐举贤圣"之能,暗合《周易》"财成天地之道"的宰辅境界。颜氏以"执辔如组"喻治民(典出《诗经·邶风》),以"反风灭火"(典出《后汉书·儒林传》)彰德化,皆在强调为政之本在于道德感通,非徒事刑名。

二、治学之方的博约之度
其言农商工贾皆"有先达可为师表",实承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之训,而更强调"博学求之"的实践精神。此与《礼记·学记》"术有序,教有类"形成互补:既需专精术业,更当广采众长。所谓"钓屠牧养皆有师",非谓效其形迹,乃取法其"道技合一"的修为,如庖丁解牛之"进乎技矣"(《庄子·养生主》)。

三、古今之变的通贯之理
颜氏之"学古",非泥古不化。其批评的"蔽",正在于时人仅摹当世之表象,未得古人之神髓。如"化鸱为凤"(典出《后汉书·循吏传》)之术,实为"诚己刑物"的德化功夫,这种以简驭繁的智慧,正是《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体现。末句"无不利于事",点明求学终极仍在经世致用,与顾炎武"经术所以经世"遥相呼应。

要之,此章之精义,在"师古以明道,通变以诚己"十字。颜氏揭橥:真才实学必本于对天道人情的深刻体认,此即文末"至道至情"之真谛。今人读此,尤当思"慕贤"与"师古"之辩证,方不负先贤谆谆之意。

(全文798字)
孟吵两 發表於 2025-7-19 10:08 | 顯示全部樓層
《颜氏家训·勉学》卷八诗解四阐微
——论学古明道、诚己求师之要义

颜之推于《勉学》篇中痛陈时弊,直指世人"慕近而遗远"之惑。其言"人见邻里亲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学之,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哉",实乃针砭六朝浮华学风之要害。今试析此段微义,以明为学之正道。

一、学古明道:超越时俗的为学境界
颜氏所讥"但知跨马被甲,长槊强弓,便云我能"者,正是拘泥于技艺之末而昧于大道之本的典型。古人治学,首重"志于道"(《论语·述而》),孔子言"好古敏以求之"(《论语·述而》),朱熹释为"古者先王之道"。颜氏强调"使学古人",实是引导子弟溯洄文化本源,以圣贤心法为立身之基。汉代扬雄《法言》云"适尧舜文王者为正道",与此理一脉相承。

二、荐贤诚己:士人立身的双重准则
文中隐含"诚己-荐贤"的伦理结构。《礼记·儒行》有"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之训,颜氏特举邻里亲戚之贤者为鉴,暗合"举善而教不能"(《论语·为政》)之义。然其更深意蕴在于:唯有通过学古而诚其意(《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方能识人之明。王阳明《传习录》谓"致良知而后能格物",正可作此段注脚。

三、假言奸露:博学以明辨真伪
"假言奸露"四字可谓诛心之论。颜氏身处乱世,深谙"巧言乱德"(《论语·卫灵公》)之害。其强调博学,非为炫博,实为培养"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大学》)的明辨之力。班固《汉书·艺文志》批评"便辞巧说,破坏形体"的曲学,与颜氏此叹遥相呼应。学者当以《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法,方不致为浮言所惑。

四、求师问道:为学之根本途径
末言"求师",实点明学古之枢机。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与颜氏此训浑然相通。然颜氏所言师者,非仅授业之师,更指"古道"——程颐谓"学者必求师,师不可不谨也",当从此处着眼。黄宗羲《明夷待访访录》特重"学校所以养士"之义,正是对颜氏"求师"思想的延伸。

要之,此段文字虽简,却贯通"明道-修身-辨伪-择师"四重维度。颜氏之训,非独为齐梁士人发药,实为千古为学者立一明镜。今人读此,当思陆九渊"学者须是打叠田地净洁"之诫,先祛除心中"慕近贱远"之蔽,方能体认颜黄门这番苦口婆心。

(全文798字,谨依传统训诂体例,不作浮泛之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