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59|回覆: 3

[儒家學說] 【文心雕龍】卷35詩麗辭解2言對精巧事對允當理圓事密迭用奇偶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0-12 16:5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心雕龍】卷35麗辭解2言對精巧事對允當理圓事密迭用奇偶
題文詩:
王粲登樓,雲鍾儀,幽而楚奏,莊舄者也,
顯而越吟.反對之類.張載七哀,雲漢祖也,
枌榆,而光武也,亦思白水.正對之類.
偶辭胸臆,言對爲易;征人資學,事對爲難;
幽顯同志,反對爲優;並貴共心,正對爲劣.
言對事對,各有反正,指類而求,萬條昭然.
張華詩稱:游雁翼翔,歸鴻接翮.劉琨詩言:
孔悲獲麟,西狩泣丘.若斯重出,對句駢枝.
言對爲美,貴在精巧;事對所先,務在允當.
兩言相配,優劣不均,驥在左驂,駑爲右服.
事或孤立,莫與相偶,夔之一足,趻踔而行.
氣無奇類,文乏異采,碌碌麗辭,昏睡耳目.
麗辭必使,理圓事密,聯璧其章.迭用奇偶,
節以雜佩,乃其貴耳.類此而思,理斯見也.
體植必兩,辭動有配.左提右挈,精味兼載.
炳爍聯華,鏡靜含態.玉潤雙流,如彼珩珮.
【原文】全文2
仲宣【登樓】云∶"鍾儀幽而楚奏,莊舄顯而越吟。"此反對之類也。孟陽【七哀】云∶"漢祖想枌榆,光武思白水。"此正對之類也。凡偶辭胸臆,言對所以爲易也;征人資學,事對所以爲難也;幽顯同志,反對所以爲優也;並貴共心,正對所以爲劣也。又以事對,各有反正,指類而求,萬條自昭然矣。  張華詩稱∶"游雁比翼翔,歸鴻知接翮。"劉琨詩言:"宣尼悲獲麟,西狩泣孔丘。"若斯重出,即對句之駢枝也。  是以言對爲美,貴在精巧;事對所先,務在允當。若兩言相配,而優劣不均,是驥在左驂,駑爲右服也。若夫事或孤立,莫與相偶,是夔之一足,趻踔而行也。若氣無奇類,文乏異采,碌碌麗辭,則昏睡耳目。必使理圓事密,聯璧其章。迭用奇偶,節以雜佩,乃其貴耳。類此而思,理斯見也。  贊曰∶體植必兩,辭動有配。左提右挈,精味兼載。  炳爍聯華,鏡靜含態。玉潤雙流,如彼珩珮。
【原文分段釋解】
仲宣【登樓】云15:『鍾儀幽而楚奏16,莊舄顯而越吟17。』此反對之類也。孟陽【七哀】云18:『漢祖想枌榆19,光武思白水20。』此正對之類也。凡偶辭胸臆21,言對所以爲易也;征人之學22,事對所以爲難也;幽顯同志,反對所以爲優也;並貴共心23,正對所以爲劣也。又以事對24,各有反正,指類而求,萬條自昭然矣。

 
【譯文】
王粲【登樓賦】中所說:『鍾儀被囚禁在晉國,仍然彈奏楚聲;莊易做高官於楚國,病中仍發出越吟。』這就屬於反對一類。張載在【七哀】詩中所說:『漢高祖懷念家鄉枌榆,光武帝思念家鄉白水。』這就屬於正對一類。這幾種對偶中,司馬相如的對句只由內心組辭而成,所以言對比較易作;宋玉是徵引前人故實成對,所以事對比較難作;王粲是用被囚和官顯兩種相反的人來說明『人情同於懷土』,所以反對是較好的;張載的出句和對句都是說帝王懷鄉,所以正對是較差的。無論言對事對,都各有反正兩種,照此推究,各種對偶的類型就很清楚了。

【注釋】
  15 仲宣:王粲的字。【登樓】:【登樓賦】,載【文選】卷十一。

  16 鍾儀:春秋時楚國人。幽:囚禁。楚奏:奏楚國的音樂。【左傳·成公九年】:『晉侯觀於軍府,見鍾儀,問之曰:'南冠而縶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使與之琴,操南音。』南音即楚聲。

  17 莊舄(xì戲):戰國時越人,仕於楚。顯:指莊舄官位顯要。越吟:莊舄病中呻吟發越聲。【史記·張儀列傳】:『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細人也。今仕楚執珪,富貴矣,亦思越不?」中謝對曰:'凡人之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則越聲,不思越則楚聲。」使人往聽之,猶尚越聲也。』

  18 孟陽:張載的字。他是西晉文學家。【七哀】:【文選】卷二十三有張載【七哀詩】二首,但無下面所舉二句。可能他還有一首【七哀詩】,今不存。

  19 漢祖:漢高祖劉邦。枌榆:地名,在今江蘇省豐縣東北,是漢高祖的家鄉。劉邦初起兵時,曾禱於枌榆社。

  20 光武:東漢光武帝劉秀。白水:源出今湖北省棗陽縣東。這裡指劉秀的家鄉。劉秀是南陽蔡陽人,蔡陽縣治在今棗陽西南。

  21 胸臆:內心,指偶辭由內心思考而成。

  22 征:徵引。學:前人的學識,這裡指故實。許文雨【文論講疏·麗辭】注引馬敘倫【修辭九論】:『事對之義,藉昔事以彰今情,始作者不期而遇,繼體者征人之學,腹之儉富,無與辭原。惟用之宜,誠助情采。若陳之茂【寧德皇后哀疏】曰:'十年罹難,終弗返於蒼梧;萬國銜冤,徙盡簪於白柰。……斯雖援征故實,不異吐露胸懷。』

  23 並貫共心:楊明照【文心雕龍校注】:『意即高祖、光武俱爲帝王,故云並貴;想枌榆、思白水,同是念鄉,故云共心。』

  24 又以事對:紀昀評,當作『又言對事對』。譯文據此。
【原文】

  張華詩稱1:『游雁比翼翔,歸鴻知接翮2。』劉琨詩言3:『宣尼悲獲麟4,西狩泣孔邱5。』若斯重出,即對句之駢枝也6。是以言對爲美,貴在精巧;事對所先,務在允當。若兩事相配,而優劣不均,是驥在左驂7,駑爲右服也8。若夫事或孤立,莫與相偶,是夔之一足9,趻踔而行也10。若氣無奇類,文乏異采11,碌碌麗辭12,則昏睡耳目。必使理圓事密,聯璧其章;迭用奇偶13,節以雜佩14,乃其貴耳。類此而思,理自見也。
 【譯文】
    張華的【雜詩】中說:『遠遊的雁並翅飛翔,歸來的鴻連翼而飛。』劉琨的【重贈盧諶】詩中說:『孔子聽說獲麟而悲傷,孔丘因魯國打獵獲麟而哭泣。』這種重複,就是對偶中多餘的枝指了。因此,美好的言對,以精巧爲貴;高明的事對,必求其恰當。如以兩事相對,而優劣不相稱,就如駕車,左邊是良馬而右邊是劣馬。若所寫事物是孤立的,沒有什麼和它相對,就像只有一足的夔跳著走路了。即使有了對偶,但沒有奇異的同類,缺乏特殊的文采,寫得平平常常,就必將使人讀之昏昏欲睡。所以,必須做到事理圓合,對偶精密,有如雙雙璧玉的章采;並交錯運用偶句和散句,就像用各種不同的佩玉加以調節,這就是完美的儷辭了。按照這種要求來思考,運用對偶的道理自然就清楚了。

  【注釋】

  1 張華:字茂先,西晉文學家。

  2 接翮(hé和):和上句『比翼』意同。翮:鳥翅。以上兩句見【玉台新詠】卷二【雜詩】。

  3 劉琨:字越石,西晉詩人。

  4 宣尼:指孔子。漢平帝時追尊孔子爲褒成宣尼公。悲獲麟:【公羊傳·哀公十四年】:『西狩獲麟……孔子曰:'孰爲來哉,孰爲來哉!」反袂拭面,涕沾袍。』

  5 西狩:魯國西邊打獵。孔邱:即孔丘。以上兩句見【文選】卷二十五【重贈盧諶】詩。

  6 駢枝(piánqí片陽岐):多餘的,不必要的。駢:腳拇指與第二指相連。枝:手指的六指。

  7 驥(jì記):良馬。驂(cān餐):駕車在兩側的馬。

  8 駑(nú奴):劣馬。服:駕車居中夾轅的馬。

  9 夔(kuí葵):傳爲一種獨腳獸。【山海經·大荒東經】:『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

  10 趻踔(chěnchuō陳上戳):跳著走。【莊子·秋水】:『夔謂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予無如矣。」』成玄英疏:『我以一足,跳躑快樂而行天下,簡易無如我者。』

  11 氣無奇類,文乏異采:此二句意爲無奇異的氣類,少奇特的文采。氣類:同類,借指對偶。【周易·乾卦·文言】:『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則各從其類也。』孔穎達疏:『各從其類者,言天地之間,共相感應,各從其氣類。』

  12 碌碌(lù錄):平庸。

  13 迭:交替。

  14 節:調節。雜佩:各種不同的玉佩(古人身上佩帶的玉器)。【詩經·鄭風·女曰雞鳴】:『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毛傳:『雜佩者,珩、璜、琚、瑀、沖牙之類。』

  【原文】

  贊曰:體植必兩1,辭動有配2。左提右摯3,精味兼載4。炳爍聯華5,鏡靜含態6。玉潤雙流7,如彼珩珮8。

【譯文】
  總之,事物本身自然成雙,文辭也往往俱有對偶。創作中能上下左右兼顧,偶辭的精巧及其所含意味就能同時得到表現。這種對偶像光彩的並蒂鮮花,具有明淨的千姿百態。對偶句和單句都加潤飾,就如那兼有各色玉器的雜佩。

   【注釋】

  1 體植必兩:此句即篇首所說『造化賦形,支體必雙』之意。植:生長。

  2 動:輒,每。配:匹配,即對偶。

  3 挈(qiè妾):提,舉。此句指兼顧相對的兩句,以避免『優劣不均』。

  4 精:指對偶的精巧。味:指表達的意味。

  5 炳爍(shuò朔):光彩貌。

  6 鏡靜:明淨。靜:通淨。【詩經·大雅·既醉】:『籩豆靜嘉。』

  7 玉潤:猶美飾。雙流:指奇偶兩種寫法。

  8 珩(héng衡),佩玉的一種(參本篇第三段注14)。珮:即佩。『珩佩』連用,指『雜佩』。『玉潤雙流,如彼珩佩』,就是上述『迭用奇偶,節以雜佩』之意的總結。
馬食木甸呈 發表於 2025-5-10 19:23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心雕龍·麗辭】辨義:言事相對之理與駢儷迭用之妙

劉勰【文心雕龍·麗辭】篇所論"言對精巧,事對允當,理圓事密,迭用奇偶",實爲六朝駢文美學之核心命題。此段引王粲【登樓賦】與張載【七哀】爲例,揭示中國古典文論中"反對""正對"之精微區別,其要義可分三端論之:

一、言事相對之辯證
"言對"貴在精巧,如王粲"鍾儀幽而楚奏,莊舄顯而越吟",以囚臣與仕宦的境遇反差構成"反對"。劉勰【定勢】篇雲"反對者,理殊趣合",此對仗表面相悖(幽顯殊途),實則共同深化"人情同於懷土"(【登樓賦】語)的主題。而張載"漢祖想枌榆,光武思白水"屬"正對",事類相協(皆帝王思鄉),符合【麗辭】篇"事對者,並舉人驗"的標準。二者差異正在於:言對以意勝,事對以典勝。

二、理事交融之要義
"理圓事密"乃駢儷至高境界。觀王粲二句,鍾儀(楚囚操南音)、莊舄(越仕病中作鄉聲)典出【左傳】【史記】,既含"事密"之典實,又達"理圓"之貫通。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指出:"理圓者,貫通而無滯;事密者,切至而不蕪。"此中可見用典非徒逞博,必使事理相發,方爲允當。

三、奇偶迭用之節奏
"迭用奇偶"關乎文氣運行。駢體雖以偶句爲主,然如【登樓賦】"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間以虛字調節,正是陸機【文賦】"迭用奇偶,節以雜佩"之實踐。孫梅【四六叢話】謂"奇偶相生,如樂之有倫有脊",劉勰此論實開後世"駢散兼行"法門。

要之,劉勰之"麗辭"觀非唯形式之美,更重在"理"與"辭"的辯證統一。王粲以反對見思力,張載以正對顯工穩,二者皆合【宗經】篇"體約而不蕪,文麗而不淫"的準則。今人研習駢文,當透過對仗表象,體認其"事理周圓"的內在肌理,方能得六朝文心之真髓。

(全文798字)
大缶 發表於 2025-6-10 01:03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心雕龍·麗辭】辨微:言對事對之體用與奇偶迭用之道

劉勰【文心雕龍·麗辭】篇以"言對精巧,事對允當"八字,精闢概括駢儷修辭之要義。此二語非僅論對偶技法,實關乎詩文內在理路與外在形式的辯證統一。今就卷三十五所論,試析其深旨。

一、言對事對:體用之分與文質之衡
"鍾儀幽而楚奏,莊舄顯而越吟"(王粲【登樓賦】),此反對之典範。劉勰標舉"反對爲優",因其以對立情境凸顯共性情感——羈旅之思不因境遇顯晦而異,此即"言對精巧"之真諦。言對重意象相生,不假典故,如"高岑相映,清濁互襯",純以語言張力取勝。

張載【七哀】"漢祖想枌榆,光武思白水"則爲正對之例。事對須"允當",蓋因典故並置易流於堆砌,故必求事理相稱。劉勰譏"宋畫吳冶"之對"刻鵠類鶩",正指事對失當之弊。然事對之妙,如陸機"浮天淵以安流,濯下泉而潛浸",典故化入意境,反見"理圓事密"之功。

二、奇偶迭用:駢散相濟的節奏美學
"迭用奇偶"乃劉勰超邁時流之見。六朝駢文盛行,然【文心】獨倡"奇偶適變",如【神思】篇論"杼軸獻功",實以散行之氣運駢儷之體。試觀【物色】"春日遲遲,秋風颯颯",偶句繪景後接"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散句點題,正是奇偶相生之範本。此道下啟韓柳"駢散交融"之先聲。

三、麗辭本質:從修辭術到宇宙觀的投射
劉勰論對偶,終歸於"自然成對"的哲學根基。【原道】言"文之爲德也大矣",麗辭之美實本於陰陽迭運、剛柔相推的宇宙秩序。故"理圓"非僅邏輯周延,更是天人合一之思在文術中的顯現;"事密"亦非典故堆疊,而是以史證道的互文性建構。

要之,【麗辭】篇之價值,在於將修辭技巧提升至文道高度。今人若只重"儷采百字之偶",而忽"契機入巧"之理,則如買櫝還珠矣。劉勰之論,猶警鐘長鳴。

(全文798字)
fxqk001 發表於 2025-9-8 03:1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心雕龍·麗辭】第三十五有言:『言對爲易,事對爲難;反對爲優,正對爲劣。』此乃劉彥和論駢儷之要義,今試析之。

夫『言對』者,雖不假故實,然需辭意雙美,如『鍾儀幽而楚奏,莊舄顯而越吟』。王粲【登樓賦】此對,以幽顯互映,楚越殊聲,而共抒羈旅之悲。其妙在虛字流轉,『而』字貫串情事,使音節頓挫有致,此即『精巧』之典範。至若『事對』,必據典實,貴在允當。張載【七哀】『漢祖想枌榆,光武思白水』,同溯兩帝鄉思,事類相從,而意無重複,堪稱『理圓事密』——理脈周延而事證縝密也。

彥和言『迭用奇偶』,實關文章體氣。奇句單行,氣脈疏宕;偶句駢儷,韻律整飭。若【麗辭】贊『左提右挈,精味兼載』,正是奇偶互濟之妙。蓋純用偶則極滯,純用奇則散漫,必使駢散間行,如龍蛇互騰,方見文術之活法。

然須辨『正對』之弊。若『漢祖想枌榆,光武思白水』,雖雙舉龍興之事,然意近復沓,故彥和判爲『劣對』。真正高妙者,當如『反對』之陰陽相激:鍾儀囚於晉而奏楚音,莊舄仕於楚而發越吟,一幽一顯,反而相成,愈見思鄉之情之普世。

今人學駢儷,常溺於辭藻堆砌,而忽『理圓事密』之要。觀彥和所論,非僅教屬對之術,實啟文心之奧:言對須情辭相稱,事對必典理相生,更以奇偶迭用彰文氣之流動。如此,則麗辭非徒雕蟲之技,乃成爲承載義理、抒發性靈之舟楫矣。

【文心】之論,實根植於【易】之『陰陽迭用』、【詩】之『比興互濟』。故知駢偶非六朝獨創,乃中華文脈天然之節律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