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46|回復: 2

[儒家学说] ​钱穆:宋代理学三书随劄-近思录上下1道体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10-10 15:3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钱穆:宋代理学三书随劄-近思录上下1道体
(1)上
  朱子编辑【近思录】一书,凡分七篇十四目。首为道体,此两字即有大讲究。全部中国学术史,可分四大变。尧舜以下迄于孔子,可谓王官学时代。其时则学在王官,少及社会平民。孔子以下,百家言兴起,学术下降民间,为中国学术一大变。

  孔孟儒家主要在言道,备见【语】【孟】两书。墨翟继孔子,亦言道,惟反孔子之道以为道。儒墨以下,共分八家,皆言道,而所言各不同。【庄子?天下】篇言:『道术将为天下裂』,是也。战国末期,天下渐趋于一,言道者亦渐趋于一。吕不韦著【吕氏春秋】,汉初刘安为【淮南王书】,皆广招宾客,折衷群言以归一,即学术亦求统一之明证。汉武帝采取董仲舒对策,表彰五经,罢黜百家。而学术重定于一尊,是为中国学术之第二大变。

  汉武以下,可谓废止孔子以下之百家言,而重振孔子以前之王官学,乃以孔子与周公并尊,则实已会通家言于官学,亦可谓择一家言以重定为官学。而孔子乃为此下两千年中国学术史上之主要中心人物。

  东汉末天下乱,政治复趋分裂,学术又随而变。先则庄老道家言再兴,继则印度佛教东来,于是道分为三,曰儒、曰道、曰释。隋唐复归统一,政治变于上,而学术则依然是儒释道三分之局面,此为中国学术之第三变。

  唐中叶,韩愈倡为古文,曰:『好古之文,乃好古之道也。』提倡辟佛,而以孟子之拒杨墨自比。著为【原道】篇,又有【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愈之论学论道,主要在孔孟儒家。宋兴,韩愈之言始昌。其先犹多偏在政治上,及神宗后,新旧党争,而北宋亦随衰。周濂溪始创道学,精阐孔孟,程明道伊川兄弟及张横渠继之,北宋道学遂立。其为学与汉唐儒有不同,主要在反老释,创新宇宙论人生论,更近西方哲学家言。宋史特立【道学传】,以分别于两汉以下之【儒林传】,其事未可厚非。此为中国学术之第四变。

  以前儒家求道明道传道,偏重在人群治平方面。庄老道家始推论及于宇宙自然。体用二字兼言,始于东汉末魏伯阳之【参同契】。亦道家言。道体观念之成立,最先应起于此。佛教东来,主要亦先言宇宙,乃及人生,与中国道家言较接近。惟战国邹衍阴阳家言,会通儒道,亦先推论宇宙,而归极则在人道方面,实近儒。【中庸】【易传】后起,亦会通儒道,可谓古代之新儒家。周濂溪论学多本之【易传】【中庸】,而又时及阴阳家言。横渠著书亦多本【易】【庸】,独二程更多引孔孟。要之,此道体观念,可谓先秦汉儒皆未之有。宋代道学家反老释,亦兼采老释,道体一观念,则为讲究周张二程四家言者,一最重要纲领所在。

  下及清代,学术又变而未定。西学东来,学术上又再变,而至今仍未定。此处不详论。惟一事必当郑重提出者,西方学重分别,中国学重和合。西方一切学问分门别类,各成专家,并无一共通观念,故不言道。惟宗教家言似近道,但专言灵魂,不仅与中国儒家相异,亦与老释相异。故西方政教分,其宗教之涉及人生方面者,乃自先有了一大限。既主自由平等,惟不犯法律规定,岂不人人各可有一道。中国人言道,无论其为人道天道,皆有统有体,又必会通和合为一。此则中西双方一大不同处。

  今再细言之,中西双方道不同。单就中国言,亦可谓儒、释、老三家言道各不同。专就儒家言,亦可谓先秦孔孟言道与宋代道学家言又有不同。而专就北宋周张二程四家言,又各自有不同。惟中国人言道则终有其大同处。朱子举道体二字为【近思录】全书之第一目,可谓用意深长矣。

  今再以现代语简约言之,道可谓是理想的人生。具体人生,古今中外,人各不同。但可有一超时空的抽象的更高理想的共同境界,并融会天地万物大自然而和通为一,此即宋代理学家所谓之道体。
(2)下
【近思录】第一卷道体,凡五十一条,首采濂溪【太极图说】。兹录伊川一条以为例。其言曰:『乾,天也。天者乾之形体。乾者天之性情。乾,健也。健而无息之谓乾。夫天,专言之则道也。天且弗违是也。分而言之,则以形体谓之天,以主宰谓之帝,以功用谓之鬼神,以妙用谓之神,以性情谓之乾。』今按:伊川此条大体犹濂溪意,而言之尤明析。西方宗教信上帝为天地万物之主宰,然如心为身之主宰,心不能外于身而独立,则上帝亦不能外于天而独立。上帝之主宰万物亦如王者之主宰天下,必有辅佐,则为鬼神。故中国古人非不信上帝,而又信多神。近代国人则必讥之为多神教,其地位乃远不能与一神教相比。人死为鬼,亦可为神。诗曰:『文王在天,克配上帝。』是即文王之死而为鬼为神,为上帝之辅也。孟子曰:『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圣已即是神,不待死后始为神。伊川谓鬼神以功用言,神以妙用言,此可谓深得古人之意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然人之德性则不谓其受自父母,而必谓之受自天。故伊川言天有性情,即谓之乾。乾者,健而无息。孔子之学不厌,教不倦,此即孔子之健而无息。而此一德,即可上通于天而为神矣。实则此一德,即自天来。通天人,合内外,即此而在矣。朱子所谓关于大体,此即道体,伊川此条所言天帝鬼神皆是也。朱子所谓切于日用,求端用力得门而入者,伊川此条所言之性情即是矣。孔子不言性与天道,伊川此条主要在言此,然而亦可谓深得孔子之遗意矣。述而不作即如此。

  伊川此条言天有性情,此乃人本位之观念。近代国人则必讥之曰主观。然能无主观者其又谁?西方之学外于人以为观,近代国人则尊之曰客观。客观则无定观,故西方之学仅重功用,在己则不言性,在外则不见道体,此诚中西双方文化传统学术思想一大相歧处也。又儒家言天命,道家言自然,实同一体,亦可于伊川此条参之。

  兹再引明道一条曰:『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感与应而已。更有甚事。』伊川亦言:『有感必有应,凡有动皆为感。感则必有应,所应复为感,所感复有应。感通之理,知道者默而观之可也。』今按:此两条尤简言之。【易】言阴阳,实只一气。二程言感应,实只一动。实则气即是动。性理大道之体,只此两字尽之矣。鬼神之事,亦只一感应。故伊川又曰:『鬼神者,造化之迹。』二程提出此感应二字,实可谓会通两千年来之文化精义而包括无遗。言人所未言,而实是发明前人所已言。述而不作,妙用如是。亦可谓不啻是鬼神之迹矣。又今人好言平等,若能从感应上言,斯为真平等。由性见情,惟有情始有感有应。近世一切动必求进取,有取无与,所感所应,一出于争夺。争夺必有胜败,何平等可言。
爱美丽 發表於 2025-7-23 07:03 | 顯示全部樓層
钱穆先生《宋代理学三书随劄》论《近思录》道体一节,诚为抉发中国学术流变之精要。今试就钱公所论,稍作申说。

一、道体名义之确立
朱子以"道体"冠《近思录》首卷,实承《中庸》"天命之谓性"之统绪。程子谓"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朱子更明言"道者,兼体用、该隐费而言"。此"体"字非仅实体之义,实含"本体"与"体认"双重意蕴。钱公特标此目,盖见宋儒已将汉唐注疏之学,转为性命天道之究极追问。

二、学术四变说之深意
钱公划分中国学术四期,尤具卓识:
1. 王官学时代,道统政统合一,此《周礼》"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之遗意。
2. 孔子开平民讲学,使"道"突破王官之囿。然需注意,《论语》"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章,已见学术下移之端倪。
3. 汉武尊经实为"以经术缘饰吏治"(皮锡瑞语),董子"明道""正道"之辨,已暗伏道统、治统张力。
4. 唐宋转型尤值玩味:韩愈《原道》建构"尧舜-孔孟"谱系,实为理学家"道统论"张本。其《师说》"传道"说,恰与《近思录》卷十四"圣贤气象"相呼应。

三、理学之历史定位
钱公未及详言者,乃理学对四期学术之综摄:
1. 取法王官学之天人统绪(如《近思录》卷五引《洪范》"五事"说)
2. 承继孔孟"下学上达"工夫(《近思录》卷二多录《论语》精义)
3. 转化汉唐经学为义理之学(程子"由经穷理"说)
4. 回应佛道心性论挑战(朱子谓"佛氏偏处只是虚其理")

要之,《近思录》首标道体,非徒辑录先贤语录,实欲建立贯通天人的理学体系。钱公以学术史视野观之,诚得朱子"格物致知"之深意。今日读此篇,尤当体会理学家"即器明道"的学术精神,方不负钱公随劄之苦心。
彭門波爺 發表於 2025-7-26 16:53 | 顯示全部樓層
钱穆先生《宋代理学三书随劄》论《近思录》道体一节,诚为抉发中国学术流变之精要。今就先生所论,略申己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道体之确立与学术四变说
朱子以"道体"冠《近思录》之首,实具深意。钱先生分中国学术为四大变:王官学时代(尧舜至孔子)、百家言时代(孔子至汉武)、经学时代(汉武至东汉)、三教并立时代(东汉至宋初),此分期法颇得《庄子·天下》"道术为天下裂"之旨。然需补正者,道体观念实肇端于《周易》"形而上者谓之道",《中庸》"天命之谓性"已开理学先声,非至宋儒始创。

二、汉唐学术转型之关键
钱先生谓汉武帝"重振王官学"之说,可商榷处在于:汉代经学实为融合百家之新体系。董仲舒《春秋繁露》杂糅阴阳,郑玄注经兼采纬书,此非简单回归王官学,乃创造性地重构道统。至若韩愈《原道》直承孟子心性论,其"轲之死不得其传"说,实为宋代理学道统论张本,此点钱先生阐发尤精。

三、理学对道体重构的贡献
《近思录》首卷辑录周敦颐《太极图说》、张载《西铭》等,其道体论有三重突破:
1. 本体论层面:将汉唐宇宙生成论提升为"体用一源"的本体论
2. 心性论层面:以"性即理"统合《孟子》《中庸》
3. 工夫论层面:通过"主敬穷理"实现天道与人道的贯通

四、道体观的现代启示
钱先生特重朱子编次之序,盖因《近思录》结构暗含"下学而上达"之次第。今日观之,理学道体论至少有二重现代意义:
其一,为多元文明对话提供"理一分殊"的思维范式
其二,其"格物致知"精神与科学理性有会通可能

要之,钱穆先生以"道体"为枢纽梳理学术史,揭示出中国思想由"道术分裂"到"理一分殊"的内在理路。然需注意者,理学道体论非凭空而来,实为对汉唐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之创造性转化,此正可见中华文明"旧邦新命"之特质。学者读《近思录》,当于此等处深体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壬戌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八日戌時| 2025/8/21/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