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13|回覆: 2

[儒家學說] 【論語】卷6雍也篇第六詩解3仁者樂山推己及人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27 22:1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語】卷6雍也篇第六詩解3仁者樂山推己及人
題文詩:
樊遲問智,:務民之義,人道而已,
敬鬼神,而遠之也,可謂.問仁:
仁者先難,而後獲也,可謂仁矣.:
者樂水,仁者樂山;,仁者;
,仁者.曰齊一變,至於魯;
一變,至於道.:不觚,
觚哉觚哉.童真盡失,人將不仁.宰我問曰:
仁者雖告,之曰井中,有仁,其從之也?
子曰何爲,其然也哉?君子可逝,不可陷也;
君子可欺,不可罔也.忠孝有愚,名不符實;
仁德不愚,實至名歸.子曰君子,博學於文,
約之以禮,可弗道.知行合一.子曰中庸,
之爲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中庸真誠,
精誠所至,通天達地.子貢:如有博施,
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也者,其猶病諸.
仁者己欲,立而立人,仁者己欲,達而達人.
能近取譬,推己及人,真誠可謂,仁之方已.

【原文】

  6.22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注釋】

1 知:音zhì,同『智』。2務:從事、致力於。3義:專用力於人道之所宜。

【譯文】
 樊遲問孔子怎樣才算是智,孔子說:『專心致力於(提倡)老百姓應該遵從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就可以說是智了。』樊遲又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仁人對難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穫的結果,他得在人後,這可以說是仁了。』

【評析】

  本章提出了『智、『仁』等重大問題。面對現實,以回答現實的社會問題、人生問題爲中心,這是孔子思想的一個突出特點。他還提出了『敬鬼神而遠之』的主張,否定了宗法傳統的神權觀念,他不迷信鬼神,自然也不主張以卜筮向鬼神問吉凶。所以,孔子是力求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否定鬼神作用的。

【原文】

  6.23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注釋】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音zhì,同『智』;樂,古音yào,喜愛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評析】

  孔子這裡所說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養的『君子』。他希望人們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備了這些品德,就能適應當時社會的要求。

【原文】

  6.24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譯文】

  孔子說:『齊國一改變,可以達到魯國這個樣子,魯國一改變,就可以達到先王之道了。』

【評析】

  本章里,孔子提出了『道』的範疇。此處所講的『道』是治國安邦的最高原則。在春秋時期,齊國的封建經濟發展較早,而且實行了一些改革,成爲當時最富強的諸侯國家。與齊國相比,魯國封建經濟的發展比較緩慢,但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築保存得比較完備,所以孔子說,齊國改變就達到了魯國的樣子,而魯國再一改變,就達到了先王之道。這反映了孔子對周禮的無限眷戀之情。

【原文】

  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注釋】

  觚:音gū,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圓下方,有棱,容量約有二升。後來觚被改變了,所以孔子認爲觚不像觚。

【譯文】

    孔子說:『觚不像個觚了,這也算是觚嗎?這也算是觚嗎?』

【評析】

  孔子的思想中,周禮是根本不可更動的,從井田到刑罰;從音樂到酒具,周禮規定的一切都是盡善盡美的,甚至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在這裡,孔子概嘆當今事物名不符實,主張『正名』。尤其是孔子所講,現今社會『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這種狀況,是不能讓人容忍的。
【原文】

 6.26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爲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注釋】

1仁:這裡指有仁德的人.2逝:往。這裡指到井邊去看並設法救之。3陷:陷入。

【譯文】
宰我問道:『對於有仁德的人,別人告訴他井裡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會跟著下去嗎?』孔子說:『爲什麼要這樣做呢?君子可以到井邊去救,卻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騙,但不可能被迷惑。』
【評析】
  宰我所問的這個問題的確是比較尖銳的。『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對此,孔子的回答似乎不那麼令人信服。他認爲下井救人是不必要的,只要到井邊尋找救人之法也就可以了。這就爲君子不誠心救人找到這樣一個藉口。這恐怕與他一貫倡導的『見義不爲非君子』的觀點是截然相反的了。
【原文】
  6.27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注釋】
1約:一種釋爲約束;一種釋爲簡要。2畔:同『叛』。
3矣夫:語氣詞,表示較強烈的感嘆。
【譯文】
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習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叛道了。』

【評析】

  本章清楚地說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當然不主張離經叛道,那麼怎麼做呢?他認爲應當廣泛學習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禮』來約束自己。說到底,他是要培養懂得『禮』的君子。

【原文】

 6.28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無厭之!天厭之!』
【注釋】

 1南子:衛國靈公的夫人,當時實際上左右著衛國政權,有淫亂的行爲。

 2說:音yuè,同『悅』。3矢:同『誓』,此處講發誓。

 4否:不對,不是,指做了不正當的事。

【譯文】

孔子去見南子,子路不高興。孔子發誓說:『如果我做什麼不正當的事,讓上天譴責我吧!讓上天譴責我吧!』

【評析】

  本章對孔子去見南子做什麼,沒有講明。據後代儒家講,孔子見南子是『欲行霸道』。所以,孔子在這裡發誓賭咒,說如果做了什麼不正當的事的話,就讓上天去譴責他。此外,孔子在這裡又提到了『天』這個概念,恐怕不能簡單地說,孔子的觀念上還有宗教意識,這只是他爲了說服子路而發的誓。

【原文】

 6.29 子曰:『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注釋】

  中庸:中,謂之無過無不及。庸,平常。

【譯文】

 孔子說:『中庸作爲一種道德,該是最高的了吧!人們缺少這種道德已經爲時很久了。』

【原文】

  6.30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注釋】
1施:舊讀shì,動詞。2眾:指眾人。
3堯舜:傳說中上古時代的兩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樣。儒家認爲是『聖人』。
4病諸:病,擔憂。諸,『之於』的合音。5夫:句首發語詞。
6能近取譬:能夠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譯文】

 子貢說:『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周濟大眾,怎麼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簡直是聖人了!就連堯、舜尚且難以做到呢。至於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幫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過得好,也要幫助人家一同過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說就是實行仁的方法了。』

【評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實行『仁』的重要原則。『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後面的章節里,孔子還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這些都說明了孔子關於『仁』的基本主張。對此,我們到後面還會提到。總之,這是孔子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社會基本倫理準則,在今天同樣具有重要價值。
一葉知秋 發表於 2025-7-29 02:08 | 顯示全部樓層
【雍也篇】"仁智之辨"發微

【論語·雍也】載樊遲問智問仁一章,實爲孔門心法要義。夫子答"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以明智,"先難而後獲"以詮仁,更申"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之象,三者遞進,構成儒家道德哲學之立體架構。今試析其精微。

一、智之本質:人道優先的理性精神
"務民之義"者,朱子釋爲"專力於人道之所宜",此乃對周初"天命靡常"思想之理性轉化。孔子將"鬼神"懸置於認知邊界("遠之"),非否定其存在,而是以"敬"的態度劃定人事範疇。此種"天道遠,人道邇"的實踐智慧,與子產思想一脈相承,體現先秦人文主義之覺醒。值得注意的是,"遠之"須以"敬"爲前提,此即【中庸】"鬼神之爲德,其盛矣乎"的辯證態度。

二、仁之工夫:克己復禮的實踐路徑
"先難而後獲"之說,當與【顏淵篇】"克己復禮爲仁"互參。仁非自然情感之泛濫,而是通過"先難"的自我規訓("克己")達致道德自由。程頤解此章特重"先後之序",正如登山必自山麓始,仁者必從具體倫理實踐入手。此種"下學而上達"的工夫論,正是對"仁者安仁"(【里仁】)的動態詮釋,與道家"絕仁棄義"形成鮮明對照。

三、山水之喻:道德人格的意象呈現
"知者樂水"章之深意,在將德性境界物象化。水之周流無滯,恰似智者"毋意毋必"的思維活性;山之厚重不遷,正喻仁者"顛沛必於是"的操守堅定。此非簡單比德,實爲天人合一之境。【韓詩外傳】卷三釋"山"爲"萬物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萬物殖焉",揭示仁者之"安仁"正如山嶽生生之德。而"樂"字尤妙,點出德性修養終須歸於主體精神之悅樂,此即宋儒所謂"孔顏樂處"。

四、推己及人:仁智統一的倫理展開
本章未明言而貫穿始終者,乃"忠恕"之道。智者"遠鬼神"而務人事,是"不欲勿施"之消極表達;仁者"先難後獲",乃"立人達人"之積極實踐。錢穆先生指出,此章當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雍也】)對讀,方見聖人"一以貫之"之旨。

要之,此章以智仁分說始,以山水合觀終,暗藏"下學上達"之微意。今日讀之,猶見聖人循循善誘之教:智所以明人倫之當然,仁所以踐天道之本然,而終歸於"成於樂"(【泰伯】)的圓融境界。學者當於此章體會儒家"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實踐智慧。

(全文798字)
無償天道 發表於 2025-7-29 14:48 | 顯示全部樓層
【雍也篇】仁智之辨發微

【論語·雍也篇】載樊遲問智、問仁二章,實爲孔門心法要義。夫子答「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以明智,復以「先難而後獲」詮仁,看似分說,實則一體。今試析其理趣,以窺聖學之淵微。

一、智者之「務本」與「遠神」
樊遲問智,夫子首言「務民之義」。朱子【集注】釋「務」爲「專力」,謂當以人倫日用爲本。蓋「義」者,宜也,即【中庸】「義者,宜也」之訓。智者必明辨人事之當然,若舜之「察於人倫」,禹之「躬稼而有天下」,皆務民之實。

次言「敬鬼神而遠之」,此語尤精。程頤曰:「敬而遠之,所以不瀆也。」儒家以天道遠人道邇,故【易】言「神道設教」,【禮記】云「明命鬼神以爲黔首則」,皆重其教化之效,非論幽冥之實。夫子「不語怪力亂神」,正欲學者返歸人本,此智之至極。

二、仁者之「先難」與「後得」
問仁一章,夫子答「先難而後獲」。張栻【論語解】謂:「克己復禮,先其難者;私慾既去,天理自存。」仁非姑息之愛,必歷「克伐怨欲不行」之苦,如顏子「克己」、仲弓「持敬」,皆從難處著力。

「後獲」非求報也,乃自然之效。【孟子】言「強恕而行」,【大學】云「所惡勿施」,皆由勉強至安行。仁者如山之靜,積德深厚,故「樂山」;智者如水之動,周流無滯,故「樂水」。二者雖異,其歸則同。

三、仁智一體之旨
夫子分答仁智,實互文見義。智者能「遠鬼神」,正因通曉「民義」即天命;仁者能「先難」,必具「察幾」之智。子貢稱夫子「仁且智」,可見聖學之全。

今人讀此章,當思「務民之義」在何處?「先難」之功如何施?若徒辨概念而疏實踐,則去聖愈遠矣。

結語
【雍也】此章,以仁智爲綱,揭櫫儒家「下學上達」之徑。學者當以「敬遠」之心明人事,以「先難」之志修己德,方不負夫子垂訓之深意。

(全文約780字)

按:此解融匯漢宋註疏,兼采朱子、程子、張南軒之說,以「實踐倫理」爲樞,避免蹈空之弊。文風力求簡古,然亦酌用白話以便今人理解,蓋「辭達而已」之義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