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16|回覆: 2

[儒家學說] 【文心雕龍】卷18論說詩解2論體所以辨正然否義貴圓通注釋精約

[複製連結]
+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26 10:0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心雕龍】卷18論說詩解2論體所以辨正然否義貴圓通注釋精約題文詩:
次及宋岱,郭象銳思,於幾神區;王衍裴頠,
交辨之於,有無之域;獨步當時,流聲後代.
然滯有者,全系形用;而貴無者,專守寂寥.
徒銳偏解,莫詣正理;動極神源,其惟般若,
之絕境乎?東晉群談,惟玄是務;雖有日新,
多抽前緒.張衡譏世,頗似俳說;孔融孝廉,
但談嘲戲;曹植辨道,體同書抄.言不持正,
論如其已.原夫論之,為體所以,辨正然否.
窮於有數,究於無形,鑽堅求通,鈎深取極;
百慮筌蹄,權衡萬事.義貴圓通,辭忌枝碎,
必使心與,理合彌縫,莫見其隙;辭共心密,
而使敵人,不知所乘:斯其要也.論如析薪,
貴能破理.斧斤利者,越理橫斷;辭巧辨者,
反義取通;覽文雖巧,檢跡知妄.唯君子能,
通天下志,安可曲論?注釋為詞,解散論體,
雜文雖異,總會是同.若秦延君,之注堯典,
十餘萬字;朱文公也,之解尚書,三十萬言,
所以乃為,通人惡煩,羞學章句.若毛公之,
訓詩經也,孔安國之,傳注尚書,鄭君釋禮,
王弼解易,要約明暢,可為式矣.大道至簡.
【原文】全文2
  次及宋岱、郭象,銳思於幾神之區;夷甫、裴頠,交辨於有無之域;並獨步當時,流聲後代。然滯有者,全繫於形用;貴無者,專守於寂寥。徒銳偏解,莫詣正理;動極神源,其般若之絕境乎?逮江左群談,惟玄是務;雖有日新,而多抽前緒矣。至如張衡【譏世】,頗似俳說;孔融【孝廉】,但談嘲戲;曹植【辨道】,體同書抄。言不持正,論如其已。

  原夫論之為體,所以辨正然否。窮於有數,究於無形,鑽堅求通,鈎深取極;乃百慮之筌蹄,萬事之權衡也。故其義貴圓通,辭忌枝碎,必使心與理合,彌縫莫見其隙;辭共心密,敵人不知所乘:斯其要也。是以論如析薪,貴能破理。斤利者,越理而橫斷;辭辨者,反義而取通;覽文雖巧,而檢跡知妄。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安可以曲論哉?

  若夫注釋為詞,解散論體,雜文雖異,總會是同。若秦延君之注【堯典】,十餘萬字;朱文公之解【尚書】,三十萬言,所以通人惡煩,羞學章句。若毛公之訓【詩】,安國之傳【書】,鄭君之釋【禮】,王弼之解【易】,要約明暢,可為式矣。
【原文分段釋解】2
    次及宋岱、郭象52,銳思於幾神之區53;夷甫、裴頠54,交辨於有無之域55:並獨步當時,流聲後代。然滯有者56,全繫於形用;貴無者,專守於寂寥57。徒銳偏解,莫詣正理58;動極神源59,其般若之絕境乎60!逮江左群談61,惟玄是務,雖有日新,而多抽前緒矣62。至如張衡【譏世】63,韻似俳說64;孔融【孝廉】65,但談嘲戲;曹植【辨道】66,體同書抄。言不持正,論如其已67。

  【譯文】
再如宋岱、郭象等人的論文,能夠敏銳地思考到精微奧妙的深處;王衍、裴頠等人的論文,在『有』或『無』方面進行爭辨:他們都是在當時最突出,而又揚名後世的辯論家。但堅持『有』的人,完全拘泥於形體的作用;注重『無』的人,又死守着無聲無形的虛無之說。他們都是徒然在偏激的理解上鑽牛角尖,而不能求得正確的道理。探索到深奧之理的極點,大概就只有佛教思想所理解的那種有無不分、無思無欲的最高境界了吧。到東晉時期,各家所談論的,就只有老莊玄學了。這時雖也談到一些新的東西,但大多數是前代話題的繼續。至於張衡的【譏世論】,調子好像開玩笑;孔融的【孝廉論】,只是作一番嘲戲;曹植的【辨道論】,就和抄書相同了。言論不保持正道,這樣的論著還不如不寫。
〔注釋〕
52 宋岱(dài代):晉人,曾任荊州刺史。【隋書·經籍志】載,他有【周易論】一卷,今不存。郭象:字子玄,西晉學者。有【莊子注】,今存。但有人認為其中用了向秀注【莊子】的一些意見。


  53 幾神:幾微精妙。

  54 夷甫:王衍的字,西晉文人。裴頠(wěi委):字逸民,西晉思想家。

  55 有無:裴頠有【崇有論】(載【晉書·裴頠傳】),認為『無』不能生『有』,『無』只能在『有』的條件下起作用,反對當時盛行的『貴無』論。

  56 滯:凝滯。

  57 寂寥:【老子】:『寂兮寥兮。』魏源【老子本義】第二十一篇:『寂兮,無聲;寥兮,無形也。』

  58 詣:到達。

  59 動極:探究到底。神源,深奧之理的極點。

  60 般(bō波)若:佛教術語,一般譯為『智慧』,但指用以領會佛教唯心主義『道體』的精神力量。晉代佛徒僧肇的【般若無知論】,反覆強調『實而不有,虛而不實』、『非有非無,非實非虛』、『用即寂,寂即用』等(見【全晉文】卷一六四);劉勰既反對『崇有』,也反對『貴無』,正是從這種唯心主義的佛教觀點出發。絕境:即晉僧慧遠在【沙門不敬王者論】中說的『冥神絕境』(見【全晉文】卷一六一),指無思無欲,無所愛惜的一種思想境界。

  61 逮(dài代):到,及。江左:長江下游一帶,這裏指東晉。

  62 前緒:前代餘緒。緒:端緒。

  63 張衡:字平子,東漢著名科學家、文學家。【譏世】:張衡的【譏世論】,今不存。

  64 韻:風韻,這裏指風格。俳(pái排):嘲戲。

  65 孔融:字文舉,漢末作家。【孝廉】:孔融的【孝廉論】今不存。

  66 曹植:字子建,三國時魏國文學家。【辨道】:曹植有【辨道論】,見【續古文苑】卷九。

  67 已:止。
【原文】2

  原夫論之為體,所以辨正然否;窮於有數1,追於無形2,跡堅求通3,鈎深取極4;乃百慮之筌蹄5,萬事之權衡也6。故其義貴圓通,辭忌枝碎;必使心與理合,彌縫莫見其隙7;辭共心密,敵人不知所乘:斯其要也。是以論如析薪8,貴能破理9:斤利者10,越理而橫斷;辭辨者11,反義而取通;覽文雖巧,而檢跡如妄12。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13,安可以曲論哉?若夫注釋為詞,解散論體,雜文雖異14,總會是同15。若秦延君之注『堯典』16,十餘萬字17;朱普之解【尚書】18,三十萬言19。所以通人惡煩20,羞學章句21。若毛公之訓【詩】22,安國之傳【書】23,鄭君之釋【禮】24,王弼之解【易】,要約明暢25,可為式矣26。

 【譯文】
考察『論』這種文體,主要是用以把是非辨別清楚。不僅對具體問題進行透徹地研討,並深入追究抽象的道理;要把論述的難點攻破鑽通,深入挖出理論的終極。論著是表達各種思考的工具,用以對萬事萬物進行衡量。所以,道理要講得全面而通達,避免寫得支離破碎;必須做到思想和道理統一,把論點組織嚴密,沒有漏洞;文辭和思想密切結合,使論敵無懈可擊:這就是寫論文的基本要點。因此,寫論文和劈木柴一樣,以正好破開木柴的紋理為貴。如果斧子太銳利,就會超出紋理把木柴砍斷;巧於文辭的人,違反正理而勉強把道理說通,文辭上看起來雖然巧妙,但檢查實際情形,就會發現是虛妄的。只有有才德的人,能用正當的道理來說服天下之人的心意,怎麼可以講歪道理呢?
 至於注釋經典的文字,是把論述分散在注釋中,這種碎雜的注釋雖有別於論文,但會總起來就和論文相同了。不過像秦延君注【尚書·堯典】的『堯典』二字,就用了十多萬字;朱普注【尚書】,用了三十萬言;這就為通達的學者所厭煩,而恥於從事煩瑣的章句之學了。如毛亨的【毛詩詁訓傳】、孔安國的【尚書傳】、鄭玄的【三禮注】、王弼的【周易注】等,其傳注都簡要明暢,這些可算是注經的典範了。

  〔注釋〕

  1 窮:盡,極力。有數:和下句『無形』相對,指具體的、有形的。【禮記·表記】:『仁有數,義有長短小大。』疏:『仁有數者,行仁之道有度數多少也。……言仁有數,則義亦有數;義有長短小大,則仁亦有長短小大,互言之也。』

  2 無形:指抽象的。

  3 跡堅:【太平御覽】卷五九五作『鑽堅』,譯文據『鑽堅』,即攻堅之意。

  4 鈎深:【周易·繫辭上】中有『鈎深致遠』的說法,疏曰:『物在深處,能鈎取之。』鈎:取。

  5 筌(quán全)蹄:指工具。筌:捕魚的竹籠。蹄:捕兔的器具。

  6 權衡:衡量,評價。權:秤錘。衡:秤桿。

  7 彌縫:補合,這裏指論述組織嚴密。隙:孔穴,漏洞。

  8 析:破木。薪:木柴。

  9 理:指木柴的紋理。

  10 斤:斧子。

  11 辨:同『辯』,指巧於言辭。

  12 檢跡:考察實際。如:【太平御覽】卷五九五作『知』,譯文據『知』字。

  13 『唯君子』句:這是借用【周易·同人】中的彖(tuàn團去)辭:『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孔穎達疏:『唯君子之人於同(團聚)人之時,能以正道能達天下之志。』劉勰借指論者應以正當的道理說服天下的人。

  14 雜:碎雜,指注釋文字不是一個整體。

  15 總會是同:劉勰認為分散零碎的注釋文字,會總起來也和論文相同。

  16 秦延君:名恭,西漢學者。堯典:【尚書】中有【堯典】篇,這裏是指作為篇名的『堯典』二字。

  17 十餘萬字:漢代桓譚在【新論】中說:『秦近(『延』字之誤)君能說【堯典】,篇目兩字之說,至十餘萬言。』(見【漢書·藝文志】注引)

  18 朱普:字公文,西漢學者。

  19 三十萬言:【後漢書·桓郁傳】中說,桓榮(郁父)所受朱普對【尚書】的解說是四十萬言。

  20 通人:通達古今的學者。

  21 章句:解釋經典的章節句讀。

  22 毛公:指毛亨,西漢學者,相傳他曾註解【詩經】。訓:解釋文字意義。【詩】:指【詩經】。

  23 安國:指孔安國,字子國,西漢學者。曾給【尚書】作注。不過劉勰所看到的孔傳【尚書】是後人偽托的。【書】:指【尚書】。

  24 鄭君:指鄭玄,字康成,東漢經學家。【禮】:這裏指【周禮】、【儀禮】、【禮記】。

  25 要約:簡練。

  26 式:法式,模範。
旭日東昇 發表於 2025-7-11 16:2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心雕龍·論說】義疏:論體辨正與注釋精約之道

【文心雕龍·論說】此章剖判論體本旨,申明"辨正然否"之要義,兼及注釋之學。其言賅備,今分三端釋之:

一、玄理論辯之得失
劉勰舉宋岱、郭象"銳思於幾神之區",王衍(夷甫)、裴頠"交辨於有無之域",此四子皆能獨步當時,然其弊在"徒銳偏解":滯有者拘泥形器之用,貴無者沉溺虛無之境,皆未達"般若絕境"之圓融。按【中論】云"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正破此二邊之執。東晉玄風雖盛,多承前人餘緒,若張衡【譏世】類俳優,孔融【孝廉】近戲謔,曹植【辨道】如抄書,皆失論體"持正"之旨。此節暗合【周易·繫辭】"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之理,謂論道當超拔有無之對立。

二、論體樞要之法度
劉勰揭櫫"論之為體,所以辨正然否"為根本。其法有三:
1. 思理層深:"窮有數,究無形"二句,本【韓非子·解老】"理定而後物可得道",須如【莊子·養生主】"批郤導窾"般析理;
2. 文辭要約:"義貴圓通"承【周易·繫辭】"往來不窮謂之道","辭忌枝碎"則如【荀子·正名】"辭足以見極"之誡;
3. 論辯周嚴:"心與理合""辭共心密"二語,暗合【墨子·小取】"摹略萬物之然,論求群言之比"的論辯準則。其"論如析薪"之喻,尤見【莊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的技藝化境。

三、注釋之學當尚簡明
論體流衍而有注釋,然秦延君注【堯典】十萬言、朱文公解【尚書】三十萬言,此【漢書·藝文志】所譏"便辭巧說,破壞形體"者也。劉勰標舉毛亨【詩詁訓傳】、孔安國【尚書傳】、鄭玄【三禮注】、王弼【周易注】為範式,以其"要約明暢",合於【春秋穀梁傳序】"約而顯,微而彰"之旨。此與【顏氏家訓·勉學】"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相發明,示學者當以精審為先。

要之,此章以"辨正然否"為論體綱宗,以"圓通""要約"為文用準則,其"彌縫無隙"之說,實為後世"義理、考據、辭章"三者合一論之先聲。至若斥"曲論"而崇"通志",更見【文心雕龍】"原道""宗經"之根本,學者當於此三復焉。

(全文798字)
辣基痛擊 發表於 2025-7-28 06:0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心雕龍·論說】義疏:辨正然否與注釋精約之道

【文心雕龍·論說】此章剖判論體樞要,首標"辨正然否"為論之本旨,次論玄學流弊,終明注釋法度。其義理層遞,可析為三端以申之。

一、玄學論辯之得失
劉勰舉宋岱、郭象"銳思於幾神之區",王衍(夷甫)、裴頠"交辨於有無之域",此四子皆能獨步當時而流聲後代。然其弊在"滯有者全系形用,貴無者專守寂寥",蓋魏晉玄學雖窮極神奧,然或拘泥形器之用,或耽溺虛無之境,皆屬"偏解"而未臻"正理"。劉勰以般若絕境為究竟,實借佛家"中道"觀調和有無,暗合【周易】"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之旨。其批評江左玄談"多抽前緒",正指東晉清談徒襲王弼、何晏餘緒而乏創見,此論與【時序】篇"中朝貴玄,江左稱盛"相呼應,可見其思想史眼光。

二、論體之核心法度
"辨正然否"四字乃論體綱維。劉勰以"窮有數、究無形"為方法論,既須實證於具體事象(有數),又當抽象至普遍規律(無形),此即【宗經】篇"窮高以樹表,極遠以啟疆"之實踐。其提出"義貴圓通,辭忌枝碎",強調理論須周遍融貫(圓),邏輯須通達無礙(通),此本【周易】"窮變通久"之理。至若"心與理合""辭共心密"二語,尤見精微:前者要求主觀認知符合客觀事理(即【神思】"物以貌求,心以理應"),後者強調語言須精確傳達思維(即【情采】"為情而造文")。末以"析薪破理"為喻,暗用【莊子·養生主】"庖丁解牛"典故,揭示論說當循事物內在肌理。

三、注釋之要約準則
劉勰將注釋視為"解散論體"之特殊形式,其病在"秦延君注【堯典】十餘萬字"之繁蕪,其美在毛亨、孔安國等"要約明暢"之簡當。此中深意,實承漢代經學"通人惡煩"傳統(【論衡·超奇】),亦啟唐代義疏"疏不破注"先聲。王弼【周易注】能以玄理統攝象數,鄭玄【三禮注】能以訓詁貫通制度,皆合"彌縫無隙"之旨,故被推為範式。

要之,此章以"辨正"為體、"圓通"為用、"精約"為法,構建起完整的論說理論體系。其批判玄學"偏解",標舉般若中觀,既反映南朝佛學對文論之滲透,亦體現劉勰整合儒釋道之努力。至若論說與注釋之辨,尤為中國傳統學術方法論之精髓,今日治學者尤當深味。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