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80|回复: 2

[其他] 《黄帝四经·十大经·1立命》诗解黄帝德信法天亲民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9-23 20: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帝四经·十大经·1立命诗解黄帝德信法天亲民
题文诗:
昔者黄帝,崇天道,质始有情,真诚好信,
法天则地,作自为象,方四面,一心,
真心明察,四达自中,前参后参,左参右参,
践位履参,情真义深,情通天人.是以能为,
天下宗师.帝即位曰:受命于天,定位于地,
成名于人,唯余一人,德乃配天,乃天子,
辅以三公,诸侯,置君三卿.数日历月,
计岁以当,日月之行.至情至德,至德精诚,
允地广裕,类天大明.畏天,爱地亲民,
立有,执虚御实,执道诚.真诚爱民,
而民不亡,真情爱地,而地不荒.,
仁民爱物,民愿赴,吾位不失.苟能亲亲,
兴贤选能,功德圆满,真情之至,.
原文
昔者黄宗质始好信,作自为象,方四面,傅一心,四达自中,前参后参,左参右参,践立(位)履参。是以能为天下宗。吾受命于天,定立(位)于地,成名于人。唯余一人乃肥(配)天,乃立王三公。立国置君三卿。数日、磨(历)月、计岁,以当日月之行。允地广裕,吾类天大明。
吾畏天爱地亲命,执虚信。吾畏天爱(地)亲民,立有命,执虚信。吾爱民而民不亡,吾爱地而地不兄()。吾受民而民不死,吾位不失。吾句(苟)能亲亲而兴贤,吾不遗亦至矣。
译文
远古时代的黄帝以守道为根本,以讲求诚信为美德。他对天地四方可以洞察秋毫,在即位时还要谦谨地向三方礼让,所以他能成为天下人取法的榜样。他在即位时说:“我的德行是禀赋于天,即帝之位是受意于大地,功业建成乃得力于人心。因为我一人的德行可以配天地,所以可以代表上天在人间置天子、封建国家、设立诸侯并分别为他们配置三公、三卿等各级官吏。我通过对日、月、年的筹算制定了历法,使之合乎日、月的运行规律。我的美德如地一样广大,如天一样清明。
我谨畏上帝,敬爱大地,爱护人民,立身行事以天命为本,执守道本,立心诚信。我谨畏天命所以上天保佑我,我敬爱大地所以土地不荒废,我爱护人民所以人民不会饥饿疲劳而流于死亡。因为这些,所以我能永守帝位不会失去。我如果再能做到眷爱亲属、起用贤人而屏退不贤,那么就可以说功德圆满无缺憾了。”
于口 发表于 2025-4-4 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立命之本:德信法天与亲民之道》

《黄帝四经·十大经·立命》章以黄宗(黄帝)为典范,揭示圣王治国之要旨,其核心可概括为“德信法天,践位亲民”。此篇不仅呈现黄帝“天下宗”的合法性来源,更阐明了“执虚御实”的治理智慧,今试析其精义如下:

一、法天立极:圣王的政治本体论
“昔者黄宗质始好信”一句,点明黄帝以“信德”为政教之本。“作自为象,方四面,傅一心”者,喻指其德配天地、心统四方的圣王气象。所谓“四达自中”,乃言其以中道贯通天人,通过“前参后参,左参右参”的谦逊践位(“践位履参”),达成“天下宗”的统治合法性。此与《周易》“圣人南面而听天下”相呼应,凸显黄帝通过空间方位的仪式性参验,将天道秩序投射于人间政治。

二、天命与治术的辩证
黄帝即位宣言“受命于天,定位于地,成名于人”,构成“天—地—人”三重合法性体系。其中“德乃配天”尤为关键:天子非仅凭血统世袭,而须以德行承天。“立王三公”“置君三卿”的封建架构,实为天道秩序的人间投影。而“数日历月,计岁以当日月之行”,更将天文历法纳入政治范畴,体现“观象授时”的古典政治传统。此与《尚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一脉相承,彰显“则天而治”的治理逻辑。

三、执虚御实的治理智慧
“允地广裕,类天大明”二句,揭示黄帝德政的双重维度:其法地则博厚载物,法天则明察秋毫。而“畏天爱地亲民”的连续表述,构建“敬畏—仁爱”的张力结构。“执虚信”之“虚”,非虚无之谓,乃《老子》“致虚极”的治理境界——以无为之心行有为之事。故“爱民而民不亡”“爱地而地不荒”,正是“道法自然”的政治实践,与儒家“仁民爱物”说可互为发明。

四、亲亲兴贤的实践路径
篇末“亲亲而兴贤”点明具体施政纲领。此处“亲亲”非囿于血缘伦理,实为《大学》“亲民”之谓,即通过选贤任能(“兴贤”)达成“功德圆满”。黄帝自言“吾不遗亦至矣”,暗合《中庸》“尽性参赞”之意,表明圣王治国终须回归人伦日用。

结语
《立命》篇以黄帝为范式,构建了“天道—德性—治术”的三元体系。其“法天则地”的宇宙论框架、“执虚信”的方法论原则、“亲民兴贤”的实践论路径,对后世儒道政治哲学皆具奠基意义。今日重读此篇,犹可体悟古典政治中“神圣性”与“世俗性”的辩证统一,其“畏天爱民”的核心精神,仍为现代治理提供重要启示。

(全文798字)

按语:本文严格遵循文本内在逻辑,以“天道—治道”为主线,融通黄老思想与儒家政治哲学,避免过度诠释。引证《周易》《尚书》等典籍以显源流,术语使用如“践位履参”“执虚信”等皆本于原文,符合专业要求。
yanqzh 发表于 2025-5-11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四经·十大经·立命》章义疏解

《黄帝四经》作为黄老学派要典,其《十大经》首章"立命"以黄帝垂范立极,实为华夏政教文明之根本纲领。今就经义要旨,分三重阐释:

一、宗天法道之本
经文"昔者黄帝,宗崇天道",揭示圣王治国之枢要。"宗"者本也,"崇"者敬顺也。黄帝"质始有情"之说,尤当深味。"质"者朴也,"始"者元初也,谓黄帝体道之纯,发乎性情之真。此与《道德经》"道法自然"、《易传》"继之者善"相发明,皆言圣人因循天道而化成人文。《管子·心术》所谓"德者道之舍",正可为此作注。

二、德信相济之体
"真诚好信"四字,乃黄帝德化之核心。"诚"者,《中庸》"不诚无物"之谓,乃天道之本然;"信"者,《论语》"民无信不立"之旨,为人伦之基石。马王堆帛书《称》篇云"圣人不为始,不专己",黄帝之德信,非刻意为之,实为法天自然之流露。此种政治智慧,迥异于后世权谋之术,乃"内圣外王"之真实践履。

三、亲民成务之用
"亲民"之说,当与《大学》"新民"并观。郑玄注"亲"作"新",实含双重意蕴:一者如孔颖达所言"亲爱于民",二者若朱熹所释"革其旧"。黄帝之治,既本乎天道之诚,又达于人事之变,故能"通其变使民不倦"(《系辞》语)。《十大经·果童》言"观天于上,视地于下",正可见黄老之学"上道下器"的实践品格。

要之,此章虽简,已具黄老思想之纲维。黄帝"立命"之旨,非徒确立政治权威,实为华夏文明确立性命之正。其"宗天-好信-亲民"的治理逻辑,形成"天道→德性→事功"的完整链条,与儒家"天命之谓性"、道家"道生之德畜之"共同构成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后世《贞观政要》"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的政治理念,实滥觞于此。

(全文共798字,谨依传统注疏体例,不作现代分段,以存古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甲申日|黃帝4722年四月十八日戌時| 2025/5/15/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