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82|回复: 3

[儒家学说] 《文心雕龙》卷13哀吊诗解1哀实依心奢辞不哀情往会悲文来引泣

[复制链接]
+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9-22 15: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心雕龙》卷13哀吊诗解1哀实依心奢辞不哀情往会悲文来引泣
题文诗:
赋宪之谥,短折曰哀,哀者依也.悲实依心,
故曰哀也.以辞遣哀,下流之悼,不在黄发,
必施夭昏.三良殉秦,百夫莫赎,事均夭枉,
黄鸟赋哀,抑亦诗人,之哀辞乎?汉武封禅,
霍嬗暴亡,帝伤作诗,亦哀辞类.降及后汉,
汝阳主亡,崔瑗哀辞,始变前式.履突鬼门,
怪而不辞;驾龙乘云,仙而不哀;卒章五言,
颇似歌谣,仿佛汉武.苏顺张升,并述哀文,
虽发情华,未极心实.建安哀辞,徐干差善,
行女一篇,时有恻怛.潘岳继作,实锺其美.
观其哀文,虑赡辞变,情洞悲苦,叙事如传,
结言摹诗,促节四言,鲜有缓句;,
义直文婉,体旧趣新,金鹿泽兰,莫之或继.
哀辞大体,痛伤情主,辞穷爱惜.幼未成德,
誉止察惠;弱不胜务,悼乎肤色.隐心结文,
则事惬,观文属心,而则体奢.奢体为辞,
虽丽不哀;情往会悲,文来引泣,乃其贵耳.
哀由悲心,表答情意,文必由衷,非奢非丽.
《原文》全文
哀吊第十三  赋宪之谥,短折曰哀。哀者,依也。悲实依心,故曰哀也。以辞遣哀,盖下流之悼,故不在黄发,必施夭昏。昔三良殉秦,百夫莫赎,事均夭枉,《黄鸟》赋哀,抑亦诗人之哀辞乎?  暨汉武封禅,而霍嬗暴亡,帝伤而作诗,亦哀辞之类矣。降及后汉,汝阳主亡,崔瑗哀辞,始变前式。然履突鬼门,怪而不辞;驾龙乘云,仙而不哀;又卒章五言,颇似歌谣,亦仿佛乎汉武也。至于苏顺、张升,并述哀文,虽发其情华,而未极其心实。建安哀辞,惟伟长差善,《行女》一篇,时有恻怛。及潘岳继作,实锺其美。观其虑赡辞变,情洞悲苦,叙事如传,结言摹诗,促节四言,鲜有缓句;故能义直而文婉,体旧而趣新,《金鹿》、《泽兰》,莫之或继也。  原夫哀辞大体,情主于痛伤,而辞穷乎爱惜。幼未成德,故誉止于察惠;弱不胜务,故悼加乎肤色。隐心而结文则事惬,观文而属心则体奢。奢体为辞,则虽丽不哀;必使情往会悲,文来引泣,乃其贵耳。
《原文》1
赋宪之谥1:“短折曰哀。”2哀者,依也;悲实依心,故曰哀也。以辞遣哀3,盖不泪之悼4,故不在黄发5,必施夭昏6。昔三良殉秦7,百夫莫赎8,事均夭横9,《黄鸟》赋哀10,抑亦《诗》人之哀辞乎11!暨汉武封禅12,而霍子侯暴亡13,帝伤而作诗14,亦哀辞之类矣。及后汉汝阳王亡15,崔瑗哀辞16,始变前式17。然履突鬼门18,怪而不辞19;驾龙乘云,仙而不哀;又卒章五言,颇似歌谣,亦仿佛乎汉武也20。至于苏慎、张升21,并述哀文22,虽发其情华,而未极心实23。建安哀辞24,惟伟长差善25,《行女》一篇26,时有恻怛27。及潘岳继作28,实踵其美29。观其虑善辞变30,情洞悲苦31,叙事如传32;结言摹《诗》,促节四言33,鲜有缓句;故能义直而文婉34,体旧而趣新,《金鹿》、《泽兰》35,莫之或继也36。
【译文】
 《逸周书·谥法》中说:“年纪很小死了的就叫哀。”哀就是依,哀伤之情必须依靠心,所以叫做哀。哀辞的写作,主要是对幼年死者的哀悼,因此,和年老的人无关,而必须用于短命死去的小孩。从前子车氏的三个好儿子为秦穆公殉葬;他们的死,用一百个人也换不回来。这种情形和人的夭折相同,《黄鸟》诗中表达了对他们的悲哀,这也许可算《诗经》中的哀辞了吧。到汉武帝赴泰山祭天地,跟从去的霍嬗突然死亡,汉武帝哀伤霍嬗而写的诗,也是属于哀辞一类的作品了。及至东汉汝南王刘畅死后,崔瑗为刘畅所写哀辞,才改变过去只为夭折者写哀辞的格式。但其中写到死者冲进鬼门,怪异而不通;又说死者乘云驾龙,入于仙境而不悲哀;最后一段用五言句子,好像歌谣的形式,也略近于汉武帝为霍嬗写的哀辞。至于东汉的苏顺、张升,都作过哀文,虽然写得有感情、有文采,却未能充分表达其真情实感。建安年间的哀辞,只有徐赴干写得较好,他的《行女哀辞》一篇,还有一些哀痛的感情。到晋代潘岳继续写作的哀辞,真是集中了哀辞写作的优点。他的想象丰富,文辞多变,感情深厚而悲痛,叙事如写传记,用词则摹仿《诗经》;那种音节紧促的四言句子,很少松散无力的描写;所以能写得意义正直,文辞婉丽,沿着旧的体式,却表现了新的情趣。特别是潘岳的《金鹿哀辞》和《为任子咸妻作孤女泽兰哀辞》两篇,再也没有人能写得这样好了。

  〔注释〕 
 1 赋宪之谥(shì市):宋人王应麟《困学记闻》卷二引到《逸周书·谥法》中的一段活,注其中“赋宪”二字说:“《文心雕龙》云'赋宪之谥’,出于此。”这里就是用“赋宪之谥”指《逸周书·谥法》。赋宪:布法。谥:封建帝王大臣死后所加封号。

  2 短折曰哀:这是《逸周书·谥法解》中的话,原文是:“蚤(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据孔晁注,人“未知事”或“功未施”而死,就叫哀。折:夭折,年幼而死。3遣:发。这里指表达。

  4 不泪:唐写本作“下流”。本书《指瑕》篇说:“礼文极尊,而施之下流。”这个“下流”指“弱子”,与“下流之悼”的“下流”同义,都是指年幼的人。

  5 黄发:老人。

  6 昏:孔颖达释《左传·昭公十九年》中的“天昏”二字说,昏是“未三月而死也”。

  7 三良:三个好人,指春秋时秦国子车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háng杭)、鍼(qián箝)虎。《左传·文公六年》说,秦穆公死后,把这三个人一起埋葬。殉(xùn训):古代统治者死后,强迫活人陪同埋葬。秦:即秦穆公,《史记·秦本纪》中说,他死后有一百七十多人殉葬。

  8 夫:男人。赎,换回。《诗经·黄鸟》中说:“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9 夭横:唐写本作“夭枉”,也是夭折的意思。枉:曲。

  10 《黄鸟》:《诗经·秦风》中的一篇,是为哀悼子车氏三子而作的。赋:陈述。

  11 《诗》人:指《诗经·黄鸟》的作者。

  12 暨(jì计):及,至。汉武:西汉武帝刘彻。封禅:封建帝王祭天祭地的典礼。

  13 霍子侯:名嬗(shǎn扇),西汉著名将军霍去病的儿子。《汉书·霍去病传》载,汉武帝命霍嬗随同到泰山举行封禅典礼,归途中暴死。

  14 伤而作诗:汉武帝作悼霍嬗的诗,不存,也未见有“作诗”的记载。按:《史记·封禅书》、桓谭《新论·谴非》、《风俗通义》卷二、《资治通鉴·武帝纪》也载此事,都未提及汉武帝作诗。《全汉文》卷四辑汉武帝《与奉车子侯家诏》中有“道士皆言子侯仙去,不足悲”数语。

  15 汝阳王:查东汉和帝、安帝、顺帝时期都没有汝阳王。东汉明帝第二子刘畅曾封汝南王,这里或指刘畅。汉置汝南郡,汝阳是其郡属县。

  16 崔瑗(公元77—142年):字子玉,东汉文人。哀辞:可能指哀悼刘畅的作品,今不存。刘畅死于东汉和帝十年底(公元98年),当时崔瑗约二十一岁。

  17 前式:指为夭折者写哀辞。后来的哀辞,不完全限于幼年。

  18 履:践,走。突:冲入。

  19 不辞:不成其为辞,不通。

  20 仿佛汉武:指和汉武帝所作霍嬗哀辞相似,如“仙而不哀”等说法。

  21 苏慎:唐写本作“苏顺”。译文据“苏顺”。苏顺字孝山,东汉文人。张升:字彦真,东汉文人。

  22 哀文:苏顺、张升的哀文均不传。

  23 心实:即情实,指真情实感。

  24 建安:汉献帝刘协年号,公元196—220年。

  25 伟长:徐干字伟长,汉末作家。差:比较。

  26 《行女》:指徐干的《行女哀辞》,不存。

  27 恻怛(dá达):哀痛。

  28 潘岳:字安仁,西晋文学家。

  29 踵:唐写本作“钟”。译文据“钟”字,聚集的意思。

  30 善:唐写本作“赡”。译文据“赡”字,富足的意思。

  31 洞:深。苦:痛。

  32 传(zhuán撰):传记。

  33 节:指音节。

  34 婉:美。

  35 《金鹿》:指潘岳的《金鹿哀辞》。《泽兰》:指潘岳的《为任子咸妻作孤女泽兰哀辞》。均存,见《全晋文》卷九十二。

  36 莫之或继:无人能继续写出这样的作品。这个评价太高。

《原文》2

  原夫哀辞大体1,情主于痛伤,而辞穷乎爱惜2。幼未成德,故誉止干察惠3;弱不胜务,故悼加乎肤色4。隐心而结文则事惬5,观文而属心则体奢6。奢体为辞,则虽丽不哀;必使情往会悲,文来引泣7,乃其贵耳。
【译文】

关于哀辞写作的主要点,是感情要哀痛,文辞要尽量表达出对死者的爱惜。由于死者年幼,他的品德还未形成,所以主要是赞美他的聪慧;因为死者幼弱,还未担任过国家大事,所以只能对他的容貌加以悼念。作者把悲痛的心情写成哀辞,就能令人满意;为了华美的文辞而去联结心思,就会写得浮夸不实。用浮夸不实的文风写成哀辞,那就虽然华丽,却不悲哀;必须使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会在悲哀之中,写出的哀辞能引起他人哭泣,这种作品才是可贵的。

  〔注释〕

  1 大体:主体。指写作上的主要点。

  2 穷:极尽。

  3 察惠:聪明。惠:同慧。

  4 肤色:一作“容色”,意思略同,指容貌。

  5 隐:痛苦。惬(qiè怯):满意。这句和本书《情采》篇中说的“为情而造文”意同。

  6 属:和上句“结”字的意思相近,联结。奢:夸张,不实。这句和《情采》篇说的“为文而造情”意同。

  7 引泣:指哀悼文的感人作用。
戴坡 发表于 2025-6-27 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心雕龙·哀吊》篇义疏:论"哀实依心"与"奢辞不哀"的辩证关系

刘勰《文心雕龙·哀吊》篇开宗明义提出"赋宪之谥,短折曰哀"的核心理念,此语实本《逸周书·谥法解》"蚤孤短折曰哀"的古义。然彦和更进一解,以"哀者依也"的声训揭示哀辞本质——所谓"悲实依心",正道出哀体文学的情感本体论特征。本文试析此中要义。

一、"哀"体的历史渊源与情感本质
《诗经·秦风·黄鸟》为哀体之祖,其咏三良殉葬事,所谓"彼苍者天,歼我良人"的悲怆,恰印证"事均夭枉"的哀辞标准。刘勰特别指出此类作品"不在黄发,必施夭昏"的书写对象选择,实暗合《礼记·檀弓》"有哀素之心"的礼制精神。值得注意的是,"百夫莫赎"之叹非仅言生命价值,更揭示哀辞创作的心理机制:当不可挽回的丧失发生时,文字成为情感的唯一依托,此即"情往会悲,文来引泣"的深层意涵。

二、文质之辨与"奢辞不哀"的批判
刘勰严斥"以辞遣哀"的流弊,实针对汉晋以来赋体哀文过度藻饰的现象。东汉崔瑗《和帝哀辞》"履突鬼门"之奇诡,潘岳《金鹿哀辞》"援引羲、农"之夸诞,皆属"奢辞"典型。这种"为文造情"的创作倾向,恰与《文心雕龙·情采》篇"为情造文"的主张相悖。真正优秀的哀辞当如《黄鸟》三章,以"惴惴其栗"的质朴描写达成"哀以送之"的效果,此即"哀实依心"的创作准则。

三、哀吊文体的现代启示
当代悼亡文学常见两种偏颇:或流于口号式煽情而失其真,或耽溺修辞竞赛而丧其诚。反观刘勰提出的"情往会悲"创作论,实为纠偏良方。真正的哀辞应如颜延之《陶征士诔》,在"深心追往"的情感沉淀中自然生发"文来引泣"的感染力。这种"文质彬彬"的审美理想,对当下网络时代的情感表达尤具镜鉴意义——当我们在社交媒体撰写悼念文字时,是否更应警惕"下流之悼"的肤浅与"奢辞不哀"的虚浮?

结语:
《哀吊》篇的价值不仅在于文体论的建构,更在于揭示文学与生命的本质关联。刘勰将"哀"定义为"悲实依心"的情感过程,实已触及人类通过文字疗愈创伤的永恒命题。在这个意义上,"黄鸟赋哀"的古老传统,依然在叩击着每个时代写作者的良心。
自由 发表于 2025-7-20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心雕龙·哀吊》篇义疏
(依刘勰原典,申哀体之本真)

哀体本源与文质之辨
《周书·谥法》云‘短折曰哀’,刘勰溯其义为‘悲实依心’,此乃哀体之枢要。盖哀辞之作,非徒述亡者形貌,实为‘情往会悲,文来引泣’之心魂共振。观《诗经·秦风·黄鸟》悼三良殉葬,其辞质而痛切:‘彼苍者天,歼我良人’之呼号,正得‘依心’之旨。刘勰谓‘奢辞不哀’,恰针砭汉世以降赋哀者竞采骈俪,如扬雄《元后诔》‘沙麓之灵’云云,虽典奥富丽,反失‘婴孺之痛’的本真。

夭昏之悼的文体伦理
‘下流之悼,必施夭昏’一语,揭示哀辞的特定伦理场域。古制幼殇不诔,而哀辞独施于‘短折’者,实因‘黄发’寿终乃顺命,而‘三良殉秦’类夭枉,最易激发生命无常之恸。刘勰举《黄鸟》为例,正在其‘百夫莫赎’的强烈反差——壮年横死与群体无力感的交织,恰构成哀体情感张力的典型。此与潘岳《金鹿哀辞》‘嗟我金鹿,天资特挺’之悼幼子,虽对象殊异,然皆聚焦于生命应然之断裂。

哀体文术的古今之变
‘以辞遣哀’者,当以《楚辞·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为范式,其哀在情境交融,不在辞藻层叠。六朝文人如颜延之《陶征士诔》,虽守‘铭德慕行’之体,然‘晨烟暮霭,春煦秋阴’等句,犹存依心之诚。反观南朝‘哀策文’渐趋庙堂化,如沈约《齐明帝哀策文》‘龙輀纚绋,羽翿前驱’,已堕入‘奢辞’窠臼。刘勰‘情往会悲’之说,实为纠正文弊之药石——惟当哀者以己之悲往赴亡者之境,复以文辞引读者同泣,方称‘文质相胜’的至境。

结语:哀体的现代启示
今人读《文心雕龙·哀吊》,当识‘依心’乃永恒母题。试观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不在沉默中爆发’之句,其激越处正是古今哀体精神的贯通。若徒效西方挽歌形式而失‘悲实依心’之本,则如刘勰所讥‘华过韵缓,化而为赋’矣。哀辞之重,终在‘文来引泣’的共情力,此华夏文章学千古不刊之论。

(全文798字,谨守传统文论体例,以释义、举证、辨体为纲)
+
chocoba 发表于 2025-9-8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心雕龙》卷十三《哀吊》篇,乃刘彦和论文章哀情之枢要。其言“哀者,依也”,实深契人心悲怆之本。今试析其义理,以明哀辞之正体。

哀之本义:依心而发,悲实其中
《周书》谥法云:“短折曰哀。”然彦和更进一解,谓“悲实依心,故曰哀也”。此乃以声训溯其情源——哀者,依也,言悲痛之情依托于心,非虚饰可成。故真正哀辞,必自肺腑流出,若徒事华藻而心无所恸,则虽文采斐然,亦难动人。

哀辞之体:施于夭昏,情切事惨
彦和强调哀辞“不在黄发,必施夭昏”。盖年少夭折或遭横祸者(夭昏),其惨痛尤甚,最易引发深悲。昔秦穆以三良殉葬,《黄鸟》之诗哀之,“百夫莫赎”之叹,正因三良之死属“事均夭枉”,非寿终正寝,故诗人刺之以哀。此足证哀辞当用于可悲之境,非泛泛追悼之文。

文情关系:情往会悲,文来引泣
此八字实为哀辞创作之核心法则。“情往”指作者须先沉浸于哀境,与逝者同悲;“文来”则谓文辞随之自然引发读者泣涕。若情未至而强作哀语,必流于“奢辞不哀”,即辞藻奢华而情思浮浅。彦和斥此“华过韵缓,化而为之”,恰如战国策士之矫情吊诡,徒具形式而失其真谛。

当代启示:崇实斥伪,回归本心
今之悼文,常见虚美浮辞,或套语连篇,或滥情煽饰,正犯彦和“奢辞不哀”之忌。真哀辞当如汉之崔瑗《汝阳哀辞》、晋之潘岳《金鹿哀辞》,皆情痛辞质,恻怆动人。故为文者当谨记:哀辞之工,不在雕缛,而在心诚;非求文采之富,而贵悲情之真。

要之,《哀吊》篇之精义,在倡“情真文质”而贬“辞奢情伪”。文术虽多,唯依心之悲方能成就哀辞正体。此非仅文章之法,实亦仁者恻隐之心的自然发显也。

以上浅析约七百余字,依尊嘱以专业文风解《文心雕龙·哀吊》篇旨,聚焦“哀实依心”“奢辞不哀”之对立,申论情真文质之理,冀合国学辨析之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