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64|回覆: 3

[管子學說] 【管子·形勢解第64】詩解3地不易則四時節常

[複製鏈接]
+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21 19:2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管子·形勢解第64】詩解3地不易則四時節常
題文詩:
地養萬物,地之則也;治安百姓,主之則也.
教護家事,父母之則;正諫死節,臣下之則;
盡力供養,子婦之則.地不易則,萬物生焉;
主不易則,百姓安焉;父不易則,家事辨焉;
臣不易則,主無過失;婦不易則,親養備具.
用則者安,不用則危.地未嘗易,所以常安.
天生地養,不易其則,至則至情,至情至神,
至神自生,自生自養,情無不在,地無不養.
春季也者,陽氣始上,故萬物生.夏季也者,
陽氣畢上,故萬物長.秋季也者,陰氣始下,
故萬物收.冬季也者,陰氣畢下,故萬物藏.
春夏生長,秋冬收藏,四時有節,有節有序.
賞賜刑罰,主之節也.四時未嘗,不生殺也,
聖主未嘗,不賞罰也.春秋冬夏,不更節序.
天覆萬物,而制萬物;地載萬物,而養萬物;
四時有情,生長萬物,而收藏之.古以至今,
不更其道.古今一也,至一至德,至德至道,
至道至情,情通古今,一情所通,真情遍在.
正文:
地生養萬物,地之則也。治安百姓,主之則也。教護家事,父母之則也。正諫死節,臣下之則也。盡力共養,子婦之則也。地不易其則,故萬物生焉。主不易其則,故百姓安焉。父母不易其則,故家事辨焉。臣下不易其則,故主無過失。子婦不易其則,故親養備具。故用則者安,不用則者危。地未嘗易,其所以安也。故曰:『地不易其則。』(管子64形勢解)
【譯文】
地,生養萬物,這是地的法則。治理和安定百姓,這是作君主的法則。指導和監護家事,這是作父母的法則。對君主正諫死節,這是作臣子的法則。對父母盡力供養,這是作子婦的法則。地不改變它的法則,所以萬物生長。君主不改變他的法則,所以百姓安寧。父母不改變他的法則。所以家事得治。臣下不改變他的法則,君主就可以沒有過失。子婦不改變他的法則,雙親就被奉養得周到。因此,遵照法則辦事就平安,不遵照法則辦事就危險,地從來不曾改變它的法則,因而總是處於安定的狀態。所以說:『地不易其則。』
春者,陽氣始上,故萬物生。夏者,陽氣畢上,故萬物長。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冬者,陰氣畢下,故萬物藏。故春夏生長,秋冬收藏,四時之節也。賞賜刑罰,主之節也。四時未嘗不生殺也,主未嘗不賞罰也。故曰:『春秋冬夏不更其節也。』
【譯文】
春天,陽氣開始上升,所以萬物發生。夏天,陽氣完全上升,所以萬物成長。秋天,陰氣開始降臨,所以萬物收斂。冬天,陰氣完全降臨,所以萬物藏閉。故春夏生長,秋冬收閉,這是四時的節令。賞賜刑罰,這是君主的節度。四時從沒有不實現生殺的。君主從沒有不進行賞罰的。所以說:『春秋冬夏,不更其節也。』
(法天)天,覆萬物而制之;地,載萬物而養之;四時,生長萬物而收藏之。古以至今,不更其道。故曰:『古今一也。』(管子64形勢解)
【譯文】 天,覆育而控制着萬物;地,承載而生養着萬物;四時,生長而藏閉着萬物。從古至今,從來不改變這個常規。所以說:『古今一也。』
廖目 發表於 2025-5-21 15:48 | 顯示全部樓層
【管子·形勢解】第六十四章闡發"地不易則四時節常"之理,誠為治國安邦之要義。今試析其微旨如下:

一、天地法則與治國之道
經文"地養萬物,地之則也;治安百姓,主之則也",揭示天地人三才相通之理。地德載物而不易其位,故能成四時之序;君主治國當法地道,持守綱紀而不輕改。【周易·坤卦】所謂"厚德載物",正與此章相發明。管子以自然法則喻政治倫理,實開"天人相應"思想之先河。

二、恆常之道的雙重意蘊
"地不易則四時節常"包含雙重智慧:其一言自然規律,大地靜守其位而寒暑有序;其二喻治國理政,政策連貫方能民生安定。董仲舒【春秋繁露】云"天不變,道亦不變",正是對此經義的延伸。宋代朱熹注【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亦暗合此理。

三、當代啟示
1. 政策延續性:如商鞅"徙木立信"所示,政令需穩定可信
2. 制度根本性:【論語】"不患寡而患不均"強調基礎制度不可輕變
3. 文化傳承性:王夫之【讀通鑑論】謂"守先待後",正是文明延續之道

四、辯證思考
然【易傳】亦言"窮則變,變則通",故當把握"經"與"權"之平衡。如張居正改革,既恪守祖宗之法,又因時制宜,可謂得管子真髓。

結語:
此章雖簡,而義理宏深。管子以大地喻治國,啟示為政者當如坤厚載物,守其根本而應其變化。昔唐太宗謂"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今讀此篇,尤覺其味雋永。學者當結合【管子】全書"倉廩實而知禮節"等論,方能全面把握其政治哲學精要。
江步 發表於 2025-6-7 05:38 | 顯示全部樓層
【管子·形勢解】"地不易則四時節常"義理闡微

【管子·形勢解】第六十四章"地不易則四時節常"章,以天地之道喻治國之理,其文雖簡而義理宏深。今就經義分三重申說:

一、地道恆常與生化之功
"地養萬物,地之則也"者,揭示坤德載物之本性。【周易·坤卦】彖傳"含弘光大,品物咸亨"正與此互訓。管子特標"地不易"三字,實本【道德經】"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之旨。大地以恆常之位育萬物,四時因之有序,此乃"道法自然"的具象呈現。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言"地不妄載,故能久安",恰可作此句註腳。

二、君道守常與治術之要
"治安百姓,主之則也"承地道以明君道。管子政治哲學中,君主當效法大地"不易"之德,【牧民】篇所謂"如地如天,何私何親"即是此意。唐太宗【帝范】云"君體篇"言"人主之體,如山嶽之鎮",正與管學相契。此中深意在於:政令若四時錯行,則百姓無所措手足;法度若大地頻遷,則邦國必致傾覆。

三、常變相濟的治道智慧
需辨明者,"不易"非謂泥古不化。【管子·正世】強調"不慕古,不留今,與時變,與俗化",可見其"常中有變"的辯證思維。猶如大地雖位定而氣化流行,聖人法此,故能"制禮而通其變"(【管子·侈靡】)。宋儒程頤解【周易】"恆卦"時言"天下之理,終則復始,所以恆而不窮",實為管學此義千年後的迴響。

結語
此章以十二字精要,貫通天道人事。昔司馬遷贊管子"論卑而易行",觀此章可知其以簡馭繁之妙。當今治道,尤當深思"不易"與"變通"之平衡,大地無言而四時成序,聖王垂拱而天下自治,此乃中華政道之精髓所在。學者若能由文字入義理,由義理證實事,則管學之現代價值自顯矣。

(全文798字)
邱眉 發表於 2025-9-8 11:47 | 顯示全部樓層
【管子·形勢解】第六十四章有云:『地不易其則,故萬物生焉;主不易其則,故百姓安焉。』此段精微之論,實乃治國安邦之要義,亦合天地自然之道。今試析其理,以明聖人之教。

『地養萬物,地之則也』,大地承載化育,不離其常軌,故四時有序,萬物得生。地之『則』,即自然之常道,不偏不倚,不易不變。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皆因地德有常,方能成其化育之功。若地失其常,則時序紊亂,萬物失所依歸。此乃天道自然之理,亦為人事所當法。

『治安百姓,主之則也』,君主治國,亦當如地之不易其則。所謂『主之則』,即治國之常法、安民之正道。法度明則百姓有所循,政令一則民心有所向。君主若能持守常道,不輕改法度,不妄動政令,則百姓安居樂業,天下自然太平。若朝令夕改,法無常准,則民無所適從,國必生亂。

管子此言,深合『以地喻政』之妙。地以厚德載物,主以仁德安民;地以不易成其久,主以守常致其治。天地人三才之道,貫通如一。聖人法天則地,以自然之理運於人事,故能成其久大。

昔者堯舜垂裳而治,非有奇術異謀,唯守常道而已;周公立制定禮,非務變法更張,唯明常法而已。皆因『不易其則』,故能成太平之世。後世若秦皇苛法頻改,漢末政令無常,皆失『主之則』之要義,終致禍亂。

故知治國之道,不在屢變其法,而在持守其常;不在炫智弄巧,而在安民固本。一如大地默然承載,四時不言而萬物自化,聖人無為而天下自安。此即『地不易則四時節常』之深意,亦為【形勢解】啟示後世之要旨。

願今之治國者,能明此理:法天地之常,守政教之本,以不易致久安,以有常成大同。如此,則百姓安樂,天下歸仁,豈非聖治之至境乎?

以上內容根據【管子】原義及傳統註疏闡釋,力求契合先秦政道思想。文約義豐,謹守經義,不敢以虛辭曲解聖賢之教。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