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44|回復: 1

[雑家] 【吕氏春秋】卷22慎行论6察传诗解审物之情及人之情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9-16 21:0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吕氏春秋】卷22慎行论6察传诗解审物之情人之情
题文诗:
得言.數傳而,爲黑,爲白.
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狗遠矣.
此愚者之,所以大過.聞而審,則爲福矣;
聞而不審,不若無聞.齊桓公者,其聞管子,
於鮑叔,楚莊王者,聞孫叔敖,於沈尹筮,
審之后用.故霸諸侯.吳王,越王句踐,
於太宰嚭;智伯者之,聞趙襄子,於張武也,
不審而用,國亡身死.凡聞,必熟論,
其於人必,驗以.魯哀公問,於孔子曰:
樂正,一足信乎?孔子:昔舜欲以,
樂傳天下,乃令重黎,舉夔草莽,之中進之,
以爲樂正.夔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
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才,舜曰夫樂,
天地之精,得失之節,唯聖能和,至和樂本.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夔一足,非一足也.,類非而是,
類是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聖人慎以,
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爲所聞,真假情得.

【原文全文
  六曰: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爲黑,黑爲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聞而審,則爲福矣,聞而不審,不若無聞矣。齊桓公聞管子於鮑叔,楚莊聞孫叔敖於沈尹筮,審之也。故國霸諸侯也。吳王聞越王句踐於太宰嚭,智伯聞趙襄子於張武,不審也,故國亡身死也。
凡聞言必熟論,其於人必驗之以理。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於天下,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爲樂正。夔於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故唯聖人爲能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能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此聖人之所慎也。然則何以慎?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爲所聞,則得之矣。
【原文分段注释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②,玃似母猴③,母猴似人,人之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④,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⑤,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注释】
①察传:慎重审察传言,来确定是非。②玃(jué):兽名,猴类,像猕猴但体形较大的一种兽。③母猴:就是猕猴。④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pǐ):吴王夫差战胜越王勾践,围困勾践在会稽。勾践叫大夫种贿赂吴国太宰嚭。太宰嚭说服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议和,释放了勾践。夫差听信了太宰嚭,与越王勾践和,后来勾践灭了吴国,夫差自杀。⑤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智伯听了张武的谋划,攻打赵襄子。赵襄子联合韩、魏两国击退智伯,杀了智伯,灭了智伯一族。

【译文】
听到传闻是不可以不辨察的,有许多事都是经过人们多次的传言后,把白的说成是黑的,黑的说成白的。所以就有狗的样子像玃,玃的外貌又像猕猴,而猕猴与人类的样子又很相似,但就人和狗来说则相差太远了!这就是愚蠢的人之所以犯下大错的缘故了。听到传闻而去审查辨别其真伪的就是好事,听到传闻而不去审查的,还不如什么也没听说过!
齐桓公从鲍叔那儿听说了管子的事,楚庄王从沈尹筮那儿听说了孙叔敖的事迹,审查后才重用,所以他们的国家能在这许多国家中称霸。吴王夫差从太宰嚭那里听闻越王勾践的事情,智伯从张武的口中听闻了赵襄子的事,而不去审辨事情的真相,所以导致国亡身死的下场。

【原文】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①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②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③,和五声④,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⑤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能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
①乐正夔(kuí):乐正,官名,是主管音乐的官。夔,就是以官为氏,所以叫做乐正夔。②重黎:传说中舜的臣子。③六律:阳律六,阴律六。④五声:宫、商、角、徵、羽。⑤溉:灌,浇水。

【译文】
    凡是传言都一定要多次讨论研究其真伪,对于一个人来说也必须合理地验证他。鲁哀公问孔子说:『据说乐正夔有一只脚,可以相信这件事吗?』孔子说:『以前舜帝想把音乐传教给天下,就命令重黎把夔从草莽乡间中举荐出来,舜帝让夔来担任作为正乐的官职。夔于是就扶正了六律,和谐了五声,使六律五声和八面的民谣相互协调相通,因而天下都服属。重黎又想再多物色些像夔这样的人才,舜帝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是事物可得可失的调节者,所以也只有圣人才有可能做到使音乐和谐。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将音乐和谐起来,使天下和平。所以如果是夔的话,一个就足够了!」所以才会说,一个夔足够,不是说夔只有一只脚。』
宋家的媳妇丁氏,因为家里没有井而要外出汲水,常常一个人外出。等到她家打了井的时候,她告诉路人说:『我打了一口井就得到了一个人。』有听到的人传言说:『丁氏在打井的时候挖到了一个人。』流言传开后,被宋国国君听到了。宋君派人去询问丁氏,丁氏回答说:『是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动力,而不是从井中得到一个人!』根据传闻寻访贤能的人却不加以审查就信以为真,还不如什么都没有听到。

【原文】
子夏①之晋,过卫,有读史记②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日『晋师己亥涉河』也。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③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注释】
①子夏:孔子的学生。②史记:古代的史书,不是指司马迁的【史记】。③慎:通『审』,审察。

【译文】

    子夏去晋国,途中路过卫国,有一个读了史书的人说:『晋师「三豕」过河。』子夏说:『不是,是「己亥」!』这是因为『己』与『三』字形相近,『豕』与『亥』相似。子夏到了晋国再问当地的人,就听说『晋师在己亥年的时候过河』了。词有很多似是而非的区别,这是非的分辨,不可不分,这就是圣人所要谨慎的地方。但是怎样才能谨慎呢?那只能在听取事物的情况和相关人物的情况后,才可以辨察真伪,分清是非。
鹿鸣笑雅 發表於 2025-7-10 02:42 | 顯示全部樓層
《吕氏春秋·察传》辨微:论审情明辨之道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篇以"得言必察"为纲,揭示信息传播中"白黑互易"的认知异化现象。本文拟从文本解析、认知逻辑与当代启示三重维度,抉发其深层意蕴。

一、文本训诂:名实相悖的传播链条
"言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直指语言在传播中的失真本质。《说文》释"察"为"复审也",段玉裁注"必细究其事实",正合篇题"察传"之旨。文中以"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的递推链条,演绎《墨经》"杀盗非杀人"的名辩逻辑:当相似性被无限串联,终致"人狗远矣"的荒谬结论。此与《荀子·正名》"名无固宜"说遥相呼应,共同构成先秦名实之辩的重要案例。

二、认知机制:经验主义的审察之道
篇中提出"闻而审则为福"的认知原则,其方法论包含三重验证:
1. 本实验证:追溯信息源头,如孔子辨"夔一足"非字面义(事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2. 逻辑验证:破除类比推理的惯性,揭示"似"之关系不可递推
3. 实效验证:以"齐桓公食人肉"传闻为例(见《管子·小称》),强调需考诸实践后果

这种认知框架,实为《大学》"格物致知"的先声,亦与亚里士多德《工具论》中的范畴论形成跨文明对话。

三、当代启示:信息时代的慎行智慧
在社交媒体时代,"白黑互易"现象呈现新特征:
1. 算法加速异化:推荐机制使信息茧房取代传统口耳相传
2. 符号暴力升级:视觉符号的碎片化传播加剧认知偏差
3. 群体极效应急:集体无意识导致"后真相"泛滥

当此之际,篇中"审物之情及人之情"的双重维度尤具启示:既需考校事实本真(物情),更要洞察传播者的认知图式(人情)。王弼《周易略例》云"得意忘象",正可为此篇认知哲学作注——唯有超越表象链锁,方能抵达"情实"之本。

《察传》篇的深层智慧,在于揭示认知活动本质上是伦理实践。慎行非仅行为约束,更是思维方式的自觉锤炼。当代读者若能在信息洪流中持守"闻而必察"的认知贞定,方可谓得此篇三昧。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