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33|回覆: 2

[儒家學說] 【論語】卷2爲政第二詩解3舉直措枉己正政人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7 21:1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語】卷2爲政詩解3舉直己正政人
題文詩:
哀公問曰:何爲民服?孔子對曰:舉直,
民服;舉枉,則民不服.真情至正,
上行下效,心悅誠服.季康子問:使民敬上,
忠以勸勉,如之何哉?子曰臨之,以莊則敬;
孝慈則忠;之,而教不能,然後則勸.
曰:奚不爲政?::
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爲政,
奚其爲政?政者正也,正己正人.孔: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大車無輗,小車無軏,
何以行哉?子張問曰:十世可知?:
殷因夏禮,所損,可知也;周因殷禮,
損益可知.或繼周者,百世可知.禮俗常變,
變以適情,時移世易,真情不變.子曰非其,
鬼而祭之;媚者.見義不爲,是爲無勇.
【原文】
2·19 哀公(1)問曰:『何爲則民服?』孔子對曰(2):『舉直錯諸枉(3),則 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注釋】
哀公:姓姬名蔣,哀是其諡號,魯國國君,公元前494 ̄前468年在位。
(2)對曰:【論語】中記載對國君及在上位者問話的回答都用『對曰』,以表示尊敬。
(3)舉直錯諸枉:舉,選拔的意思。直,正直公平。錯,同措,放置。枉,不正直。

【譯文】
魯哀公問:『怎樣才能使百姓服從呢?』孔子回答說:『把正直無私的人提拔起來,把邪惡不正的人置於一旁,老百姓就會服從了;把邪惡不正的人提拔起來,把正直無私的人置於一旁,老百姓就不會服從統治了。』


【原文】
2·20 季康子(1)問:『使民敬、忠以(2)勸(3),如之何?』子曰:『臨(4)之以莊,則敬;孝慈(5),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注釋】
(1)季康子:姓季孫名肥,康是他的諡號,魯哀公時任正卿,是當時政治上最有權勢的人。
(2)以:連接詞,與『而』同。
(3)勸:勉勵。這裡是自勉努力的意思。
(4)臨:對待。
(5)孝慈:一說當政者自己孝慈;一說當政者引導老百姓孝慈。此處採用後者。

【譯文】
季康子問道:『要使老百姓對當政的人尊敬、盡忠而努力幹活,該怎樣去做呢?』孔子說:『你用莊重的態度對待老百姓,他們就會尊敬你;你對父母孝順、對子弟慈祥,百姓就會盡忠於你;你選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會互相勉勵,加倍努力了。』
【原文】
2·21 或(1)謂孔子曰:『子奚(2)不爲政?』子曰:『【書】(3)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4)」,是亦爲政,奚其爲爲政?』 【注釋】
(1)或:有人。不定代詞。
(2)奚:疑問詞,相當於『爲什麼』。
(3)【書】:指【尚書】。
(4)施於有政:施:一作施行講;一作延及講。

【譯文】
有人對孔子說:『你什麼不從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說:『【尚書】上說,'孝就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把這孝悌的道理施於政事,」也就是從事政治,又要怎樣才能算是爲政呢?』


【原文】
2·22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大車無輗(1),小車無軏(2),其何以行之哉?』
【注釋】
(1)輗:音ní,古代大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大車指的是牛車。
(2)軏:音yuè,古代小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沒有輗和軏,車就不能走。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靠什麼行走呢?』


【原文】
2·23 子張問:『十世(1)可知也?』子曰:殷因(2)於夏禮,所損益(3)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注釋】
(1)世:古時稱30年爲一世。也有的把『世』解釋爲朝代。
(2)因:因襲:沿用、繼承。
(3)損益:減少和增加,即優化、變動之義。

【譯文】
子張問孔子:『今後十世(的禮儀制度)可以預先知道嗎?』孔子回答說:『商朝繼承了夏朝的禮儀制度,所減少和所增加的內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繼承商朝的禮儀制度,所廢除的和所增加的內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將來有繼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後的情況,也是可以預先知道的。』

【原文】
2·24 子曰:『非其鬼(1)而祭之;諂(2)也。見義(3)不爲,無勇也。』
【注釋】
(1)鬼:有兩種解釋: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這裡泛指鬼神。
(2)諂:音chǎn ,諂媚、阿諛。
(3)義:人應該做的事就是義。

【譯文】
孔子說:『不是你應該祭的鬼神,你卻去祭它,這就是諂媚。見到應該挺身而出的事情,卻袖手旁觀,就是怯懦。』
興華 發表於 2025-6-9 21: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爲政】"舉直措枉"章義疏

【論語·爲政】載魯哀公問政一章,夫子以"舉直措枉"爲對,實爲儒家政治哲學之樞要。此章雖簡,然涵攝"爲政以德"之精義,當分三層次析之:

一、名相訓詁
"直"者,【說文】解"正見也",朱子釋爲"正直之人";"枉"乃"邪曲"之謂。王肅註:"措,置也。"故"舉直措枉"即進用正直之士而退黜奸佞,此與【舜典】"黜陟幽明"一脈相承。值得注意的是,夫子特以"服"字點眼——民之服與不服,非由威權,實繫於執政者用人之公心。

二、經義闡釋
此章可與"政者正也"(【顏淵】篇)互參。程頤指出:"舉錯得義,則人心服。"蓋政治之根本,在正己以正人。若領導者以私意進退人才,如季康子之流專任親昵,則如【大學】所言"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孔子更進一解:"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顏淵】),揭示"上行下效"乃爲政鐵律。錢穆先生【論語新解】特別強調,此章實爲"人治"與"德治"辯證統一之體現。

三、當代啟示
今日觀之,"舉直措枉"蘊含兩大現代價值:其一,選賢任能須建立客觀標準,如漢制察舉強調"孝廉"、唐制科舉以經義取士,皆試圖將道德操守量化爲制度;其二,政治正當性源於公信力,此即夫子所言"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顏淵】)。當代治理體系中,公務員考錄、紀檢監察等機制,實爲"舉直措枉"理念之制度轉化。

結語
此章看似論用人,實則闡發"爲政在人"之深意。李塨【論語傳注】云:"一正君而國定矣",正是對"己正政人"的最佳註腳。讀【論語】者當知:儒家政治理想,終歸要落在執政者的道德自覺與制度建設的雙重維度上展開。
陸交 發表於 2025-6-27 20:46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爲政】"舉直措枉"章義疏

【論語·爲政】載哀公問政一章,孔子以"舉直措枉"爲對,此實爲儒家政治哲學之樞要。今試析其義理,以明聖賢治道之精微。

一、直枉之辨與政治正當性
"直"者,德性正直、才堪任事之人;"枉"者,心術邪曲、阿諛逢迎之輩。孔子答哀公"何爲民服"之問,直指政治正當性根源——統治者用人標準決定民心向背。【說苑·君道】云:"有直臣者,其國昌",可與此章互證。舉直則政令公允,措枉則邪氣不生,此即【尚書】"建官惟賢"之遺意。漢代董仲舒【舉賢良對策】言"遍得天下之賢人,則三王之盛易爲",正是此理髮揮。

二、上行下效的治理邏輯
"民服"與"不服"之效,實爲"君子之德風"的具體呈現。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孔子答以"臨之以莊""孝慈""舉善而教不能",與此章形成完整政治倫理鏈條:在上者以直道立身,則百姓自然向化。朱熹【集注】謂"民服於上之正直",即強調統治者當爲道德表率。此與【大學】"絜矩之道"一脈相承,揭示儒家"政者正也"的核心要義。

三、歷史語境中的現實關懷
魯哀公之世,三家專權而公室衰微;季康子厚賦斂而民怨沸騰。孔子答問皆具針砭時弊之意。包咸注"舉正直之人用之,廢置邪枉之人"點明其現實指向。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引【漢書·文帝紀】"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可見此思想對後世銓選制度之影響。

四、當代啟示
此章揭示的政治倫理超越時代:其一,選賢任能乃政權合法性的基礎;其二,領導者的道德示範作用不可替代。王陽明【傳習錄】云"格君心之非"正在於此。當今社會治理中,"直"可引申爲專業能力與職業操守的兼備,"枉"則喻指投機取巧之風。孔子之言,實爲古今共通之政道鏡鑒。

要之,本章以簡馭繁,將複雜政治問題歸結爲用人標準這一關鍵,彰顯儒家"爲政在人"的治理智慧。其價值不僅在於歷史意義,更在於對權力本質的深刻洞察——唯有以直道立政,方能成就"眾星共之"的治理境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庚寅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六日丑時| 2025/7/20/週日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