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35|回复: 3

[道学研究] 《淮南子》卷9主术训诗解1无为自然循名责实

[复制链接]
+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9-3 20: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题文诗:人主之术:处无为事,行不言教,清静不动,
一度不摇,因循任下,因任督责,责成不劳.
摄权操柄,以制群下,提名责实,考之参伍,
秉数持要,不妄喜怒.直施正邪,外私立公,
使其百官,条通辐辏,各务其业,人致其功.
故心知规,师傅谕导;口能言而,行人称辞;
足能行而,相者先导;耳能听而,执正进谏.
如此是故,虑无失策,谋无过事;言为文章,
行为仪表,榜样天下;进退应时,动静循理;
真情不为,丑美好憎,至正不为,赏罚喜怒;
名各自名,类各自类,事犹自然,莫出于己.
古之王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塞耳,
所以掩聪;天子外屏,所以自障.所理者远,
所在者迩,所治者大,所守者小.妄视则淫,
妄听则惑,妄言则乱,三关慎守.若欲规之,
乃是离之;若欲饰之,乃是贼之.天气为魂,
地气为魄;反之玄房,各处其宅,守而勿失,
上通太一.精通天道,天道玄默,无容无则,
大不可极,深不可测,尚与人化,智不能得.
至精至诚,精诚所至,通天达地,通无化有.
《原文》

  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而循行不言之教,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不摇,因循而任下,责成而不劳。是故心知规而师傅谕导,口能言而行人称辞,足能行而相者先导,耳能听而执正进谏。是故虑无失策,谋无过事;言为文章,行为仪表于天下;进退应时,动静循理;不为丑美好憎,不为赏罚喜怒;名各自名,类各自类,事犹自然,莫出于己。故古之王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黈纩塞耳,所以掩聪;天子外屏,所以自障。故所理者远则所在者迩,所治者大则所守者小。夫目妄视则淫,耳妄听则惑,口妄言则乱。夫三关者,不可不慎守也。若欲规之,乃是离之;若欲饰之,乃是贼之。

  天气为魂,地气为魄;反之玄房,各处其宅,守而勿失,上通太一。太一之精,通于天道。天道玄默,无容无则,大不可极,深不可测,尚与人化,知不能得。
【译文】
君主治理天下,应实施无为而治,推行无须说教就能使人明白的原则。君主自身应清静而不浮躁,坚持自然法度而不动摇;以顺循事物固有特性的态度任用下属,充分发挥群臣百官的作用,使他们各尽其责而自己不必亲自操劳和费心。所以根据上述的原则,君主心里明白,藏有韬略却让国师来晓喻开导,能说会道却让行人去陈说,脚腿灵便却让相者引导宾客,耳朵聪敏却由执政官员来转达百官意见或计谋。因而,君主考虑问题便不会失策,行动计划便不会过错;言论合理,行为可作天下之表率;进退适合时宜,动静遵循原理;也不会因事物的美丑而产生好恶之情,更不会因赏罚而喜怒;事物叫什么名称就随它叫什么名称,事物属什么类别就让它属什么类别;事物是什么样子都是自然而然的,并不是由个人意志所决定的。所以,古代帝王君主,带的冠冕前面装饰一串珠玉,这是用来遮挡视线的;冠冕两侧垂悬的绵丸球,这是用来堵塞耳朵的;皇帝宫外设立的屏风,这是用来阻隔自己、远离小人的。因此君主管辖的范围越远,所审察的范围却越近;治理的事情越大,所操持的事情却越小(越简约)。眼睛乱看则易淫邪,耳朵乱听则易迷惑,嘴巴乱说则易搅乱。这三道关口,平时不可不谨慎把持。如果要去规范它,则是离散了它;如果要去修饰它,则是伤害了它。
接受天之阳气的叫魂,接受地之阴气的叫魄;魂魄返聚心体玄房,各自所处自己位置,持守而不散失,人的精神就能上通太一元气。这太一元气是与天道融会相通。天道沉静玄妙、没有形貌也没有常态规则,其大不可极,其深不可测;它常与人一起化育,而人的智慧却无法把握它。
发表于 2025-3-26 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主术训》开篇阐发人主南面之术的精微要义,诚为治国之枢机。其言"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实承老庄之旨而通于黄老治术。无为非怠惰不为,乃循天道自然之序;不言非缄默不语,乃以躬行垂范天下。此中深意,当以"因循"二字解之——人主秉要执本,委任群臣各司其职,犹天道运四时而万物自化。

文中"摄权操柄"与"提名责实"二语,尤见黄老家法。前者言人主当持刑德二柄,如车毂统辖辐条;后者言循名责实之术,使百官如身使臂。太史公所谓"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正此之谓。其"考之参伍"之法,与韩非"参验"之说相通,皆本于申不害刑名之学。然《淮南》特标"不妄喜怒"之戒,则又超乎法家刻薄之上,归于道家冲和之境。

至若"冕旒蔽明""黈纩塞耳"之制,非谓人主当闭目塞听,实喻"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之深意。此与《论语》"非礼勿视"之训、《中庸》"慎独"之功,异曲同工。末段论魂魄各安其宅,上通太一,则由治国之术上升至治身之道。盖《淮南》以天人相感为理路,谓人主内修玄德,外方能应化无穷。其"玄默无容"之天道观,实为全书"无为而治"思想之形上根基,读者当深味焉。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25-4-2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黎右 发表于 2025-9-8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主术训》无为而治与循名责实之道

《淮南子·主术训》开篇即阐人主之术,其精要在“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此非谓君主无所作为,乃以清静为本、因循为用,秉要执本而御天下。文中云:“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不摇,因循而任下,责成而不劳。”此乃黄老治国之枢机,强调君主当持道之虚静,守一度而不摇荡,因任臣下之能而责其成效,故能垂拱而治。

所谓“因循任下,责成不劳”,实含“循名责实”之深意。君主摄权操柄,以制群臣,必“提名责实,考之参伍”,使百官如辐辏共毂,各司其职,人尽其功。此道合于申韩之术,然又超越刑名之拘,以无为自然为宗。故心虽有智,赖师傅谕导;口虽能言,凭行人称辞;足虽善行,需相者先导;耳虽聪敏,依执正进谏——如此则“虑无失策,谋无过事”,言行皆为天下仪表。

进而论及君主之修养:“进退应时,动静循理;不为丑美好憎,不为赏罚喜怒。”此谓人主当祛除私意好恶,以公心临天下,使名实自正,万事自然,如《庄子》所谓“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古王者冕前悬旒以蔽明,黈纩塞耳以掩聪,外设屏风以自障,皆象征君主不宜躬亲细务,而当“所理者远则所在者迩,所治者大则所守者小”。目妄视则淫,耳妄听则惑,口妄言则乱,故慎守“三关”,以防离道贼真。

篇中更由治术溯至天道:“天气为魂,地气为魄;反之玄房,各处其宅。”魂魄各守其位,则能上通太一之精,与天道相合。天道玄默,无容无则,大不可极,深不可测,虽与人化而智不能得。此段融汇先秦精气之说与道家天道观,揭示君主内修之根本:惟精诚守一,致虚守静,方能通于玄默无为之道。

《主术训》之要,在以无为体、以名为用,融贯道法,兼赅形上形下。其言虽简,而义理宏深,非惟治术之指南,亦为身心修养之圭臬。后世所谓“君道无为而臣道有为”,实肇基于此。

以上内容约760字,文风力求古朴简练,以类传统注疏之体,析解原文理路,兼明其思想渊源与实践意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