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04|回復: 2

[管子学说] 【管子·形势解第64】诗解5真法法情德义自治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9-2 21:4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题文诗:
衔令君尊:法立民乐,令出民衔,真法法情,
法令至适,合民心如,符节相得,则主尊显.
受辞名运:人主出言,言顺于理,合于民情,
民受其辞,则名声章.明主之治,至治自治,
自治真情,真情之治,静民不扰,则民自循;
佚民不劳,则民自试.其上无事,而民自试.
人主至正,立其度量,陈其分职,明其法式,
以莅其民,不以言先,民自循正.蜀者祠器,
抱蜀不言,庙堂既修.将将鸿鹄,貌之美者,
故民歌之.德义也者,行之美者,故民乐之.
民所歌乐,美行德义,明主鸿鹄,皆而有之.
鸿鹄锵锵,维民歌之.济济多士,殷民化之:
其济济者,诚庄事断;其多士者,多长者也.
文王诚庄,事断国治.群臣明理,真情佐主,
故其主明.主明国治,民被利泽,殷民举首,
而望文王,愿为王臣.纣为主失,劳其民力,
夺其民财,危其民死,冤暴之令,加于百姓;
憯毒之使,施于天下.大臣不亲,小民疾怨,
天下叛之,纣自取之,福祸自招,咎由自取.
正文:
法立而民乐之,令出而民衔之,法令之合于民心如符节之相得也,则主尊显。故曰:『衔令者君之尊也。』(管子64形势解)
【译文】
法立而人民乐从,令出而人民接受,法令合于民心,就象符节那样的一致,君主就尊显。所以说:『衔令者君之尊也。』
人主出言,顺于理,合于民情,则民受其辞。民受其辞则名声章。故曰:『受辞者名之运也。』(管子64形势解)
【译文】 君主出言合理,合于民情,臣民就接受他的指示。臣民接受指示则君主的名声显赫。所以说:『受辞者名之远也。』
(无为)明主之治天下也,静其民而不扰,佚其民而不劳。不扰则民自循;不劳则民自试。故曰:『上无事而民自试。』(管子64形势解)
【译文】 英明君主的治理天下,使人们安定而无所干扰,使人们安闲而无所劳累。不干扰,人民会自动守法;不劳累,人民会自动工作。所以说:『上无事而民自试。』
人主立其度量,陈其分职,明其法式,以莅其民,而不以言先之,则民循正。所谓抱蜀者,祠器也。故曰:『抱蜀不言而庙堂既修。』(管子64形势解)
【译文】
人君建立法度,公布职责,明确规范来统治他的臣民,而不是无用说话指挥,臣民就按正道行事了。所谓抱『蜀』,指的是祭器。所以说:『抱蜀不言而庙堂既修。』
(善德)将将鸿鹄,貌之美者也。貌美,故民歌之。德义者,行之美者也。德义美,故民乐之。民之所歌乐者,美行德义也,而明主鸿鹄有之。故曰:『鸿鹄将将,维民歌之。』(管子64形势解)
【译文】 锵锵而鸣的鸿鹄,是长得很美的飞鸟。因为美,所以人们歌颂它。德义,是一种行为上的美。因为德义美,所以人们喜悦它。人民所歌颂喜悦的,乃是美貌和德义,而明君和鸿鸽恰好具有这些。所以说:『鸿鹄将将,维民歌之。』
济济者,诚庄事断也;多士者,多长者也。周文王诚庄事断,故国治。其群臣明理以佐主,故主明。主明而国治,竟内被其利泽,殷民举首而望文王,愿为文王臣。故曰:『济济多士,殷民化之。』(管子64形势解)
【译文】
『济济』,指的是诚实庄重而果断;『多士』,指的是许多有才德的人。周文王诚庄事断,故国家安定。他的群臣明理佐助君主,故君主英明。君主英明而国家安定,国内都得到他的好处和恩泽,殷民也举首而拥护文王,愿意作他的臣民。所以说:『济济多士,殷民化之。』
纣之为主也,劳民力,夺民财,危民死,冤暴之令,加于百姓;憯毒之使,施于天下。故大臣不亲,小民疾怨,天下叛之而愿为文王臣者,纣自取之也。故曰:『纣之失也。』(管子64形势解)
【译文】
殷纣王为君,劳民力,夺民财,危害人民性命,把残暴的法令强加于百姓,又把惨毒的使臣派往天下各地。所以大臣不亲,小民怨恨,天下背叛而愿为文王的臣民,这是纣王的自作自受。所以说:『纣之失也。』
周老道 發表於 2025-6-4 14:33 | 顯示全部樓層
《管子·形势解》法理精微探赜

《形势解》此章所论"衔令君尊""受辞名运"二义,实为管仲学派"道法相济"政治哲学之枢要。其言"法立民乐,令出民衔",非谓严刑峻法之威,实乃"真法法情"之妙谛。考《管子·心术》云"法者所以同出,不得不然者也",正与此处"法令至适,合民心如符节相得"互为表里。法之真谛,当如《枢言》所谓"法天合德,象地无亲",以人情为经纬,以天道为纲维。

"衔令"之喻尤具深意。《说文》释"衔"为"马勒口中者",段注谓"凡控制之义由此引申"。君主立法若缰辔之合度,则民自乐从其令,犹良马不待鞭策而自行于道。此即《牧民》篇"下令于流水之原"的境界。管子学派强调"符节相得"的立法原则,实开后世"法不察民情而立,则危"(《商君书·壹言》)思想之先河。

至若"受辞名运"之说,乃阐发"主言顺理"与"名声章明"的辩证关系。《形势》篇前文有"言而不可复者,君不言也"之戒,与此处"出言合于民情"形成呼应。管子之"辞",非徒言语之饰,实为《内业》篇所谓"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治"的外显。人主言辞能"通于性命之情"(《庄子·天道》),则民自受其化,此即"至治自治"的深层机理。

所谓"真情之治,静民不扰",实本黄老"无为而治"之旨。《黄帝四经》云"至正者静,至静者圣",管子以"静民"为治道极则,正见齐学融摄黄老之特色。其"自治"说非谓放任,而是《白心》篇"建当立有,以靖为宗"的积极无为。民之"自循",恰如《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的政道实践。

管仲学派此论,于今日犹具镜鉴。立法若悖离民情,则如《版法解》所警"求不得则国危";施政若丧失真诚,必致《九守》所言"名实相怨"。读《形势解》当知:法治之基在得民心,为政之本在合天道。此中真义,诚如太史公评管仲"论卑而易行",其言约而达,其理微而彰,足为万世治法之宗。
偶涉诗情 發表於 2025-7-16 19:23 | 顯示全部樓層
《管子·形势解》"真法法情"义疏

《管子》六十四篇以"形势解"殿后,实为黄老道法思想之枢要。今观所引经文,乃阐发"法出于情,治本于德"之精义,诚得先王政教之三昧。

"衔令君尊"章揭示法令本质当以民情为依归。《形势篇》云:"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此言立法须合"天道人情"双重维度。所谓"符节相得",非谓刻板条文之契合,实指法令当如《牧民》篇所言"如四时之制",与百姓日用伦常浑然一体。齐桓公"九合诸侯"之政,正因其"与俗同好恶"(《史记·管晏列传》),故能令出如流水,民衔若甘霖。此中深意,实与《尚书·吕刑》"惟良折狱,罔非在中"遥相呼应。

"受辞名运"章阐发"至治自治"之理。管子主张"言室满室,言堂满堂"(《牧民》),此"顺理合情"之说,实开儒家"正名"思想先河。值得注意的是,所谓"自治真情",非谓放任自然,而是《心术上》"恬愉无为,去智与故"的治理境界。西汉文景之治"网疏而民富"(《史记·平准书》),正是此理的历史注脚。这种"静民不扰"的思想,与《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异曲同工,然更强调制度与人情的动态平衡。

管子之学精微处,在于将道家自然之理与法家制度之维熔铸一炉。"真情之治"既不同于申韩苛法,亦有别于老庄绝圣弃智。其"德义自治"思想,实为礼法合流之雏形。董仲舒《春秋繁露》言"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正是对此治理辩证法的深化。

当代治国理政,尤当参酌此章精义。法令若悖离民情,虽严密如凝脂,终将溃于人心;教化若无制度依托,虽崇高如建瓴,难免流于空疏。管子所示"符节相得"之道,实为古今治理智慧之圭臬。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未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一日寅時| 2025/7/25/週五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