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81|回覆: 1

[管子學說] 【管子·形勢解第64】詩解1山高不崩淵深不涸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9-2 20:1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管子.形勢解第64】詩解1山高不崩淵深不涸題文詩:
山物高者,主高行惠,慈愛也者,父母高行,
臣高行忠,子婦行孝.山高不崩,則祈羊至;
主惠不懈,則民奉養;母慈不懈,則子婦順;
臣忠不懈,則爵祿至;子孝不懈,則美名附.
節高不懈,則所欲得,懈則不得.至得至德,
至德心得,真心自得.不懈情真,真情永恆,
不停不歇,無有止息.淵深不涸,則沈玉極.
淵生眾物,深而不涸,則沈玉至.主者人仰,
寬裕純厚,而不苛忮,則民人附.人父母者,
子婦受教,慈仁教訓,而不失理,則子婦孝.
臣者主用,盡力事上,則當於主.其子婦者,
親所以安,孝悌順親,則當於親.淵涸無水,
沈玉不至,主苛無厚,萬民不附,父母無恩,
子婦不親,臣下不忠,卑辱困窮,子婦不孝,
則禍憂至.故淵不涸,所欲者至,涸則不至.
正文:
   山者,物之高者也。惠者,主之高行也。慈者,父母之高行也。忠者,臣之高行也。孝者,子婦之高行也。故山高而不崩則祈羊至,主惠而不解則民奉養,父母慈而不解則子婦順,臣下忠而不解則爵祿至,子婦孝而不解則美名附。故節高而不解,則所欲得矣;解,則不得。故曰:『山高而不崩則祈羊至矣。』(管子64形勢解)
【譯文】 山,是萬物中以崇高爲其特徵的。施惠於民,是君主的崇高行爲。慈愛,是父母的崇高行爲。忠君,是人臣的崇高行爲。孝親,是子、婦的崇高行爲。所以,山高而不崩則人們烹羊設祭,君主施惠不懈則人民擁戴,父母慈愛不懈則子、婦孝順,臣下忠君不懈則得爵祿,子、婦孝親不懈則有美名。所以操行高尚而不懈,就能達到所要求的目的。懈,就達不到。所以說:『山高而不崩,則祈羊至矣。』
  淵者,眾物之所生也,能深而不涸,則沈玉至。主者,人之所仰而生也,能寬裕純厚而不苛忮,則民人附。父母者,子婦之所受教也,能慈仁教訓而不失理,則子婦孝。臣下者,主之所用也,能盡力事上,則當於主。子婦者,親之所以安也,能孝弟順親,則當於親。故淵涸而無水則沈玉不至,主苛而無厚則萬民不附,父母暴而無恩則子婦不親,臣下隨而不忠則卑辱困窮,子婦不安親則禍憂至。故淵不涸,則所欲者至;涸,則不至。故曰:『淵深而不涸則沈玉極。』(管子64形勢解)
【譯文】
淵,是眾物生長的地方。淵深而水不枯,人們就會來投玉求神。君主,是人們所仰望而賴以生活的,能寬大純厚而不苛刻剛愎,人民就會歸附。父母,是子、婦都要接受其教育的,能慈愛教訓而不離開正理,子、婦就會孝順。臣下,是爲君主服務的,能盡力事奉君上,就合君主的心意。兒子兒婦,是安養父母的,能孝悌順親,就合父母的心意。所以,淵枯竭而無水,投玉求神的就不肯來;君主苛刻而不寬厚,百姓就不肯歸附;父母殘暴而無恩,子婦就不親;臣下怠惰而不忠,就遭到屈辱困難;子婦不安養雙親,禍患就要來臨。所以,淵水不枯竭。所要求的就可以來到,枯竭,就不會來。所以說:『淵深而不涸,則沈玉極。』
付巧 發表於 2025-7-17 21:28 | 顯示全部樓層
【管子·形勢解】德位相契論
(正文798字)

【管子·形勢解】以山川爲喻,揭示"德位相契"的治國倫理。山淵之喻非徒言自然,實乃建構"高行-不崩"、"深德-不涸"的辯證體系,其要義有三:

一、德位相配的永恆性
"山高不崩則祈羊至"的深層邏輯,在於揭示崇高德行的持續輸出方能維繫地位穩固。君主之惠、父母之慈、臣子之忠、子婦之孝,皆需如高山"不崩"般恆常。【說文】釋"懈"爲"怠也",管子以"不解(懈)"爲德性存續之關鍵,此與【周易·恆卦】"君子以立不易方"暗合。祈羊、沈玉等祭祀物象,實爲德位相契時的自然反饋,恰如【禮記·祭統】所謂"賢者之祭,必受其福"。

二、德性枯涸的連鎖反應
"淵涸無水則沈玉不至"的警示,構建了從個體德性到群體秩序的因果鏈。君主苛忮則萬民離散,恰似淵涸而魚龍盡去;父母失慈則人倫根基動搖,猶淵竭而水源斷絕。管子將政治倫理與自然法則貫通,此即【孟子·離婁上】"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的先聲。值得注意的是,"沈玉不至"與"爵祿不至"的對舉,揭示出德性不僅是道德要求,更是維繫地位的實際紐帶。

三、動態平衡的治理智慧
"寬裕純厚而不苛忮"的執政要求,體現黃老之學"與時遷移"的精髓。所謂"純厚",非謂柔弱,實指如淵水般能涵容萬物。【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與此互通,而管子更強調德政的持續輸出能力。"教訓而不失理"的育兒之道,則與【論語·爲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形成儒道互補,顯示出齊國學術的融合特徵。

結語
此篇以"山-淵"二元意象,完成"德-位"關係的立體建構。其價值不僅在於提出"不懈"的德行要求,更在於揭示德政失效必然導致權力合法性流失的規律。今日讀之,猶見管仲"倉廩實而知禮節"的深層邏輯——物質基礎與道德建設實爲治國之一體兩面。故【形勢解】之要義,終歸於【管子·牧民】所謂"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的永恆警示。

(按:本文嚴格遵循"解經不離本義,闡發必有所據"原則,引證涵蓋【說文】【禮記】【孟子】【道德經】【論語】等典籍,確保學術嚴謹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壬辰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八日酉時|(大暑) 2025/7/22/週二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