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82|回復: 0

[儒学问答] 孔子说『富而无骄』『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为何子贡问『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21-5-11 10: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文是某微信群上的问答,回答引用了【诗经·卫风·淇奥】的典故,其中知识量不少,因此张帖于此,让更多的人能学习到。

@三味书屋潘永刚:

各位老师晚上好。

请教一下一个关于【论语】学而第一章的问题。

倒数第二句,子夏与孔夫子讨论安贫乐道,富而有礼。

结果子夏来了一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然后孔夫子称赞子夏,可与谈诗。

请问各位老师,此切磋琢磨,与子夏所提出的问题有什么关联吗?

后学一直弄不明白这一段。特向群内各位老师请教。

感谢老师们。

@漢文堂

此章言贫之与富皆当乐道自修也。『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者,乏财曰贫,佞说为谄,多财曰富,傲逸为骄。言人贫多佞说,富多傲逸。若能贫无谄佞,富不骄逸,子贡以为善,故问夫子曰:『其德行何如?』『子曰可也』者,此夫子答子贡也。时子贡富,志怠於学,故发此问,意谓不骄而为美德,故孔子抑之,云:『可也。』言未足多。『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者,乐,谓志於善道,不以贫为忧苦。好,谓闲习礼容,不以富而倦略,此则胜於无谄、无骄,故云『未若』,言不如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者,子贡知师励已,故引【诗】以成之。此【卫风·淇奥】之篇,美武公之德也。治骨曰切,象曰瑳,玉曰琢,石曰磨,道其学而成也。听其规谏以自修,如玉石之见琢磨。子贡言: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其此能切磋琢磨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者,子贡知引【诗】以成孔子义,善取类,故呼其名而然之。『告诸往而知来者』者,此言可与言【诗】之意。诸,之也。谓告之往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则知来者切磋琢磨,所以可与言【诗】也。

这是宋代邢昺做的疏。

这里面注意的有几个方面。

首先,提出问题的是子贡,子贡正是一个富商。他提出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指是否自己做到『富而无骄』就可以了。内心是希望得到孔子的赞美和肯定。而孔子却说: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意思是富而不骄确实是美德,而若再加上礼,就更好了。

子贡立刻就想到了『如切如磋……』的诗句。这句出自【卫风·淇奥】,是赞美卫武公姬和的篇章。

卫武公正是参与了护送周平王东迁的卫国君主,卫国从西周时期就是方伯,可以说卫国在当时是很有影响力的国家,相当于后来的『五霸』。从这方面来看,卫武公也是一个『富人』。而卫武公又是一位十分好礼的人,【诗经·小雅·宾之初筵】篇正是卫武公所作,来讽刺那些饮酒无度,不知礼的贵族。

所以,卫武公的为人,正对应着孔子所说的『富而好礼』品质。

而【淇奥】本就是赞美卫武公的,其内容也正是形容君子应当如玉器一般细细打磨。这本本就与『富而好礼』玉本就珍贵,打磨后是贵上加美,愈加精美相一致。

所以,子贡能立刻想到此句,说明子贡对诗经的理解已经有一定深度了。故孔子曰:『始可与言【诗】已矣。』

相關帖子

铁马 發表於 2025-4-30 06:0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切磋琢磨」義理發微
——兼論子貢引《詩》之詮釋層次

一、問題緣起與語境分析
《論語·學而》第十五章所載子貢問對,實為儒家道德修養論之精微體現。子貢初以「貧而無諂,富而無驕」為德行極致,孔子以「可也」暫許,復以「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提撕向上,此中蘊含儒家「下學上達」之工夫次第。子貢旋即引《詩經·衛風·淇奧》「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為應,非偶然也。

二、《淇奧》本義與道德譬喻
《淇奧》本為讚頌衛武公「有斐君子」之德,其「切磋琢磨」四字,鄭玄《箋》釋為「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乃器物加工之序。子貢化用此典,實取三重深意:
1. 工夫連續性:治骨、象、玉、石各有其法,喻示道德修養須因材施教(子貢之「富」與顏回之「貧」各有進路)
2. 境界超越性:由粗礪至精微的昇華過程,正對應「無諂無驕→樂道好禮」的層層突破
3. 主體能動性:衛武公「聽其規諫以自修」的典範,暗合孔子「克己復禮」之教

三、孔門詩教之詮釋方法
夫子稱許子貢「始可與言《詩》」,關鍵在「告往知來」的類比思維:
往:即「貧樂富禮」的具體德目
來:指「道德精進」的普遍法則
此正踐行「引譬連類」(《論語·陽貨》)的詩教傳統。漢儒董仲舒《春秋繁露》所謂「《詩》無達詁」於此可得印證——子貢不滯於《淇奧》原意,而能「以意逆志」發明新義。

四、宋儒疏解之義理拓展
邢昺《論語注疏》點出子貢「富而志怠」的心理背景,尤具深意。朱熹《集注》更申言:「學者不可安於小成而不自勉」,揭示「切磋琢磨」實為:
1. 對治之方:針對子貢「以不驕自足」之病
2. 普遍之法:貫穿《大學》「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全程
王陽明《傳習錄》謂「在事上磨鍊」之說,亦可視為此章精神之延展。

五、結論
子貢引《詩》非僅修辭應對,實為儒家「即器明道」思維之典範。由器物製作之「切磋琢磨」,體認道德修養之「精益求精」,此即孔子「下學而上達」(《論語·憲問》)的具體實踐。千載之下,猶可為當代讀經者示現「活學活用」之範式。

(全文798字)

按:本文融會漢宋注疏,參以《詩》教傳統,既守「疏不破注」之訓詁規範,復申「溫故知新」之義理詮釋,庶幾得聖門問答之真精神。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